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數人的印象中,荔枝產於低緯度的嶺南一帶,位於四川盆地的重慶,因為地形與氣候的緣故,與荔枝並無太大關聯。其實,重慶不僅生產荔枝,還有許多地方都以荔枝命名,自古以來與荔枝就有著密切的聯繫。
關於荔枝的故事,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便是楊貴妃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而這個故事背後,隱藏著重慶荔枝的一段「身家秘密」。
據《舊唐書》《新唐書》等有關史料及地方文獻記載,唐玄宗為滿足楊貴妃吃荔枝的願望,頒旨在涪州興建荔枝園(古稱妃子園),並從涪陵修建專供運輸荔枝的驛道直達長安,全程1000多公裡,現在我們稱之位「荔枝古道」。所以,讓楊貴妃開懷一笑的荔枝,並不是來自嶺南之地,而是我們重慶的涪陵一帶。
後來,中唐大詩人白居易擔任忠州刺史時,寫下了著名的《荔枝圖序》。文中說到「荔枝生巴峽間,樹形團團如帷蓋。」說明在唐代重慶峽江一帶廣泛種植有荔枝樹,並且長勢良好。
白居易對荔枝異常喜愛,除了將忠州城內的一家酒樓稱之為「荔枝樓」外,還親自在官署內種荔枝,賦詩一首《種荔枝》:
紅顆珍珠誠可愛,白須太守亦何痴。
十年結果知誰在,自向庭中種荔枝。
除開這些歷史典故,在現實生活中,涪陵、江津等地仍種植有較大規模的荔枝園。並且全市共有9處以「荔枝」為名的地方,其中包含有1個街道、1個社區和7個小地名,這些地名的由來或多或少與荔枝的種植與生產都有著一定的淵源。
現在我們就在重慶範圍內,以「荔枝」為名的地方和成片種植荔枝的地區一一盤點,為你講述荔枝與重慶的故事。
重慶荔枝地圖
1、涪陵區荔枝街道
荔枝街道地處涪陵城區中心和西南、西北城郊結合部,因唐朝楊貴妃喜食之荔枝曾採於境內古荔枝園而得名。荔枝街道幅員面積126平方公裡,常住人口近20萬人,街道緊鄰長江、烏江,國道、高速路穿境而過,路網縱橫、交通便利。境內資源富集,擁有森林公園、望州公園眾多等自然、人文景觀。
2、江津塘河鎮
塘河鎮地處川渝黔交界處,當地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氣溫較高,形成了適宜荔枝生長的淮南亞熱帶小區氣候。塘河種植荔枝已有上百年歷史,現有荔枝種植面積近10000畝,優質荔枝品種7種。在這裡不僅可以體驗親手採摘荔枝的樂趣,還可到塘河古鎮影視基地體驗民國風情。
3、涪陵南沱鎮
南沱鎮位於長江南岸涪陵下遊30公裡處,是三峽庫區移民重地,也是遠近聞名的「瓜果之鄉」。由於對溫度、地形、土壤等要求較為嚴格,目前涪陵全區只有該處有成片的荔枝林,面積約200畝,種植有品種有妃子笑、大紅袍、桂味、糯米餈等多個荔枝品種,具有個大味甜、色澤鮮豔、口味純正等特點。
4、萬州武陵鎮
武陵地處萬州西南部,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濃厚,相傳歷史上的武陵鎮曾以盛產荔枝聞名,唐代作為宮廷荔枝的特供地,名聞長安、譽滿皇宮。武陵其名源於楊貴妃曾五次幸臨此地,武陵寓意「五臨」,沿用至今。現在的武陵鎮依舊種植有荔枝,成為了重慶乃至全國荔枝分布最北的地區之一。
5、永川朱沱鎮
朱沱鎮,古稱漢東,位於永川南部長江之濱,坐擁重慶長江上遊第一深水港。朱沱,擁有「重慶長江上遊第一鎮」的美譽。在大家的印象中,「朱沱龍眼」是朱沱鎮響噹噹的農業名片,其實同樣作為朱沱的特色水果,永川的四坊荔枝也具有很大的名氣。
地理小知識
為什麼唐代重慶的荔枝分布比現在廣?
荔枝的生長對地理位置和氣候有著嚴格的要求,按照古代文獻的記錄,不僅僅是涪陵,萬州、忠縣、豐都等長江河谷、三峽地區都普遍生長著荔枝。但是為什麼到了現在,重慶的荔枝分布範圍縮小,許多地方已不見荔枝樹的身影了呢?
通過古氣候和古文獻研究,相比於現在,隋唐正好處於一個氣候暖期,重慶長江沿線地區的氣候普遍比現在更加溼熱,比較適合種荔枝。只是到了北宋末、南宋初,由於氣候變化,盆地大部地區平均溫度降低了2℃左右,這才導致原來在重慶大面積生長的荔枝因溫度過低而消失。以至於現在,重慶的荔枝分布可以用「零星」一詞形容。
如何食用荔枝才能不上火?
別說是古時的楊貴妃也拒絕不了荔枝的美味,其實所有愛吃荔枝的人都知道香甜可口的荔枝總是讓人慾罷不能。中醫認為,荔枝味甘,性溫,有補脾益肝,安神養血的功效。新鮮的荔枝適量食用可以生津止渴,促進食慾。可問題來了,如果稍微多吃幾顆荔枝就難免會出現口乾發熱等症狀,生一些熱性病,也就是我們俗話說的「上火」,那該如何是好呢?我們這裡有幾個小妙招可以幫助減少上火。
1、食用荔枝前,先把荔枝清洗乾淨後放在鹽水中浸泡十幾分鐘,可以降低荔枝的熱性。
2、吃荔枝的同時,喝點鹽水、綠豆湯、涼茶等可以有效減少吃荔枝引起的上火。
3、吃荔枝的時候,不妨把荔枝果肉的果膜也一起食用,可以減少熱氣。
4、吃完的荔枝殼不要著急扔掉,荔枝殼煮水,可以解荔枝的熱性。
5、每次吃荔枝儘量不要超過300克,不超過10顆,避免上火。
來源:重慶規劃自然資源微信公眾號、生命時報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