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上海巨鹿路的上愛神花園是海市作家協會所在地,也是許多文學愛好者心中的聖地,《收穫》《萌芽》等雜誌的辦公地都在這裡。
作協門口有一處自己的書店,叫作家書店。4月23日世界讀書日當天,作家書店經前期的整體重新裝修,重新對外營業。
「在這裡邂逅一位作家的概率,應該是上海或全國書店最高的。」 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作家孫甘露笑言,作家書店最大的特色,是這裡不僅僅有書,還有作家。背靠上海市作協,不少作家都會經常來這裡坐坐。
作家書店1990年代就已存在,雖然對外營業,卻並未做過太大宣傳,一樓是咖啡廳,二樓才是書店,一直沒有掛牌。所以,很多讀者卻並不知道這裡有一家這樣的書店。作家書店的經營也主要是面對作協會員,面對會員有八五折的優惠,頗有點「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感覺。
「作家書店一直是老的運營模式。我們在考慮怎麼把它重新整修,以一種全新的面貌全新的方式面對讀者。」 上海市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王偉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整修一新的作家書店圍繞「作家」兩個字做文章。書店近3000種圖書中,80%是文學類圖書。還特意為作協成員設置了兩架書的「專櫃」,在這裡讀者可以找到王安憶、孫甘露、趙麗宏、葉辛、秦文君等著名作家的經典作品和最新創作,更有一直排在暢銷榜上的金宇澄、殷健靈、蔡駿等作家的作品。
作家書店另一個獨有的特色是,這裡書架上藏著很多作家的籤名本。莫言、餘華、畢飛宇、劉醒龍、周大新等獲得茅盾文學獎的作家籤名本均有珍藏和出售。讀者在書架上多淘淘翻翻,很可能就能買到一本珍貴籤名作品。
儘管4月23日下午大雨,作家書店內依然讀者不斷。重新開業的作家書店是一家以文學圖書為主的主題書店,書店現有圖書品種近3000種,文學類圖書佔據了80%以上。
書店經過前期的裝修,現在煥然一新,獨佔一幢沿街小樓,上下兩層,營業面積翻了一倍,近300個平方米。書店內外到處洋溢著上海老洋房的格調,向外投散市作家協會愛神花園濃鬱的文藝氣息。
設計上,新開的作家書店色調沉穩,和作協歷史建築、傳統風格相吻合,力圖為讀者提供複合式的閱讀空間。樓下是一排排寬敞的木質書架,樓上則是集咖啡、圖書、文創為一體的閱讀空間,「這樣讀者來既可以買到心儀作家的籤名本,還會經常偶遇滬上作家。」孫甘露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擁有豐富的作家資源,作家書店未來也會利用閱讀空間舉辦更多讀書活動和沙龍,組織作家和讀者在這裡互動。「整修重開作家書店,是為了讓作家走進大家、讓文學走進大眾的一個具體實踐。希望不久將來,它能成為文學讀者心中的聖地,成為上海令人嚮往的文化空間。」王偉說。
上海近兩年實體書店紛紛落地,今年世界讀書日前後,更是有思南書局、作家書店、志達書局、隴上書店、大隱書局滴水湖店等多家實體書店開業。
「現在網際網路閱讀越來越多,但這種閱讀多少都帶有碎片化性質,深度的閱讀還是需要在一種特殊的環境下,靜下心來,通過紙質的書本這樣一種幾千年的載體去接受知識,沉浸到作品描繪的世界中去。」王偉認為人們對於深度閱讀依然有需求,而上海實體書店的紛紛落地,正是應這種需求而生,「我們的作家書店也是實體書店浪潮中的一朵浪花。希望未來能在這樣一個文學空間裡,培養一批忠實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