佛教,是最成功的外來宗教,每個人都耳熟能詳,一千個人就會有一千個佛教,甚至於佛教內部對佛教的理解也是五花八門、各抒己見,佛教浩如煙海、博大精深,虔誠的僧侶窮其一生也不一定能理解吃透,本人非研究佛教的人,所以就更不敢妄言,只是整理歸納一下佛教的一些基本常識,如有錯誤還望指正。
佛教起於尼泊爾,創始人是釋迦牟尼,於公元前6世紀創立,在阿育王時期得到發揚光大,也從阿育王時期大規模的向四方傳教,同時,佛教也是牆裡開花牆外香,印度的佛教衰落,卻在東亞、東南亞得到極大發展。
佛教什麼時候傳入中國內地,眾說紛紜,準確的說法是西漢時代已經傳入西域,同時當時應該也有傳入內地,有記載的是在東漢漢明帝時期楚王劉英信佛,所以說在這之前肯定佛教在內地有傳播,
真正意義上的佛教在內地傳播是漢明帝時期的公元67年,天竺僧人攝摩騰、竺法蘭白馬馱經來到中原,受到漢明帝的熱情接待,次年明帝於洛陽建寺院,因為白馬馱經的功勞,所以名為白馬寺,白馬寺是中國佛教的第一個寺院,被尊為祖庭。
佛教的大發展時期是在南北朝,而鼎盛時期是隋唐,力壓中國的本土道教而成為中國第一大教,雖然唐武宗的會昌滅佛對佛教有一定的影響,但是佛教其時已經成功的融入到中國文化傳統裡,被普遍大眾接受,雖然有所折損但依然是第一大教,
佛教還有一最大特性:靈活,這個也似乎是宗教的傳播的必要手段,摩揭陀國王被佛教吸納為居士弟子,而後來其兒子殺父篡位,也被佛陀收為弟子,當然佛教最厲害的是舌辯,肯定有很好的理由來解釋原因,在西藏也是,認為當地苯教是佛教一部分,然後把佛像也改成藏民的樣子,同時也把幾代倡佛的贊普都列為佛教法王,在中原就更是如此了,不斷吸納融合道、儒二教以及民間傳統,更是把康熙-夜多尊者和乾隆-直福德尊者列入500阿羅漢裡,
因為佛教傳播的普及性以及圓融性,很多支持佛教的統治者都被佛教尊崇並傳播到民間,成為名垂千古的帝王,比如阿育王等等,所以後來的帝王們似乎都希望在佛教裡有一席之地,而佛教也樂得如此。
佛教也是真正的融入和影響到我們國家民族的傳統和生活當中,比如臘八節,本來是先秦時代就存在的祭祀日,是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戍日,但是佛教後來硬生生的把佛祖成道日改為臘八節,日子定位十二月初八,而在我們生活中,佛教的影響無處不在,比如我們現在的詞語清規戒律、實際、世界、平等、剎那等詞彙都是源自佛教,還有在習俗、藝術、詩歌、哲學等等領域,佛教的影響無處不在,
佛教流派眾多,教義相對晦澀,加上各個流派對佛教的理解、儀軌等的不同,所以也造成在很多人看來,佛教的體系有些混亂、矛盾,各行其是的感覺,帶來的負面效果則是感覺有些雲裡霧裡,讓人無法去清晰明了的理解,比如菩薩裡面就有四大菩薩、八大菩薩,十二圓覺菩薩等等之說,人都搞不清這是哪哪啊,正面的效果就是感覺佛教似乎很神秘博大,凡俗不可理解。
佛教的基本教義
佛教的基本教義是「四諦」「八正道」「十二緣起」
1、四諦:
「苦諦」是指人生在世的所有痛苦,
「集諦」說明痛苦的緣由,佛教認為痛苦的緣由在於欲望,
「滅諦」就是說要消除一切欲望,達到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
「道諦」則是說為消滅欲望必須修道,
2、八正道:指的是修道的方法,分別是
「正見」既正確的見解,就是堅持佛教四諦的真理
「正志」根據四諦的真理進行正確的思維
「正語」既言語要符合佛陀的教導,不妄語、惡口等
「正業」既正確的行為,不殺生、偷盜等惡行
「正命」按照佛陀的教導過正當的生活
「正方便」既全力以赴修行佛法
「正念」既要有正確的意念,不忘四諦真理
「正定」既正確的禪定,專心修持,以進入清淨境界
3、十二緣起:因緣生起的意思,是四諦學說的基礎,佛將人的一生分為十二個環節,先後順序為
「無明」無知,不懂佛理
「行」意志和行為
「識」個人精神統一體
「名色」精神和肉體
「六人」眼、耳、口、鼻、舌、身、意六種感官
「觸」接觸外界
「受」苦樂等感受
「愛」貪慾、愛欲
「取」追求執著
「有」產業業報的各種行為的總和
「生」
「老死」
十二個環節互為因果,就是說要擺脫「生」「老死「就要擺脫「無明」
佛教的經典
佛教的經典為經、律、論三藏,藏是一種可放東西的竹編製品,
經:佛陀生前的說教,
律:對教徒制定的規則以及這些規則的解釋
論:為闡明經、律而做的各種理論
中國稱三藏為大藏經,大藏經在中國分為三種,既巴利語系(雲南的少數民族區域)、漢語系、藏語系
佛教的派別
因為對教義、戒律的理解不同,佛教分為很多個派別,大的分類為:
1、早期分裂為上座部和大眾部,稱為根本二部,當然兩部的分支更多,
(1)上座部認為佛陀也是人,不過是聰慧的特殊天才,
(2)大眾部則認為佛陀是神,人間的有生滅的釋迦牟尼是化身而非實身,
兩部後來演化出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
2、大小乘佛教
(1)小乘佛教,脫胎於上座部,注重個人修行、自我解脫,修行的最高果位為阿羅漢,對待佛的問題上,小乘佛教認為佛是唯一的,
(2)大乘佛教,脫胎於大眾部,主張普度眾生,修行的最高果位為佛果,佛下面還有菩薩位,其次才是羅漢位,對待佛的問題上,大乘佛教認為有無數佛,只要修行到大圓滿皆可成佛,
在中國,漢佛教和藏佛教都是大乘佛教,雲南少數民族的佛教是小乘佛教,主要集中在西雙版納以及東南亞。
3、漢地佛教有影響力的派別①
(1)天台宗:
中國僧侶自創的宗派,創立於隋朝,創始人智顗,教典是《法華經》
教義中心思想是「一念三千」「圓融三諦」
(2)三論宗:
始於後秦的鳩摩羅什一脈,於隋煬帝時代吉藏完成「三輪」註疏,創立三論宗,教典是《中論》、《十二門論》、《白論》,基本教義是真俗二諦和八不中道。
(3)法相宗:
創立者是玄奘和弟子窺基,始於唐太宗時期,教典是《成惟識論》,其認為「萬法惟識」「心外無法」,主要學說是「染淨衣」「迷悟衣」
(4)律宗:
唐太宗時期創立,其創始人是道宣,教典是《四分律》,主要學說是「戒體論」,
(5)淨土宗:
創立於唐太宗時期,創始人善導,教典是《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往生論》,主要學說是世俗之地為穢土,只有觀佛念佛才能去往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
(6)禪宗:
初祖是菩提達摩,至第六代弟子慧能時正式形成禪宗,時間是唐武則天時期,教典是《楞伽經》,主張修習禪定,
(7)華嚴宗:
中國僧侶自創的派別,創始人法藏,始於唐代武則天時期,教典是《華嚴經》,其主要教義是「法界緣起」,
(8)密宗:
始於唐玄宗時期,天竺僧人善無畏創立,教典是《金剛頂經》、《大日經》,宣揚「胎藏」「金剛」兩界說,奉大日如來為最高神,這個和西藏的密宗差別不大,
(9)三階宗:
始於隋朝,創始人信行,教典是《三階佛法》、《對根起行法》,主張佛教分為時、處、人三類,每類又分為三階,認為佛教已經進入末法時期,其以苦修為宗旨,以乞討為生,不念佛陀,只念地藏王菩薩,其一直被視為佛教的異端,屢遭佛教和朝廷打擊。
在唐代會昌之亂後,很多宗派日益衰落,並相互融合,在後世的反反覆覆後,現在所傳的只有禪宗和淨土宗,禪宗流傳的最廣,
4、藏傳佛教的主要派別:
藏傳佛教屬大乘佛教,在修行上分顯宗和密宗,顯宗和密宗的主要區別就是修行方法,顯宗是修習釋迦牟尼的公開法,密宗則必須掌握一套秘法,即強調傳承、真言、密咒和灌頂,現在漢地佛教裡沒有密宗,藏傳佛教裡也很多顯密同修。
藏傳佛教的主要派別有
寧瑪派(紅教):不重戒律
噶舉派(白教):以苦修為特色
薩迦派(花教):三色代表文殊菩薩、觀音菩薩、金剛手菩薩,主張「道果法」
噶當派既格魯派(黃教):先顯後密,顯密兼修,注重戒律,
5、雲南地區上座部佛教
雲南地區少數民族,主要是傣族所修為上座部佛法,既小乘佛法,只信奉釋迦牟尼為教主,沒有其他諸佛,不信菩薩,
佛教諸眾的等級劃分
主要指大乘佛教,因各種流派、經要裡的記述不同,佛、菩薩、羅漢、護法都是不同,而對於佛,大眾部強調佛的神性,認為釋迦牟尼是佛的化身而非實身,起源於大眾部的大乘佛教認為佛有無數,一切圓形覺滿的都是佛,這些佛簡單概括就是釋迦牟尼佛神化和裂變,就是釋迦牟尼佛的精神的某個方面在後世紛紛成為新的佛,也就是依據需要誕生的某個佛(說實話,到現在也沒搞明白,那後世成佛,在之前的燃燈古佛是怎麼回事?還有大日如來佛算什麼?個人認為這裡說的釋迦牟尼佛和早期上座部的佛是一個道理,是代指佛的神性,是佛性,佛性在過去的化身是為燃燈古佛,現世化身是釋迦牟尼佛),
佛教的神譜是裡的等級序列是佛—菩薩—羅漢,既創造—傳播—護法,這樣來劃分階層的,
第一位:佛,
主要有以下的佛
1、橫三世佛分別為中央婆娑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東方琉璃光明界的藥師佛
2、豎三世佛分別為過去佛燃燈古佛,現在佛釋迦牟尼佛,未來佛彌勒佛(所以彌勒現在還是菩薩,等釋迦牟尼佛滅度後才能成佛)
3、三身佛分別是中尊法身佛大日如來佛,左尊報身佛盧舍遮那佛,右尊化身佛釋迦牟尼佛,這裡面法身佛是根本,密宗把他恭為最高佛,應身佛釋迦牟尼佛則是表示隨緣教化,濟度世間芸芸眾生而現的佛身,特指釋迦牟尼的生身。顯宗裡釋迦牟尼佛和大日如來佛是沒區別,是表述佛本身的三層次,
4、五方佛是指密宗裡的大日如來佛有五種智慧,為教導眾生,化為五方佛,中央的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東方阿閦佛(另說藥師佛)、西方阿彌陀佛、南方寶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
第二位:菩薩,
因為佛太完美,人無法企及,所以就出現菩薩,代表佛的某一方面,另一方面來說,佛是創道者,菩薩是傳道者,
菩薩按照時間和派別也分為最早的四大菩薩,後來又添丁加口的八大菩薩,還有十二圓覺菩薩等,
1、四大菩薩是最常見的,也是菩薩群體裡地位最高的,有自己的道場,
(1)文殊,代表智慧,是為大智菩薩,道場五臺山,經常和普賢一起出現,文殊坐騎是金獅
(2)普賢,代表大行,代表一切佛的理德行德,是為大行菩薩,道場峨眉山,經常和普賢一起出現,普賢坐騎是白像
(3)觀音,代表慈悲,是為大慈大悲菩薩,現在已經超越文殊,為菩薩裡地位最高的菩薩,其最出名的化身當屬千手觀音了,道場在普陀山
(4)地藏,代表的是佛尊人滅,彌勒未下世時,在無佛的世界裡度化眾生,其發下大願度盡六道輪迴眾生,是為大願菩薩,道場在九華山
2、八大菩薩,各個經義不同,所以菩薩以及排序也不同,主要的經義有
(1)《七佛藥師經》裡依序是文殊、觀音、大勢至、無盡意、寶檀華、藥王、藥上、彌勒
(2)《八大菩薩曼陀羅經》裡依序是觀音、彌勒、虛空藏、普賢、金剛手、文殊、除蓋障、地藏
(3)《八大菩薩經》裡是文殊、觀音、彌勒、虛空藏、普賢、金剛手、除蓋障、地藏
(4)《大妙金剛經》金剛手、文殊、虛空藏、彌勒、觀音、地藏、除蓋障、普賢
3、十二圓覺菩薩比較少見,來自於《圓覺經》,有文殊、普賢、觀音、金剛藏、彌勒、清慧淨、威德自在、辨音、淨諸業、普覺、圓覺、賢善者
其他的還有25圓通菩薩以及更多的菩薩等等之說,就不多提了
第三等級:羅漢,
護教弘法的職位
最早是四大羅漢,後來是十六大羅漢,再是十八羅漢,現在已經演變為500羅漢,而500也只是個象徵性的數據,
第四等級:護法的諸部。
不入佛教體系,有4種說法
1、金剛:佛寺裡左右看門的,
四大天王:各自護持東勝神州、南瞻部洲、西牛賀州、北俱蘆洲,
韋馱天:寺院守護神
2、二十諸天或24諸天
第一的是大焚天,第二是帝釋天,第三到第六是四大天王,第七是金剛,第八是大自在天,而韋陀排第十二,閻王爺派第二十,在24諸天裡又把緊那羅王、紫薇大帝、東嶽大帝、雷神,紫薇大帝、東嶽大帝本是道教裡的頂尖人物,結果在佛教裡都排不上號,說明佛教對道教的感情色彩,,
3、天龍八部
第一、天眾,包括1、2在內的各種天神
第二、龍眾
第三、夜叉眾
第四、乾闥,樂神,敦煌壁畫的飛天就是她
第五、阿修羅
第六、迦樓羅,既金翅大鵬鳥
第七、緊那羅,歌神,和乾闥是夫妻,後來演變為武神
第八、摩喉羅,伽大蟒神
4、護法珈藍,
十八位,熟知的關公位列其中,
藏傳佛教
藏教裡顯宗和漢地佛教差別不大,密宗則有很大差別,
1、本尊諸神
(1)、重要的有大日如來,觀世音(藏族保護神)等等
(2)、多了明王 ,五大明王之說,差不多是五方佛的的意思,八大明王之說,差不多八大菩薩的意思
2、護法
一種是諸神的憤怒相,就是諸神的另一面化出的兇相,另一種就是民間的神袛所化
佛像的分別
佛教的佛有很多(大乘佛教理論),比如阿彌陀佛、藥師佛等等,但是我們在寺院看到的佛像基本是千佛一面,是因為造佛的嚴格規定帶來的,那麼怎麼區分佛像是那尊佛呢?基本上是以結印來區分,以下以幾種主要的佛來例證
一、釋迦牟尼佛:結印形式有五種,
1、禪定印:兩手在小腹前,重疊置於足上
2、施無畏印:一手屈臂上舉,五指舒展,掌心向前
3、與願印:一手下垂,掌心向外
4、降魔印:右手覆膝,手指下垂
5、轉法車侖印(怕和諧,把輪字拆開):兩手當胸,右手手心向外,大拇指和食指捻成環形
結印和其身體姿態相配
盤坐時的成道像:左手禪定印,右手降魔印
盤坐時的說法像:左手禪定印,右手轉法車侖印
躺臥像:是左臂平放腿上,右手曲肱託頭,雙腿直伸,
立式像:左手下垂與願印,右手屈臂上舉施無畏印
其中成道像和說法像居多,
釋迦牟尼佛像的身邊都有脅侍,如果是一老一少僧侶裝扮的則是老阿難和少迦葉,如果是兩個年輕僧侶裝侍者則是號稱舍慧第一的舍利弗和號稱勇武第一的目健連,如果是菩薩裝扮的則是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
而小乘佛教裡,釋迦牟尼佛像基本上都是轉法車侖印和苦行僧形象,
二、阿彌陀佛像:
阿彌陀佛的結印有九種,但是一般寺院的阿彌陀佛像都是「接引印」,既雙手交叉,兩大拇指與食指相捻對頂,或者右手下垂做與願印,左手在胸前託一蓮臺
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為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
三、藥師佛像:
藥師佛像的手印常做左手持一內盛甘露的圓缽,右手掐捏藥丸。
藥師佛的左右脅侍是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左脅侍為肉色,左手持寶幢右手持日輪,月光菩薩為黃色,左手持青蓮花右手持月輪
四、大日如來佛:
大日如來佛的形象是高帶寶冠的菩薩型(這個是特例,一般的佛像比較嚴謹,都是免冠、螺旋髮型,當然彌勒佛是光頭,而菩薩的造型多是華麗的寶冠,相對寬鬆多樣,羅漢則是同現實僧人形象),比普通菩薩更加華麗,與菩薩的區別則是手印,《大日如來經》的佛像是「法界定印」,既雙手都在膝上做「禪定印」,而《金剛經》的佛像是「智拳」印,既雙手在胸前拱立,右手握住左手的二指脅侍,周圍圍繞著諸菩薩、羅漢,
五、彌勒佛:
這個通常在漢傳佛教的寺院裡都是光頭袒胸露乳大肚彌勒佛,很容易和其他的佛區別開來,但是也有不少寺院的彌勒佛像和我們的認知大相逕庭,更是由於彌勒佛是未來佛,現世還是菩薩而沒有成佛,所以很多寺院裡的彌勒佛形象還是菩薩裝扮,
非大肚彌勒佛的塑像有兩種:
若是雙腿盤坐於蓮花寶座上,手結「施無畏印」或「與願印」,則只能置於大雄寶殿,位於現在佛釋迦牟尼佛的右側,
如果是採用坐式的雙腿並曲下垂,兩足踏地,雙手並膝或做「說法印」才能單獨供奉,
就和佛教的入鄉隨俗一樣,原本的天竺佛教裡是沒有這個佛的,是漢化後的結果,受此影響,在藏傳佛教裡彌勒佛似乎比漢地佛教更受推崇
入寺院禮儀
選門,寺廟建築都有許多道門,從哪一道門進入都有講究的。據說只有開了光的寺廟才有資格修十三道門。正中間的三道門,才是供人出入的。普通遊客,進門只能走右邊的那道門,中間那道門叫空門,只有出家人才可以出入的。
進門,女客先邁右腳,男客先邁左腳,都要注意,一定不能踩在門檻上,而且這步子,需邁得越大越好。
如果是遊覽寺院,要先從左側開始,
進香禮儀
燒香的話,三炷為自己祈福,六炷為兩輩人祈福,九炷為三代人祈福。而十三是一個極致,十三炷香就是功德圓滿的高香。
是先燒香再叩頭。燒香的話,應該是左手拿香,右手拿燭,高舉過頭頂作揖因為常人用右手殺雞剖魚,如果是左撇子的話,則反之。
燒香時,先點燃香,要越旺越好,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握住香,高舉過頭頂作揖。
作揖後,把香插在香灰裡,就可進門叩頭了。叩頭的話,要認準佛祖菩薩或羅漢。
跪拜的姿勢是這樣的,雙膝跪在蒲團上,雙手合什,注意,這個雙掌合什要注意手心處呈空心狀,高舉過頭頂,向下至嘴邊停頓,可許願,再向下至心口,默念,再攤開雙掌,掌心向上,上身拜倒。
佛家三寶
1、佛寶是已成就圓滿佛道的一切諸佛;
2、法寶指諸佛的教法;
3、僧寶是依諸佛教法如實修行的僧團。
「南無阿彌陀佛」
可以簡單解釋為:向阿彌陀佛致敬
戒葷腥
佛教裡的葷是指:大蒜、小蒜、興渠、慈蔥、茖蔥。腥是指:肉類。
佛教早期傳教和現在的小乘佛教都是端缽乞食,別人給什麼吃什麼,不存在戒葷腥之說,只是不許喝酒和蔥蒜之類,就是說是可以吃肉的,但是是五淨肉,就是不見殺、不聞殺、不疑為我殺,或它自己死的,或鳥殘(即鳥吃剩下的,好像鷹抓起小雞吃,吃不了,剩下的你看到你可以撿來吃,這叫鳥殘),
現在的小乘佛教和藏傳佛教還是可以吃肉的,既五淨肉
漢地佛教不許吃肉,始於南梁武帝,
寺院的基本格局
寺,既官署名稱,比如大理寺
1、漢地佛教
都是坐北向南,中軸線布局,進入山門的依此布局如下
(1)山門,「天下名山僧佔多」,寺院多在山林之處,所以得名。山門有三個門,左為1無相門。凡人是無作門入無相門出,中間為空門,僧侶出入用的,山門一般是殿堂式,左右供奉密跡金剛(哼哈二將)
(2)進門後向北是天王殿,供奉彌勒佛,彌勒兩側是四大天王,彌勒後面試韋陀
(3)天王殿兩側是鐘鼓樓,東側鐘樓,西側鼓樓,暮鼓晨鐘之意
(4)天王殿向北是大雄寶殿,供佛祖之用,一佛的則是釋迦牟尼佛,三佛的是三身佛或橫三世佛或豎三世佛,也有很少供五方佛的,佛兩側是羅漢,佛的背面一般是觀音
(5)大雄寶殿兩側東面是珈藍殿,供奉十八珈藍,正中是波斯匿王,西側是祖師殿,正中是達摩祖師
(7)大雄寶殿向北是四堂(法堂、照堂、經堂、講堂)、方丈院和監院
(8)四堂、方丈院和監院的東側是齋堂,西側是禪堂
(9)四堂、方丈院和監院的後側是藏經閣,
寺外還有佛塔和園林以及其他的設施
2、藏傳佛教
政教合一的藏傳佛教寺院有行政權力、文化教育、傳道的功能,所以一座藏傳佛教寺院內包括有信仰中心——佛殿、佛塔;宗教教育建築——學院(藏語為「扎倉」);管理機構——活佛公署,以及辯經場、僧舍、庫房、廚房、管理用房等。達賴、班禪經常駐錫的寺院內尚有宮室建築(藏語稱「頗章」)。有的寺院內擁有數個學院及佛殿,故一般藏傳寺院的規模皆較大。
藏傳佛教寺院布局有印度式的、尼藏結合式的和基本藏式的三種,基本藏式居多,
藏傳佛教寺院建築在總體布局設計上與漢地佛寺有很大不同,藏式寺院建築典型的布局形式,是自由發展的開放式布局。整個寺院沒有統一的大圍牆,外圍形狀也很不規則,往往是一大片高低錯落、大小不等的建築聚集在一起,似乎是雜亂無章的樣子。其就像一幅星系圖,每個組成部分都是獨立的、完整的。但它們只間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繫的,這種聯繫就是佛教的宇宙精神"曼荼羅"
曼荼羅本來的意思是「壇城」,是指密宗本尊道場的圖畫或佛的宮殿。它是為了在修行密法時,防止魔眾入侵而建築的,它不僅象徵本尊的智慧和威德,同時也是一種顯示佛教真理的圖繪,一種「無限大宇宙」和「內在小宇宙」相即的微妙空間。通過虔誠的觀想,修行者可以從中得到本尊的加持,獲得滌蕩身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