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慎,字用修,號升庵,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四川新都人(今成都市新都區人)。初聞楊慎之名,相信很多人對他知之甚少,可是如若說起《三國演義》的開篇詞《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卻是無人不知。人們都以為這首詞是羅貫中所寫,其實它真正的作者是楊慎,只可惜人人皆知羅貫中,而對於這位明代才子卻知之甚少。一部《三國演義》成就了羅貫中,也讓《臨江仙》傳遍大地,可是這首詞作者卻飽受艱辛,一生充滿坎坷。這位嘗遍人世艱辛的才子,用他的一生譜寫了一曲生命之歌。
出生名門,才情卓越
楊慎出生於一個官宦世家,從他的曾祖父開始,一門都入朝為官。他的父親楊廷和,經歷過四朝皇帝,坐到了內閣首府之位,也為國家立下汗馬功勞,可謂是榮耀一時。楊慎於1488年出生於北京,他自小也是一個天才兒童,七歲通詩書,十二歲提筆寫文章,以一句「青樓斷紅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在京城聲名鵲起。不過也是在這一年,楊慎母親病故,古人孝為最大,他便為母親返鄉守孝,從而回到了故鄉四川新都。
在新都生活的這兩年時間裡,他主要跟著自己的祖父學習古文、詩詞,學業也更上一層樓。待他返回京城,因談吐不凡,才情過人,立刻受到當時文壇大學是李東陽的賞識,並且將他收為門生,成為京城裡的一樁美談。「學而仕則優」,楊慎也不例外,作為一個讀書人自然要考取功名,一展心中壯志,公元1507年楊慎參加鄉試奪得第一名的好成績,同年前往京城參加會試。本以為也能夠輕鬆拿下狀元之位,只可惜考官在閱卷之時,跌落的燭花燒毀了他的試卷,楊慎遺憾落榜。
▲楊慎
二十四歲的這一年,楊慎重新參加科舉,以第一名的成績傲然於狀元榜首,入住翰林院,開啟了他的仕途生涯。在翰林院任職之時,他超於常人的背誦才能,屢屢讓人驚嘆;正德皇帝對「注張」一詞頗有疑惑,所以派人前往翰林院求解,可是這與星宿知識有關跟科舉毫無關係,眾人皆是一頭霧水,唯有楊慎侃侃而談,解了陛下之疑惑,一時間欽佩者紛至沓來。
朝堂黑暗,被貶滇州
楊慎在踏入官場之前,本以為可以憑藉自己的過人才華,擔負起天下大任;在進入翰林院以後,楊慎的才華品德,確實也得到了吏部的認可。只可惜整個官場極為腐朽黑暗,王朝看似繁華,其實早已經在黑暗中逐漸走向沒落;尤其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直接改寫了楊慎的命運。人人都以為他能夠像他父親那樣,平步青雲坐上朝廷重臣之位。
楊慎初入朝堂之時,坐在皇位上的是明武宗朱厚照,他怠於朝政,好遊山玩水。只是對於皇帝這種荒誕不羈的行為,眾臣都是敢怒不敢言,直言覲見者更是寥寥無幾。楊慎本無權進諫皇帝,可是他仍然直言上書,規勸皇帝。只可惜朱厚照根本不聽勸言,楊慎憤而辭官歸鄉。四年之後朱厚照駕崩,他的堂弟朱厚熜,在他父親楊延和等人的商議下登上皇位。就在朱厚熜登基的第六天,為了能夠讓自己的身份看起來更加順理成章,他要馬上追封自己的生父興獻王為「皇考」。
▲嘉靖帝
這一舉動卻引起朝廷中眾多大臣不滿,這是綱常禮法,縱然嘉靖帝做了皇帝,他的這個皇位也是由先皇而來,如若將自己的父親尊稱為皇考,豈不是否認了先皇帝位。但是此番爭議又違背了嘉靖帝心中所願,如果他隨了眾大臣的心願,此後就要將自己的親生父母按照皇叔、皇嫂相稱,這豈不是違背了孝道?這就是明朝年間著名的「大禮議」爭論。
這並不是一場簡單的朝堂之爭,有些大臣為了迎合上意,攀附權奸,主張將嘉靖生父加入皇帝譜。而楊慎及其父親則強烈反對,朝堂之上各成陣營,導致這場爭論愈發激烈。爭論持久不下,嘉靖帝為了挽回顏面,一意孤行,直接越級提拔了支持自己的大臣,而與皇帝對立的官員則被捕下獄。
一時間楊廷和心灰意冷,辭官返鄉。在他歸鄉以後,時常寫書信勸誡兒子,切莫多生事端,在朝廷裡做一個閒官。只可惜楊慎也有著一寸丹心,直接上書:「又諧學士豐熙等疏諫。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順門力諫」。表明自己不與小人奸佞苟同的態度。嘉靖震怒,「命執首八人下詔獄」,消息一傳出,群情激奮,楊慎召集同年進士達二百多人,於金水橋、左順門一帶抗議皇帝暴行。
他們集體跪在左順門列宮大哭,聲音響徹整個宮廷。楊慎憤然怒斥;「國家養士一百五十年,仗節死意,正在今日。」,這番話讓嘉靖帝勃然大怒,「嘉靖益怒,悉下詔獄,廷杖之」,此番當場杖斃者十六人,入獄者134人。
楊慎也遭受了杖刑,被打的昏了過去,醒來之時已經身處大獄。被關十多天後,皇帝的怒氣仍然未消,他又下令將這些官員有的永遠充軍,有的削籍為民,此生不得再做官。這次在朝堂之上長達4年的禮儀爭論,就這樣落下帷幕,皇帝取得勝利,那些不願意低頭之人,從此在朝堂銷聲匿跡。楊慎被貶有著蠻荒之地之稱的滇州,此後永生不得回中原。
議禮獲罪,永遠充軍
這一年,楊慎37歲,本應是在朝堂大展宏圖之時,可是命運給了他最嚴重的打擊。他帶著滿身傷痕,踏上了永遠的貶謫之路,他真正的悲苦人生,是由此開始的。雖然被貶之地的環境艱苦,可是到達這裡之後,他也備受當地人民的同情愛護。因為有著狀元盛名,當地的遊子也喜歡跟著他從遊問學,他的到來為這片土地輸入了新的文學血液。可是他並不是一個甘心在這種地方待一輩子的人,他等待著有一日能夠被赦回京,再次得到朝廷重任。
日子就這麼一天一天消逝,楊慎從10個月等待到10年,最初到達這裡之時,他曾寫下「京花一朵千金價,肯信空山委路塵」,這時候的詩詞還能看到他重返京城的信心,可是當他等待了30年,從意氣風發的壯年,成為了雙鬢斑白的老翁,也終究沒有等到皇帝的赦令。而且嘉靖帝一直對楊慎多加猜忌,他在位之時,曾經六次大赦天下,可是名單之中永遠沒有楊慎,甚至他還要私下打聽楊慎在被貶之地的生活,聽到楊慎整日醉生夢死,方才安心。
楊慎聽聞此事後,更加放浪形骸。常縱酒自娛,遊歷名勝。《樂府紀聞》稱他「暇時紅粉傅面,作雙丫髻插花,令諸妓扶觴遊行,了不為愧。」
那個曾經一心嚮往仕途的少年,那個曾經在廟堂上直言進諫的少年,終於在雲南的這邊邊陲之地,磨滅了他往日的雄心;他只能將壯志寄情於山水,即便命運待他不公,也不能就此消磨了他的才情浪漫。楊慎七十三歲,在這裡與世長辭,飽經滄桑的他終究是沒有回到故鄉,這個時代虧欠了他太多,可是造化弄人的命運,卻也成就了他頗為傳奇的一生。身處黑暗之中,終是以詩詞歌賦,在這後世留名。
琴瑟合鳴,悲劇落幕
楊慎生平坎坷,不過他與妻子黃娥的愛情故事,仍然是文壇上的一段佳話。黃娥是蜀中四大才女之一,出生於書香世家的她,在父親的教導下,能詞善詩,精通絲竹樂器,還在閨閣之中就已經名滿京城,黃娥到了出閣的年紀,前來求親之人,都快將黃家的門檻踩破。只是黃娥卻一直待字閨中,一直未曾嫁人。原來在她12歲的時候,無意間就讀過楊慎的詩詞,早已經對這個才子芳心暗許。
可惜楊慎大她十歲,而且家中早有正妻,對於這份感情她也只能藏在心中。或許老天看到了她的一片痴情,黃娥二十四歲的這一年,楊慎的配妻子王氏因病亡故,次年楊慎向黃家提親,八抬大轎迎娶黃娥進門。一個是昔日的狀元郎,一個是京城裡的有名才女,兩人可謂是天作之合。新婚燕爾的他們就是一對神仙眷侶,他們一起填詞寫詩,一起花前月下,這樣的幸福生活,遠比神仙過得更加肆意逍遙。
▲黃娥
黃娥是一個極好的妻子,丈夫在朝堂上施展雄心,她就在家中為他打點好一切家務事。只可惜人有旦夕禍福,一場政治變數,讓往日的濃情蜜意不在。楊慎被貶的這一年,他們才一同攜手走過了5年的歲月。楊慎前往雲南之時,黃娥才有26歲。她本是出生於鐘鳴鼎食之家的小姐,遠不必跟著楊慎遭這種罪。可是她從來沒有輕易想過放棄,反而在丈夫被貶之日,她在心中立誓,要同楊慎一起生死與共。
她本打算跟隨著丈夫一同前往雲南,以便照顧他的衣食起居。只是流放之路有著太多的艱難險阻,即便是男子也不一定能夠經受得住,更何況黃娥只是一個弱女子。楊慎不願看妻子為了自己飽受這種磨難,到了湖北江陵,他們二人就此別過。楊慎沿著長江,繼續流放之路,黃娥乘船歸蜀,殊不知二人就此別過卻成了終身永別。
黃娥一等就是幾十年的歲月,從青絲等到白頭,寫下了「雁飛曾不到衡陽,錦字何由寄永昌」這樣的千古絕句。她沒有等到楊慎的歸來,而是等到了他客死異鄉的消息。年過花甲的黃娥,束裝出發,穿越蜀地,為夫奔喪,那千裡的路,是有情人終不得相見的悲苦。他們的愛情故事,顛沛流離的幾十年,也在後世傳唱了千百年,才子佳人縱是有情,也難改命運變數。
過往千百年的歲月,楊慎那片蠻荒之地,寫下了眾多的詩文。他的一生沒有過飛黃騰達,沒有過順心如意,可是他留給後世的文化財富,卻仍然讓他世人展示著生命的神聖意義;他與妻子的愛情故事,也仍然令人動容。
藤樹先生說:
論仕途,楊慎是不順的,本可以平步青雲,卻有著文人的傲骨,為了壯志,他不甘攀附權貴;為了禮節,他怒觸龍顏,最後下場悽涼,守著那邊地的荒涼度過了餘生。論愛情,他有黃娥。「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便是他們最好的寫照。一別三十年,甚至於丈夫在雲南因考慮以子代役曾納妾生子,一度風流,也改不了黃娥的痴心:「懶把音書寄日邊,別離經歲又經年。郎君自是無歸計,何處春山不杜鵑。」可謂是生死相隨是也。有妻如此,夫復何求?
(感謝閱讀,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參考文獻:
《明史》
維基百科/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