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相傳公元前6世紀起源於古印度。
佛教的創始人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悉達多·喬達摩,又稱「釋迦摩尼」,釋迦摩尼是佛教徒送給他的尊號,意為釋迦族的隱修者。
公元前七世紀間,在古印度形成了一種「婆羅門教」的宗教。此教站在奴隸主階級的立場上,把印度社會不平等的現象神聖化,主張善惡有因果,人生有輪迴之說。提倡種姓制度,釋迦摩尼童年受婆羅門教的薰染,29歲時出家修道,經過7年的修行,創立佛教學說,並廣收門徒,傳教達40餘年。
佛教的創立,是當時反婆羅門教的思潮之一,它以無常和緣起的思想,反對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因而得到一些人的支持和眾多努力的歡迎,迅速得以傳播。
佛教的基本教理為「四海」、「八正道」、「十二因緣」,主張依經、律、論「三藏」(佛教經典),修持戒、定、律三學,以斷除煩惱而成佛為最終目的。
早期佛教的組織鬆散,教義和戒律都是口頭傳授,解釋不同,所以釋迦摩尼死後,信徒們各執已見,公元一世紀前後,佛教終於分裂成大乘教和小乘教,後來大乘教壓倒小乘教,從佛教記載看,兩教派之間沒有大的原則分歧,小乘教只求的自身解脫,而大乘教則不但求自身解脫,還要「普度一切眾生,使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