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母山原叫照墓山 與南宋狀元有關 老地名藏故事

2020-12-14 東方網

原標題:照母山原叫照墓山 與南宋狀元有關 老地名藏故事

如今的照母山已被開發建設為森林公園。(資料照片)

  華龍網訊 (記者 匡麗娜)「照母山原來叫照墓山,可能與南宋狀元馮時行有關!」7月9日,老地圖收藏者——網友@謝飛ckgbby拿出一疊厚厚的資料對記者說。

  老版地圖、地方志說法不一

  網友@謝飛ckgbby所說的照母山,現位於北部新區北環立交以北、人和場隧道附近,已被開發建設為照母山森林公園。此山有兩座平行山梁,一條向下,延伸到一處水潭,形似龍低頭喝水;另一座山脊向遠處逐漸隱去,形似一條龍昂然延展。

  「有關這座山的名字有多種說法。」網友@謝飛ckgbby說,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找到一本1944年出版的《重慶市附近交通圖》,在這本用繁體字標註的彩色地圖上,他發現在觀音橋與人和場之間只有一座趙母山,並無照母山。

  一字之差,含義迥然不同。出於好奇,網友@謝飛ckgbby 找到另外幾本方志和資料圖書,尋找答案。

  令他疑惑的是,在清代的《江北廳志》上,此山被叫為照磨山,上面還詳細描述了此山狀況:「……北三十裡,高一裡,橫長五六裡,岡巒起伏,儼若遊龍。」

  而在上世紀80年代出版的《四川省江北縣地名錄》上,照母山叫趙墓山。書上解釋,其為趙姓老母埋葬之地。

  1944年版《重慶市附近交通圖》中的「趙母山」。 (網友@謝飛ckgbby供圖)

  改照墓山為照母山

  照母山究竟如何得名?

  「照母山原為照墓山,又稱趙墓山。」北部新區森林工程辦公室工作人員楊波告訴記者,2001年,照母山森林公園開始修建,如何給公園命名成了一個難題,當時大竹林街道辦事處編撰了一本書《竹林故事》,講述了照母山與南宋狀元馮時行的一段故事——

  南宋時期,與嶽飛同朝為官的狀元馮時行,因遭奸臣秦檜陷害,貶至黎州做地方官。途經大竹林,馮母染病,病重三月無好轉,無奈,馮妻勸馮赴任,自己留下照顧馮母。不久馮母去世,馮妻墓地守護三年。公元一一五九年,宋高宗恩準馮時行回鄉守孝。馮時行回鄉守孝三年,日夜照墓守孝,期間著書立說,表述他憂國憂民,不忘老母養育深恩。後人根據這個故事,將此山叫為照墓山。

  「於是,我們就取其含義將照墓山改為照母山。」楊波說。

  應加強對重慶地名文化資源的挖掘

  對於照母山名字的演變,重慶圖書館研究員王志昆認為,照母山與馮時行是否真有這段傳奇的故事,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照母山這個地名蘊含了對孝文化的推崇和尊重,這無形中會對後人起到激勵和教育作用。

  「照母山的取名給了眾人一個啟示,重慶應開展詳盡的地名文化調查研究,借地名打文化牌。」重慶社科院研究員鄧平稱,一些地方對於地名的挖掘保護與開發非常重視,例如,山東省益都原本是一個默默無聞的縣級市,他們充分挖掘歷史文化,改名為青州,並大力開發與三國、水滸等相關的地域文化,聲名大振;湖南大庸改名為張家界,安徽屯溪改名黃山市,都極大地促進了城市旅遊文化的發展。「這些都是他們結合各自實際,充分開發地名資源的有利舉措,重慶在城市營銷和區域營銷上可借鑑。」鄧平說。

  推薦閱讀>>重慶曾有3菜園壩 七星崗叫"七星缸"

  華龍網訊昨日,記者從重慶市規劃局了解到,備受市民關注的《重慶歷史地圖集》第一卷已完成初稿編制,該卷共選編了500多幅重慶歷史地圖,將在重慶直轄十六周年之際出版發行。

  此外,重慶市《便民地圖冊》出版工作已獲立項。屆時,重慶市將分門別類編制便民地圖,然後匯集成冊出版,為市民的吃喝玩樂和出行提供參考。

  據了解,此次收集的歷史地圖中,有一張1886年張雲軒繪製的《重慶府治全圖》。在這張地圖上,隨處可見水缸。據稱,這些水缸是為「降火」之用,是最早的「消防設施」。重慶「火爐」之名,在當時便可見一斑。其中最有名的,要屬位於如今七星崗的「水缸群」。七座大水缸以北鬥星之形列陣,寓意為「以水克火」。《府治圖》上「七星水缸」注名「七星缸」,如今,這個名字則化為「七星崗」保留下來。

  在一張1925年繪製的《重慶城全圖》上,重慶城區以通遠門為界,市區與郊區用了紅色與黃色作為區分。基本保留了清末年間老重慶城的樣貌。「以前老人們說的敲門打鼓送逝者,這個門說的就是通遠門。」工作人員說,從地圖上看,出了通遠門,很多地方都是墳墓和農田,應該很少有人居住。

  在一張1942年出版的重慶老地圖上,最有意思的是有三個菜園壩。除了現在渝中區的菜園壩外,當時,海棠溪、楊家坪附近還各有一個菜園壩。「這說明當時這些地方,很有可能都有很多的菜園。」胡旭偉說,老地圖上很多的地名,都是根據當時的地形或者社會環境來起名的。記者楊聖泉

  失蹤的重慶地名:雞冠石的雞冠 牛角沱的牛角都在哪

  一個地名,或連接一段故事,一個傳說……牛角沱是因為此地形似牛角嗎?雞冠石街又為何得此名?有不少網友在微博留下如此疑問。昨日,記者也同網友一起,沿著城市的傳說,追尋這兩地名字的由來。

雞冠石正街 本版圖片由記者 劉嵩 攝

  「雞冠」在碼頭邊 退水時能看見

  「聽說南岸區有一個地方叫雞冠石街,是因為這裡有『雞冠』嗎?」這是網友「Diyy」對此地名的疑問,同樣也是很多深埋重慶人心裡的一個問題,而對於此地得名流傳最廣的一個傳說是:這裡有一塊石頭形似「雞冠」。昨日,我們帶著疑問去尋找這塊傳說中的「雞冠石」。

  居民只知江邊有巨石

  其實,網友口中的「雞冠石街」準確叫法應為雞冠石正街,它位於南岸區雞冠石鎮上,背靠南山,面臨長江。當我們踏進這條窄街,仍能嗅到老街的味道,青青的石板路,夾街一排式樣相同且緊緊相連的房子……不過,這裡的大多住戶已經搬走,這條街上的很多老房子也掛上「危房」的標誌。

  60歲老人瞿光碧住在雞冠石正街53號附1號,她在這裡住了整整32年。「以前這裡很鬧熱,街坊鄰居感情也很好」,瞿光碧帶我們走在這條安靜的老街上,給我們介紹「這兒曾經是老茶館,這裡住的老張家」……回憶起過往,她仍不住感慨,因為過不了多久,她也將搬出這條老街。雖然住了30多年,可是對於這條街名字的由來,瞿光碧也是一頭霧水,她說,江邊有一塊大石頭,建議我們去江邊漁船問問。

大石鼓

  江邊巨石就是「雞冠石」?

  沿著一條小道,我們找到瞿光碧老人所說的大石頭,從遠處看,這塊巨大圓石尤其突兀,形似一隻大鼓。「這塊石頭並不像雞冠呀」,同行網友「晨晨」很是不解。「有人說這就是傳說中的雞冠石,還有不少外地人跑來看」,在江邊一艘漁船上工作的陳雙告訴記者,他從小在這裡長大,現在江水將石頭淹了一半,石頭全貌並沒有完全顯露出來。「也有人說這塊石頭叫大石鼓」,陳雙說,這塊石頭頂端有個洞,水打在上面就會發出像敲鼓一樣的響聲。

  南岸區交通局退休幹部周景宇今年61歲,曾住在雞冠石正街94號,在那裡生活了35年,他回憶說,江邊有一塊大石頭大家都叫做「大石鼓」,也是長江航道的標誌之一,每年夏天長江洪水襲來,都會將「石鼓」淹埋,冬天長江水位驟降,石鼓徹底顯露出來,從側面看像巨大的雄獅腦袋,嘴臉口鼻栩栩如生。不過這塊石頭同這條街得名是否有關,他也沒有準確答案。

  雞冠石曾是渡船碼頭

  最後,我們來到南岸區雞冠石鎮人民政府尋找答案,該鎮副鎮長雷旺給我們講了這個地名來歷的傳說。雷旺說,雞冠石位於大石鼓附近,解放前是遠近聞名的渡船碼頭,在渡船碼頭側面有一斜石坡,遠看就像一隻公雞站在那裡,石坡頂端就像雞的冠子。以前雞冠石的農民經常過江去趕場,購買農副產品,船老闆見有乘客過江,就喊「過河喲,到雞冠石」。通過行人互相傳播之後,就成了遠近聞名的地名了。周景宇則表示,據他了解,形似雞冠的石頭應該地處大石鼓下遊,也就是現在的納溪溝碼頭附近,要在江水退到一定的位置才會看得清楚。

  雷副鎮長告訴記者,雞冠石正街以前總共有172戶,當地人把靠上的部分喊「上街」,近江的部分稱為「下街」,因為很多解放前的老房子,現在那裡正處於排危過度階段,很多已經搬走,目前只有14戶人仍住在老街上。

牛角沱

  一石坡形如「牛角」斜插入嘉陵江

  「李子壩、牛角沱、上清寺……」這些都是重慶人耳熟能詳的地名,可是對於牛角沱這個地名的來歷,很多重慶人依然充滿好奇,只能依靠想像——是因為這裡某處形似牛角嗎?帶著這些疑問,我們也去實地一探究竟。

  「神仙的青牛斷了角」

  上清寺往沙坪垻方向前行,緊鄰的就是牛角沱,在嘉陵江的對岸就是江北。網友「俺老年人」對牛角沱這個地名頗感興趣,他曾發帖稱,在嘉陵江大橋通車前,牛角沱也是到江北的過江碼頭,以前江北的居民「進城」,在這裡過河是最便捷的。

  75歲的陳桂芳老人曾在牛角沱附近住了30多年,對於這個地名的由來,她給記者講了曾經聽過的傳說,一位神仙跑去喝茶,他騎的青牛見主人不理它,突然發起了牛脾氣,結果把牛角給撞斷了,牛角甩到河邊把河岸砸缺了一塊,形成一個回水沱,牛角也變成了石樑。後來,人們就把這回水沱叫牛角沱。

  不過,這塊「牛角」現在在哪兒,陳桂芳笑笑卻答不出,她只說,在牛角沱下的嘉陵江邊有一塊石頭很出名。

岸邊的紗帽石

  「紗帽石」就是牛角?

  在當地人的指引下,我們找到了這塊「出名」的石頭。站在橋面上遠遠望去,這塊石頭面江而立,滄桑神秘,石頭的一部分還「藏」在水下,「退潮之後這塊石頭更雄武」,當地人告訴記者,現在石頭只露了一半。可是無論怎麼看,這都不像牛角呀,同行的網友有些摸不到頭腦。

  經過詢問,大家才知道,我們眼前這塊石頭其實叫「紗帽石」,紗帽石如果全部露出水面,高約13米,寬約11米,厚約9米,因外觀酷似中國古代烏紗帽而得名。

  「牛角石」如今已難尋

  那麼這個地名真正的由來是怎樣的呢?渝中區民政局區劃地名處工作人員王先生告訴記者,牛角沱地名的由來,是因為以前這裡有一石坡形如牛角斜插入嘉陵江,江流於此形成回水沱,所以叫這個名字。所謂「沱」,就是可以停船的水灣。如果要探尋「牛角」的具體位置,以前站在嘉陵江邊的牛角沱河街就能望見,現在此街已更名為四新巷,隨著城市的變遷,但現在很難準確找到這塊「牛角石」的具體位置。商報記者談書實習生 朱婷 王姿又

  坡是什麼樣的坡? 王家坡的"坡" 看山城老地名從何來

  2012年下半年起,重慶市民政局將對重慶市一些不標準的地名進行清理改正。而那些被老街舊巷承載的老地名,將隨著歷史的雲煙,一同成了歷史的一部分。在這些古老的地名下,埋藏了數不盡的逸聞趣事,包蘊著漫長悠遠的古老傳說。

  重慶是山城,有山就有巖。因此,重慶有了曾家巖、馬家巖、觀音巖、高灘巖、鵝公巖、金鬥巖、華巖、紅巖等。

  重慶人一出世,就註定要爬坡上坎。坡是山與坪、壩間的過渡段。因此,重慶有了九龍坡、松林坡、石板坡、礦山坡、王家坡等。

  沒有山,就沒有壩。在重慶這個丘陵低山區裡,壩就是平地。因此,重慶有了德感壩、夏壩、冬筍壩、珊瑚壩、廣陽壩等。

  有了南,自然也有坪。坪雖然也緩平如壩,但不受江河溪流影響,而是周邊被河谷切割,邊坡呈階梯狀,頂面起伏和緩的高地。因此,重慶有了大坪、楊家坪、陳家坪、黃桷坪、南坪、馬王坪等。

  記者將帶你追溯這座山水之城中,與山水相關的地名,一起用腳丈量這幅色彩斑駁的時光捲軸。

王家坡的「坡」,就在七孔橋下傾斜山坡上

  渝中區

  王家坡

  「坡」在何處:位於長江一路七孔橋下一帶傾斜山坡。清代江西王姓叔侄來此開荒種地,因而得名。

  1937年後,王家坡的住戶增多,形成居民區,又分別派生為上、下王家坡,王家坡正街,王家坡真理村,王家坡八七巷,王家坡民村;1958年民房改建後,統稱王家坡1-40幢;1968年文革中改為延安村;1972年整頓街名時恢復現名王家坡。

  現狀:如今的上王家坡,多以公房為主,儘管也是年頭久遠的滄桑模樣,但整齊劃一的結構、至今不曾斑駁的青磚和紋理暴突的木質樓梯,仍在無言地訴說著歷史。下王家坡則是由各種建築材質草率搭就的臨時棲息地,你能看見磚石、木頭、三合板或棚布、漁網搭建的民間百態。

  走在這裡,你能看見到處是一叢叢的篁竹。這種被人們稱為「鳳尾」的植物,清悠地裝飾著這個地區的盛夏。

  石板坡

  「坡」在何處:位於石黃隧道一帶的斜坡。由於遍坡是巖石,人們長期在此開採條石和石板,因而得名。

  1936年後,居民逐漸增多,形成街道,取名石板坡正街;1968年文革中改名為燈塔街;1972年恢復原名。

  現狀:昔日的條石石板遍布的石板坡,如今已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幼兒園、菜市場、衛生站及美麗的社區公園。五星級的重慶國貿格蘭維大酒店,在此傲然聳立。

  大坪

  「坪」在何處:位於今天長江二路附近的一塊平地,和渝州路與肖家灣接壤,南接謝家灣,西接石橋鋪。

  舊時驛道從老城出來,繞著佛圖關到大坪。70年前,家住二郎的黃天齊每天前往老城讀書,必經這條驛道。驛道上馱馬、挑夫、滑竿、郵差、客商、路人,川流不息。古驛道是當時連接成渝兩地唯一陸上官道。

  現狀:年近八旬的黃天齊已從重慶大學退休。而他昔日的求學道上,鼎鼎大名的大坪醫院已在此拔地而起。不遠處,正是重慶最大的手機市場。

  珊瑚壩

  「壩」在何處:位於渝中區長江水域左岸最大的沙洲,由江水常年自然衝積形成。東西長1.2公裡—1.8公裡,南北寬約0.6公裡。

  關於珊瑚壩的記載,最早從三國蜀漢時代開始。1933年,劉湘在壩上修築機場,稱為珊瑚壩機場,是重慶第二座機場。1937年後作為空軍機場,中國空軍由此起飛迎戰日本轟炸機。由於江面開闊、水流平緩,珊瑚壩又被闢為水陸兩用機場。

  現狀:珊瑚壩至今保存,但機場已不復存在。今天,這裡建起了重慶最大的溼地公園,數十種鳥類在此安家。只要發大水,珊瑚壩都會被淹沒。

李子壩的「壩」,在背靠佛圖關,面朝嘉陵江的半坡上

  李子壩

  「壩」在何處:位於背靠佛圖關,面朝嘉陵江的一塊半坡上。舊時有一片茂密李子林,故名。

  1937年,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後命名精忠路。劉湘公館、大公報舊址都位於此,白崇禧、何應欽等國民黨高官在此曾有住處,民國時期的美領館也坐落於此;1972年恢復原名李子壩正街;2007年,在李子壩一居民樓內挖出地下金庫,為此地重添神秘面紗。

  現狀:這裡修建了抗戰遺址公園,修復了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李固根舊居、交通銀行學校、交通銀行印刷廠等,遷建修復了劉湘公館、高公館。即將上映的馮小剛新作《溫故1942》,曾在位於李子壩區域內的史迪威將軍博物館選址拍攝。

  菜園壩

  「壩」在何處:位於兩路口與長江之間的空地。有趣的是,在重慶老地圖愛好者謝飛收藏的1942年地圖中,有三個菜園壩,分別位於菜園壩、海棠溪、楊家坪。

  謝飛分析,出現三個菜園壩,是因為老重慶城沒有發展,城鎮與農田交織。另兩個菜園壩如今已經難覓蹤影,菜園壩火車站這一地區得以倖存。但隨著城市發展,「壩」已難尋。

  現狀:菜園壩因火車站與汽車站的入駐,早已成為重慶最繁忙的地帶之一,和「菜園」半毛錢關係也搭不上。附近有水果市場、皮革市場,小旅館眾多,熱鬧程度不亞於解放碑。

  九龍坡

  黃桷坪

  「坪」在何處:史料記載,黃桷坪東臨長江,南靠九龍鎮,西接楊家坪。但「坪」具體在哪兒,很多當地老人也說不清楚。

  清乾隆年間,黃桷坪上有一大黃桷樹,行人常在此休息乘涼,因而得名。

  現狀:大黃桷樹早不知蹤影,「川美」成為這裡的地標,塗鴉一條街吸引了不少文青與遊人。每年藝考前的培訓,催生了無數培訓機構。將來,這裡將成為九龍坡區重要的鐵路、港口、碼頭貨運集散地。

  楊家坪

  「坪」在何處:與石坪橋、謝家灣和灘子口相鄰的平地。清康熙年間,很多楊姓居民在坪上居住。民國33年設萬年場。

  現狀:主城五大商圈之一,是區政府坐落地,軌道2號線每天從步行街上駛過。龍湖、保利等房產商紛紛在此落子。

  陳家坪

  「坪」在何處:位於石橋鋪與石坪橋之間,與大公館相接的平地。當年,居住在坪上的人多姓陳,故名。

  現狀:南華街交易城附近,仍然保持著舊時趕場的習俗。陳家坪車站人頭攢攢。前兩年竣工的陳家坪會展中心,每年都會舉行的絲綢等物品展銷會,成為叔嬸們最愛。

  華巖

  「巖」在何處:九龍坡西南郊的一處山巖。

  華巖又名花巖,古時因山巖有洞有泉,下雨時澗泉從洞頂飛濺而下,狀如散花得名。1587年,明朝鄉紳楊益與僧人無權建花巖寺於此,即今日之華巖寺。

  1937年,華巖寺更名為重慶華巖佛學院。抗戰時期,四川省銀行、最高法院、經濟部及資源委員會先後遷入華巖寺辦公。文革時期,文物被毀。1981年重建。

  現狀:這裡已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政府正斥巨資打造華巖風景區,使之成為休閒旅遊勝地。

  南岸

  南坪

  「坪」在何處:重慶市地理愛好者李正權說,南坪的大概位置應該在後堡附近,但具體地址已無跡可尋。

  宋代巴縣古城名叫南城坪,清末稱馬家店。1926年後,形成集市,稱南坪場。解放後稱南坪。南坪曾建南坪關抗擊元軍,又是一段金戈鐵馬的故事。

  現狀:主城五大商圈之一,步行街上五星級酒店、商場雲集。毗鄰的南濱路晝夜燈火不息,不知道還有幾人記得那段南坪抗元的歷史?

  廣陽壩

  「壩」在何處:毗鄰茶園新區,位於與江北嘴隔江相望的長江第二級階地上。李正權介紹,這裡原來是長江內河,後來由於河床變化,形成河壩。

  傳說,廣陽壩是大禹治水時挖了三鈀土,甩入滾滾長江中形成。壩上曾誕生過重慶第一個飛機場。這裡面積達1萬畝,是重慶第一大島、長江第二大島,島上有居民6000多人。

  現狀:這裡地貌沒有發生大的變化,目前有體育訓練基地,每年春天到壩上放風箏的人也不少。將來會建成集休閒、娛樂為一體的遊覽地。

  江北

  鐵山坪

  「坪」在何處:位於江北區中部長江北岸的平地,與五裡坪、玉峰山相鄰。此處產鐵,清末曾在馬掌坪建煉鐵爐煉鐵及製作鐵器,故名。

  現狀:山上已無煉鐵爐。如今的鐵山坪森林公園已是主城綠肺,花椒雞麻辣鮮香,今年還會建成草野星空露營基地,成為市民休閒遊的好去處。

  大石壩

  「壩」在何處:泛指江北區大石壩五、六、七村及大路村一帶。原有一天然大石壩,現在已經找不到了。清末,這裡名為「羅家大石壩」,抗戰時改名大石壩沿用至今。

  現狀:如今的大石壩是連接沙區和江北的重要通道,街市火爆。

  沙坪垻

  高灘巖

  「巖」在何處:毗鄰沙區政府,因街道旁邊有斜灘、小溪,流至懸崖處形成小瀑布,清朝得名高灘巖。

  現狀:以「瀑布」、「小溪」命名的高灘巖,現在已名不符實。據了解,平日看不見瀑布,是因為電廠將瀑布的水能轉化為電能,最後從電廠下方的小管口出水。沙坪垻淨水溪高灘巖段水質因此受到汙染,亟待治理。

  馬家巖

  「巖」在何處:面朝石橋鋪,背靠小龍坎的區域,因地形似馬,清代得名「馬家巖」。

  現狀:馬家巖建材市場生意火爆,成為市內規模和銷售量最大、規格品種最全的建材裝飾市場群之一。晚報記者 劉婷鄒渝攝影報導

  逐步淡出消失… 重慶老地名的"生死抉擇"

「上安樂洞」老地名沿用至今(老照片)。

  依仁巷、木貨街、九塊橋、靈隱路、嘉陵路……這些昔日人們耳熟能詳的老地名,隨著城市空間的拓展和對老城區的改造,正和它身後的老街舊巷一道,以驚人的速度在消失。

  來自市民政局區劃地名處的消息,改革開放30多年來,重慶市主城約500個老地名已消失,而目前留存的1000多個老地名,許多也正在逐步淡出人們的視野。

  1 為何消失?

  據了解,老地名消失的原因主要有三個:

  一是因歷史變遷、時代發展或受某種思潮和運動的影響等,被新名稱所代替。如原來的炮臺街、書院街和響水橋街在1943年為紀念辛亥革命先驅楊庶堪(字滄白)而合併改名為滄白路;原來的狀元橋、魚市口和一、二、三牌坊等路段,在1937年拓寬後命名為林森路,1950年又更名為解放路。

  二是出於規範化管理的需要,對一些含義粗俗、一地多名、名實不符、地名重複等的地名進行了標準化處理。如七星崗中天裝飾城對面的原「上三八街」、「下三八街」,就分別被更名為「安中街」和「中民街」;沙坪垻的「山火路」和北碚區的「九毛路」,也分別被更名為「福山路」和「沙嘉路」。

  三是由於城市拓展或改建,原地名所指稱的地理實體已蕩然無存。如由於大都會廣場的出現,「依仁巷」消失,老地名自然就被廢棄了;而較場口一帶的木貨街、老衣服街、新衣服巷、草藥巷、老街等,如今已變身為得意廣場。

  2 生還是死?

  老地名大量消失,人們怎麼看?

  「城市發展的過程中,許多地名和許多文化細節一起,都被『殘忍地』割斷了,這是一件相當可惜的事情。」蘇州籍作家荊歌說,街巷名中傳承著文化,是族群血脈和香火的延續,因此通過恰當的方式保護、恢復老地名,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大好事。

  民政部地名研究所所長劉保全認為,千百年來口口相傳的地名,保存著人們對特定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特有的認識和思考方式,也是人類寶貴的文化財富。做好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有利於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保護和交流。

  「一個老地名,包含著許多故事或史實,可謂傳統歷史文化的『記憶之鑰』。藉由這把鑰匙,我們可以重新走進歷史。」市民政局區劃地名處副處長何悅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傳統街區在改造舊街巷、打造新景觀等名義下被推土機毫不留情地摧毀,代之以千篇一律的「景觀大道」、「地標建築」、「高尚小區」,其背後,有利益的驅動,更有現代化的浮躁與衝動,而恰恰忽略了一座城市的文明傳承、文化肌理與人文魅力。

  對老地名生還是死,也有專家發出了理性的聲音。

  山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安作璋認為,城市中的老地名,是在古代和現代交替中一個尷尬的個體。它們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緊密相連。如果作為物質文化遺產的老街巷、老建築消失了,因此而生的特色地名也就失去了很大一部分意義。當城市的發展,造成這些歷史建築的消失,再重修或者硬性保留這些地名,或許就顯得很牽強。地名是城市的一種符號,沒有了載體,這種符號就是虛的。

  「當然,不是所有的老地名都應該保護或留存。」市民政局區劃地名處調研員陳功述認為,「對那些沒有歷史和文化價值,很土很俗的地名還是廢了好。」他舉例說,市民政局所在地以前叫「爛泥溝」,這樣的地名就沒有什麼價值,還是改成現在的「民安大道」好。

九道門(老照片)

  3 小地名,大作用

  一個小小的地名,值得這樣小題大做嗎?

  「當然!」陳功述講了一個案例。湖北荊州,我國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古老的大溪原始文化、楚文化、三國文化集聚於此。但1994年,荊州地區被撤銷,與沙市市和江陵縣合併成為荊沙市。改名之舉令眾多慕「大意失荊州」之名前來的外地遊客迷惑,也直接影響到當地旅遊業的發展。改名兩年後,有關方面又宣布恢復「荊州」。

  但有些市縣更名,的確提升了城市競爭力和知名度。如湖南大庸,地處武陵山區,曾被笑稱「抽一根煙就可走遍的縣城」,閉塞落後,鮮為人知。1994年4月更名張家界市後,建機場、通火車,知名度飆升,2009年旅遊收入突破100億元,躍入全國一線旅遊城市行列。

  類似的還有四川灌縣改名都江堰市、福建崇安縣改名武夷山市、四川南坪縣改名九寨溝縣、雲南路南彝族自治縣更名為石林彝族自治縣、雲南中甸縣改名香格裡拉縣等。但城市更名也不乏失敗的案例,安徽徽州改名黃山以來,經濟發展成效不但不大,歷史悠久、風格獨具的徽州文化反而為之弱化。

  4 保護可期

  據廣東省文史研究館史學院院長黃淼章透露,近年來,對老地名的保護已經在全國範圍引起了關注,很多城市已經啟動了老地名保護工程。他建議,對現有老地名的撤銷、更名要慎重研究考證,應做到規模方面,保大舍小;知名度方面,保高舍低;年代方面,保長舍短;品位方面,保雅舍俗。

  據何悅介紹,重慶市計劃採取三大舉措來對老地名進行梳理和保護。

  首先,要把消失的老地名,特別是有文化和歷史價值的老地名進行統計和備案;

  其次,在經過歸納和整理後,對具有重要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的老地名,不僅僅作為歷史檔案存檔,還要儘量在新建街道中使用;確實無法重新使用的,建議在原址建文化牆等方式,對其背後的歷史和文化典故進行介紹;

  第三,和旅遊部門合作,打造老地名景觀或經典,讓年輕人或外地遊客了解這座城市的歷史。據了解,重慶市目前已確定對渝中區的小米市、草藥巷等老地名,採取著書或立碑方式傳承。

棉絮街(老照片)

  人物故事

  人物檔案:李子然,81歲,現居新牌坊龍湖花園

  滿頭銀髮的李子然,已有些口齒不清,但說起自己曾經居住了50多年的較場口,她卻有點絮絮叨叨剎不住車……

  「1931年那年冬天,我逗(意「就」)生在木貨街,逗是現在的較場壩(即較場口),這一住就是大半輩子。」李婆婆的印象中,當年的較場壩片區是貧民窟,石灰市、木貨街、草藥街、鐵匠街、磁器街、百子巷……每一條街巷,就是一條羊腸腸,巷子兩旁的平房低矮簡陋。每到烈日盛夏,許多男人光著膀子,在大街上搭個木板一睡到天亮。

  木貨街上,滿街都是賣木桶、搓衣板、甑子、筷子、扁擔、繃子床的攤點鋪面。李婆婆的父親,就在街口擺小攤攤,賣些撥浪鼓等小玩意兒。「老漢每天早上去擺攤,晚上換些米回來,菜逗是鹽拌剁尖椒」。

  上世紀90年代,臺商投資修建「得意世界」,較場口開始了脫胎換骨的改變。木貨街就是在那時隨拆遷而消失。李婆婆也搬到了兒子家。

  「雖然木貨街又髒又亂,但我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逗留在那兒了。」憶起當年的光景,李婆婆似乎又看見了自己光著腳丫,在青石板上和小夥伴們追逐的場景。

  人物檔案:張國棟,66歲,現居江北觀音橋

  張國棟老人一有空,就會到渝中區儲奇門一帶去逛一逛。「我在下半城度過了童年時光,雖然以前的吊腳樓不見了,但關於那時的記憶,一輩子都無法抹去。雖然過了幾十年,還是想回去看看。」他說。

  1946年,張國棟出生在儲奇門金紫支路的一戶尋常人家裡。「川道拐(現雷家坡立交橋)那兒牛多,最喜歡的就是去數牛……」當時成群結隊的黃牛、水牛在朝天門下船後,就被趕往川道拐的棚戶區,「一群小娃娃,就在路邊邊數牛,黃牛、水牛各自有多少,常常因為每個人數出來的數量不一樣而起爭執,卻又都堅持自己是對的,然後又從頭開始數……」說起年少時的天真和執著,張國棟老人的臉上掛滿了孩童般純真的笑容。

  「有月亮的晚上,經常坐在吊腳樓上,雙腳懸在外面,看江面破光粼粼,還有木船像樹葉一樣在夜色浸染的江面上漂浮。」張國棟的家就是一棟典型的吊腳樓,緊靠江邊,江水就在腳下奔湧。

  這樣的畫面鐫刻在張國棟的記憶裡,形成他對滾滾長江最初的記憶:「雖然也有洪水,但總體上,那是一段快樂的時光。」

東水門(資料圖片)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重慶市民政局供圖。

  老地名掌故

  ◆老重慶的十七道門

  重慶古城多城門,「開九門,閉八門,九八一十七道門」。據說,這十七道城門,是按照「九宮」、「八卦」之象而構築的,以示「金城湯池」的寓意。至今,「朝天門」「臨江門」「通遠門」等依然朗朗上口。

  ◆千廝門

  按照《重慶地名志》記載:千廝門在古重慶城北部偏東,明洪武初年在南宋故城舊址修砌,城門上書「千廝」字樣。

  據說,千廝門的得名源於《詩經·小雅·甫田》:「乃求千廝倉,萬斯倉,黍稷稻粱,農夫之慶。報以介福,萬壽無疆。」蓋以當年城門內有貯存糧棉的千倉萬倉而得名,是祈禱風調雨順,豐收滿倉之意,預祝農事豐收。

  ◆七牌坊

  清朝時期,大坪一帶是重慶到成都的驛道,當年被稱為「東大路」,是出通遠門後經兩路口至成都的首個驛站所在地,官員送行都在這裡。

  在清同治七年(1868年)至宣統三年(1911年)間,這裡陸續修建起5座節孝坊、1座百歲坊和1座樂施坊,七牌坊因此得名。

  在七牌坊附近不到百米的石板街道兩旁,曾經聳立著清道光年間到民國初年的20多塊巨型石碑,成為曾經繁華驛站的唯一實物見證,是主城區內最大規模的碑林。碑刻主要內容涉及德政、忠孝、貞節等。碑文從不同側面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風土人情、文化、藝術等風貌,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然而,隨著城市的改造和道路的拓展,七牌坊的石碑已散落各處,「七牌坊」這一老地名,也已成了歷史煙雲。

  ◆以數字取名的街巷

  一牌坊(現解東路)、二府衙、三聖殿(現凱旋路)、四方街(現太平門)、五福宮(現金湯街)、六楞碑(現八一路)、七星坎(現臨江路)、八蜡廟(現曹家巷)、九尺坎、十八梯、百子巷、千廝門、萬壽宮(現陝西路)。

  ◆以方位取名的街巷

  天官府、地母亭、上黌學巷、下回水溝、左營街(現新華路)、中大街(現解東路)、右營守備署(現鳳凰臺)、西三前街、西三后街、大陽溝、小什字、東升樓、西三街、南紀門、北區幹路(現滄白、臨江路)。

  ◆以五行取名的街巷

  金沙崗(現節約街)、木貨街(現較場口)、水巷子、火藥局街、石門坎。

  記者手記

  城市不能「失憶」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記憶。喚醒城市記憶的「捷徑」之一,是老地名。

  連日來,記者穿行在這個城市的老街舊巷,從一個個老重慶口中了解著這個城市的過往,深切感受到地名對城市記憶的重要性。小小地名,承載著城市的歷史文化,記錄著城市的變遷與發展。從空間的角度看,它是城市的坐標,可以幫助人們按圖索驥;從時間的角度說,它是歷史長河翻卷的浪花,有著深層的文化意蘊。

  一個城市,倘若沒有歷史的記憶,跟水泥鋼筋叢林沒什麼兩樣,我們很快就會迷失其中。例如,今天的化龍橋已經被改造成了「重慶天地」,但當記者尋訪到此時,不少老人仍念念不忘「靈隱路」、「嘉陵路」,津津樂道關於「化龍橋」的種種傳說。

  重慶是一座有著幾千年歷史文化的古城。因為是古城,遠來的遊客,在這兒爬坡上坎,穿行在老街舊巷,看到的不光是黛瓦粉牆,還有斑駁的歲月。洪崖滴翠的寫意,字水宵燈的迷離,還有那浮圖夜雨,如泣如訴,撩撥著人們的心弦……

  城市改造不可避免地會帶來新老地名的交替。但是,城市地名的交替不能「失憶」,假如我們連城市的記憶都可以忘卻,那麼我們又從哪裡去尋覓歷史文化的底蘊,體味城市文化的厚重?

  幸好,對老地名的保護和傳承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比如前文提到的「靈隱路」和「嘉陵路」,將在改造完成後的化龍橋片區繼續使用;再比如,隨著朝天門廣場的拆遷和改建,一大批老街舊巷將成為歷史,但來自渝中區民政局地名科的消息,諸如「信義街」這樣的老地名,還是要被保留的。日報記者陳維燈

  四五六七八公裡,重慶這條「數字地名」有終點嗎?

  位於南濱路的零公裡處,已建成「摩天雙子塔」。本版圖片由記者 張永波 攝

  「四公裡到了,下一站五公裡……」平時,在學府大道沿線乘車,經常都會聽到公交司機、售票員這樣介紹地名,而這樣一組只用裡程數串起來的地名,在微博上被外地網友稱為「最難理解」的重慶地名。這一線為何要以公裡數命名?有網友提出這樣的疑問。2012年8月5日,記者和網友一道去探訪了這些地名背後的故事,同時尋找這些「數字地名」的起點終點。

  零公裡 原址矗立喜來登雙子塔

  8月5日早上9點,網友們在海棠溪集合出發,開始尋找這條傳奇數字公路的終點。南岸區地方志辦公室工作人員告訴我們,這條路建於1935年,起點就在海棠溪車站,這裡便是零公裡,到羅家壩糧站是二公裡,到羅家壩是三公裡,到重慶教育學院則是四公裡。記者聯繫到原南岸區交通局退休幹部周金宇,他表示,將「零公裡」設在長江邊,是為了與輪渡碼頭搭配,從而方便水陸運輸,當時這個輪渡碼頭就是著名的民生碼頭。在南岸區地方志辦公室給我們的資料中也記載,1935年2月27日,這條路的開工典禮在海棠溪舉行,徵調民工16000餘名,最多時達25000餘人。

  如今,「零公裡」的原址,建成了喜來登「摩天雙子塔」。

四公裡

  四公裡 抗戰物資中轉節點

  抗戰時期的南坪四公裡街頭,曾經「貨來貨往」。如今,這條路更名為「學府大道」。

  南岸地方志工作人員表示,抗戰時期,這條路是當時運進外援抗日軍用物資和外貿出口的重要通道之一,而四公裡則是這段路中很重要的一個節點。記者查閱資料得知,這一路段曾作為全國急需物資的中轉倉儲,直接轉運抗戰物資,並在當時的巴縣境內倉儲。如今老重慶口中的「九公裡」,正是當時的軍火庫。四公裡一線或存儲軍需品、或儲藏民用品、藥品,為抗戰供給做出了極大貢獻。

  五公裡 由荒地變工商大學

  沿著主幹道往前,「這是我曾經的母校!」同我們一起尋找終點的網友「rain」指著路邊著名的重慶工商大學告訴我們,大家已經走到了五公裡。

  重慶工商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楊維東告訴我們,1963年這裡曾是重慶市財貿幹部學校,1985年,重慶商學院在此籌建。「當年這裡還是荒涼一片,如今變化太大了!」他說,2002年教育部同意渝州大學和重慶商學院合併,成就了今日的重慶工商大學。如今,重慶工商大學已經發展成經濟學、管理學、文學、工學、法學、理學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學校主校區準確位置為南岸區學府大道19號。

輕軌3號線二塘站

  七公裡 因輕軌3號線出名

  「過了六公裡,下一站是二塘。」輕軌3號線的開通,讓二塘頻繁被提起。二塘站就在學府大道主幹道上,位於南岸著名的四五六七公裡中的七公裡。從車站往南坪方向回走50米,就是重慶交通大學的大門口。

  重慶文化名人張老侃介紹說:「塘,是裡程,也是地名,15裡就是一塘,在明清時期,重慶去成都,從江北城旁邊的溉瀾溪出發,第一個驛站是頭塘。」對於為何七公裡也叫二塘,南岸區交通局退休幹部周金宇猜測,這可能也和當地的地形地貌有關,聽說以前這裡有兩個堰塘,也有可能是因為這裡的二塘村得名。

  九公裡 車站後有岔路

  沿著南岸學府大道朝巴南方向走,網友「朱兄是只趴趴蝦」發現,在過往的私人大巴車中,很多都打上了「四五六七八九公裡」的牌子。

  我們在沿途的路牌看到,「數字站」很多隻標註在八公裡,最遠的也只有九公裡,之後再不見十公裡、十一公裡……難道九公裡就是終點了嗎?沿著九公裡往前走,前方出現了一個岔路口。一位路人告訴大家,岔路口就是以前的「十公裡」,不過大家現在很少有人這樣喊,至於終點在何方,他建議我們繼續往前問問。

炒油場

  十二公裡 現在叫炒油場

  從「十公裡」繼續前行,我們再次來到一個岔路口,當地人叫這裡為炒油場。在這個岔路口擺煙攤的董技勤女士是這裡的老居民,她說,這個岔路口一面通往魚洞,一面通往南泉。「如果非要算的話,這裡應該就是十二公裡了。」董技勤稱,以前在這裡熬瀝青鋪路,所以就叫炒油場,但是很少有人叫這裡為十二公裡,她表示,以公裡數命名的數字地名,在九公裡就結束了。

  董技勤還說了一件事,她指著炒油場的路牌回憶,以前小時候在那個位置路邊立了一塊碑,「好像每公裡都會立一個碑,」她稱,不過現在那些碑已經沒有了。

  終點 你想不到是在貴陽

  著名的「老重慶」、現為《中華民居·重慶》雜誌文史顧問的肖能鑄告訴我們,我們走的這條路就是抗戰時期著名的川黔公路,上世紀三十年代,重慶開始修築川黔公路(現渝黔路),起點為南岸海棠溪河邊碼頭,按公路建設規範要求,每公裡要埋設公裡碑。他說,這些公裡碑高出地面30釐米,標有起點至此的裡程,「如果要計算終點的話,應該在貴州境內了」。

  另外,南岸區地方志的工作人員翻閱資料後也向我們證實,川黔公路建於1935年,以海棠溪為起點,南到貴陽。由此看來,數字道路的終點應該在貴州貴陽。貴陽市交通局陳姓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川黔公路也就是目前國道210線的一部分,終點位於貴陽市雲巖區三橋。

  前身

  曾是西南大後方幹線

  8月6日,南岸區地方志的工作人員還告訴我們,我們探尋的這條「川黔公路」,在抗戰時期是連接滇緬公路的「西南大後方四大幹線」之一,「雖然隨著城市建設的開展,新修了不少高速公路,重慶到貴州可以走比較方便的蘭海線,但從南坪四、五、六、七、八公裡一線連接的210國道,仍然是重慶通往貴州的重要公路之一」。商報記者談書實習生 朱婷 朱璐佳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

相關焦點

  • 潘氏狀元墓風水密碼(有緣得地,以死求發)
    捨命智取風水地,始得文武兩狀元,說的就是潘氏狀元祖墳墓用生命換來的風水寶地。狀元墓又名「牛崗地」,名稱來歷還有一段故事,據興國潘氏(琴公後裔)四修族譜上看記載,墓主潘從源,福建汀州人氏,任吉州教諭,熟讀詩書,尤精堪輿,卸任還鄉時,途經五裡隘,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他讓家人驅牛食禾,和當地農民發生爭執後,捨身自縊,其子遵父囑,與當地農民變涉,將潘從源葬在此地。因為事情由牛吃禾引起,故當地人稱為牛崗地。
  • 興國陰宅風水案例:興國均村狀元墓
    捨命智取風水地,始得文武兩狀元,說的就是潘氏狀元祖墳墓用生命換來的風水寶地。狀元墓又名「牛崗地」,名稱來歷還有一段故事,據興國潘氏(琴公後裔)四修族譜上看記載,墓主潘從源,福建汀州人氏,任吉州教諭,熟讀詩書,尤精堪輿,卸任還鄉時,途經五裡隘,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他讓家人驅牛食禾,和當地農民發生爭執後,捨身自縊,其子遵父囑,與當地農民變涉,將潘從源葬在此地。
  • 回憶老寧波時期的狀元房、張斌橋與彩虹坊
    原標題:回憶老寧波時期的狀元房、張斌橋與彩虹坊 主講人楊古城生於1938年10月,高級工藝美術師,曾出版專著《中國獅子藝術》、《中國佛像藝術》、《南宋石雕》、《朱金漆木雕》、《四明尋蹤》等。
  • 南宋時,湘鄉的王容獲孝宗帝親自擢拔為狀元
    王容像 資料圖 王容(1163 ~ 1206),字南強,號希顏,南宋湘鄉縣十四都大湖(今金石鎮白果村狀元坪)人。從五代時司徒王仝至王容,歷經十代,皆為書香門第,官宦世家。其中三代進士,一代狀元,四代誥封光祿大夫,王容為其佼佼者。 在北宋以前,開科取士高中狀元者,幾乎都是北方人。至南宋,狀元又多出在江浙,湖南人中狀元者寥寥,偶有一、二,視若「破天荒」,湘人無不為此而遺憾。1187年,王容赴行都參加丁未科會試。會試中,他以《文德帝王之利器賦》被錄取為進士。接著,王容參加殿試,閱卷官將其排為第三名,但孝宗帝趙慎評鑑「王容之文質實」,親自擢拔他為狀元。
  • 從昆明各地名的由來看老昆明風韻 歷史文化名城不是白叫的
    它原是沿魚翅河的一條石板路,因通往迤西,稱為西關外大道,1958年填平河道,拓寬路面,取「人民事業興旺發達」之意,得名「人民西路」。  大(小)富春街:因明末清初從江南遷居昆明的人聚居此地,想念家鄉風景如畫的的富春江而得名。要知道大名鼎鼎的《富春山居圖》畫的也是富春江!
  • 吉祥如意都藏在哪些中國地名裡?
    >」之意賜名「泰順」它是中國擁有「國寶級」廊橋最多的縣被稱為「中國廊橋之鄉」泰順廊橋的工藝之巧、造型之美在世界橋梁史上堪稱一絕仙居橋始建於明景泰四年是溫州大道(狀元大道皖河入江處自古就有「萬裡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美譽安慶長江大橋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9.10 攝影:許萍東周時期安慶是古皖國所在地安徽省簡稱「皖」即由此而來南宋紹興十七年改舒州德慶軍為舒州安慶軍
  • 潘狀元的故事
    潘龍答以「只目照千裡、背駝駝天子、腳跳(腳一瘸一拐)跳龍門、面(臉)疤疤天花」,寓意「放眼觀天下、替皇分憂、士子登第、盛世朗朗滿天星」,一席話博得龍顏大悅。以上故事根據潘屋村民間傳說改編而成  據考證,歷史上的潘仝其實沒有那麼早去世,他獲得狀元後,回到潘屋村在社公坪種下了一棵樟樹(後人叫狀元樹)。
  • 盤點與外地重複的南京地名 下關在雲南是個鎮
    前段時間,「老南京」版介紹了湖北鍾祥也有一個莫愁湖。其實,南京地名和外地地名「撞車」的現象還有不少。最近,不少讀者致電「老南京」版,講述他們了解到的南京和外地地名「撞車」的現象。鎮江的「紫金山」早就沒了南京最有名的山名叫紫金山,最有名的河名叫秦淮河。你知道嗎?距離南京很近的鎮江和揚州也有紫金山和秦淮河。
  • 這些地名的前世今生 承載無數巴渝故事
    你知道「彈子石」為什麼叫「彈子石」嗎?你知道「狀元碑」是哪位狀元嗎?你知道重慶的「諸葛城」嗎?地名不僅是一個符號,更是一個個有趣的故事,講述著重慶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近日,重慶市民政局依據地名的歷史性、知名度、文化內涵、文化獨特性及傳承價值等方面,發布重慶市第一批歷史地名保護名錄115個,包括古城(都)、古縣、古鎮、古村落、少數民族語、著名山川河流、近現代重要地名等多個類別。
  • 池州有個地名叫老鼠尾!安徽這些地名帶"鼠"字,背後有趣的故事你知道嗎?
    2020 年春節將至,新安晚報推出《鼠年說鼠》,梳理我省與鼠有關的地名以及傳說故事。記者從省民政廳區劃地名處了解到,我省與鼠有關的地名還真不少。有的村莊因形似老鼠,而得名老鼠窪;有的因過去鼠害嚴重,當地居民組織滅鼠,故得名打鼠衝;還有的地名雖然沒有鼠字,但也與鼠有關,且源於《詩經》,你能想到是哪裡嗎?
  • 蓮湖地名故事|「涼颼颼」的三個字見證過去「藏冰」的故事
    蓮湖地名故事冰窖巷「西安最涼快的地方在哪裡?」聽到「冰窖巷」這「涼颼颼」三個字,即便從來沒有去過那裡的人,也會感受到些許「涼意」。關注地名的西安人都知道,不大的冰窖巷卻見證了過去「藏冰」的故事。冰窖巷走進小南門沿四府街走兩百多米,路西有一條小巷子,這是冰窖巷的東口。沿這條巷子走到頭,右拐有個岔路口,可直行,也可左拐。直行下去是五星街且正對教堂,左拐到頭是甜水井大街。
  • 明朝潮汕文狀元墓被盜續:被盜並非衣冠冢(圖)
    事件地點  新聞回顧:明朝潮汕文狀元林大欽墓被撬棺 棺木內空空(圖)  明朝文狀元墓屍骨仍在證實 被盜並非衣冠冢  《明朝潮汕文狀元林大欽墓被撬棺》續:  十幾年前,墓前石馬、石羊被盜;兩個多月前,墓上泥土被人動過  明代潮汕文狀元林大欽之墓被盜,現場卻見不到屍骨。
  • 有關藕山的傳說
    如藕山這邊,就有幾個有關的傳說,也還有味。今天有必要把它們整理記錄下來,也好讓它們繼續能口口相傳下去。 藕山的傳說樅陽縣白蕩湖村的藕山,山脈大致呈東西走向,西高東低,遠遠望去又象是一條倒扣的船形。那處礁石,就是離這藕山的下山頭不遠處,那座名叫「小山」的山。因為觸礁,那船形的藕山中段就凹了下去,也就有了地名「大凹」。那滿船的荷葉,就化作了藕山上那層層疊疊的青石。而且巖頁平整,巖質純粹,全是青黛色的好石料(現在的海螺水泥廠,也就是因為看好了它的這個)。那大凹又大致把藕山分成了兩段,「上松園」和「下山頭」。
  • 福建學校發現南宋古墓,墓主人竟穿354件衣服,幫脫衣服累壞專家
    北宋末年南宋初期,來自北方的金兵南下,侵佔了宋朝大半個統治領域,當時只有四川、福建和兩廣之地未受侵擾,尤其是福建發展最為迅猛,很多江浙贛三省上至富貴人家,下至平民百姓,全家紛紛逃到福建,造成福建人口急劇上升,經濟繁榮,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南宋後期,最能反映南宋時期繁盛的狀況
  • 浙江發現南宋大墓4:蘭若寺遺址發現的無名墓,竟和皇陵規格一樣
    上文說了在浙江紹興蘭若寺遺址驚現南宋大墓,而且是迄今為止佔地面積最大的一座南宋古墓,然而因為嚴重被盜,導致無從探究墓主人究竟是誰。當時有很多人建議,清理完主墓室,把殘存的零散文物清理一下結束髮掘。但是當初的受命勘探此地的考古研究員並沒有動搖,還是決定繼續發掘古墓,一定要揭開這座宋墓的謎團。考古工作最大的意義是通過揭露古代遺存、分析和掌握重要的古代信息,然後據此研究歷史的真實面貌。隨葬品當然是具有很高的價值,但是複雜的墓葬建築本身信息量有可能也會更大。這位考古研究員就抱著這樣的想法開始了對這座宋墓的發掘之路。
  • 徐階墓在長興縣的發現與確證
    2009年,看「當年明月」的小說《明朝那些事兒》,書中用了大量篇幅描述了徐階的故事,特別是徐階扳倒嚴嵩的故事尤為精彩。
  • 一個村莊的地名志
    這些鄉村坐標,如同一個個村落密碼,在本村流行通用,跨過一個河溝或者翻過一座山埡,如果不給解碼,任何人都不會明白那些清清楚楚的地名到底指向何處。     每一個村落都有自己五花八門的命名地,這些名字就是村裡每個成員使用的獨特暗語,掌握這些暗語,才能在村裡正常生活,也能在天南海北迅速區分自己的族人。
  • 盤點廣州那些奇葩地名!瘦狗嶺、雞欄街……廣州:有被冒犯到!
    廣州奇葩地名chē車bēi陂「我叫車[bēi]不是車[pō]」天河區車陂村始建於南宋時期kǒu口老東山,10多年前還是「東山區」但那附近根本沒有山,為什麼會叫「東山」呢?其實,東山的地名來源於540多年前的一座東山寺到了1984年,東山寺早已破敗不堪,市政府當即決定拆除最後修建了原東山區人民政府辦公大樓
  • 昆明為什麼叫昆明?這些本土地名都有故事和來歷~
    武林外傳裡有一集,呂秀才用唇舌之力讓殺手姬無命自殺,他說:「你可以叫姬無命、我也可以叫姬無命、他們都可以叫姬無命。」 話是沒錯,但每個人,乃至每個城市的名字,都是有寓意,包含了每個愛你的人對你的期許,就算同名同姓,但故事和歷史是獨一無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