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唯識三十頌》講記研讀(18):什麼是所緣行相門?

2021-02-08 禪意流心

佛教唯識宗甚為闡微,因此看到此章,筆者也在反覆思索。一來要分析《唯識三十頌》到底說了個什麼意思;二來要思考先賢們這樣說的目的;三來力求表達更為簡潔明了,不再人云亦云,以力求讓讀者有所不同原文的受益。

面對過去無始以來開悟的大師,末學以一小小的凡夫之心,鬥膽希冀用當今的話語理解翻譯,也實屬不易,所以還希望各位大德,各位師父,各位同學能夠給予中肯的批評,以便讓末學修習上更進一步。

第八阿賴耶識內生根身,外緣其境。阿賴耶識能緣的作用,即被稱為行相。

01變或無常是怎樣產生的?

本質上來講,阿賴耶識之所以能夠「內生根身,外緣其境」是由於萬事萬物變化的不同造成的。因事物變化的相同與不同,造成萬事萬物的共緣與個緣,而根身的形成即是根身自身各要素的共緣,又是根身與外境的個緣不同造成的。

當然我們這裡還可以接著發問:為什麼事物會有變化?

我們隨觀察了萬事萬物的存在,佛祖也說「無常」,可是為什麼會無常,這個在末學所接觸的經典裡好像還沒有看到過。

也許有人會說:「你這一提問只能說明你內心還很浮躁,沒有清淨,如果你心如止水,萬事萬象的變化與你何幹?既然與你無關,那還有什麼變與不變。」

這貌似是回答了我們的問題,但多少不能讓我們服氣,因為他沒有從正面回答變的第一因在哪。

於凌波居士在《唯識三十頌講記》中也僅僅談到:「『了』是此識能緣的作用,了即了別,了別是此識自體能緣的作用,指的就是此識的見分。」

也就是說「了」是阿賴耶識自身的功能。我們再來分析一下什麼是「了別」義,了別有兩層含義:第一層、萬物一體,如果萬物不相通,不一體,就無法了別;第二層、「部相」各有差別,如果萬事萬物沒有「部分之相」,也不能「了別」。

阿賴耶識的「了別作用」產生之後,緊接著就會外緣其境,而前七識又會對阿賴耶識的見分進行「薰習」,緊接著又會作為果成為新的「相分」,也就是外緣之境。

這就是變與心性的關係。當然,更多細密微妙之處難以言說!

02外緣之境即是果,又是阿賴耶

原經文說:「不可知執受,處了常與觸。」在這裡「執、受、處」為所緣境,「了」為能緣義。

於凌波居士的講記中說:「執是執持萬法種子,及攝持根身,持令不壞;受是領根身為境,令生覺受;處是器界,即物質世界。」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理解:1、因執持萬法種子,攝持根身,持令不壞,而使生命只會流轉,永遠存在;2、受因首先守於或者識別根身,才有可能產生新的覺受,也因此使生命具有感知功能;3、器世界,即物質世界也是由第八識幻化而成。

但是我們必須明白,沒有執不可能存在受,沒有受,器世界沒必要存在。所以「執、受、處」共同構成了我們生命的存在基礎。而這一基礎,沒有「現行」之前是種子,現行之後則是阿賴耶識。所以它既是果,又是阿賴耶。

果是無記性(不好不壞性),但又受第七識的「我」執影響,人們對世界的認識而發生變異。如此,也就組成了我們認識的世界。

相關焦點

  • 佛教《唯識三十頌》講記研讀(28):什麼是阿羅漢位?
    #佛教文化#什麼是阿羅漢位?為了更細地劃分這一層,《唯識三十頌》講記中又專門講述了三個層次:生我見相應位、法我見相應位、平等性智相應位。那麼阿羅漢位到底到了什麼層次呢?有的先哲強調「無漏」起碼要到「不遺」的地步,說得更具體點就是不夢遺,甚至不出汗。關於此點,由此筆者修行淺薄,也不敢妄加揣測,所以持保留態度。另外一種說法則相對更符合我們一般的認同觀點,無漏主要指「沒有煩惱」。
  • 佛教《唯識三十頌》講記研讀(30):第六識的幾個心所?
    唯識宗把第六識的心所分析得確實非常細緻,在對治人的心理疾病方面真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今天主要和大家一塊談談第六識對應的幾個善心所。善心所一共有十一個,分別為: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痴、精進、清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
  • 《唯識三十頌》講記研讀(20):三性分別門及心所例同門
    這主要是相對第七識來說的,因為第七識的無記性被煩惱心所覆蓋,所以被稱為有覆無記,而第八識的無記性沒有被煩惱心所覆蓋,所以被稱為無覆無記。至於原因,過去章節對這一問題講解太多,不再多論。02什麼是「心所例同門」?
  • 【兜率內院】關於唯識資料的調查報告
    閩南佛學院學報1991.1-2  六;〈唯識三十頌〉  〈唯識三十頌〉1卷。 世親菩薩造, 玄奘譯        見大正新修大藏經31卷   〈注三十頌〉1卷。  日本。 貞慶撰。          唯識三十論頌出典考>  保坂玉泉著  見世界佛學名著譯叢  <唯識三十論講論>     見 <諦觀集>  <唯識三十頌講記> 於凌波釋譯  <唯識三十頌>  見世界佛學名著譯叢之<唯識典籍研究>  <唯識三十頌講錄>。
  • 佛教《唯識三十頌》講記研讀(34):驕心、無慚無愧、掉舉、昏沉
    01驕心所唯識宗認為驕心所,其實就是平日所說的傲慢之心的生發之處。成唯識論說:「云何為驕,於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為性,能障不驕,染依為業。」3、貪著功業,並以福德為功德是驕心所產生的理上機制。針對以上問題,我們避免驕心所產生作用的方法又該是什麼呢?1、不執著於福德之相,應無所住而行於布施;福德乃是非之地,常是爭端所在之處,只有清淨自然之福,才能日月長久。2、不可貪功求福,更不可依仗功勞爭得福慧。要明白禍福無門,惟人自招。福是爭端,暗藏災禍。清淨無依,方得圓滿。
  • 成唯識論講記
    普通一般心理學,不論進步到怎樣的程度,但只說到顯現的心理作用,亦即關於前五識及意識作用,至於微細的相續的潛在的心理作用,雖不能說沒有觸及得到,但總沒有唯識學說得那樣詳盡。其它,如認識成立的根據,認識是否確當等,唯識都比一般心理學說得細膩與合理,是以唯識學值得吾人予以特別的研究,唯有透闢的了解唯識學,認識才會正確而不致於顛倒!
  • 農曆五月二十九 世親菩薩《唯識三十論》譯出紀念日
    《唯識三十頌》是《瑜伽師地論》要點的結晶(圖片來源:資料圖片)2014年6月26日,農曆五月二十九日,是《唯識三十論頌》譯出紀念日。《唯識三十論頌》,一卷,古印度世親菩薩造,唐玄奘譯,又作《唯識三十頌》《唯識三十論》《三十唯識論》《高建法幢論》。以三十偈頌詮釋唯識教義,乃瑜伽十支論之一。《唯識三十頌》是世親菩薩在其滅度之前,以悲愍心,將篇幅浩瀚的一百卷《瑜伽師地論》,取其菁華,濃縮成此三十頌,以方便後世眾生受持讀誦,故《唯識三十頌》可說是《瑜伽師地論》要點的結晶。
  • 唯識的結構——《成唯識論》初讀
    筆者的「研究」唯識,只是想在「內學」的理解方面有點著落。幸虧十一論之外,還有奘師的《成唯識論》在。《成唯識論》(省稱《識論》)系奘師「揉譯」護法等十大論師對世親《唯識三十頌》的疏釋而成,實際上可以看作奘師本人的著作,也是唯識學的一部綜合性、集大成的著作。歐陽先生盛讚《識論》,稱其為唯識學的「昌極」之作。
  • 第4集《唯識三十頌直解》音頻 文字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五面:丙二、廣辯唯識相本頌的宗旨,是發明萬法唯識的道理,說宇宙間的萬法,是唯獨是我們一念的心識所變現。這個心識的真實相,天親菩薩是分成兩部份來說明的。第一個:唯識性。就是我們一念的心識,它如果是攝用歸體的話,它是安住在我空跟法空的真理,這種情況是無有少法可得,內心是遊於甚深法性三昧,離開了一切的雜染相,也離開了清淨相。
  • 唯識不難!
    本文內容根據濟群法師《唯識三十論講記》整理,內容略有刪節。譯本一:菩提流支翻譯的《深密解脫經》五卷譯本二:真諦翻譯的《解節經》一卷《解深密經》共有五卷八品。其中,「勝義諦相品」是立足於勝義諦的思想。相對於小乘佛法所依的三法印,大乘佛法是立足於一實相印,而對此解說得最詳盡的即為《解深密經》的勝義諦相品。
  • 八識規矩頌講記:解釋經題
    這是玄奘大師於翻譯得數百卷唯識經論之後,對於唯識學中的『八識』,提綱攜領所作出的總結。全部頌文,七言一句共四十八句,四句一頌分為十二頌,每三頌為一組,計四組。即前五識頌,第六識頌,第七識頌,第八識頌。八識的行相、業用、性別、識量、所緣、相應等,全包括在頌文之中。唯頌文辭約理著,言簡義豐,每一頌中都有許多佛學專有名詞,若不詳加講解,一般人很難了解。因此,乃有八識規矩頌講座的開設。
  • 《中觀論頌講記》提要104
    ,今天繼續學習印順導師的《中觀論頌講記》,什譯還有『人能降伏心……二世果報種』一頌。西藏的無畏論,此頌在第十頌之後說。清辨的般若燈論長行中,雖也先提到此頌,但正式的解釋,還是在後面。所以現在也就把這頌留到後面去說。  這是一切有者,也是一般學者,直依經中的敘述而解說諸業。假名諸業,雖可作此說,但討論到諸業的如何感果,就顯然有問題了。「大聖」指佛,佛所「說」的業,根本只有「二」種「業」:一、思業,二、思已業。
  • 印順法師在臺灣佛教思想史上的地位
    (三)對性空思想的根源及大乘中觀系義理的揭示:1950 年出版《中觀今論》;1952 年出版《中觀論頌講記》。1950 年出版《性空源探源》。  (四)對大乘唯識思想的追溯及瑜伽行派思想的釐清:1944 年出版《唯識學探源》;1946年出版《攝大乘論講記》。  (五)對真常唯心系思想的闡述:1951年出版《大乘起信論講記》。
  • 2015年2月2日 當代唯識學泰鬥惟賢長老圓寂兩周年紀念日
    當代高僧、佛門龍象、唯識泰鬥惟賢長老(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2015年2月2日,當代高僧、佛門龍象、唯識學泰鬥惟賢長老圓寂兩周年紀念日。這段期間,惟賢長老認真閱讀《大般若經》《華嚴經》《涅槃經》《四阿含》《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等經論,智慧開啟,融通佛教空有、顯密、大小教義。 1954年,惟賢長老因在文革中堅持信仰而蒙冤受屈,在重慶、瀘州、南溪等監獄,從此度過二十六年十個月的漫長歲月。
  • 龍樹菩薩|中觀佛教的興起與發展
    其實隨著新思潮的興起而有新的般若經出現,在第二期裡就可看到,在增廣的般若經裡,可看到唯識學派和中觀學派的般若經,在頌本上就不相同。如玄奘所譯二萬五千頌(中國俗稱《大品般若經》),若對照西藏的般若經,就可發現其中缺少〈彌勒所問品〉,文中彌勒要問的是什麼呢?即唯識學派的三性。我們說佛教的思想除了要有聖教作根據,還要有正理。
  • 漢傳佛教八大宗派(簡介)之——唯識宗
    阿賴耶識具有豐富的內含,含藏萬法的功能,是前七識和萬法的根本,故又名「根本識」;含藏著變現一切法的種子,故又名「種子識」;它是一切所知的依據和歸止,故又名「所知識」。唯識宗的理論重在強調「因果律」。唯識宗提出「阿賴耶識」這一中心概念來說明因果,它讓人相信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人種善因必有善果,種惡因必得惡果。
  • 《原佛》義趣|太虛大師:對辨唯識圓覺宗
    瑜伽宗先分別離析一切法相皆唯識變而顯性真,次性顯則唯性亡相,同於禪宗,故少室傳楞伽以印心也。終乃即性起相而同華嚴。此其序次,閱天親三十頌甚明。天台宗法華等經宏融相同性之教,一根一塵皆是法界,一色一心無非中道,然圓教妙覺佛坐虛空座身同虛空,則又唯性亡相。賢首宗華嚴等經宏即性起相之教,珠網交羅,芥瓶炳現,無際無盡,無障無礙,然亦統唯一真法界,融相同性。由此四門,同入密嚴。
  • 四川尼眾佛學院院長隆蓮法師生平大事記_佛教_鳳凰網
    1940年:聽法尊法師講《唯識三十頌》。 7月:從陳雲門先生學習中醫結業。掛牌行醫數月。 1941年:正月:外婆去世。  2月:住進愛道堂。農曆6月17日:辭去省政府職務,剃度出 家。 臘月八日,受具足戒。 1942年:昌圓法師聘為四川蓮宗尼眾部教務長。住近慈寺女眾茅棚,聽能海法師講經。
  • 淨界法師 : 《唯識學概要講記》04
    我們看第一段相宗的唯識的重點在萬法唯識,它從生滅因緣來開展人生,它務實的面對輪迴的問題。當然性宗講萬法唯心,這個心就是比較清淨的,不帶雜染的。但是唯識學呢,它是從萬法唯識,一切萬法,都是我們凡夫的情識所變現的,當然這個情識主要是受想行三個作用。那麼以不生滅心跟生滅的因緣和合,成阿賴耶識。 唯識學它認為輪迴有一個很重要的根本就是阿賴耶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