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佛教唯識觀點理解世界

2020-12-13 大跨網訊

人類世界最近十幾年天災不斷,到了2020年之初,世界各地更有各種各樣的災難接踵而至,讓人不禁懷疑世界怎麼了。雖然所謂的「2012年世界末日」之說過去很久了,但生活在今天的人卻產生了越來越多的生存危機感。有感於此,為了讓更多的人有所覺悟,本文試著對唯物主義觀點的錯誤進行論證,然後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闡述了佛教的世界觀,期盼越來越多的人能夠改變錯誤的觀念,獲得正確的認識,改過向善。期盼中國和世界未來的災難越來越少。

唯物主義觀點的錯誤

從哲學觀點上看,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物質的,意識不過是物質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物質決定意識。通過簡單的思考我們就可以判斷唯物主義觀點的錯誤。試問一個問題:如果世界的本質只存在物質(包括可以和物質相互轉化的能量),而意識本質上並不存在,那為什麼活人能思考、能動作而屍體不能?活人和屍體的區別是什麼呢?答案人人都知道的:活人身體中存在著意識,而屍體沒有。那麼說明正是活人身體中存在的意識驅動了大腦進行思考,正是活人身體中存在的意識驅動了身體的各個部分的運動。所以意識在本質上和物質是相同的,意識可以作用於物質,因而可以決定物質。這個意識就是人的靈魂。當靈魂脫離身體後,人就變成了一具屍體。

以下對比人和處於科技發展前沿的人工智慧技術,解釋幾個疑問。

問題1:如果說人是由於意識在驅動人腦思考,驅動身體的動作,那麼為什麼基於人工智慧的機器人沒有意識,但是卻也能思考,也能夠自行運動?

回答:分析一下,機器人所謂的「思考」,實質是組成機器人的控制器(計算機)的運算過程,但控制器不過是執行了一段指令代碼,這個過程實質上是受物理規律支配的物理現象;而機器人的動作,則是機器人的伺服系統讀取了來自控制系統的控制指令然後執行,其實質也是受物理規律支配的物理現象。機器人的思考和運動是受物理規律支配的純粹的物質世界的現象,而人的思考和運動是則是人的意識作用於由物質構成的人的身體的結果,二者是不相同的

問題2:基於計算機的意念控制技術是否是意識對外物的直接作用?

回答:不是。基於計算機的意念控制技術實質是計算機讀取了人的腦電波,產生相應的計算機的指令,然後再執行的過程。這是一個受物理規律支配的物質世界的現象。實質只有人的意識活動引發腦電波的變化(作用於腦電波),不是意識對外物的直接作用。

世界的真相

回到對物質與意識的關係問題的討論。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世界的本原,物質決定了意識;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世界的本原(比如著名的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的觀點),意識決定了物質。在哲學中對物質和意識誰是世界的本原這一問題的回答成為劃分所持觀點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的依據。其實在上述兩大類觀點之外,還存在一種對物質和意識誰是第一性誰是第二性不作取捨的觀點,那就是佛教的唯識觀點。佛教認為物質和意識在本質上是一種相同的存在,物質和意識可以相互作用,也可以相互轉化。

按照佛教的理論,應該如何理解世界呢?佛教認為世界本質上是不存在的,如金剛經所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世界實有,則是一合相」。為了便於眾生理解,大乘唯識宗提出世界其實唯有識(也就是認知作用)存在的觀點。人依託於六種感官(眼、耳、鼻、舌、身、大腦)產生的六種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在感知、分別世界,六種識將接收的信息傳遞給第八根本識(阿賴耶識)後,這些信息就構成了人對於客觀世界的認識。第七識(末那識)認為有一個思維主體認識了客觀世界,這個主體就是人的自我意識。人如果將無始以來阿賴耶識中含藏的習氣除盡,就能了解一切宇宙現象的真相。佛就是證悟了這一宇宙真相的人。一切有情眾生因為各自迷悟程度不同而顯現為不同種類(比如人或者各種動物)。有情眾生被無始時來的習氣所牽引,不斷造作各種導致不同果報的「業」,因而處於不斷的生死輪迴之中。佛教認為客觀世界與思維主體都是由阿賴耶識所變現出來的,思維主體與客觀世界是一體的一切有情眾生的真正本體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從無始時來就存在,沒有生滅。如何理解呢?打個比方,有情眾生的本體就好比一臺電視機,在這臺電視機屏幕中,有情眾生都有一個自己的影像,而有情眾生每時每刻看到的世界就是電視機屏幕上正在播放的影像。這個影像執著於電視機屏幕上顯現的世界是真實的,也執著於屏幕上顯現的這個自我,但真實的情況是他們沒有發現自己其實是一臺電視機。不管電視中的自我是什麼樣子,看到的世界是怎樣的,在想什麼做什麼,高興還是悲傷,眾生的本體——電視機是從來沒有任何變化的。如禪宗六祖惠能在聽五祖弘忍講《金剛經》時,忽然證悟到自己的本體,因而說出:「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理解了什麼是阿賴耶識後,有個問題:如果說眾生的本體是一臺臺的電視機,那為什麼眾生之間彼此能夠彼此交流、互動,都生活在一個共同的世界之中呢?這裡再打另外一個比方,先來了解一部電影。1999年美國出了一部電影叫作《黑客帝國》,電影裡面講的是在未來某個時間人類和擁有人工智慧的機器人發生了戰爭,機器人佔領了地球,人類只剩下建在地底下的唯一一座城市。為了獲取能源,機器人把人類當做植物一樣種出來,泡在培養液中,收集人身體發出的熱能和生物電能。機器人創造了一個存在於電腦中的虛擬世界,而人類的意識則生活在這個世界中。我們生活的地球其實就類似於這個虛擬的電腦世界,而這個世界是由比人類高級得多的智慧生命所掌控著的。沒有看過這部電影的強烈推薦看一下,可以從電影中獲得更深的理解和感受。

以上兩個比方有什麼區別呢?簡單點說,可以認為,如果人證悟了自己的本體,那就像是電視機影像中的人發現了自己其實是一臺電視機。如果還沒證悟,就像是人的意識生活在機器人創造的存在於電腦中的虛擬世界一樣。從無始時來,眾生其實一直生活在一場場的生死大夢之中。輪迴的過程,就如同人在睡覺過程中做完了一個夢再繼續做另一個夢。眾生在夢中不停地造作或善或惡的業,由於業力的牽引,遭到或好或壞不同的果報。「佛」是個音譯詞,意思是「覺者」,就是了解了這一真相,從這生死大夢中醒來的人。

邪淫果報嚴重

儒家說「萬惡淫為首」。道家老子說「罪莫大於可欲」,又說「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佛教的戒律則規定出家人要戒淫,勸導一般人則要遠離邪淫。然而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發展,受西方國家思想觀念的影響,社會上出現了很多不良現象:如非婚性行為、墮胎、賣淫嫖娼等,這些行為會招致嚴重的果報,佛經中有關邪淫的惡報記載非常多。

佛教認為眾生造身業、語音、意業的根本原因是由於眾生的身心造作活動中帶著意念,意念可以產生很大的業。人腦向宇宙發出了意念,宇宙會作出相應的回應。自本世紀以來,隨著個人電腦的普及和網際網路的發展,來自日本的色情文化也通過網際網路進入我國。一方面由於文化傳統,中國從來就存在著性教育缺失的問題,另一方面不健康的色情事物對青少年乃至成年人都有著難以抗拒的巨大吸引力。那些導致人淫念興起,而又破壞一切人倫道德的色情事物通過網際網路在中國大肆傳播。人在觀看這些色情事物時,人腦向宇宙發出的電磁波中攜帶的邪惡的念頭對於宇宙來說是「致命」的(毀壞一切道德和人倫的意念),會招致嚴重的果報。

作為人本有的動物的屬性,兩性行為本是以繁衍後代為目標的。人區別於動物,是因為人是有倫理道德規範的而動物沒有。脫離兩性結合,純粹為了滿足人的色慾的行為會產生非常重的業。然而在世界範圍內,近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進一步發展,VR等技術也被色情行業利用,甚至出現了模仿真人的妻子機器人。這些事物的出現對於人類社會來說真的是毀滅性的災難。四大文明古國中的古巴比倫文明滅亡就是人慾橫流的結果。當今世界天災頻仍,各種各樣的災難不斷發生,人類世界真的是走在了滅亡的邊緣。如同《黑客帝國3》中描述的場景:當生活在母體中的人被不再受控的機器特工史密斯(代表著邪惡和毀滅的力量)複製充滿後,母體隨之變成了一片黑暗。人類世界遭受災難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生活在世界裡面的人的所做所為。目前世界的發展正處在一個生死存亡的懸崖邊上,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夠信奉佛教(或者邪教外的其他宗教),遠離殺生、偷盜、邪淫三惡行,多做善事,這樣人類才能夠減少一些災難,世界末日才不會到來。

相關焦點

  • 漢傳佛教八大宗派(簡介)之——唯識宗
    在唯識家看來,無量的世界似乎是一塊,實際上各是各的,這就是唯識的道理,一句話,就是「心外無境」,即通常說的「萬法唯識」。此宗條理謹嚴,分析周密,非常接近科學,但法相詞彙很多,學習起來比較困難。代表作有《俱舍論》(小乘法相的總結)和《瑜伽師地論》(大乘法相的總結)。
  • 佛教中的唯識宗與哲學中的唯心主義是一回事嗎?
    從對這個世界的假設而言,二者也是完全不一樣的。雖然二者都在解釋主觀精神與客觀物質的區別,但不同之處在於——唯識並不認為精神可以派生物質,如果承認,就承認了物質的實有性,唯識不承認物質具有這種實有性。唯識認為我們的宇宙世界的物質唯是主觀精神的臆造,即所謂「唯識無境」,也就是說:只有認識作用,沒有認識對象,或者說認識對象本身就是認識作用的一部分。唯識的建立,就在於告訴我們,我們認為實有的這個世界,是非真實有的。唯識中,並無一個客觀的客體存在。
  • 略論法相與唯識的分宗意義——郭明靜
    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是由兩門學問所組成的,一是法相學,二是唯識學,法相學是教相學理,唯識學是觀心方法,法相學是依緣生理而建立,唯識學是依緣起理而極成。法相學闡釋諸法實相平等平等義。唯識學弘揚心王作用殊勝殊勝義。法相學開發後得智,唯識學啟蒙極本智,法相學與唯識學的學理界限是非常清楚的,是不容混亂的。然而,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傳入中國,隨之建立起法相唯識宗。
  • 唯識的結構——《成唯識論》初讀
    以思想史的觀點研究唯識學概念和學說變遷的情況,至少需要熟悉這些經論,不學如下走,根本無能為力。筆者的「研究」唯識,只是想在「內學」的理解方面有點著落。幸虧十一論之外,還有奘師的《成唯識論》在。《成唯識論》(省稱《識論》)系奘師「揉譯」護法等十大論師對世親《唯識三十頌》的疏釋而成,實際上可以看作奘師本人的著作,也是唯識學的一部綜合性、集大成的著作。歐陽先生盛讚《識論》,稱其為唯識學的「昌極」之作。
  • 何為唯識學?唯識學是心理學嗎?喜愛佛學的有福了
    唯識無境;或自萬有現象自識所變一面來說,稱為唯識所變。宣說一切唯識所現,所以又被稱為唯識學派。唯識學傳入中國以後,對中國佛學思想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佛教唯識學從「萬物唯識」的角度來分析人的變化,對人的深層次心理進行了分析和歸類。唯識學肯定心靈的強大力量、強調追尋生命的最初意義。通過唯識學的學習和修煉,我們認識到人是一個有著靈魂和情感的生命。
  • 只有搞清「唯識」二字字義,才能理解玄奘大師「唯識學」的真義
    但是這種剖析,在當時缺乏知識背景的環境下,一般人很難理解。用常規的文字字義去理解「唯識學」,那是非常困難的。再加上,如果進入到「唯識學」的經典中去讀,會發現,「唯識學」是一個非常浩瀚的體系。就因為TA的體系太過浩瀚,又難於理解,「唯識宗」只經歷了兩代,就在中國的佛教歷史上消失了。
  • 【兜率內院】關於唯識資料的調查報告
    見大正新修大藏經68卷    〈唯識三十論要釋〉1卷                  見大正新修大藏經85卷   <唯識三十論序說 >     作者:井上玄真,白湖無言譯  見世界佛學名著譯叢  <唯識諸經論組織系統。
  • 佛教《唯識三十頌》講記研讀(18):什麼是所緣行相門?
    佛教唯識宗甚為闡微,因此看到此章,筆者也在反覆思索。一來要分析《唯識三十頌》到底說了個什麼意思;二來要思考先賢們這樣說的目的;三來力求表達更為簡潔明了,不再人云亦云,以力求讓讀者有所不同原文的受益。面對過去無始以來開悟的大師,末學以一小小的凡夫之心,鬥膽希冀用當今的話語理解翻譯,也實屬不易,所以還希望各位大德,各位師父,各位同學能夠給予中肯的批評,以便讓末學修習上更進一步。第八阿賴耶識內生根身,外緣其境。阿賴耶識能緣的作用,即被稱為行相。
  • 王啟元︱晚明唯識學復興的歷史與價值
    更不幸的是,基法師所疏的唯識經典如《成唯識論述記》等文本,也在宋元時代不得流傳中土,直到近代才由楊文會居士等自日本傳回和刻本。南北宋之際的十一世紀初,西藏及藏傳佛教迎來「後弘期」,印度唯識學傳入西藏後,逐漸成為藏傳佛教知識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元明時期中原帝國對藏傳佛教的偏好,部分藏文唯識學相關作品可能曾零星進入中原。
  • 唯識不難!
    唯識宗的很多論典都分別有本論和釋論,本論為偈頌,釋論為長行。印度人造論的習慣是先寫偈頌,將自己的思想以偈頌方式表達出來,然後再以釋論進行說明。釋論並非全由造論者自行完成,但由他人來完成這一工作,難免會出現思想上的分歧。《唯識三十論》就有這樣的現象,世親菩薩完成偈頌之後,未及造釋論就圓寂了,其後出現了多部釋論,分別以不同觀點進行解說。《集量論》由陳那菩薩所造。
  • 佛教《唯識三十頌》講記研讀(28):什麼是阿羅漢位?
    #佛教文化為了更細地劃分這一層,《唯識三十頌》講記中又專門講述了三個層次:生我見相應位、法我見相應位、平等性智相應位。如果再細分這一層,可以理解為:1、以「受」為我;2、以「貪嗔痴慢疑」為我;由此可知,阿羅漢位首先是破除第七識的「我」相,也就是聚集於破除第七識的自身天生的障礙。那麼阿羅漢位到底到了什麼層次呢?有的先哲強調「無漏」起碼要到「不遺」的地步,說得更具體點就是不夢遺,甚至不出汗。
  • 林國良:榮格心理學與佛教唯識學思想之異同
    [2](P48) 因此,儘管榮格對東方文化乃至對佛教密宗等教派,極感興趣,甚至對某些內容極為欣賞,但本質上,榮格只是在其中尋找他感興趣的某些重要原型而已。 而唯識學在此問題上是持宗教實在論的觀點。唯識學認為,佛教所說的眾生無始來在三界六道中輪迴是個事實,眾生能通過修行證得解脫是個事實,已有無數人證道成佛也是個事實。
  • 學習唯識對淨土宗念佛之人的現實指導意義
    惟賢長老(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一、唯識的中心是改造心地唯識的中心思想是改造心地。《華嚴經》講:「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心地觀經》講:「心生法生,心滅法滅。心染則國土染,心淨則國土淨。」我們的心地貪嗔痴重就形成染汙現象,我們心淨,內心清淨,以清淨心、善心就可以形成現實的和諧清淨世界,萬法由心生嘛。唯識學就是闡明「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個道理的,《華嚴經》講:「三界虛妄,唯識與心作。」
  • 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各有什麼特點?
    公元前2世紀,印度大乘佛教建立,為爭奪佛教正統,大乘佛教將以前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貶稱為「小乘」,意謂「小道」或「小業」。在大乘看來,小乘佛教是「在小道行進的車輛」,是佛陀為小根器之人所說的教法。小乘佛教在教義和實踐上較多地保持了早期佛教的特點,在理論上,小乘佛教主張「我空法有」,即否認實有的我體,但不否認客觀物質世界的存在。對佛陀,認為佛陀是歷史性人物,他所達到的解脫境界,是一般世俗之人所不能達到的。
  •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是哪個心,是意識覺知心嗎?
    玄奘法師在漢傳佛教中可謂大名鼎鼎,他不但西行取經,還主持翻譯,是四大譯經家之一。同時,玄奘法師編纂的《成唯識論》,成為修學唯識的不朽著作,為法相唯識宗的創立,奠定理論根基。玄奘法師所弘揚的唯識宗,主張「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那此處的「心」是哪個心,「識」又是哪個識,有觀點認為,心和識即六識,意識覺知心。事實是否如此?本文中小編就與大家共同探討這個問題。第一、意識心屬於「識蘊」,自己不能憑空創造自己。
  • 龍樹菩薩|中觀佛教的興起與發展
    因此,往昔一般漢地學者在理解龍樹哲學時有其根本的局限,也就是他們不是站在印度思想的舞臺上去了解龍樹的思想與著作,漢地學者欠缺對印度思想通盤性的認識,特別是對非佛教思想的深入理解。如有人認為世親唯識思想裡的「識轉變」概念是受到數論哲學的影響,我們若不能掌握數論派的哲學,那同時也無法深入理解世親「識轉變」的學說是如何孕育而成的。
  • 永明壽禪師對唯識學尤其見解獨到
    唯識與因果接著我們討論第四十二卷。真正的唯識來了。這裡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永明壽禪師對唯識學尤其見解獨到。他把當代各宗各派研究唯識的大師一齊請來,分別提出要點,而歸納出一個總結論。可是後世一般研究唯識的中國人,對他的唯識連理都不理,認為非正宗,這是很開玩笑的事。
  • 韓老居士功在千秋-網友文摘內容-佛教在線
    20年代末,教界和學術界的研修唯識熱潮方興未艾,韓老醉心於佛法的廣博精深,立志以此作為一生的追求。為此他決定報考北大哲學系,因為當時的北大與北京的三時學會、南京的支那內學院等,都是佛教研究重鎮。1932年韓老考入北大之後,在湯用彤、周叔迦等佛學大家的指導和幫助下,學習了梵藏文等,存願於將玄奘法師未能盡譯的唯識經論繼續翻譯過來,完善漢典中的唯識理論體系。
  • 試論中國佛教思想的主要特點及其人文精神——洪修平
    外來的佛教經過數百年的演變發展,最終完全融人了中華傳統文化之中,成為其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中國佛教既繼承了佛陀創教的基本精神,同時又在傳統文化的氛圍中,吸收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內容和方法,為適應中國社會的需要而有所發展,有所創新。在漫長的中國化的過程中,中國佛教形成了它鮮明的不同於印度佛教的思想特點與文化精神。中國佛教思想究竟有哪些特點?
  • 《唯識學講義》(第2講)
    就是它能讓人從現象裡能夠體會、理解事物生起的道理。持為任持,各種現象之所以能夠產生,就是因為有自性,它是任持的。因為自性是一直在的,故持為任持,守自性故。識,此心識是有情眾生生死的根本。我執,就是自我,一切我執我見都是第七末那識……阿賴耶識:即第八識,它所分別的對象是根身、器界和種子。根身就是根依處及淨色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