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屋村位於長汀縣河田鎮東南方向約13公裡處。這裡流傳了一個近千年的傳奇人物——潘狀元。
潘仝,又名潘龍,出生於宋朝(公元1213-1276),長汀潘屋人(長汀縣河田鎮潘屋村)。潘仝自幼慧心妙舌、敏而好學。因其相貌醜陋(幼時家庭遭到災難而破相),「只(獨)目、拱(駝)背、瘸腳、面(臉)疤」,雖與世無爭,卻嘗盡世態炎涼。學富五車,心懷壯志的潘仝不甘心一輩子呆在潘屋。他常記父親(潘從源1)教誨,要進京趕考。經過努力,他順利地通過了解試(洲試)、省試。宋理宗(趙昀)淳佑四年(公元1244年),潘仝要去參加京城的殿試,族人都笑他痴心幻想,潘仝不顧眾人揶揄和嘲笑,收拾行囊,從潘屋出發往京城方向前行。
走在河田「九曲街」上,引來一群人的笑話,有人故意在他面前擺一幅棺材,潘仝說「棺(官)上加官」,有的人在他路過時把豬吃的汁液倒在他面前,潘仝說「汁(職)上加職」。他們稱,潘龍這麼醜,若能中狀元,我們就扯直河田「九曲街」,幫你潘屋橫磚甃路八十裡(潘屋至汀州府)……潘仝最後說:「感謝鄉親們的厚愛,提前給我加官進爵,等功成名就後再報答鄉親」,說完繼續前行。歷經千辛萬苦,潘仝終於到達京城。
皇帝召考,一見潘仝,皇帝大吃一驚,龍顏不悅。心想:我大宋江山怎會如此不濟,讓個五行不全的人考了第一。是否有假,心裡起疑。不過既已欽點,他是騾子是馬提出來遛遛便知道了。於是發話問:「你可是潘仝?」 「庶民正是」, 潘仝答。「哪裡人氏?」答:「福建汀州郡人」。又問:「為何只(獨)目、拱(駝)背、瘸腳、面(臉)疤」。潘龍答以「只目照千裡、背駝駝天子、腳跳(腳一瘸一拐)跳龍門、面(臉)疤疤天花」,寓意「放眼觀天下、替皇分憂、士子登第、盛世朗朗滿天星」,一席話博得龍顏大悅。皇帝遂問起潘龍家境,潘龍氣勢磅礴地答道:「家住九龍高嶂下,千行屋柱落地,萬條椽溝排水;武夷九龍風光好,汀州江中有金沙,男人穿的絲綢緞,女人著的綾羅紗,房中掛的碧紗帳,床上蓋的繡花被,杯盞盆碗德化造,銀盤竹筷出閩山;吃在河田、嫽在三洲、騎馬射箭四洋壩」(實指其屋後長有九棵雷公藤攀附在房頂,千條籬笆搭起的茅草屋,下雨時屋頂茅草會漏雨,吃飯在河田潘屋,玩樂在三洲,在三洲桐壩四洋壩騎馬練箭);「八十一人造飯」(實指家中八十一歲的老母做飯,);吃的是「山中山棠梨、田中甜馬薺」,皇帝說:「這麼好的東西給我嘗嘗」。潘仝道:「伸手去縮手洋(融化),爹娘不能嘗」,(實指這東西不存在的);「一百零一人吃飯」(實指母子兩人相依為命);「兩隻龍船送油鹽」(實指靠養兩隻鴨嬤生蛋換取油鹽)……。潘仝對答如流,口若懸河。皇上驚其學識口才,不覺脫口而出:「你有狀元之才!」「叩謝龍恩!」潘仝何等敏捷立馬雙膝下跪謝恩。皇上這才知失了口,但聖旨出口,駟馬難追,說了要算數的。可潘仝是個五行不全的人,該封什麼官給他呢?皇帝犯難了,左思右想沒有想出來,旁邊一個老臣給皇帝出了個主意,說:「皇上,為何不讓新科狀元自己說說願為何官呢?」皇帝採納,便問:「你中了狀元,想讓朕封你什麼官?可以奏來。」潘仝呢,想起自己的身世,家圖四壁,今朝沒米為米急,明朝沒錢為錢愁,日子過得苦不算,還處處受人凌辱,於是他說:「我只求一生平安,能安樂死就行了。」皇帝把「安樂死」誤聽為「安樂司」。可是在朝中從未封過這種官職,但為了維護「聖旨口」,不得不傳旨下去,封潘仝為「安樂司」(傳聞當朝有安樂司的機構,就從他而起)。
潘龍居然高中狀元的驚天消息傳到河田「九曲街」上,那些考前嘲笑他的人懊悔不迭,急急忙忙扯直起河田「九曲街」。但是,潘龍衣錦還鄉行至寧化縣安樂村(今安樂鄉政府所在地)時,卻莫名中風寒而逝,葬於安樂,原來竟是皇帝「安樂死」的贊語變成了魔咒讖語!於是,河田「九曲街」上轟轟烈烈的「扯直工程」戛然而止,因此,現在的宗祠一條街在上街三角店處還留有「一曲」(相傳是潘仝舅舅家的)。潘屋的橫磚甃路也是虎頭蛇尾(確有遺蹟,現被道路履蓋)。
以上故事根據潘屋村民間傳說改編而成
據考證,歷史上的潘仝其實沒有那麼早去世,他獲得狀元後,回到潘屋村在社公坪種下了一棵樟樹(後人叫狀元樹)。他還曾到廣東、江西、漳州府一帶任職,官拜廣州觀察推官(三品)後升至內閣大學士(一品),政績斐然,受人愛戴,年逾古稀方才去世,留下眾多子孫且人才輩出2。潘氏還在潘屋居住時嫁了三個女兒給俞姓、鍾姓、李姓三人為妻,分別給了三塊地給俞(惟茂公妻潘三娘)、鍾(永常公妻潘四娘)、李這三個女婿建祠堂,另為了紀念戴氏外婆也給了一塊風水寶地叫「袖針落槽」做墳墓。(現還存俞氏祠堂、鍾氏祠堂、李氏祠堂已損毀,戴氏「袖針落槽」祖地在潘屋屋背山。其中鍾氏後搬遷到隔壁自然村黃坑再搬遷凹上至今,俞氏已成潘屋村旺族,李氏遷往三洲桐壩)
潘仝為官清正廉潔、剛正不阿、鐵面無私。相傳,潘仝因為治吏嚴明,得罪了朝廷一些重臣。這些大臣在皇帝面前誣告陷害潘仝,皇帝要治其重罪,並誅連九族。此時宋王朝也風雨飄搖、奸臣當道,潘仝有口難辨萌生退意。為了躲避朝庭的追殺,回到原籍後潘仝率領子孫離開了潘屋,從此隱姓埋名。潘氏的親戚俞氏族人和鍾氏族人繼續在潘屋村繁衍生息。
鬥轉星移時光荏苒,轉眼已過近千年。斯人已逝時過境遷,潘屋村現已是物是人非,潘屋村潘仝玩耍過的那條南山河,生生不息的唱著歡歌,向後人講述著潘狀元的故事;周圍的大山默默關注著村內日新月異的變化,聆聽南山河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唱著無言的歌;社公坪上那棵潘仝親植的大樟樹3每年照常老樹發新芽,增加一圈圈的歲月印記,守候和保佑著這方熱土,仿佛在等待著原主人的後裔來尋根問祖。
注1:潘仝父親潘從源曾擔任江西吉州教諭
注2:潘仝生有九子,其中第一子潘念為南宋光祿大夫,第八子潘毅為南宋皇室護衛都統;潘毅之子潘任封為扶駕徵討大將軍,是南宋最後一任兵部尚書。
注3:大樟樹樹齡約800年,樹圍 15 米,高50餘米,佔地面積約900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