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山」是南京最「清涼」的地名。
進入中伏,天氣越來越熱,很多人都躲在空調房間裡,不肯出去。其實,在南京地名中,也有很多和酷熱、涼爽、消夏有關的,它們記錄著過往的歲月裡,南京人度過酷熱夏天的故事。
熱和涼,南京地名裡都有
夏天真熱,南京就有若干以「熱」開頭的地名,家住下關的「老南京」看到這裡,肯定脫口而出:「熱河路唄!」是的,南起中山北路、北至龍江路的熱河路是下關的主幹道之一,民謠歌手李志甚至寫過一首歌,叫做《熱河路》。
南京地名研究者劉小平告訴記者,根據資料的記載,熱河路北端原來是護城河,南端原來是黃泥灘。1930年代填河築路,以當時的省份「熱河省」命名。熱河省1928年設省,1955年撤銷,轄區包括現在內蒙古、河北、遼寧的一部分。
細究民國「熱河省」的來源,則是因為其省區內有一條武烈河,武烈河上遊有溫泉,被當地人稱為「熱河」。
有「熱」就有「涼」,南京有和「涼」相關的地名嗎?劉小平告訴記者,在溧水、高淳、六合區,就有涼篷、涼棚夏、涼帽山的地名,分別因為古代設有供人納涼的涼棚,以及山體形似涼帽而得名。
涼茶、扇子、蓆子、拖鞋
在沒有冷飲的年代裡,南京人怎麼度過酷熱難耐的盛夏?那就需要涼茶、扇子、蓆子、拖鞋,有錢人家甚至還能使用冰塊。劉小平告訴記者,這些夏天的物件,都有對應的南京地名。
在南湖,有茶南、茶亭村、茶亭東街等一系列以「茶」開頭的地名,這些「茶」就是指夏天防暑降溫喝的涼茶。記者在《南京地名大全》中查到,明代時,現在的南湖地區有一座觀音大士廟,夏天的時候有人在廟前擺攤賣涼茶,民間稱這個地方叫做「大士茶亭」。
民國時,分化出大士茶亭東、大士茶亭西兩個地名,後分別改為茶亭東街、茶亭西街,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南湖地區以原來的「大士茶亭」為中心,演變出很多以「茶」開頭的地名。
夏天的另一個「納涼神器」是扇子。通濟門外有兩個地名——扇骨營、扇骨裡,是清代製作扇子骨的工坊集中地,扇子骨是做摺扇的重要構件。清代文人甘熙在《白下瑣言》裡談道:「吾鄉造作摺紙扇骨,素有盛名,多聚居通濟門外。其扇面用杭連紙者,謂之本面;用京元紙者,謂之蘇面。」
酷夏的晚上,睡在蓆子上才能入眠,古今皆然。在中央路西側,就有一個「蘆席營」,據資料記載,這是一個明代地名,是當時編蘆席的工匠集中居住地。
過去,不少老南京人夏天習慣穿木質拖鞋。這個習慣如今不多見了,但在地名裡,卻有和「木質拖鞋」有關的木屐巷。木屐巷在水西門內,劉小平告訴記者,在清代乾隆年間,這條巷子裡全是製作木拖鞋的作坊,所以叫做木屐巷。
地名裡面的「瓜類市場」
水井曾經在南京人度夏生活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南的古井曾經星羅棋布,但如今剩下來的已經不多了。因此,南京地名裡帶個「井」字的不少,比如銅井巷、邀貴井、金沙井、同鄉共井、楊公井、古遺井、東井亭、六角井、太平井、小沙井、雙井巷、大井巷、涼井等等。老城南人張文順說,這些地名都是因古井而來,那時候天氣熱沒關係,娃兒們到井邊打一桶水澆下來,「那種『透心涼』無法忘懷!」
井水還能用來冰西瓜,過夏天,西瓜和冬瓜都能降暑。民間甚至流傳,晚上抱著冬瓜可以降溫,睡一個涼快的覺。
劉小平告訴記者,南京地名裡有不少和「瓜」有關的,比如北東瓜市、南東瓜市、東瓜圃橋、西瓜圃橋、東瓜匙、瓜園村、瓜衝、瓜埠山等等。
以北東瓜市和南東瓜市為例,這兩個地名位於如今的廣州路、寧海路附近。早在清《同治上江兩縣誌》中就有「東瓜市」,可見這個地名歷史悠久,後來又分出了北東瓜市、南東瓜市兩個地名。傳說此地最早是瓜類交易市場,售賣冬瓜、西瓜、香瓜各種瓜,其中又以冬瓜居多,所以人們將這裡稱為「冬瓜市」,後來訛稱為「東瓜市」。
「冰凍」也是一個南京地名
「冰凍」這個詞語,現在看來是不是會讓你感到很「爽」,「冰凍」其實也是一個南京地名,據介紹,冰凍本來是草場門大街北側的一個居民區的名字,因為1930年代有人在這裡開製冰廠而得名。1993年,龍江花園城建成後,這個地名也就不再使用了。
「冰凍」還是太冷了,在這個高溫季節裡,大家需要的是「清涼」。寫到這裡,您肯定想到了清涼山,相關的地名還有清涼寺、清涼門、清涼古道、清涼門大街等等。
「清涼山樹陰蔽日,早在南唐時期,就是李後主避暑消夏之地。」劉小平介紹,據史料記載,「清涼山」這個名字的出現,在山上的清涼寺之後。清涼寺前身是五代時期的興教寺,南唐時改為「石頭清涼大道場」,從那以後,石頭山就改為清涼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