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範佳來
2019-06-18 13:50 來源:澎湃新聞
1956年,一戶普通寧波生意人家最小的兒子馬尚龍,出生在光明邨的弄堂裡。光明邨位於淮海中路584弄1-14號,是一座現代式多層公寓建築,原名為飛霞別墅。出生並成長近半個世紀,馬尚龍對淮海路、對上海這座城市,對摩登生活的概念,全部始於這裡。
年幼時從家所在的4樓曬臺俯身看下去,就是光明邨大酒家的後門,如果風向變化,還會帶來光明邨的香氣,微微升到四樓的曬臺。馬尚龍說:「如果我恰好是在『鹹菜過過泡飯』,這一縷似有非有的香實在是害人——吃了兩碗泡飯,還想再吃兩碗。」
這個在光明邨的油香味裡長大的男孩,最終成了一名作家——他熱愛書寫上海,上海男人、上海女人,上海的街角巷口,公交線、老虎窗、下水道。在馬尚龍眼中,「路數」帶上了上海的特殊印記,承載文化中不可言說的精髓:不管是在官場還是商圈,不管是居江湖還是宅家庭,不管是在老洋房還是石庫門,不管是大教授還是小市民,最無形且是最高級的行為準則,恰是「路數」兩字。
活動現場。本文圖片均由主辦方提供6月16日,由新華傳媒主辦的「上海·故事」讀書會「知滬者說」上,上海作家協會理事馬尚龍來到現場,與現場觀眾分享他心中的「上海路數」。
在馬尚龍眼裡,「路數」是上海重要的核心價值觀,也是上海人個人化的上海城市精神,更是上海人最顯著的地域文化標識。
在上海,路數無處不在,無處不講,卻難以解釋,更難以捕捉。某次黃土高坡的講座上,他嘗試解釋「路數」一詞,卻越來越難以說清,最後只能解嘲:北方很多地方開門見山,上海是開門見路,路數只有在有很多路並且縱橫交錯的城市才講得清楚,在黃土高坡多山少路甚至無路,路數太陌生了。
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一方水土都是有個性的。譬如上海吳淞口著名的三夾水——東海、長江和黃浦江,一起流,卻流不到一起,這是地域文化的生命力和魅力——如果地域間沒有文化衝突和區別,那就沒有了地域文化本身。「上海人的路數,就是上海人的行為方式,這是上海獨有文化和水土所孕育的,體現了上海冒險、洋氣、考究、市井的精神價值取向。」馬尚龍表示。
在上海紐約大學校長俞立中看來,每一個地域的人群一定會有一些共性的、又顯得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這就是「路數」。在上海熟悉的人和事,會引發人們對海派文化的深度思考和認識,從中看到多元文化共存的包容,不同群體相處的規則。
上海人不僅講究路數,還講究路數清爽,「清爽」也就是事情與事情之間、人與人之間、作與息之間,一切都是清晰可辨。
馬尚龍曾去「四大」之一的畢馬威做講座,談大上海的公序良俗。畢馬威的白領都曾經是學霸,尤其是理科成績,更是一般學生望塵莫及。畢馬威的工作節奏非常快,但是白領們自發組織了讀書會,已經有七年的歷史。晚上下了班,開始閱讀交流和工作無關的書籍,討論人文話題,遠不是無聊江湖會議的發言能及。
在他眼中,這就是很高層次的路數,以人文的力量作為自己的心力,來駕馭自己的工作節奏和生活。同時四大存在的本身,也是為社會金融企業組織梳理確定「路數」的。
「在上海人眼中,路數清爽是對一個人最高級的肯定。」馬尚龍說。路數清爽,也可以用一個滬語來做含義的替代:拎得清。「拎」是一種思維過程,也是一種操作程序,「清」是一種思維結晶,也是操作成果。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在上海人眼裡,成功的人就是路數清爽、拎得清的人。這是上海人獨特的做人規範與處事標準,也是對人對己的生活態度和遊戲規則。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海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