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老南京」版介紹了湖北鍾祥也有一個莫愁湖。其實,南京地名和外地地名「撞車」的現象還有不少。最近,不少讀者致電「老南京」版,講述他們了解到的南京和外地地名「撞車」的現象。
鎮江的「紫金山」早就沒了
南京最有名的山名叫紫金山,最有名的河名叫秦淮河。你知道嗎?距離南京很近的鎮江和揚州也有紫金山和秦淮河。
鎮江有個紫金山,這一點,很多老鎮江人也不知道。讀者孫先生說,鎮江的紫金山位於如今鎮江市區中心,山不是很高。根據宋代、元代的地方志書說,這個「紫金山」在宋代以前就已經沒有了,但「紫金山」下有一個古井「紫金泉」,此井至今猶存,位於鎮江鬧市區大市口,是此地曾有「紫金山」的證明。紫金泉井欄上還有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的題字:「至正十年歲次庚寅(1350年)春良日裡巷裡正立」,說明井欄是元代文物。
此外,山西、河北、福建等地也有多座紫金山,都是當地著名的旅遊勝地,廣東省還有一個以「紫金」命名的縣。
揚州有個「秦淮河」
揚州也有「秦淮河」,嚴格說來,揚州的「秦淮河」,正式的名字應該是「小秦淮河」。
揚州讀者張先生說,揚州古城裡,有一條唯一保存下來的內城河——小秦淮河,也叫做新城市河。小秦淮河北連北城河,南經龍頭關,流入古運河,全長約2公裡。和南京秦淮河一樣,舊日揚州小秦淮河兩岸,也是遍布街肆、店鋪、歌館和茶樓,其繁華程度一點都不輸於前者。民國文人徐謙芳在《揚州風土記略》中說,「每至夕陽西下,人多乘小舫徜徉其間……秦淮風景,無以過之,故又有『小秦淮』之名。」
有學者考證,揚州小秦淮河的名稱始於清代康熙年間,其名字的來源正是由於南京秦淮河,一是因為揚州小秦淮河兩岸的建築、風貌以及河上的畫舫類似於南京秦淮河,一是因為兩者的繁華程度也很相近。時至今日,小秦淮河依然是揚州城裡的一道亮麗景觀。
此外,南京有清涼山,國內也有多座名山與其同名。最有名的清涼山位於革命聖地延安,山上集中著佛教、道家歷史文化遺蹟,同時還有以中共中央在延安時期的新聞及出版單位舊址為主的革命文物和遺址。
「下關」在雲南是一個鎮
「其實,南京很多區縣、街道的名字,在全國各地也有不少重名的!」喜歡研究地理的讀者鄭先生說,他搜集了不少這方面的例子。
他告訴記者,南京有棲霞區,山東省有一個棲霞市。山東的棲霞以盛產蘋果而全國知名,被稱為「中國蘋果之鄉」。此外,南京棲霞區有一個棲霞寺,貴州省貴陽市也同樣有一個名叫「棲霞寺」的寺廟,
江寧區的東山街道,是以前的江寧縣東山鎮。在福建,則有一個東山縣。這個東山縣是全國第六大海島縣,是戚繼光抗倭練兵的地方,也是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出徵地。
江寧區有一個淳化街道,以前是江寧縣淳化鎮。而陝西省的淳化縣則和南京的淳化完全同名。位於山西省鹹陽市北部的淳化縣設立於北宋淳化四年(公元993年),以年號命名。有趣的是,南京淳化的得名,和陝西淳化的得名原因是一樣的。據《南京地名大全》的記載,江寧淳化設置於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以年號命名,也叫做淳化關。
南京市雨花臺區有一個板橋街道,而臺灣新北市則有一個板橋區,是新北市政府所在地。「下關」是南京已經撤銷的城區的名字,去過雲南旅遊勝地大理的人會知道,大理也有一個「下關」,是大理白族自治州政府所在地,唐代時,下關鎮是南詔國龍尾城所在地。
鄭先生說,此外,南京棲霞區有一個龍潭街道,而「龍潭」則是一個經常使用的地名,廣東揭陽、湖南懷化、江西高安等18個外地市縣下面都轄有龍潭鎮(鄉)。而江寧區的「麒麟」、浦口區的「湯泉」也是「撞車率」很高的地名,全國各地有不少麒麟鎮、湯泉鄉。
南京地名的特點:
南京地名特點之一:厚重的古都特色,特別是明都特色。
記得大學時代的一個外地同學曾經說過,南京的地名有太多的門,讓人犯暈。當時聽了感覺一怔,對於我這個長期生活在這個城市的人來說,似乎並沒有意識到這個特點,後來隨著閱歷的增長,發現確實如此。南京包括現存的城門和已經消失但地名仍在的城門名,應該在40個以上(沒有細數過,內13,外18,再加上宮城如:午朝門、後宰門和後來新開的門如集慶門、玄武門)。可以說,一個在南京城裡生活的人,幾乎每天都在和這些」門」打交道,您住城外?那您是在中央門外、中山門外、中華門外還是漢中門外?而筆者現在工作的地方,就在外18城門之一——安德門。說起來,南京人真的應該感謝朱元璋這個草民皇帝呢!
談到明朝給南京帶來的地名,還不止這些。像明故宮、鼓樓、朝天宮、明孝陵(包括周邊的一系列地名:下馬坊,孝陵衛等等),夫子廟旁的鈔庫街,那可是大明朝的「央行」所在地。像小營、後標營等等這些不一而足的地名,不列舉了。
明以前的六朝時期由於年代久遠和戰亂的緣故,留下的痕跡不多,但一些地名仍保留下來,如:石頭城。但現在位於清涼門旁的石頭城似乎並不是古石頭城的遺址,現在的石頭城是楊吳時期留下來的。而孫權時代的石頭城據考證應該是現在的挹江門旁的八字山一帶(個人同意這種看法,因為那裡更靠長江,而且諸葛亮說「石城虎踞」,那裡比清涼山形狀更像老虎)。
與此相似的例子還有臺城。臺城本是六朝宮城的簡稱,在那時候又代指朝廷。南梁時期,著名的「侯景之亂」圍困的就是這裡。隋唐時,南京地位下降,臺城被廢棄。唐代著名詩人韋莊也因此留下了「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裡堤。」的名句。也可能是他誤導了後人,人們就以訛傳訛的把玄武湖南的一段的明城牆叫做臺城了。不過現在的臺城風景倒是絕美。
民國時期也給南京留下了一些地名,如中山陵、中山路,中央路,總統府等等。也有些解放後改名的:如國府路改名長江路,我倒覺得恢復舊名也無妨。
南京不作為都城的時候,也留下一些地名,如一中門口的府西街,就是因為清朝的江寧府所在而得名。長毛之亂後, 這裡還一度成為兩江總督的駐在,赫赫有名的「刺馬」(也就是《投名狀》)故事的原型)就是發生在這裡。此外還有大行宮等等。
南京地名特點之二:濃鬱的文化氣息,特別是文學特色。
南京有一條很短,但是文化含金量特高的河流:秦淮河,她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南京。和秦淮有關的地名,也是非常多的。如桃葉渡,淮清橋,東水關、鎮淮橋等等。就算是全國聞名的夫子廟也是和秦淮河息息相關的。而這每一個地名幾乎都能帶來一串文化掌故。
與此類似的還有長幹裡、長幹橋等等。李白《長幹行》:「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說的就是這裡。還有曾住過舊時王謝的「烏衣巷」。我上中學時,夫子廟和烏衣巷還沒有像現在這樣俗氣。我雖然熟讀劉禹錫的這首詩,但也不知道烏衣巷的具體位置。有次騎車到夫子廟玩,回家時不知怎麼稀裡糊塗的轉到了一條幽深僻靜的小巷裡,那天我記得剛下過雨,空氣特別清新,巷子裡都是些普通民宅,兩邊幾個老大媽坐在那裡邊做家務邊聊天,我剛準備去問路,無意間突然看到了藍色的路名牌——烏衣巷,那種震驚和溫暖的感覺我至今仍然記得,就像見到了一個從未謀面,但卻神交已久的老朋友一般,原來烏衣巷就是這條不甚起眼的小巷!我也因此真正體會了「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意境。可惜了現在夫子廟的烏衣巷,充滿商業氣息,完全已經沒有那種味道了。
還有一些地名反映的是南京的文化特色,如三元巷得名於明朝嘉靖年間的大將尹鳳,他參加武科舉考試,鄉試、會試、殿試皆名列第一,「連中三元」,故得名;這是武狀元,還有文的,位於秦淮區夫子廟附近的「狀元境」、「秦狀元巷」、「狀元裡」等,就是因為清朝狀元秦大士的故裡得名(現在秦大士故居在整修,也不知修好了沒有)。當然他還有個更著名的狀元祖先——秦檜(也有說狀元境得名於秦檜),不過這個名就不光彩了——「千夫所指的賣國賊」,在這裡我無意替秦檜翻案,但是要沒有宋高宗趙構的私心作怪,縱容甚至是授意,秦檜也翻不起這麼大的風浪。
南京的路名也有很強的歷史文化特色,如南京人俗稱為「城西幹道」、「城東幹道」的快速內環西、東線,他們的正式名稱分別是極有氣勢,也極有來歷的虎踞路和龍蟠路。城南的幾條東西向道路則分別以南京的舊稱為名,如白下路——建鄴路、建康路——昇州路;集慶路、應天路等等,讓人便於記憶,也有歷史感。我很反感的就是把一條城市裡的路名簡單的用起點和終點各取一字來湊數了,很不幸,我們也有這樣的路名。
南京地名特點之三:鮮明的地域特色,特別是山水城林特色。
南京身處江南,水網密布。和水有關的地名特多。除了長江、秦淮這兩條母親河以外,還有一些小河溝和湖面。如金川河、玉帶河、十裡長溝、清溪、進香河、明御河;再如玄武湖、莫愁湖、西家大塘、白鷺洲、月牙湖、花神湖、紫霞湖、前湖、琵琶湖等等。與此有關的當然還有橋:長江大橋(我個人堅決反對二橋、三橋之類的路名橋名,一點沒有文化氣息,和美國這種沒有歷史的地方差不多。希望二橋、三橋能改名,而在建的四橋會有一個正式的名稱,不要再重蹈覆轍了)。再如,一些小橋,或者沒有橋但仍然存在的地名:中山橋、惠民橋、邁皋橋、鐵心橋、七橋翁、三山橋、石城橋、西橋、竺橋、珍珠橋、浮橋、蓮花橋等等。最有意思的橋名當屬位於虹橋附近的「三步兩橋」,據說這裡原有「三鋪」,「兩橋」,故得名,結果後來以訛傳訛變成了「三步兩橋」,不過現名可比原名有詩意得多。
南京地處江南丘陵,山多;以山為名的地名也很多,除了鐘山、棲霞山以外,雨花臺也得自山名,再如幕府山、北固山、聚寶山、青龍山、方山、東山、雲臺山等等。城南的菊花臺、石子崗也得自山名,石子崗南部的一座小山頭叫烏龜山,金庸小說《碧血劍》裡提到的「浡泥國王墓」——據說是全國現存唯一的外國國王墓葬就在此山腳下。很多年前,我曾同女友曾步行到這個當時還沒有開發的地方去「發現浡泥國王墓」,現在那裡已經變成汶萊風情山莊了。
除了以上的地名以外,南京還有一些有特點的地名,如:螺螄轉彎等等。再比如,由於工作關係,常要到寧海路去,寧海路靠北京西路有一條巷子叫「三省裡」,取「吾日三省吾身」之意,而省檢察院和反貪局就在這裡,讓那些被抓的貪官在這裡「三省吾身」,倒是有趣得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