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6 22: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龔灘、郭家沱、童家橋、詹家溪、覃家崗、陳家橋、曾家鎮、楊家坪、謝家灣、陶家鎮、蔡家崗、童家溪、李家沱……在重慶,以姓氏為名的地方較為普遍。那麼,這些姓氏地名有何來歷?《山與城》第73期,將為你解讀這些姓氏地名背後的故事。
楊家坪商圈 陳林 攝
熟讀《百家姓》後
你能數出多少姓氏地名?
乘坐軌道交通2號線從九龍坡往渝中方向出發,依次下來分別是姓「楊」的楊家坪、姓「謝」的謝家灣、姓「馬」的馬家堡,沿途周邊還有肖家灣、王家坡……
軌道交通2號線 鄒樂 攝
重慶以姓氏命名的地名,結合《百家姓》來看,你能數出多少來?四川外國語大學地名研究中心資料顯示,在重慶地名文化中,姓氏地名是一大特色,很多地名都可追溯到明清時代乃至更早。
以姓氏為地名並非重慶所特有,從全國範圍來看,僅城市也有石家莊、張家口等。「雖然這些地名的來歷各有千秋,但用姓氏作為地名,從一個方面反映了中國人對家的重視。」重慶地名文化研究專家李正權介紹,以姓氏命名一個地方,從側面反應了一個地區曾經的人口變遷和某種歷史。
蘇家壩立交橋 蘇思 攝
「湖廣填四川」
帶來了諸多姓氏地名
楊家坪、肖家灣、冉家壩、郭家沱等姓氏地名的來歷,大多與明清時期「湖廣填四川」的「插佔為業」移民政策息息相關。
四川外國語大學地名研究中心主任周文德教授介紹,當時長期的戰亂和嚴重的自然災害,造成重慶地區人煙稀少,土地荒蕪。隨著移民政策的推行,大量移民從今天的湖北、湖南以及陝西、江西、廣東、廣西、福建等地而來。「移民來到重慶後,在選中的荒地上插上一圈竹竿圍起來,即可作為自己的田產,稱為『插佔』,但他們不知道這裡叫什麼名字,於是大家都以自己的家族來命名。這樣的地名命名方式當時非常普遍,重慶『家』字地名如此眾多也就不足為奇了。」
袁家崗天橋 陳林 攝
周文德介紹,重慶還有一類地名,不帶「家」字,僅從用字上看不出與姓氏有聯繫,但實際上卻是姓氏地名。」周文德介紹,這類地名要經過考證才能清楚其得名的由來,如江津區的廣興鎮,以前名叫廣興場,其實是明代有「廣」姓人家在此開店設鋪後逐漸興旺,形成集市。
「長壽區的但渡鎮,酉陽縣的龔灘鎮等,其名由來也都是因為姓氏。」周文德介紹,但渡鎮曾名叫宋家廟,清朝道光年間,以但姓人家為首的家族在龍溪河畔設渡口建場,遂改名但渡;酉陽縣著名的龔灘鎮,也是因為當年這裡龔姓人家居多,且河道有險灘,故得名「龔灘」。
龔灘古鎮 酉陽縣文化旅遊委供圖
劉家臺、曹家巷
這些姓氏地名有何來歷?
至今,在重慶渝中區「母城」內,也仍然能見到諸多以姓氏命名的街名、巷名,如位於臨江路附近的江家巷、魁星樓旁邊的戴家巷、以及山城步道旁的蔡家石堡等。
據《重慶地名雜談》介紹,重慶的姓氏地名發展主要在明代之後,當時長江上下遊經濟交流增多,重慶城內開始出現了一些世家大族,他們的住宅往往佔地數畝,逐漸形成街道,於是很多時候便以其姓而名之。如明代重慶城裡有蹇、劉、牟、曹四個大家族,於是就有蹇家橋、劉家臺、曹家巷等地名。
「如今,曹家巷依然存在,北接新華路,南連陝西路。在南紀門附近也曾有過幾個很著名的姓氏地名——清朝康熙年間,重慶鎮總兵韓成的故宅在南紀門內,所以當年那裡就有韓府街、韓家大巷、韓家小巷等幾個地名。」李正權介紹,隨著時光推移,這些家族很多也逐步淡出幕後,只有地名延續了下來。
防控小貼士
注意保持家庭和工作場所環境清潔,注意經常打掃居室和工作場所。每日定時打開門窗通風換氣,每次30分鐘左右,每天2-3次,保持室內空氣清新。
原標題:《山與城丨楊家坪、謝家灣、袁家崗......重慶有姓氏的地名,你知道來歷嗎?》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