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十三,烏龜爬下關。」
這是許多老南京耳熟能詳的一句諺語。
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是媽祖誕辰紀念日,
很多市民會自發來到靜海寺、天妃宮門前的場地前,
祭祀天妃娘娘、祈求平安,
形成了一年又一年的廟會。
明天,是農曆三月二十三,也是媽祖誕辰紀念日。
第十三屆媽祖廟會暨媽祖誕辰1058周年春祭大典系列活動在閱江樓舉辦開幕式,屆時,會有媽祖巡遊、媽祖廟會、媽祖文化交流會等不同形式的主題活動。
天妃宮廟會怎麼來的?
每逢南京天妃宮廟會,天妃宮所在地的下關(現在是鼓樓)比往常熱鬧得多,除了四鄉八鎮的人趕來祭祀天妃諸神、觀看廟會民間文藝演出外,自由買賣和貨物交換也成了廟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7年,南京媽祖廟會現場
1935年,史學家鄭鶴聲先生來下關儀鳳門外天妃宮考察,他描述:據駐廟諸守祀人講,每年陰曆三月二十三為聖母誕辰之日,四鄉農民齊集於此,成為農副產品及農具交易之場所。農曆三月下旬是農閒時節,四鄉農民在農忙前夕進城趕廟會,一來祭拜天妃保、佑全家平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二來是廟會上買賣農副產品、手工業品、常用農具、日用雜品等,以備勞動、生活之用;三是在城裡玩上一天或數日,回家後準備夏收夏種;還有一些人藉此機會進城來走親訪友,交流情感,增進親情。
下關歷來是南京的水陸交通要道和南北貨物的集散地,鮮魚巷的魚市、鹽市街的鹽市、米市街的米市等都是遠近聞名的集市。逢到天妃廟會時,更是熱鬧非凡,人山人海。
怎麼會有「烏龜爬下關」的說法?
天妃廟會在民間叫「三月二十三,烏龜爬下關」。
由於過去人們不識馱天妃宮碑的怪獸——贔屓(讀作bìxì),只見它形似烏龜,因此老南京又將「三月二十三廟會」稱為「烏龜會」。
1937年天妃宮因戰火被毀,這一民俗活動也就逐漸銷聲匿跡了。
時隔近70年,隨著靜海寺、天妃宮歷史景區的重建,2005年,媽祖文化廟會終於恢復。廟會時間不等,正期是三月二十三日,但實際上一些客商提前在二十一日就來佔據有利地勢出攤經營了。
在廟會期間,從興中門至惠民橋橋口的路兩旁,擺滿了各類攤位,五顏六色的各類商招隨風飄揚,叫賣聲此起彼落,構成了天妃廟會的獨特風景。
媽祖
天妃,即媽祖。
天妃是我國東南沿海及臺灣人民共同崇奉的和平女神,我國東南沿海一帶的漁民和僑胞普遍信奉天妃。
傳說她是宋代福建蒲田湄洲嶼人氏,為當地人林願第六個女兒林默娘,出生時祥光異香滿室,長大後能乘席渡海,但生性很沉默,為人善良。卒後,又「顯靈」於海上,護佑人們航海安全。由於她悲天憫人,善心普渡,救人苦難,每當漁民出海打魚、僑民漂洋過海離桑別梓時,都要去天妃廟拜祀,祈求出海平安,把希望寄托在海神天妃的保佑上。
天妃宮
歷代封建帝王都為之封禪,元朝至正年間被封為「天妃」神號,到了清朝康熙年間又封為「天后」或「天后聖母」等,沿海各地多立廟禱祀,有天妃廟,天妃宮或天后宮等。
南京天妃宮建於鄭和第一次航海歸來
南京的天妃宮位於興中門外建寧路北側,由於歷經滄桑,目前只剩下一座《御製弘仁普濟天妃宮之碑》,碑額上鐫刻有四條螭龍交錯穿雲,雕鏤得相當精緻。碑額為篆書,碑文正楷,共699字。
南京天妃宮按原碑複製的《御製弘仁普濟天妃宮之碑》
內容主要敘述建造天妃宮的起因,記載了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的航海事跡,及其在航海過程中遭遇風浪而後安然脫險的經歷。碑文清晰可讀,是一塊直接反映鄭和下西洋事跡的僅存幾塊明代碑刻之一。1997年為迎接香港回歸,被有關部門移入靜海寺院內。
活動當天,廣大市民可以趕一個原汁原味的文化大集哦。
具體內容▼▼▼
1、第十三屆南京媽祖廟會開幕式
時 間:5月8日 上午9:00—9:20
地 點:靜海寺廣場
出席嘉賓:在寧部分臺灣人士(信眾)、福建各商會代表、景區同行、旅行社代表。
2、媽祖誕辰1058周年春祭大典及媽祖巡遊
祭拜時間:戊戌年三月廿三(公曆2018年5月8日)9:30-10:15
地 點:靜海寺廣場
祭拜簡介:按照明代皇家傳統祭祀儀軌,由主祭人帶領十方信眾共祭媽祖。
巡遊時間:10:30-11:30
巡遊線路:靜海寺廣場-建寧路人行道-大觀西側廣場-大觀北側廣場(麥德龍)-盧龍橋-進入天妃宮正門
3、媽祖文化廟會
時 間:2018年5月8日 -10日
地 點:靜海寺廣場
活動簡介: 「懷古美食」、「傳承非遺展」、「媽祖春祭圖片展」等現場活動。
4、「倡導媽祖文化 弘揚媽祖精神」交流會
時 間:2018年5月8日 下午 14:30—16:00
地 點:閱江樓景區遊客服務中心會議廳
參加人員:商會代表、在寧臺灣人士和專家學者
活動簡介:商會代表對媽祖文化進行座談交流。
廟會其實是個文化空間,
是民俗文化的展示臺。
而民俗文化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穿越時空、歷久彌新。
素材來源 | 南京晨報、鼓樓微訊
編輯 | 蔣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