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重慶城裡1000多個地名中,漢字出現頻率最高的是哪個字嗎?答案是「龍」字。
據統計,重慶的各種地名中,僅帶「龍」字的鎮街鄉有82個之多,佔到全市鎮街鄉總數的接近十分之一;帶「龍」字的行政村更是達到了驚人 的711個,佔全市的6.5%。
作為民族的圖騰和吉祥物,鳳凰僅次於龍,重慶全市帶「鳳」字的鎮街鄉有12個、行政村115個,這其中還有像北碚的 龍鳳橋街道和合川的龍鳳鎮這種「龍鳳」地名。當然,除了這些寓意美好的地名,蘊藏在其中,還有更深邃的傳統文化。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是中華吉祥文化中代表最高祥瑞的神物,自古以來與「龍」相關的事物都深受人們的喜愛。重慶眾多帶「龍」字的地名也是如此,反映了對美好吉祥事物的追求和嚮往。
因為「龍」字所代表的吉祥寓意,所以不僅用龍做地名的多,保留下來的也多。重慶城裡帶「龍」字的地名幾乎沒有消失不見的,大多都從起名開始就流傳至今。
從許多民間故事來看,重慶有的「龍」地名的起源與明朝建文帝朱允炆有關。作家李正權在《重慶地名雜談》中提到, 據說,朱棣攻陷南京時,侄兒建文帝從地道中逃走,扮成和尚,流浪各地。建文帝從江蘇、湖北一路流浪,為躲避追殺,來到當年尚屬荒涼的西南地區。川渝雲貴四省市,幾乎到處都有這個落難皇帝的傳說,在民間傳說裡,重慶的不少地名,都是因他而得名的。
建文帝當初來到重慶,不敢進城,便扮成和尚,戴個草帽沿著嘉陵江邊行走。他後面跟著一個道士,見他躲閃,很是奇怪。天又黑了,那道士突然發現他身上纏著一條金龍,時隱時現,便加緊追趕。哪知追到土壪,那和尚卻突然不見了。此事一傳十,十傳百,從化龍橋到土灣那段路,後來就被人叫成了龍隱路。
傳說當建文帝走進磁器口寶輪寺時,頭上突然冒出了頭髮,預示他將重登龍位。因真龍天子的到來,寶輪寺便更名為龍隱寺,磁器口也改稱為龍隱鎮。
於是重慶城中,似乎還有多處「龍隱」的蹤跡:來龍巷、龍門浩、九龍坡、化龍橋……仿佛在暗示,這位命運坎坷的皇帝,來到這裡後就沒再離開。
隔江相望的南岸龍門浩和渝中望龍門則成了老重慶最熟悉的「龍」地名。這兩地隔長江對峙相望,其得名也淵源極深。
浩是重慶特色地形、地名之一,指江邊被磧石隔開的長而不寬的水域。龍門浩即此,以前此處長江水中有二巨石,各大書 楷體「龍門」二字。二石橫江壁立,狹僅容舟,若千帆競來,唯勇勝者可入,故有遊魚化龍之龍門神功之嘆。古人將至命名為「龍門浩」。浩中水勢平緩,波浪不 驚,除特枯水位外,水也較深,適合停船。當塗山(南山)上升起明月,倒映在浩中,便形成「龍門浩月」的美景,也是著名的古巴渝十二景之一。
在龍門浩正對長江的對岸,是重慶古城「九開八閉」17個城門中的閉門太安門,因其正對著龍門浩,人們便叫其為望龍門,一直延續至今。
據《渝中區地方志》記載,自清代至20世紀40年代,望龍門轄區曾是重慶的行政、金融、商貿中心。從清代的川東道、重慶府、巴縣知縣府,到辛亥革命時期的蜀軍政府財政部,陪都時期的國民政府外交部、中央銀行及金庫,均設於境內,大量的政務活動集中於此,達官顯宦出入於茲,是當時遠近聞名的繁華熱鬧去處和商 機充盈之地。現在的望龍門,依舊車水馬龍,人來人往,還可見渝中下半城的老城風貌。
在渝北,仿佛被無數條龍纏繞著,附近有好幾個住宅小區都帶龍字,比如龍脊苑,龍聚苑,龍景園,龍湖紫都城……新牌坊與星光大道交叉的是川流不息的「龍華大道」,右拐是「加州紅錦大道」的「天龍路」,左拐是「錦龍大道」的「旗龍路」。一路向前,周遭皆是龍道。
神龍見首不見尾,龍頭何在?其實重慶人人人皆知,這就是黃泥磅以北的「龍頭寺」,如今這裡是重慶火車北站,南廣場和北廣場,人車如龍之地,一班一班的高速動車仿佛等待狂奔的「龍頭」,在此趴著一動不動,整裝待發。
去巴渝文化村、碧津公園,那條主幹道叫「雙龍大道」。「雙龍大道」枝繁葉茂——你去逛逛,絕對暈菜:龍昌路、龍旺路、龍升路、龍盛路、龍源路、龍豐路……六條龍密集環繞著「雙龍湖;只瞧路名就不難意會,昌盛、旺盛、豐盛,飛升,生龍活虎,充滿著生命蓬勃的朝氣、豪氣、浩然之氣。
那重慶為什麼有這麼多「龍」地名?中國遠古傳說中的神、神人、英雄大抵都是「人首蛇身」,燭龍、女媧、伏羲是這樣,開天闢地的盤古也這樣。實際上,龍蛇是眾多遠古氏族部落的圖騰、符號和標誌。
後來之所以成為炎黃民族的象徵,那是以蛇圖騰為主的華夏部落不斷戰勝、融合其他氏族部落,不斷合併其他圖騰,逐漸演變而來的。所以人們心中的龍,是蛇加上各種動物形成的,比如馬毛、鹿腳、狗爪、魚鱗和須……
這個經過幾十萬年歷史「積澱」而成的巨大圖騰,只是炎黃子民觀念體系的代表標誌,一種審美心靈的外顯符號,它浸潤到我們的血液和骨子裡,變成了中國人心中最高的精神品牌和東方美的象徵。而「以龍祈福」的民風在重慶如此之盛,說這是敬畏,那也順理成章。除了地名帶有「龍」字,重慶好多地方還有龍的傳說,最著名的要數武隆和合川龍的傳說。
據歷史考證,今土坎鎮武龍村紙廠處是老武隆縣府所在地。因在武陵山系的龍橋山下(仙女山),以山名各取頭一字。當地還有五龍救火的傳說。
據傳,在古代某年因京城失火,久撲不滅,火勢兇猛,燒了九天九夜,皇帝愁急萬分,正處於無計之時,這天黃昏剛臨,忽見天空有五股黑雲從四面襲來在天空翻滾,瞬間傾盆大雨而來,大火就被大雨撲滅,火滅雲散,天空出現五條雲霧向西南方向奔馳而去。皇帝感到奇怪,並讓天文學家調查訪五龍蹤跡。後查看到武隆縣城有座城隍廟,廟的五根簷柱上雕刻五條龍因塗的金黃色又因未經常打掃,龍身上像被煙火燻似的,就這樣傳為五條龍去京城撲火。
在清末民初時武隆縣處於荒廢時期,後於明洪武十一年改龍為隆,具有興隆之意。而今成為重慶最有代表性的旅遊聖地之一。
合川人與龍的情結很深,熟悉合川的人從合川老地名上也略知一二,比如鎮鄉就有龍市、石龍、會龍、高龍、龍井、龍鳳,還有龍多山、蟠龍山、雙龍湖、龍洞沱、接龍街、黑龍池、青龍橋、回龍橋、懶龍石、石龍過江……
有一個頗有趣的現象,古代合川的城建布局與龍有關,尤其是街道更是如此。合川最早的城市中心是在江邊,儘管合川城市臨江,但東西南北的街道都絕不直通江邊。
為何古代合川人臨江而居卻非要嚴嚴實實地擋住江水呢?這是因為傳說中合川有一條龍,龍一見水就會抽身而去。合川人為了挽留住龍,故在城市建設中煞費苦心,千方百計不讓龍見到江水。這種城建布局與有關南津街文峰塔像竹竿攔住金鴨子的傳說一樣,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不僅是「龍」的傳說多,重慶地名中究竟蘊藏著很深的奧妙,重慶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地名文化。如山、巖、坪、壩、溝、坡、溪、沱等,都與重慶獨特的地形地貌及其衍生出來的地方文化密不可分。各種大小不同的地名其命名方式也各有自己的規律可尋,並反映出當地不同的社會文化現象。
如果說重慶主城「龍」字輩的地名多,那麼區縣地名則多於水相關。最早的有墊江、涪陵、酉陽等,均與江水有關。今天重慶市轄的38個區縣,也有超過一半的區縣其名稱均與水有關係。除了「水」,叫「山」的也不少。璧山、巫山、秀山等區縣得名均與山有關。這些則都是對重慶這座山水城市山水文化的極好闡釋。這正契合了重慶「江城」的別稱、特徵。
同時,區縣以下的街鎮、村社地名,則更加豐富多樣,反映了各自更小區域的地方文化,共同形成了重慶特色的地名,展現了重慶的歷史和文化。
(本文由書香重慶整理編輯,圖片來源網絡)
原標題:就算你是重慶人,你也可能沒聽說過這些「龍」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