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只要高考一發榜,就能在各大媒體縷見狀元一詞,狀元也會大把大把出現。藉此機會,先酸酸地為科舉作點相關介紹:科舉考試,在中國曆時一千三百多年之久。「狀元「,是讀書人在科舉考試中取得的最高榮譽,每次國考只會產生一名狀元。
沒參加過正規考試的讀書人都叫童生,需要逐級參加知縣主考的縣試、知府主考的府試、學政主考的郡試,通過者才能被稱為秀才。要知道,考到80歲的同學也是大把大把的。
秀才可以參加在省城舉行的鄉試,考中者稱舉人,有做官資格,第一名稱解元。著名的範進中舉已經54歲啦!
舉人有資格參加在京城舉行的會試。考中者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貢士有資格參加皇帝在殿廷親自主考的面試。殿試成績分為三甲:一甲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
如果某人在鄉試、會試、殿試中均考取第一名(即解元、會元、狀元),就叫「連中三元」,那可是祖墳也要爆炸的節奏啊。
離越溪鎮區不到兩公裡車程,就能看到一座著名的古墓。在這裡長眠的是明朝赫赫有名的太師申文定公。申時行(1535年-1614年),蘇州人。他28歲考中真真正正的狀元,44歲入閣為相,49歲成為首輔(相當於如今的國務院總理),是歷史上罕見的「狀元+宰相」。在越溪百姓心中,他絕對稱得上是文曲星下凡。
申墓就在吳山嶺東麓,佔地百畝以上,封土高出地面一丈有餘,墓道兩邊列有墓表牌坊及石人、石獸,神道碑亭內樹有巨碑,碑亭後的五間享堂均是明代建築,堂內立有多塊明朝巨碑。朱德的老師李根源說過:「吳中古墓宏大恢皇,完善無損,此為第一。置之全國,罕有其匹。」
令人痛惜的是,墓前的墓表牌坊及石人、石獸在1966年前後相繼被毀,墓穴、神道碑亭、享堂及巨碑尚存。1995年,申墓終於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近幾年得到了修繕。
申時行,幼年名叫徐時行,他中狀元後,在翰林院裡安心讀書十年,期間還當過皇帝的老師。憑著師生情誼,奏請皇帝允許他複姓歸宗獲準,從此改名申時行。現今的狀元博物館鴛鴦廳牆上保留的仍是徐時行的名字。
當朝宰相張居正對申時行十分賞識,稱其文稿「不求工而自工,真經世文章」,提拔他擔任禮部右侍郎、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他入閣拜相後,仍十分穩重。後又歷任文淵閣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內閣地位步步提高,49歲任首輔,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
他持政以寬,寧靜治國,是典型的太平宰相。1582年,申時行曾捐資修報恩寺塔。1584年,神宗對前朝宰相張居正進行清算,江陵地方官封鎖張家門戶,餓死張家十餘人。張居正長子張敬修不堪拷打而自殺。申時行上疏救張家,皇帝也覺得做得有點過分,命酌留田宅供養張居正母親。申時行及時將明朝帝國從關於張居正的爭論中拉了出來,避免更多的動蕩。同年,申時行推薦的劉挺、鄧子龍大破緬軍。皇帝論功行賞,申時行又被授予少師兼太子太師,中極殿大學士。
萬曆十九年八月,剛剛五十七歲的申時行急流勇退,回到故鄉蘇州養老,鄉居二十三年,八十壽終。當時文壇領袖王世貞給申時行的評價是「富有積蓄,不近懸崖,不樹異幟」說明了申時行謙謹的品性,同時申時行始終秉持道德上的操守,在德行上也可謂是典範。
這樣一位「狀元+宰相」,值得我們敬重,也值得我們家鄉人驕傲。
推薦閱讀
300多年前越溪百姓打過大老虎
月季公園旁,傅抱石之女曾為越溪作畫
越溪有個《松花糰子的傳奇》
恆泰祥肉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