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才子楊慎:24歲中狀元,37歲被流放,夫妻分別三十餘載

2020-12-24 出口未成章

《國家寶藏》第三季已經開播,001號講解員依舊是大家熟悉的張國立老師。

第三季第一期展示了故宮博物院推舉的三件國寶級文物,第一件是明永樂青花海水江崖紋三足爐,第二件是金嵌珍珠天球儀,第三件是午門。

午門,是《國家寶藏》三季以來的第一座建築文物。著名導演馮小剛作為國寶守護人,為大家解密了午門的前世今生。

在午門的前世傳奇中,馮小剛化身成明朝大才子楊慎,一副放浪形骸的模樣。那麼,楊慎與午門有哪些關聯呢?他的仕途生涯為何如此坎坷?

狀元及第出中門,此生不過只一回

如今遊客去故宮遊覽,可以從午門的中門進入。但是在明朝,中門可不是誰想走就能走的,除了皇帝之外,只有兩種人可以在特殊情況下走一次。

一是皇后,在與皇帝大婚當天,可以乘轎從午門中間的門洞進宮。二是殿試前三名,即狀元、榜眼和探花,可以從午門中間的門洞出宮。

所以,對於當時的讀書人來說,能從午門的中門走一回,將是一生最大的榮耀。

正德六年即1511年,24歲的楊慎迎來一生最得意的一天,他在殿試中被點為頭名狀元,獲賜從午門的中門出宮。

楊慎,字用修,號升庵,他的父親是大明四朝元老、正德首輔楊廷和。出身書香世家的楊慎,自幼聰慧且勤奮好學,十一二歲就能寫詩作文,堪稱小神童。

24歲時,楊慎狀元及第,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一職。然而這位狀元郎日後的仕途走得並不順暢,這與他性情過於耿直有極大的關係。

為官正直多坎坷,流放雲南永不還

朱厚照是歷史上有名的荒唐皇帝,他上位後不務朝政,整天只想著吃喝玩樂。楊慎看不慣去就上疏進諫,可是朱厚照根本不聽勸,他便以生病為藉口辭官歸鄉了。

在楊慎辭官歸隱的第四年,朱厚照駕崩,他的堂弟朱厚熜成為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年號嘉靖。

朱厚熜上位後,楊慎的仕途出現了一絲轉機,他不僅官復原職,還擔任了經筵講官和《武宗實錄》的纂修官。

然而,重入官場僅僅三年,楊慎就被朱厚熜流放到了雲南。這是因為朱厚熜繼位後執意尊生父為皇考,楊慎堅持維護禮法,三番兩次帶頭上疏勸諫。

勸諫無果後,楊慎又率領群臣在左順門跪伏請命,並做出撼門大哭的過激之舉。朱厚熜怒不可遏,將楊慎廷杖兩次,又將奄奄一息的他發配到雲南充軍,且永不返還。

就這樣,37歲的楊慎以戴罪之身離開了紫禁城。此後三十餘年,楊慎大多在雲南度過,再也沒有機會返回京城做官。

夫妻離別遙相思,至死得以歸家鄉

楊慎因「大禮議」被貶的時候,和繼室黃娥剛剛成親五年。這位才情不遜李清照的才女,並沒有因為楊慎落難另覓良緣,而是一路陪伴他至湖北江陵渡口。

之後,楊慎被押往雲南永昌,黃娥返回楊慎的老家四川新都。從此,他們夫妻二人分隔兩地,通過詩詞寄託對彼此的思念之情。

當然,像楊慎這樣耿直的人,不會就此放下心中的道義。剛到雲南那幾年,他曾專門寫詩抨擊那些打著修治海口為名義坑害百姓的官吏,也曾帶領一百多家丁步卒參與平定鳳朝文之亂。

後來,楊慎聽聞朱厚熜經常著人打探他的近況,便開始寄情山水放浪形骸,潛心鑽研經學、史學、金石學、書法繪畫等,還寫下2000餘首詩詞。

餘生35載,楊慎都沒有得到明世宗朱厚熜的赦免,最終病逝於雲南,終年72歲。巡撫雲南的右副都御史遊居敬,派人將楊慎的靈柩送回新都,葬在了楊廷和的墓旁。

楊慎去世八年後,明穆宗朱載坖上位,追封他為光祿寺少卿。明熹宗朱由校在位時,楊慎被追諡「文憲」。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如今楊慎已經離開人世460餘年,但是他生前所作的《臨江仙》卻流傳至今,並且成為94版《三國演義》的片頭曲。

通過這首詞,我們可以看出楊慎晚年對過往的種種已經放下。但是,朱厚熜終其一生都不願與這位曾忤逆他的臣子和解。

【我是出口未成章,一位90後的歷史愛好者,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您關注我,我將為您帶來更多歷史方面的知識!】

相關焦點

  • 【命理】明朝大才子楊慎,官運為何坎坷?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首膾炙人口的《臨江仙》,就是出於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楊慎之手。這首詞也多多少少應照了楊慎的人生境況。楊慎(1488—1559年)是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科狀元,與解縉、徐渭合稱「明代三才子」。
  • 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為人正直,著作等身但卻有著坎坷的政治生涯
    我們來說說被譽為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楊慎。楊慎生於明孝宗弘治元年十一月初六,四川新都人(今成都新都人),有代表作《升庵集》、《江陵別內》等楊慎自幼就聰慧過人,十二歲時就寫了《弔古戰場文》,得到了他的叔父兵部侍郎瑞紅的讚賞(想想小浩十二歲還在玩泥巴呢~嗚嗚)。
  • 明朝三大才子中最容易被忽視的一位
    明朝三大才子解縉、楊慎、徐渭。聽過劉寶瑞相聲的都知道解大才子,文曲星下凡,從小對對子無人能敵。解縉就憑一部《永樂大典》就足以名傳千古,更不用說後世還有對他的各種傳聞了。
  • 父親是首輔,自己是狀元,這樣的人生還不該是一路開掛?事實上呢
    明朝大才子楊慎,父親楊廷和是四朝元老,正德七年還曾任內閣首輔,楊慎自己於正德六年狀元及第,官翰林院修撰。諸位看,父親是首輔,自己是狀元,榮耀至極,這樣的人生還不該是一路開掛,順風順水的嗎?然而,事實上楊慎的人生異常坎坷,仕途更不用說了,這是為什麼呢?
  • 是非成敗轉頭空:明朝狀元的悲苦人生,是他詩詞的最佳寫照
    ▲楊慎二十四歲的這一年,楊慎重新參加科舉,以第一名的成績傲然於狀元榜首,入住翰林院,開啟了他的仕途生涯。這就是明朝年間著名的「大禮議」爭論。這並不是一場簡單的朝堂之爭,有些大臣為了迎合上意,攀附權奸,主張將嘉靖生父加入皇帝譜。而楊慎及其父親則強烈反對,朝堂之上各成陣營,導致這場爭論愈發激烈。爭論持久不下,嘉靖帝為了挽回顏面,一意孤行,直接越級提拔了支持自己的大臣,而與皇帝對立的官員則被捕下獄。
  • 寫下「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的楊慎,他的人生際遇值得一看
    關鍵詞:才子加流氓;大禮議;流放;雲南文化;中醫藥;漁樵人生 一、才子加流氓 自隋代開始的科舉考試制度形成以來,到唐代, 「殿試」已經成為科考最後環節的慣例。如武則天皇帝親自主持「策問」,名次最高者位居候考者隊列最前,是為「狀頭」,即「狀元」。
  • 楊慎黃峨:三十載離索,慣看了多少秋月春風,卻依舊不改青山
    楊慎,是明代文學家,明代三才子之首,他的《臨江仙》流傳千古,毛宗崗父子將《臨江仙》放進《三國演義》作為開篇詞,《臨江仙》其實是楊慎作為《廿一史彈詞》第三段《說秦漢》的開場詞,初讀《三國演義》第一回:「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便覺得和《臨江仙》特別相配,大概都是灑滿了英雄的緣故吧
  • 大才子編造一故事,欺騙後人幾百年
    都要怪「始作俑者」楊慎張飛成為美男的最大原因,是因為明朝大才子楊慎。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這首膾炙人口的《臨江仙》的作者,就是大才子楊慎。此人乃是明朝三大才子之首,連修撰《永樂大典》的解縉,論才華都要排在楊慎的後面。
  • 楊慎:聞不若見,知不若行
    楊慎,字用修,號升庵,明代文學家,為明代三大才子之首。楊慎有以下主要特點:一是出身名門,楊慎的父親楊廷和是明朝中期著名政治家,歷仕憲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官至首輔。二是早年成名,楊慎24歲殿試奪魁,成為狀元。他的家鄉新都人常以「升庵科第」與「相如賦、太白詩、東坡文」並稱來稱讚他。
  • 楊慎:貶謫35載的「川滇筆記」(上)
    ——明·楊慎《宿金沙江》  「每人心中都應有兩盞燈光,一盞是希望的燈光;一盞是勇氣的燈光。有了這兩盞燈光,我們就不怕海上的黑暗和風濤的險惡了。」羅曼·羅蘭這句話,用在楊慎身上十分貼切。  楊慎一生坎坷,他在放逐滇南的35年流放生活中,並未因環境惡劣消極頹廢。他每到一處,往往借詠邊塞奇花異草,抒發政治熱情。他還時時關心民眾疾苦,不忘國事。
  • 小詩人的作品被選為兒童教材,明朝才子卻搖頭:其實是抄襲的
    以某個系列為題材,發揮自己的特點,寫出相當規模的作品,讓自己佔據詩歌殿堂的一席之地,這在唐朝詩人中是屢見不鮮的。比如中唐詩人王建,因為與大宦官王守澄交好,得到很多題材和靈感,便寫下了《宮詞一百首》,名動一時。胡曾則是以地名為題,評詠當地歷史人物和事件,寫下了150首七絕《詠史詩》。
  • 湘西文史|《滾滾長江東逝水》作者楊慎曾在保靖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作者楊慎(1488~1559),正德六年(1511年)狀元及第,翰林院修撰兼經筵講官,文學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因參加嘉靖三年的大禮議,被廷杖以後流放滇南,並終老於此。在創作這首詞的時候,被貶雲南,在途中看到江邊一個漁父和樵夫把酒言歡,聯想到自身處境,有感而發,遂成千古名篇。這是眾所周知的,可能大家還不知道,就在這次流放途中,可能還到過湖南湘西保靖,並留下《送彭胡之官保靖》的詩作。
  • 歷史上的狀元之最盤點:有天才,有奇葩,總有一款驚到你
    文天祥是值得尊敬的民族英雄無疑,但他高中狀元的原因卻十分奇葩。文天祥,字宋瑞,據說宋理宗看到這個名字大喜過望,認為是天降祥瑞於大宋,遂欽點為狀元。當然,這一切的前提都是,文天祥確實也有才華。8、書法成就最高的狀元柳公權:柳公權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書法家,與歐陽詢、顏真卿、趙孟合稱為「楷書四大家」,唐元和三年(808 年)高中戊子科狀元。9、才名最盛的狀元楊慎:但凡狀元及第者,必然都是學富五車,才華橫溢,但其中有國朝第一才子美名的卻唯有楊慎一人。
  • 高考進行時,聊聊古代科舉「狀元」,這三位文壇名宿當之無愧
    ,作為選拔官吏的制度,始於隋朝,在唐宋時期得到了全面的發展,元朝時科舉中斷,朱元璋建立明朝重新劃分科舉,分為童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五個層次,一直沿用到清末光緒31年廢除科舉制度。,@晴空莽莽 印象中最深的有三位狀元,唐代的賀知章,南宋的文天祥,明代的楊慎。
  • 成渝古驛道 拔萃千年文脈走出14位狀元郎
    據不完全統計,從唐至清,四川籍的狀元一共有20人,其中,唐6人,五代2人,宋9人,元明清各1人。這之中與成渝古驛道有關的狀元,就有14位。其中包括明代大才子楊慎(號升庵),四川高等學校(今四川大學前身)校長駱成驤,重慶「狀元雙子星」馮時行、蒲國寶等。為何成渝古驛道周圍「特產」狀元?6月底7月初,記者兵分四路,赴四川內江、資陽,重慶璧山等地探訪。
  • 明朝25歲狀元試卷真跡,全篇2000多字無一錯字,堪稱「印刷體」
    明朝25歲狀元試卷真跡,全篇2000多字無一錯字,堪稱"印刷體"科舉制度自隋朝建立以來,經過各個朝代的完善,到了明朝,已經更是幾近完美的狀態。明朝時期對於人才的選拔十分重視,在選拔人才的科舉考試也給予了足夠多的重視。
  • 古代高考故事,一個浪子成名結局圓滿,一個狀元及第結局悲慘
    和柳永比起來,明代狀元楊慎的科考路似乎還算順利。楊慎,就是《三國演義》卷首詞《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的作者,11歲就能出口成章,被稱為神童。楊慎21歲參加會試。本來,他的試卷答的非常好,得到了兩位主考官的一致讚揚。
  • 楊慎真像《國家寶藏》裡面演繹的一樣無辜和正義嗎?
    《國家寶藏》中馮小剛演繹了悲情才子楊慎,反響不錯。《三國演義》主題曲「臨江仙」就是楊慎所做,馮小剛朗誦的挺好,符合楊慎當時的心情。楊慎名列明朝三大才子之列,甚至超越謝縉和徐渭名列榜首。楊慎……反正遠不如他那首「臨江仙」膾炙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