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中了狀元,48歲當上了歷史上唯一的狀元皇帝,60歲成太上皇

2021-02-15 老王說評書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老王說評書」,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免費收到最新內容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科舉制度,是隋朝發明的。在隋朝之前的魏晉時期,選官制度採用的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察舉制的一種發展和延續,造成的後果是門閥貴族控制朝廷,所有的權力都在貴族階層上面,所以導致了當時魏晉南北朝的分裂局面。隋朝建立之後,為了粉碎貴族掌權,於是開創了科舉制度,無論貴族寒門,一律參加科舉考試才能做官,有效的抑制了大家族的形成,防止了因大家族掌權而造成的皇權旁落形成的分裂。

科舉制度隋朝草創,唐宋承襲並發展,在明清的時候達到了最高的頂點。考取的功名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做榜眼,第三名叫做探花科舉三年一次。宋朝時期,最多的開科取士,大概也就1000多人,但是每年參加科舉考試的人則有幾萬甚至是數十萬人,可見科舉的難度,能夠考上狀元更能難上加難。

一般考取功名的人,都是當時政權的打工者,最高的職位也就莫過於宰相,處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但是古代,卻又一名狀元當上了皇帝,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這要源於中國文化輻射的強大。不管是哪個朝代,圍繞在中國周圍的這些小國家,以及與中原政權對抗的遊牧民族政權,都在學習著中國的文化和制度來發展自己的國家。在宋朝的時候特別明顯,遼,金,甚至是蒙古都是中原文化與制度的學習與模仿者,在通過不斷學習之後,他們這些民族的很多人都漢化了,並且成了中華民族重要的組成部分。當時在西北有一個政權——西夏也不例外。雖然李元昊在開國之後,一直極力的去漢化,但是西夏國內無不體現著中原文化。科舉制度也是其中之一,我們所說的這個狀元就是西夏的狀元,夏神宗李遵頊

皇帝在當上皇帝時,對於他的親兄弟們,都是要進行封王的,在最初的一兩代,這些王可能還能處於權力中心。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王的血緣則是原來越遠,逐漸的就只有爵位,而沒有權力了。由於古代嫡長子即位制,很有可能皇族經過幾代後,就會變成普通人。這個時候,如果想擁有權力,也就只要科舉這一條路。李遵頊的父親就是這樣一位遠離權力中心的齊王,名叫李彥宗。

根據史書記載,李遵頊「端重明粹,少力學,長博通群書,工隸篆」,他小的時候就很愛學習,而且博覽群書。在他四十歲的時候,考取了功名,而且還是當朝的狀元。夏襄宗時期,戰爭連年,而且受到了蒙古軍的入侵,導致國家和政權極其不穩定。這個時候,李遵頊的父親便起兵叛亂,推翻了夏襄宗政權,將李遵頊推上皇位,於是,李遵頊便成了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狀元皇帝。

但是李遵頊並沒有勵精圖治,他在位期間,繼續沿襲夏襄宗親蒙古的政策,不斷的向金朝入侵,導致了自己國力下降,最終在位十二年後,迫於蒙古進攻的壓力,將皇位讓位於自己的兒子。他也是西夏史上唯一的一個太上皇。三年後的1126年5月,李遵頊病逝,終年64歲。

李遵頊的廟號是神宗。一般諡號和廟號都是對一個皇帝的總結和評價。根據諡法,「民無能名曰神」,就是不知道該怎麼去評價就就稱作「神」。李遵頊在考取狀元之後,又奪取了皇位,不但沒有把國家治理好,反而是民不聊生,自己把自己逼下臺,這也真是不知道該說什麼。

【免責聲明】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站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部分文章為轉載,並不用於任何商業目的,我們已經儘可能的對作者和來源進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END-

感謝大家的閱讀,你的閱讀是對小編的鼓勵,如果覺得文章還不錯的話,小手輕移點一下右下角,點「 好 看 」,謝謝對小編的支持,小編一定每天給你們帶來更多資訊。

相關焦點

  • 中國的「英文皇帝」,40歲金榜題名,48歲成歷史上唯一的狀元皇帝
    在中國古時候的科舉時代,如果一個人確實有真才實學,那麼通過考試成為朝廷官員中的一員,其實並非難事。甚至說,優秀的人如果能夠考取狀元,那麼成為一國的宰相或是皇帝的老師,也是有可能的。比如說在唐朝,一共有十一位狀元當過宰相。可見在那時,一個讀書人成為狀元,就會成為廟堂之上的「寵兒」,也會成為老百姓的「偶像」。
  • 中國歷史上八大武狀元
    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舉狀元孫伏伽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止,在這1283年間,可考的榜數為745榜,共產生了592名狀元,加上其他短命政權選考的狀元以及各代的武狀元,中國歷史上總計可考的文武狀元為777人。眾所周知,武狀元是中國古代武科舉中的佼佼者。在我國古代,稱考取武進士為「跳龍門」。李白曾說過:「一登龍門則聲譽十倍」。
  • 歷史上年齡最大的狀元,你知道他高中狀元時多少歲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提起科舉,我們就會聯想到範進中舉,聯想到孔乙己,也就覺得舊社會十分萬惡。但事實上,科舉制度作用不小,許多著名文學家都是進士出身,甚至高中過狀元。而唐代的尹樞考中狀元更具有喜劇性。尹樞是今天的閬中市二龍鄉人,中狀元的時候都已經70多歲了。唐德宗貞元七年(791年),皇上委派禮部侍郎杜黃裳為主考官,並將錄取進士和評選狀元的大權也交給了他。
  • 午間讀史丨衡陽歷史上的兩個半狀元
    2002年11月11日《安徽青年報》載,由唐至清末,共有狀元503人(不含武狀元和女狀元),加上遼、金兩代,歷代文科狀45元共計551人。2006年第1期《財會月刊》周臘生撰《歷代狀元知多少》稱,我國歷史上共產生過狀元886名,歷代狀元中或多或少有些生平資料的計507人。
  • 申時行,歷史上罕見的「狀元+宰相」
    「狀元「,是讀書人在科舉考試中取得的最高榮譽,每次國考只會產生一名狀元。沒參加過正規考試的讀書人都叫童生,需要逐級參加知縣主考的縣試、知府主考的府試、學政主考的郡試,通過者才能被稱為秀才。要知道,考到80歲的同學也是大把大把的。秀才可以參加在省城舉行的鄉試,考中者稱舉人,有做官資格,第一名稱解元。著名的範進中舉已經54歲啦!
  • 明朝大才子楊慎:24歲中狀元,37歲被流放,夫妻分別三十餘載
    在午門的前世傳奇中,馮小剛化身成明朝大才子楊慎,一副放浪形骸的模樣。那麼,楊慎與午門有哪些關聯呢?他的仕途生涯為何如此坎坷?狀元及第出中門,此生不過只一回如今遊客去故宮遊覽,可以從午門的中門進入。但是在明朝,中門可不是誰想走就能走的,除了皇帝之外,只有兩種人可以在特殊情況下走一次。一是皇后,在與皇帝大婚當天,可以乘轎從午門中間的門洞進宮。二是殿試前三名,即狀元、榜眼和探花,可以從午門中間的門洞出宮。所以,對於當時的讀書人來說,能從午門的中門走一回,將是一生最大的榮耀。
  • 歷史上唯一的女狀元傅善祥,最後結局怎麼樣?
    趣歷史小編為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古代封建社會的官場,一直都有一種制度,那就是科舉制度。從有了科舉制度以來,古代的平民也就有金榜題名的機會,而科舉制度中狀元就是至高無上的象徵。由於古代重男輕女,所以狀元基本上清一色都是男人,直到清朝末年廢除科舉制度以來,古代共出現了幾百位狀元。雖然大多數都是男人,但是凡事都有例外。到太平天國時期,就產生了一位女狀元,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狀元,她就是傅善祥。
  • 23歲考中狀元,46歲當軍機大臣:清朝名臣于敏中的開掛人生
    有的著名歷史人物,一輩子都在科舉的沼澤裡掙扎。比如蒲松齡,科舉考試生涯長達53年,10次參加鄉試均名落孫山,一直到72歲高齡都還是一名秀才。也有的「幸運兒」,參加科舉考試一路「開掛」,年紀輕輕就考中了狀元。比如本文的主人公、清朝名臣于敏中。一于敏中,字叔子,江蘇金壇人,生於1714年。
  • 劉春霖|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狀元
    因慈禧認為「春霖」二字含春風化雨、甘霖普降之意,於是大筆圈定他,劉春霖由原來的第二名而成了頭名狀元。劉春霖中狀元後的第二年就廢除了科舉考試。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滅亡,科舉制度被徹底取消,劉春霖便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名狀元。劉春霖不僅會答卷,還十分精於書法,他的書法早已成為珍貴的歷史遺存,澤被後世。
  • 歷史上唯一的女性武狀元,心地善良不畏生死,為民請命而成佳話
    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才女不少,比如蔡文姬、李清照、上官婉兒等等,她們如同天空中閃耀的繁星一般,不遜於男。但是從沒有過女性狀元,直到太平天國建立,開設女科,才選出第一個女狀元傅善祥。但是太平天國畢竟不是正統王朝,因此傅善祥算不算還得兩說。
  • 狀元
    四五十歲中進士,人們並不覺得他年齡有多大,「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就是這一歷史文化現象的生動寫照。如宋代共產生了118個狀元,據《中國狀元全傳》載,其中生卒年可考者51人,其中20歲—30歲中狀元者37人,佔72.5%,最小的18歲,50歲以上中狀元者2人。清代共有狀元114人,生卒年可考者54人,其中20歲—30歲中狀元者19人,佔35%,最小的21歲。
  • 盤點歷史上五花八門的「另類狀元」,其中還有「鴨蛋」狀元呢!
    當然其中有大部分都是通過寒窗苦讀得來的,但是也有一部分狀元是通過特殊的高種方式或者是身份的特殊性成為了歷史上面的另類狀元。盤點歷史上五花八門的「另類」狀元,還有考「零分」的狀元呢!鴨蛋狀元在萬曆35年黃世俊,因為家庭貧寒,所以想進京趕考,34歲的時候找嶽父借了路費,但是嶽父嫌棄他穿著沒有讓他請假,只給了他兩個鴨蛋,還是因為嶽父家的僕人看他非常的可憐給他一些盤纏,但是沒有想到進京之後他居然高中狀元,後來他還以丫蛋蛋寫了一篇文章送給了嶽父。而這件事情在當時也是廣為流傳。
  • 明朝25歲狀元試卷真跡,全篇2000多字無一錯字,堪稱「印刷體」
    而且科舉考試也是當時古代唯一能夠考取功名的方法,所以有很多書生從小寒窗苦讀,為的就是能夠考取功名,改變自己的命運揚眉吐氣。明朝萬狀元趙秉忠在科舉制的1300多年中,目前可以查閱得到文武狀元共有770多人。
  • 29省歷史上第一位狀元和他們後面藏著的秘密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狀元是誰?原本極可能成為雲南史上第一位狀元的李啟東,因皇帝存在「邊遠之地」偏見,讓他變成了一甲第三。科舉存在1300多年產生的狀元總數,因統計口徑和掌握資料多少不同,說法不一,大約有600位左右。各省人民有沒有想過:你家鄉歷史上的第一位狀元是誰?
  • 傅善祥: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狀元
    傅善祥,金陵(今南京市)人,太平天國三年(1853年)女試狀元。亦為癸丑東試狀元,仕至丞相。
  • 他,年僅18歲狀元及第,成為中國科舉史上最年輕的狀元之一!
    百年之後,先是程宿於988年高中狀元,其子程迪於慶曆二年(1042年)高中榜眼,其孫程天民於熙寧六年(1073年)中進士,其曾孫程俱於宣和二年(1120)賜進士上捨出身,創造了祖孫四代連中進士的奇蹟,這在我國歷史上也極為罕見。程迪,字元吉,又字忠彥,仕至尚書都官郎中。
  • 年紀最小的狀元,6歲不開口,7歲就寫詩,為孝順母親自願辭去京官
    我們最喜歡評選各種之最,狀元裡留下記錄的很多,年紀最小的卻是廣東嶺南人莫宣卿,中狀元時,年方17歲,要是放到現在,這年紀連高考都還沒嘗試。 莫宣卿是唐中晚期人士,那個時候嶺南還相當不發達,起碼文化上是無法跟中原及長三角相比的,大規模漢人南遷也還沒發生。
  • 吳姓歷史上的狀元都在這了(一)
    吳姓三鼎甲傳略(狀元篇上) 吳姓三鼎甲傳略⑴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進士一詞始於隋煬帝之設進士科,殿試取中的前三名進士,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殿試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為定製。唐武則天時,試貢舉之士立於殿前,門下省長官奏狀,名次最高者置於最前,因而稱為狀頭,也叫做狀元。
  • 固始科舉狀元吳其濬:史上唯一狀元科學家
    哪份名單上你認識的人多一些?答案揭曉:前一份名單上全是清朝狀元;後一份全是當時落第秀才。謹以此文寬解所有考生以及他們的父母。人生處處是考場,人人可以圓夢。」  這個微信乍一看很震撼,仔細一看經不住推敲,認真想想又覺得很有道理。  經不住推敲的有三點。
  • 1904年中國歷史上最後的狀元,榜眼和探花
    1904年這一年,大清王朝舉行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舉考試。按常規的來說古代科舉每三年舉行一次,1903年的癸卯科剛剛結束,下一次要到1906年開考。但是,到1904年這一年,恰逢慈禧老佛爺70大壽,舉國普天同慶,當然也少不了科舉考試,所以這一年,加試一科,名曰:恩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