訾營、郄坊、莘莊、埒草埂、盋山、笪橋、巽離村、蓁巷、壒裡、篻郎頭、繖山、磙橋村、昝廟...。.昨天,@南京發布發了一條微博:「這17個南京地名,幾乎沒人能全讀對,不服來戰!」果然一時看暈了很多網友。網友們說,好在配了讀音,不然絕對在第一個就卡殼。這個信息也是拋磚引玉,既有網友當「啄木鳥」糾錯,又有網友挑戰說「沒有窨子山不服」。
揚子晚報記者 孔小平
蓁巷、盋山、訾營、昝廟……
簡直是中文十級考試
記者看到,這17個地名絕大部分挺生僻,堪稱中文十級考試的標準。
比如,蓁巷(zhēn xiàng),南京的蓁巷在東南大學四牌樓小區對面,「蓁」是草木茂盛的意思,清代時,南京城北較為荒蕪,那時的蓁巷就是荊棘叢生的荒地。
盋山(bō shān),這個字真的很難找,照著這個bō字,記者在輸入法框裡也翻了半天才翻到。不過,說起這個地方,很多南京人都應該知道,盋山其實就在清涼山公園南,虎踞北路東側、烏龍潭公園的西側,這是一個海拔僅45.3米的小山,叫做山,也真是很迷你的樣子,不過它的歷史倒是很悠久,據說古時候有一種陶器,外形像盆,卻比較小,專門用來盛飯,被稱為「盋」,盋山的外形正像一隻盋。更有意思的考據顯示,在清道光年間,兩江總督陶澍覺得「盋」字太生僻,改為「博」山,不過民間又俗稱它為「缽山」,「菠蘿山」,不過,後來「盋山」還是沿用下來了,清代文人顧雲曾特地為此山撰寫過一本《盋山志》。
訾(zǐ)營,這也是個村名,在六合橫梁。據稱,清道光年間,一個姓訾的家族從徽州遷到這裡定居,村子就叫「訾營」,從記者經歷的情況來看,是確實沒看到過「訾」這個姓,非常少見。
昝廟(zǎn miào),江寧陶吳有一個村子叫「昝繆」,得名於古時當地兩個大家族昝姓和繆姓。昝這個姓在南京也不多,後來「昝繆」也寫成了「昝廟」,據資料顯示,當地發現過古文化遺蹟,現在是文物保護單位了。
笪橋、繖山、巽離村……
生僻字「讀半邊」讀法玩不轉
俗話說,漢字讀半邊,不會錯上天。但是南京地名中的生僻字,想使用這個辦法還不太容易。比如,笪橋(dá qiáo),你如果「讀半邊」那真是「錯上天」了。@南京發布在微博上表示,笪橋在建鄴路南側,評事街北端,笪橋是明代南京元宵燈市所在地,而笪橋的笪字,其實是一個姓,正確讀音是「達」。相傳此橋是茅山第二十六代笪宗師所建,以建橋人姓氏取名。在南京,除了笪橋,還有笪村,在溧水;笪家,也在溧水,笪家橋則在江寧,這些都跟笪氏家族有關的地名。
再看看,郄(qiè)坊,這個字,完全不能字讀半邊,這個地方在湯山,一樣是因為郄氏定居而得名。
再來幾個難的,比如,棲霞山原來叫「繖山」,記者想說的是,這個字太難認了,也太難找了,「繖」音同「傘」,sǎn,本來就是「傘」的古體字,因為棲霞山山勢呈方形,「形團如傘」,也就是外形看著就像一把傘。再比如,「埓草埂」的埓(liè),音同「裂」,是矮牆、矮堤埂的意思。
很多網友看到這個已經眼暈了,紛紛感慨「南京真是個有文化的地方呀」,下面還有一些不會讀的地名,巽離村在棲霞八卦洲,xùn,音同「訓」,是八卦村的卦名,這個村子就是以八卦的方位定村名的。還有「壒裡」位於江寧唐山,讀ài,指村莊。「篻郎頭」在江寧橫溪,此村有一口水塘,塘邊長滿一種堅硬的竹子,這種竹子的學名叫「篻」,音piáo,村子因此被稱為篻塘頭,後來被訛傳為「篻郎頭」。
磙橋村,這個字倒是可以字讀半邊,音「gǔn」(滾),地方在浦口星甸,是用石頭做成的圓柱形器具,相傳當地有過一座用石磙做成的橋。
飲馬巷、三省裡、大校場、丁解村……
多音字地名特別容易讀錯
@南京發布稱,除了字難讀的地名,南京還有一些地名,其中的某個字是多音字,讀的時候,要注意,選擇正確的那個音。比如,飲馬巷,正確的讀音是「yìn mǎ xiàng」,這個地方在門西,「飲」是多音字,很多老南京人將「飲」讀成第三聲。其實不準確,這個字在用作喝水等意時,是讀成第三聲,而在作「給牲口喝水」的意思時,要讀成第四聲。從歷史考據來看,飲馬巷地名的來歷很清楚:相傳南宋康王趙構兵敗來到南京,曾經在這個巷子裡讓坐騎喝水,從這個傳說來看,這個「飲」確實應該讀第四聲。
「三省裡」,正確讀音是「sān shěng lǐ」,在北京西路寧海路附近的一條小街,記者曾去過那裡採訪,地方真的很難找,在北京西路上有一個小小的巷口,不仔細的話,確實很難找到。據稱,這個地名的來歷有兩個說法,而且兩個說法會給「省」字帶來2種讀音。相傳1931年,三個國民黨軍官在這個巷子裡建官邸,這三個人的籍貫分別是雲南、安徽和湖北,因為小巷子被改名成「三省裡」,這裡讀shěng。還有另一說法,三省裡取孔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名言來的,按照這個說法,「省」就應該讀作「xǐng」。不過,南京官方地名資料裡採用了前一種說法。
「大校場」對南京人來說並不陌生,是一個常常出現在口頭的地名,其正確讀音是dà jiào chǎng。據悉,大校場最初是明代軍隊的校場,稱為「教場」,後來衍生為「校場」,康熙南巡時在這裡搞過閱兵,因此很明顯這裡的「校」正確讀音是「jiào」。
丁解村,正確讀音是dīng xiè cūn,丁解村在江北,在南京氣象學院,也就是現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附近。丁解村形成於清代末年,因為村中姓丁和姓解的人比較多而得名,所以推出這裡的解應該讀「xiè」。不過現在丁解村已經沒有了,2001年被撤銷併入江北村。「解」這個姓不斷多見,但有一個名人與南京很有緣,那就是明代永樂年間的文人解縉。
來個常見的,像「莘莘學子」,估計大家都不太會讀錯,但是上海有個莘莊,確實讀xīn,而南京仙鶴門附近的莘莊,卻是讀shēn,又是姓,據說是古代莘姓大戶收租的田莊,這個莘字做姓,也不多見,它本身是個多音字。
網友稱「看完簡直枉做南京人」
專家:生僻地名多與姓氏、地理狀況有關
這條信息引起很多南京人關注,地道南京人看完後,紛紛發瀑布汗的表情稱,自己簡直不是南京人。還有網友說,看完覺得自己就是個小學畢業生。不過,對大多數網友來說,這是一次學習南京文化的機會,起碼多認識了幾個地名。@我不是蘇昇自豪地表示「我就是巽離村的」。
不過也有網友來當啄木鳥捉蟲,@敵後武工隊長對最後一個地名有看法,他認為「丁解,是因為當地某朝出了個姓丁的解元」。@SHBSSDLV則認為,居然「沒有窨子山,不服,我很大了,才知道不讀jiào子山」,記者查了一下,這個「窨」讀yìn。
南京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孫立堯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雖然他是研究古文的,有些字還是挺出乎意料的。他看完這個信息後表示,這些生僻地名出現也有一些規律,最主要的就是跟姓氏、族譜有關,從這17個生僻地名來看,以姓氏命名的佔多,這與當年地理情況和群居狀況有關,還有一種就是地方方言,隨著語言的演變,有些地名會出現同音異字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