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馬尚龍:什麼是上海人眼裡的「路數清爽」?

2020-12-25 澎湃新聞

作家馬尚龍:什麼是上海人眼裡的「路數清爽」?

澎湃新聞記者 範佳來

2019-06-18 13:50 來源:澎湃新聞

1956年,一戶普通寧波生意人家最小的兒子馬尚龍,出生在光明邨的弄堂裡。光明邨位於淮海中路584弄1-14號,是一座現代式多層公寓建築,原名為飛霞別墅。出生並成長近半個世紀,馬尚龍對淮海路、對上海這座城市,對摩登生活的概念,全部始於這裡。

年幼時從家所在的4樓曬臺俯身看下去,就是光明邨大酒家的後門,如果風向變化,還會帶來光明邨的香氣,微微升到四樓的曬臺。馬尚龍說:「如果我恰好是在『鹹菜過過泡飯』,這一縷似有非有的香實在是害人——吃了兩碗泡飯,還想再吃兩碗。」

這個在光明邨的油香味裡長大的男孩,最終成了一名作家——他熱愛書寫上海,上海男人、上海女人,上海的街角巷口,公交線、老虎窗、下水道。在馬尚龍眼中,「路數」帶上了上海的特殊印記,承載文化中不可言說的精髓:不管是在官場還是商圈,不管是居江湖還是宅家庭,不管是在老洋房還是石庫門,不管是大教授還是小市民,最無形且是最高級的行為準則,恰是「路數」兩字。

活動現場。本文圖片均由主辦方提供

6月16日,由新華傳媒主辦的「上海·故事」讀書會「知滬者說」上,上海作家協會理事馬尚龍來到現場,與現場觀眾分享他心中的「上海路數」。

在馬尚龍眼裡,「路數」是上海重要的核心價值觀,也是上海人個人化的上海城市精神,更是上海人最顯著的地域文化標識。

在上海,路數無處不在,無處不講,卻難以解釋,更難以捕捉。某次黃土高坡的講座上,他嘗試解釋「路數」一詞,卻越來越難以說清,最後只能解嘲:北方很多地方開門見山,上海是開門見路,路數只有在有很多路並且縱橫交錯的城市才講得清楚,在黃土高坡多山少路甚至無路,路數太陌生了。

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一方水土都是有個性的。譬如上海吳淞口著名的三夾水——東海、長江和黃浦江,一起流,卻流不到一起,這是地域文化的生命力和魅力——如果地域間沒有文化衝突和區別,那就沒有了地域文化本身。「上海人的路數,就是上海人的行為方式,這是上海獨有文化和水土所孕育的,體現了上海冒險、洋氣、考究、市井的精神價值取向。」馬尚龍表示。

在上海紐約大學校長俞立中看來,每一個地域的人群一定會有一些共性的、又顯得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這就是「路數」。在上海熟悉的人和事,會引發人們對海派文化的深度思考和認識,從中看到多元文化共存的包容,不同群體相處的規則。

上海人不僅講究路數,還講究路數清爽,「清爽」也就是事情與事情之間、人與人之間、作與息之間,一切都是清晰可辨。

馬尚龍曾去「四大」之一的畢馬威做講座,談大上海的公序良俗。畢馬威的白領都曾經是學霸,尤其是理科成績,更是一般學生望塵莫及。畢馬威的工作節奏非常快,但是白領們自發組織了讀書會,已經有七年的歷史。晚上下了班,開始閱讀交流和工作無關的書籍,討論人文話題,遠不是無聊江湖會議的發言能及。

在他眼中,這就是很高層次的路數,以人文的力量作為自己的心力,來駕馭自己的工作節奏和生活。同時四大存在的本身,也是為社會金融企業組織梳理確定「路數」的。

「在上海人眼中,路數清爽是對一個人最高級的肯定。」馬尚龍說。路數清爽,也可以用一個滬語來做含義的替代:拎得清。「拎」是一種思維過程,也是一種操作程序,「清」是一種思維結晶,也是操作成果。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在上海人眼裡,成功的人就是路數清爽、拎得清的人。這是上海人獨特的做人規範與處事標準,也是對人對己的生活態度和遊戲規則。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海派文化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馬尚龍 | 《上海分寸》寫的是什麼分寸、誰的分寸?
    城市也有分寸之說?當然。一個城市是否文明在於分寸,是否看得上眼在於分寸,是否日子過得下去仍舊是在於分寸。在三本書中,都是聞得到德興館看家菜味道的:草頭圈子,紅燒鮰魚,還有夏天的冷麵冷餛飩,當然還有酒味道……我要用那部很贊的電視劇劇名,來比喻柏偉對這三本書的作用——柏偉是為這三本書「裝臺」的,他是裝臺大師。我在臺上唱念做打,燈光、道具、布景,就全部交給他調度了。為這本書,他請來封面設計姜明,請來封面繪畫戴紅倩,請來封面題籤錢建忠,請來封底篆刻潘方爾,還請來何人越小朋友共同責編。
  • 馬尚龍 | 寧波鹹與賢:歷史上13個狀元是13匹「鹹駱駝」
    原創 馬尚龍 大上海小龍弄蟄居在家,百無聊懶,想起去年國內走走,國外飛飛,是多麼美好——及時行樂,過時不待。寧波市十大古橋之一,靈橋也叫老江橋,始建於唐朝,原來是一座木結構的浮橋,是寧波第一座跨江大橋。
  • 馬尚龍 | 假如西西佛斯不推巨石,要「作」煞脫的吧
    相信每一個考生都想預先知道答案,就像每一個人做每一件事情都想預先知道答案一樣。更多的時候,我們俗常之人所做的事情所做的俗常之事,做不了的要超過做得了的,心想事不成要超過心想事成,但是每一個俗常之人都做得津津有味,且不說自己不知道這件事情的最終答案,即使朦朧地知情,也還會不管不顧地做下去。
  • 馬尚龍 | 思南公館,「出生」90年後,才有了這個名字
    原創 馬尚龍 大上海小龍弄去過思南公館的人很不少了,誰都覺得「思南公館」確實是一個很妥帖的名字,一定是那些老洋房造起來時就起好的名字。錯了。思南公館只是一個新名字。那麼它原來叫什麼名字?
  • 什麼是上海味道?這樣才叫「懂經」
    「所謂上海老味道,有味蕾的記憶,也有身體的記憶。」幾首童趣盎然的滬語童謠開場,作家馬尚龍的記憶穿梭回了50多前的上海夏天,「每到夏天,家家戶戶都要到弄堂乘風涼,大人聊天、小孩遊戲,那是一種眾樂樂的味道。」
  • 上海小弄堂女人的狠招:叫做厲害
    原創 馬尚龍 大上海小龍弄還是在2005年,周星馳和星女郎黃聖依曾爆發過一場官司,最後這場官司在秘密調解中結束。在說到這起難纏的官司時,周星馳對他的年少對手黃聖依有一個評價:上海女人中最厲害的角色,往往就是弄堂裡出來的小姑娘,因為黃聖依是上海人。
  • 家庭周刊數字報-上海男人何時變身「買汰燒」
    在最近一篇網上熱議的文章《上海「小男人」的制度成因》中,美國馬裡蘭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高崢認為,上海男人真正開始下廚房的歷史,大約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與當時的食品計劃供應制度及上海家庭家務分工的轉變有關。滬上作家馬尚龍早有對上海男人的研究著書,他認為,上海男人開始分擔家務,可以追溯到更早,正說明了上海地區對男女平等觀念的接受度,「這背後是社會文明前進的歷史。」馬尚龍說。
  • 三閒談,三弦彈……上海圖書館上圖書店(地鐵門店)正式運營
    原標題:三閒談,三弦彈……上海圖書館上圖書店(地鐵門店)正式運營  圖說:畫展取名「三閒集」 官方圖  五月初夏,值上海圖書館上圖書店(地鐵門店)正式運營之際,由上圖書店主辦、上海作家協會作家書店協辦的「三閒集作家書畫小品」開幕。
  • 尋找「美麗」媽媽|「上海姆媽的味道」媽媽廚藝大賽圓滿結束!
    母親節下午,「上海姆媽的味道」媽媽廚藝大賽暨MAMMY UNIVERSAL上海區「美麗」媽媽選拔賽落下帷幕,闖入決賽的12位媽媽一展高超廚藝,帶來了12道拿手好菜,帶領大家回味了姆媽的味道。此次比賽MAMMY UNIVERSAL尋找「美麗」媽媽賽事秘書長Jenny Zong女士,特邀上海著名作家、海派文化的研究學者馬尚龍,著名作家兼美食家沈嘉祿,原豫園餐飲集團總經理張耀他擔任專家評委。
  • 白脫是什麼?聽說只有上海人知道
    白脫是什麼?其實,請上海人用上海話念給你聽,就能猜出個大概了。星期日周刊記者 韓小妮曾經上海人眼中的奶油蛋糕這些「白脫」西點裡,「白脫奶油蛋糕」大概是最有代表性的。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當上海人談論起奶油蛋糕時,說的就是這種奶油呈乳黃色、口感硬硬的蛋糕。正如知乎網友所說,在淘寶上搜索「白脫奶油蛋糕」,頁面上彈出的都是凱司令、紅寶石等上海老牌西點品牌的代購。
  • 世界文學維度下,青年作家寫什麼
    7月6日,第三屆上海—南京雙城文學工作坊「世界文學和青年寫作」在復旦大學舉行。主辦方供圖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上海和南京兩座城市有著密切的「文學雙城」傳統。7月6日,由復旦大學中文系、上海市作家協會主辦的第三屆上海—南京雙城文學工作坊「世界文學和青年寫作」在復旦大學舉行。
  • 庭院深深深幾許,人際交往,相處看路數
    與人交往為什麼要看路數呢?其實有諸多的原因,比如說講究路數,可以讓你結交到不同的人,還可以讓你獲得更多的知識。二、提升相處質量---更具有針對性什麼是路數?其實就是對於不同的人,你所使用的方法。那麼,當你用正確的方法跟正確的人去交往的時候,會不會讓自己的行為更具有針對性?簡單來說,是不是就會提升你們相處的質量呢?答案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有了路數,你的交往才會更舒服!
  • 作家書店:在這裡邂逅作家的概率應該是上海最高的
    位於上海巨鹿路的上愛神花園是海市作家協會所在地,也是許多文學愛好者心中的聖地,《收穫》《萌芽》等雜誌的辦公地都在這裡。作協門口有一處自己的書店,叫作家書店。4月23日世界讀書日當天,作家書店經前期的整體重新裝修,重新對外營業。
  • 臺北人眼裡的上海人是怎麼樣的,聽聽他們的真心話
    上海人私下裡稱臺灣人為「臺巴子」,「巴子」一詞在上海人的詞典就是「鄉下人」的代名詞,,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上海人認為只有上海市是城市,除此以外都是農村。事實上也是如此,當然小編指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的一段時期。當然這麼說也不是沒有道理,上海這個城市除了相對比較繁華,高樓大廈多以外,上海人的文化素養相對比較高。
  • 張生:白先勇眼裡的上海名牌大學
    這些年來,很多家長也好,考生也好,都想到上海來讀大學。可上海的大學數不勝數,那麼,究竟哪些大學才是真正「嶄」的大學呢?對於這個問題,就像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一向眾說紛紜,並無標準答案可言。
  • 著名作家葉辛《上海日記》籤售會在上海書展舉行
    近日,著名作家葉辛的都市長篇小說《上海日記》籤售會,在上海書展友誼會堂一樓舉行。《上海日記》是著名作家葉辛回歸都市後精心打造的又一部創新力作,由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與葉辛過去作品不同的是,這部作品創作重心轉移,聚焦以新上海人為代表的當代大都市新移民,著重刻畫當代異鄉人融入新上海灘時,夢想、愛情與現實的激烈碰撞,揭示了社會的冷峻,人心的複雜,現實的殘酷,以及大城市漂泊打拼者的隱秘內心。小說以日記體的形式展開,講述主人公全小良在新上海灘經歷的種種艱辛曲折、悲歡離合。
  • 一塊奶油蛋糕,是老上海的「鄉愁」,年輕人則覺得神秘又復古
    「80年代的時候,市面上有一種人造奶油蛋糕,我們上海人叫『麥淇淋』蛋糕,賣得也很火。」 「它的造型跟白脫奶油差不多,但是因為裡面的硬化油脂熔點比較高,吃了以後很容易在舌頭上留下蠟質的感覺。」
  • 臺灣作家舒國治論上海、香港、臺北的異同處
    中新網10月22日電 臺灣《聯合報》21日刊登臺灣作家舒國治的文章說,上海、香港、臺北,這三個地方皆是市民最世故、也最懂得自身利害的華人城市。三地在建築、美學、文化素養等方面各有伯仲。  文章摘編如下:  近年常被問及上海、香港、臺北三地的相似處與相異處,以下是我最快最簡的回答。
  • 避免認知偏差,找到自己的生活路數
    一定要把握住自己生活的核心,在生活實踐中找到符合自己的路數。切莫生搬硬套,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相信自己的雖不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實用的。我們不小心就會有認知偏差那麼,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生活路數呢?多思考,多實踐,真正適合自己的,被自己接受的,解決問題的,才是真正管用的路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