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馬尚龍 大上海小龍弄
蟄居在家,百無聊懶,想起去年國內走走,國外飛飛,是多麼美好——及時行樂,過時不待。
寧波市十大古橋之一,靈橋也叫老江橋,始建於唐朝,原來是一座木結構的浮橋,是寧波第一座跨江大橋。1934年由德國西門子公司歷時兩年改建完成,至今還在承擔運載使命
也是這個時節,《旅遊時報》邀請去寧波採風。我是寧波人,當然是要去的。寧波值得走,值得看,值得想,當然更值得吃。
到了寧波,不管是在小飯館還是在大酒店,只要是寧波人開的,鹹蟹、鰻鯗是必點的,如果這兩道寧波菜都沒有吃,寧波也就是白去了。
這張鹹蟹的照片,選自上海寧波飯店「源茂苑」
到了狀元樓,吃鹹蟹鰻鯗的念頭,不減反增。因為這裡是最地道的甬文化在美食中的靈巧綻放,也是讀書人喜歡去的地方,狀元是做不了了,沾點仙氣也極好。
說到鹹這麼一種口味,寧波人大約是一騎絕塵的吧?除了鹹蟹,還有鹹黃魚,鹹鯗魚,烏賊蛋,蝦醬,黃泥螺……所有的海鮮皆有鹹款。鹹,是寧波的招牌。仔細想來,寧波人從來不是重口味的,大凡重口味,多是內地山區,非鹹即辣,但是,鹹的頭把交椅,寧波坐得很穩。
狀元樓裡的狀元榜,每年高考前,多有學生來討口彩的
要是說寧波的鹹貨不鹹,那是假話,我是寧波人,怎麼不知道?但是寧波的鹹很有分寸,鹹淡均衡有方,鹹鮮錯落有致。大凡重口味之鹹,除了鹹還是鹹,是不鮮的;若是輕口味,是不鹹的,比如粵菜。
甬菜,上海也有。我去過好幾次廣靈一路財大隔壁的源茂苑。老闆是正宗寧波人,海鮮是直接從寧波舟山運來,菜也就是正宗寧波菜了。對它的評價,借用美食達人玫瑰公主的話來說:「它並不花哨,卻始終扎紮實實在那裡,用最新鮮的食材,做著最原始的滋味。」我作為一個寧波人,在寧波人開的寧波飯店裡吃寧波菜,交關寫意(寧波話:愜意,不過寫意很有意思)。吃飯是一種立體享受,菜與鄉音是奇妙的組合。曾經去過東北人開的寧波飯店,吃出來就是二人轉的旮旯。
苔菜江白蝦,用寧波話來說,是「淡火火」的——用火來修飾淡,有意思吧
甬菜,是鹹的,是鮮的,是甜的,甚至是淡的。比如雪菜黃魚羹,雪菜之鹹,只是吊出了黃魚的鮮味,還比如苔菜江白蝦,用寧波話來說,是「淡火火」的——用火來修飾淡,有意思吧。上了幾個淡口味的菜清口之後,「冰糖甲魚」上桌了,這是狀元樓招牌中的招牌了。我不怎麼喜好甜味的菜,但是且不說它的營養價值,就說「獨佔鰲頭」就為了對讀書人的吉祥隱喻,也要嘗一嘗的。從鹹貨開吃,經由鮮淡,再接納冰糖,像是在旅遊中,時而是古鎮,時而是青山,時而是亭臺……
又一個高潮接踵而至。這一回是為甜品作鋪墊:鹹菜烤毛筍,最簡單卻又是最不容易做好,除了毛筍鹹菜和水,什麼都不放了,火候很要緊,但是關鍵在於,毛筍一定是昨天還在寧波山裡長著,今天在上海鍋裡燒著。甬菜之清淡序列,鹹菜毛筍絕對名列前茅。在鹹菜毛筍的清淡之餘,狀元糕和寧波湯糰粉墨登場了。寧波人在糯米上的功夫和聰明,只有寧波人可以超過寧波人的。當然還有炒年糕。上海城隍廟有「寧波湯糰店」,許多超市有賣寧波年糕,都必須打出寧波的旗號的。
這就是寧波之鹹之甜之淡,主旋律卻還是在鹹。
寧波人好鹹,也好賢。
寧波的狀元樓,大約是歷史最悠久的了,創建於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兩百多年間,幾經周折,2008年,老字號「狀元樓」酒店在眾多老寧波和海外遊子的期待中重出江湖。如今狀元樓裡,寧波歷史上13位狀元的畫像,高掛在牆,是勵志,也是「海威」。
我在狀元榜上,看到了寧波歷史上的最後一位狀元章鋆(1820年-1875年)。章鋆是寧波府鄞縣人——必須套一下近乎了,鄙人也是寧波鄞縣人欸。在上海的寧波人中,鄞縣人很多。在此,請寧波鄞縣人鼓鼓掌和點讚。
至今寧波還保留了章鋆的狀元廳,它是章鋆的府第,建於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所謂狀元廳,是章鋆老宅的廳堂。舊城改造時,狀元廳遷建至天一閣內。「遷建」兩個字,說明既不在原址,也非原貌了,只剩下一個廳證明著章鋆。
還有一座重稼橋與章鋆有關。重稼橋原位於現氣象路仲家橋自然村仲家河上,東西走向,石砌平橋。兩邊各設七級臺階,總長14米。從右到左,兩邊分別刻有「重稼橋」、「永安堂朱重修」、「裡人章鋆題」等。2011年由於仲家河兩岸分別實施教育基礎和商住建設項目,重稼橋在原地附近實施遷移保護。遷移保護後的重稼橋由東西向變為南北向,與河道西側的寧波市第二技工學院的綠化帶景觀結合。
重稼橋,清代同治年重修,東西走向,石砌平橋。兩邊各設七級臺階,總長14米。從右到左,兩邊分別刻有「重稼橋」、「永安堂朱重修」、「裡人章鋆題」等
我不知道章鋆和其他所有的寧波狀元是不是喜歡吃鹹貨,我想應該是好這一口的吧,13位狀元都應該喜好家鄉的口味。以前有稱吃口鹹的是「鹹駱駝」,那麼13位狀元就是13匹鹹駱駝了。我也沒有探究過鹹與賢之間有沒有科學的因果關係。
但是我想,鹹和賢,是曲徑通幽的。鹹,來自寧波人的生活富足,富足而嘴刁,嘴刁而食美。富足也多了讀書人,讀書人恰是狀元最底層的基礎。
更多的讀書人沒有成為狀元,但是在中國歷史社會上叱吒風雲,在上海,在香港,乃至在海外,舉足輕重。一口「石骨鐵硬」寧波話的老寧波,很有可能,便是賢達之人。千萬不要忽略,賢達之人,一定是老吃客,最喜歡的,就是寧波的鹹。
馬尚龍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作家協會理事、散文報告文學專業創作委員會副主任;編審
上海黃浦區明復圖書館理事長
上海評彈團藝委會顧問
馬尚龍海派文化工作室總監
著作主要分為三個系列,分別是《幽默應笑我》《與名人同窗》等雜文系列,《上海製造》《為什麼是上海》《上海女人》等上海系列,《卷手語》《有些意思你從來不懂》等隨筆系列 。
2019年出版的新書:《上海路數》——文匯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網上和實體書店都有售。
原標題:《馬尚龍 | 寧波鹹與賢:歷史上13個狀元是13匹「鹹駱駝」》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