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回憶老寧波時期的狀元房、張斌橋與彩虹坊
主講人楊古城
生於1938年10月,高級工藝美術師,曾出版專著《中國獅子藝術》、《中國佛像藝術》、《南宋石雕》、《朱金漆木雕》、《四明尋蹤》等。
彩虹坊
狀元房照壁原貌
1982年時的張斌橋
對於許多老寧波來說,狀元房、張斌橋和彩虹坊是最熟悉不過的。三處古建築都在江東彩虹路上,相互依存,曾經深深印刻在老寧波的記憶中,如今僅留下了彩虹坊,而坊前傍河的小道已拓寬為彩虹路。狀元房原是清代初年一位狀元的房子,據說面對彩虹橋的一道磚刻照壁保存在天一閣內。而張斌橋,橋雖已不見,卻留下了張斌橋社區、張斌橋菜場這兩處帶橋的地名。這其中,有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狀元房的「臭狀元」
錢堰奇觀,珠山勝慨,宋名東井,唐號西湖。帶八塘而通四碶,渥七鄉而及三縣。古松怪柏,爭勝於牛眠之地;瑤草琪花,競秀於虎號之坪。地接馬山,湖通象坎,錦屏漾霞嶼之口,銀鏡浮月波之面……
這首氣勢豪邁、玉潤珠圓、洋洋灑脫640字的《遊東錢湖形勝賦》,作者是清初鄞縣狀元史大成,而且就在這座狀元房內寫成。因此,在昔日,當人們從百丈賣席橋至張斌橋這段彩虹路走過時,路邊有一道長近10米的照壁,總會投去敬仰的一瞥。據老一輩人說,昔日娶親的花轎車船都會在這裡停靠,特地到狀元房前討一個吉利。狀元房前划船河上的彩虹橋每天行人不絕,對河就是潛龍漕,每年中秋龍舟賽的划船總是聚集在這條小河上等待比賽。1997年6月,由於寧波市舊城拆建,狀元房被拆除了,但文物部門專家在磚刻照壁拆除前拍了照,為每一塊拆下來的磚刻編了號,仔細拆卸後,說是先放天一閣,將來會擇地重立。
但很多人會追問狀元房的狀元是真是假?「臭狀元」的說法又從何而來?
古時的狀元,是讀書人至高無上的追求,千年以來甬上曾出過十多名狀元,鄞縣佔半數,這在《中國狀元譜》中有據可查。狀元房中的狀元就是浙東四明史氏望族的史大成。
浙東史氏望族,在千年之前從太湖西岸的溧陽遷入明州,其分支遍及鄞縣、象山、餘姚、慈谿、鎮海、象山等地。南宋時代的史氏,「一門三宰相,四世兩封王」,「七十二進士」,權勢顯赫,其中史氏望族一支在南宋時遷入甬東張斌橋旁,稱「張斌橋史家」。至公元1277年南宋王朝衰亡,史氏望族終於門庭冷落車馬稀。但在明代又出了4位舉人和3位進士。明代亡後,清代仍開科取士。據說當時寧波府的讀書人都約定不上京趕考,僅史大成一人上京師趕考進士,主考官原擬定第三名,在金殿御試時,順治帝御覽試卷,御筆親批為第一名,即順治乙未(1655)大魁,又稱狀元。他就是鄞縣史氏第20代,世居甬東張斌橋旁「木蓮藤下」史起揚的兒子。當然,史大成的不少同窗學友紛紛指責史大成「言而無信」,因此有人稱他「臭狀元」似也在情理之中。
史載,史起揚夫婦男耕女織,省吃儉用供兒子讀書,史大成考中狀元後入京任禮部侍郎15年,他主管科舉,為官清廉。寧波府出資在張斌橋南建造了「狀元府」,其實這座狀元房也不過是數幢不加漆飾的平房和一道照壁而已。
史大成一直帶著家眷在外任職,僅在他父親死後回家住了3年,到了暮年才又回歸故裡,遊歷故鄉的山山水水,不少膾炙人口的絕妙詞賦都是在狀元房內寫成的。數年後,史大成的弟弟史大進也考中了貢生,任青田縣學訓導,升縉雲教諭,教育出不少有學問的仕人。
數十年後的康熙五十二年(1713),狀元房內又有史大成的侄子史才甲考中了進士,他也任禮部侍郎,出任山西汾州,由於興修水利,斷案廉明,雍正皇帝稱他是「晉中第一清官」。
星移鬥轉,狀元房和照壁終於面臨拆遷。在拆遷前我對照壁進行過實地丈量,它寬7.5米,高4米,中間的壁心斜砌方形水磨清磚,每塊長寬為0.28米,壁頂上部的牆帽中部高出左右,僅在額枋部分刻麒麟、梅鵲、牡丹、躍魚;下部的基座總高0.6米,其中一半為石造須彌座式。這座簡樸而具有明代遺風的狀元房照壁,或許只能再等待若干年後才可一睹它的風貎了。
張斌橋「魂」歸何處
唐長慶元年(821)甬江三江口建明州城之後,過了兩年,刺史應彪又建起了一條貫通東西鄉的奉化江浮橋,於是從州治出東門過橋後,再經鄞東東塘路和東塘大河可直通海濱,江東這塊荒蕪的土地開始興旺起來。然而這條長達50裡的東塘大河卻仍靠渡船往返。終於,在北宋元豐五年(1082),「縣東五裡」的東塘大河上建起了第一座石橋。據說橋邊曾住有以打草鞋為生的張斌公公,他行善積德,以打草鞋為生,決心以賣草鞋之錢建橋。在建橋之前這裡的渡口已有市集,傳說有一肉販短斤缺兩,久之這缺德之人背上長一毒瘡,生命垂危之際,夢中神人告誡,說他只要買下張斌老人的草鞋送人做功德,背上的毒瘡才會痊癒。數年之中,肉販將所有錢款買了草鞋送給路人,毒瘡也漸有好轉,而張斌公公將款用於建橋,附近百姓也慷慨助之,因此橋建成後命名「張斌橋」。
張斌橋溝通了甬東七鄉的水陸交通,一代又一代的明州人,無不與之相親相依。隨著古明州和後來寧波的經濟發展,在明代時東塘大河上又相繼建起了7座石拱橋。進入近代以後,張斌橋畔行旅商賈晝夜不絕,民國三年(1914),又由當地善士陳永熾出資擴建,史久稻、柳哲衲監工督造,鹿亭陳淇書額。這座長達30米,高達7米,跨水達10米,用鄞西梅園石精雕細刻的張斌橋再一次聳峙於東塘河上,38級石階通向二層樓高的橋頂,橋面左右八根石欄柱各刻獅子、白象、蓮花。橋下設有纖道,大型航船可並行交會,每年八月十六中秋划船會,出發點就在橋旁史家祠堂外。據1936年統計,張斌橋下每天往返日夜航船近百艘,橋上橋下的過客每年有數十萬之眾,張斌橋與寧波城鄉的千家萬戶結下了不解之緣。
1988年,在寧波城市交通建設中,有900餘年歷史的張斌橋終於完成它的使命,但有關部門又捨不得拆毀,於是提出遷移保護的措施,由技術人員認真測繪並為每塊石料編上號。據說當時蘇州和上海也希望出資購遷張斌橋,但有關部門捨不得該橋「外嫁」。幸運的是東錢湖方面有意接納,於是張斌橋被拆解後運到平山堰山邊等待重建,但這一等就是10餘年,這期間不少石構件逐漸丟失。進入21世紀,殘存的石構件又運到上水村南宋石刻公園門外。又過了10餘年,終於又有人想起了張斌橋,於是到了2013年冬,殘存的張斌橋構件經組裝增補,成為一處景點,它的最後歸宿就在下應天宮莊園內。
彩虹坊的牌樓官司
江東區的中山東路西段,原是通向鄞東寶幢、育王的東塘河一段。與中山東路相接的彩虹路曾是彩虹河,彩虹路因河上有一座貌不驚人石樑平橋———彩虹橋而有名。
舊時,彩虹橋旁邊有軒轅廟,因為傳說軒轅皇帝的妻子是發明織造人類各色衣服的人,所以這座橋便命名為彩虹橋。當時彩虹橋北岸裁縫店鋪林立,從張斌橋一直延伸到賣席橋,而橋西的一座石牌坊立在這條河邊的吳家祠堂門口,人們就呼作「彩虹坊」,如今仍坐落在今彩虹北路129號的雷公巷口。1981年12月5日,江東區人民政府公布彩虹坊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按照舊時體制,牌坊屬中國傳統禮制性單體建築,在宋代之前,「坊」是城鎮市肆居住單位,相當於現代街道社區,立一塊書有坊名的木牌,稱為牌坊。後來以石代木,形狀也逐漸規範,特別屬旌表性牌坊,只有官府批文皇帝聖旨方可建立。彩虹坊是建於清代中期的旌表節孝人物的仿木結構石牌坊,屬三開間樓閣式。枋梁上還可發現從縣、府、省、兵部等逐級上報的八條刻字,而最高一段的中心簷下刻有三龍的「聖旨」匾牌,標誌著皇權的威儀。
據刻在石牌坊上文字,此坊擬立於乾隆庚戌(1790),成於嘉慶戊寅(1818年),竟相隔28年,那麼其中是否有何「糾結」呢?
據史料記載,吳氏世居江東,經商起家,上代開設的吳大茂醬園鋪,經幾代人的苦心經營,傳至吳明鎬時已名聞甬上,吳明鎬官至五品文職奉直大夫,其妻包氏為江東望族之女,在丈夫吳明鎬英年亡故後,年輕守寡,始終守節不嫁,撫養出生才6個月幼子吳其淵,一心培養他讀書升官。包氏去世後,吳氏家族為光耀門庭,報答母親守節養育之恩,申報官府、朝廷要求立坊。後來,皇帝聖旨下,在吳家祠堂門口建立了這座牌坊,牌坊中間二柱上刻有對聯:卅載貞心鄮山並鞏萬年閫教甬水流芳。
然而,河邊的小道本來就不寬,石牌坊建立後佔了道,路人更加不便,又因吳其淵為人小氣,故常引起路阻紛爭。眾人告狀到縣官老爺孔龍章處。孔縣令乘轎實地察看,眾民圍堵質問喧鬧,孔縣令不得已悻悻離開。之後吳其淵打通關節,厚禮賄賂,孔知縣派衙役將為首四人押至衙門,各打二十大板後放回。前後一個多月,這場官司不了了之。但此後一遇路阻,路人無不痛罵吳其淵,稱此牌坊為「斷命牌樓」。
圖片由作者提供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