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說「學而優則仕」,可見學習是通往成功之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中國古時候的科舉時代,如果一個人確實有真才實學,那麼通過考試成為朝廷官員中的一員,其實並非難事。甚至說,優秀的人如果能夠考取狀元,那麼成為一國的宰相或是皇帝的老師,也是有可能的。
比如說在唐朝,一共有十一位狀元當過宰相。可見在那時,一個讀書人成為狀元,就會成為廟堂之上的「寵兒」,也會成為老百姓的「偶像」。有了這個「敲門磚」,如果再加上好的政績和皇帝的信任,那麼成為青史留名的賢相,也是極有可能的。可惜又可恨的是,唐朝的這十一個狀元宰相,都默默無聞,並沒有成什麼大器。
在中國歷史上,只有一位狀元成為君臨天下的皇帝,他就是西夏神宗,也是西夏的第八代皇帝——李遵頊。
李遵頊40歲金榜題名
提到西夏,我們腦海之中都會浮現出西夏男兒驍勇善戰、彪悍勇猛的形象。按常理來說,西夏崇尚武力的傳統由來已久,大家都是在戰場之上見真章,在刀劍之中見勝負的。而李遵頊卻是西夏人中的「另類」。
李遵頊對騎馬射箭、砍砍殺殺的生活不感興趣,他非常喜歡讀書,想要靠讀書一展自己胸中的抱負。那麼,李遵頊為什麼會選擇這一條「讀書取勝」的道路?
筆者猜測,一方面是因為西夏國中會作戰、以武力取勝的人太多了,想要在這個領域脫穎而出實在是太難了,而西夏讀書學習的人相對比較少,競爭沒有那麼激烈;另一方面,李遵頊獲得進士第一名,也就是考中狀元的時候,已經四十歲了,他的年齡太大,並不適合打打殺殺的日子,不如安安穩穩讀書,發揮自己的長處。
當然,李遵頊年輕的時候,也是好學上進、品學兼優的。他不僅讀書很厲害,寫文章也有兩把刷子,更為難得的是,李遵頊還擅長書法。在《西夏書事》中記載,李遵頊「端重明粹,少力學,長博通群書,工隸篆」,由此可見,他確確實實是一位難得的人才。
四十歲的李遵頊參加科舉考試,獲得了廷試的第一名,西夏桓宗欽點李遵頊為狀元。我們都知道在西夏桓宗執政時期,在漠北有一族開始崛起,那就是蒙古。對於西夏來說,蒙古漸漸成為他們最大的威脅之一。
西夏桓宗產生了危機意識,一方面是因為外患的威脅,如蒙古嚴重威脅到西夏的安全;另一方面是因為西夏內部鬥爭日益加劇,貴族之間的矛盾變得不可調和。正因如此,西夏桓宗開始任用賢能之士,以便自己能夠重掌權力、振興西夏。
李遵頊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受到提拔和重用。他本就有真才實學,再加上他能明察聖意,政績出色,因此僅僅用了幾年的時間,便被提拔成為大都督府主。
李遵頊晉升速度之快,令人驚嘆,而且他所擔任的大都督府主,這個職位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李遵頊從此執掌了西夏的兵權,也成為西夏桓宗最為重視的貴族之一。
遺憾的是,西夏桓宗被自己的堂弟李安全殺掉了。李安全弒君稱帝,成為西夏襄宗,他在位期間,數次敗於鐵木真之手,最終讓西夏投靠了蒙古,而且此後西夏單方面攻擊金國的行為,也使得夏金關係破裂。
李遵頊成為歷史上唯一的狀元皇帝
在西夏襄宗的統治下,西夏統治階級更加腐化墮落,西夏人民也因為戰爭流離失所,民不聊生。李遵頊忍無可忍,終於展開行動殺掉了李安全,並且自立為帝,成為中國歷史上僅有的一位狀元皇帝。這一年,他四十八歲。
李遵頊雖然文採斐然,為官時也小有政績,但是他一成為皇帝,可能是因為安於享樂,也可能是是因為利令智昏,李遵頊將自己治國的才能,全部拋諸腦後,成為一個空有一身學問,卻沒有治國方略的昏庸皇帝。
最終,以「肉眼可見」速度衰落的西夏,在西夏神宗李遵頊的帶領下,走向了深淵。李遵頊不僅要面對蒙古等外患的威逼,也要面對西夏國內的反對,因此不得不宣告退位。他將位置傳給了自己的兒子,自稱太上皇,因此他也是西夏僅有的一位太上皇。
六十四歲時,李遵頊病死,諡號英文皇帝。這位中國歷史上唯一的狀元皇帝,空有一身才華,卻因為不會治國只會紙上談兵,而且事事搖擺不定,終於間接地導致了西夏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