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集《唯識三十頌直解》音頻 文字

2021-02-22 一路西行amtf

第三卷

法師慈悲、和尚尼慈悲、諸位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尼、諸位居士,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五面:

丙二、廣辯唯識相

本頌的宗旨,是發明萬法唯識的道理,說宇宙間的萬法,是唯獨是我們一念的心識所變現。這個心識的真實相,天親菩薩是分成兩部份來說明的。第一個:唯識性。就是我們一念的心識,它如果是攝用歸體的話,它是安住在我空跟法空的真理,這種情況是無有少法可得,內心是遊於甚深法性三昧,離開了一切的雜染相,也離開了清淨相。但是我們內心當中一活動,就從體性上開始生起種種的相貌,這當中假設我們是隨順於覺悟的因緣,生起的是一種法身般若解脫的功德的相貌;假設我們一念的心識隨順的是一種不覺的因緣,它所生起的相貌是煩惱障、業障、報障的雜染相貌。不管是雜染的,也不管是清淨的,這個都是唯識相。就是您一念心的識的造作,所變現的這些染淨的相貌。

這一科是廣辯唯識相,天親菩薩是廣泛的詳細地說明心識所變現萬法的相貌。這當中分兩科:

分二:初廣明三能變相。二廣明所變唯識。

廣明三能變相是說,我們這念心是如何的變現萬法,它是如何的去造作、活動,這當中有從細到粗有三能變,這地方廣泛的說明這個三能變的相貌,這個是講能變的心識。其次,廣明所變唯識,這個是講所變的萬法,這當中的「初中分四:」,在第一科的廣明三能變相當中分成四科:

初中分四:一、釋初能變相。二、釋第二能變相。三、釋第三能變相。四、結示。今初。

戊一、釋初能變相

第一科是解釋初能變相,第二科是解釋第二能變相,第三是第三能變相,第四是個總結,結示。看第一科,「戊一、釋初能變相」,這當中也是有一個問答,先看問:

問言:且初能變,其相云何?

就是這個初能變的第八識,它的相貌是怎麼樣呢?我們看這個偈頌的回答:

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

這個偈頌基本上我們分成兩科來說明,第一科是從初阿賴耶識到恆轉如暴流,這個是說明凡夫有漏的雜染識,就是有漏第八識的一個相貌。阿羅漢位捨,是講聖人無漏的清淨識,這個清淨第八識的相貌,阿羅漢位捨,這一段,我們基本上分這兩科。看蕅祖的註解:

此以十二門,釋初能變識之相也。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根據《成唯識論》把這個偈頌分成十二科,來解釋這個初能變的雜染相跟清淨相,分成十二科,十二門,在十二門當中,第一段我們講這個三相門,這個三相門是對於這個第八識心王的攏總說明。說第八識在有漏位它的心王的造作,主要有三個相貌,就是所謂的阿賴耶、異熟跟一切種,主要是這三個相貌,這三個相貌,我們先看這個《補充講表》,把這個蕅益大師的註解,在《觀心法要》的註解我們解釋了以後,再看原文就容易清楚。看:

附表三——第八識之三相差別

這個三相,主要是說明第八識的三種功能,第八識在有漏位有很多的功能,主要的就是三大功能,「一、自相。二、因相。三、果相。」先看自相,自相門

一、自相——所謂「自相」者,自之體相也,此識以所謂「阿賴耶」為自之體相。「阿賴耶」梵語,此雲「藏」,有「能藏」、「所藏」、「執藏」三義。

自相就是指第八識自體的相貌,這個自體的相貌是說,此識以所謂阿賴耶為它的自之體相。第八識的功能很多,在《成唯識論》講到,第八識有七種功能,但是在這所有的功能當中,最能代表第八識的就是阿賴耶,它最能夠去詮釋第八識的特色。阿賴耶翻成中文就是藏,換句話說,第八識在整個有漏位它扮演的就是一種含藏的角色,這個藏這句話,在《成唯識論》解釋說,什麼是藏呢?就是攝持不失。這攝持不失有兩方面的說明:

第一個,在因地上,它能夠攝持我們善惡的種子,使令它不失不亡,就是我們前六識造各式各樣的善業、惡業,而這個第八識基本上是不造善也不造惡,但是它能夠如實的把您所造的善業、惡業都全部的攝持不失,保存下來,這是第一個藏的意思,這是就因地上來說。

第二個在果地上來說,它能夠攝持我們一期的身心果報不失不亡,就是我們這一期的果報是一個人的果報,我們有人的色身跟人的思想活動,這一期的果報也是由第八識阿賴耶的功能把它攝持不失,它攝持一期的身心果報不失不亡,所以這個第八識它的一個特色就是藏的意思。這藏的意思開展出來有三種意思啦:能藏、所藏、執藏,其實就是不離開因相跟果相這兩個意思。這個能藏跟所藏主要是從因地上來說,這個我愛執藏是從果報上來說。這個能藏跟所藏,我們先看這個所藏的部份,一定是有所藏才能夠產生能藏,看看什麼叫所藏:

所藏者,此識能受前七識之薰習,為前七識之所燻及所依之處,猶如庫藏是寶等所依。即前七識現行,以能燻義稱能藏,此識之現行,以受燻義稱所藏,此時現現相望,稱現行賴耶為所藏,此約「受燻」義立名。

這個所藏的意思主要是受燻,它能夠接受前七識的薰習,這個薰習就是說,前七轉識所造的善惡功能,它是一種剎那剎那的生滅,但是它的每一個生滅的造作當中,能夠把它這種功能薰附在第八識,第八識能夠把它這種功能接受下來;比如說是我們手帕,一條手帕拿到大殿上去,手帕本身是沒有檀香的味道,但是這條手帕拿到大殿以後,這個接受檀香的薰習,它就變成有檀香的味道在這條手帕的自體上。我們說這檀香是能薰,這個手帕是所薰,這兩個有薰習的意思。

第八識亦復如是,它能夠接受前七識現行的薰習。這個時候前七識的現行,它是能薰,叫能藏,這個第八識的現行是受薰,叫所藏,所以這個現現相望,就是前七識的現行,對望著第八識的現行,稱現行阿賴耶識所藏。

這個藏當然是一個阿賴耶的意思,第八識的一個自相,這個「所」是一個被動義,被動的。比如說我給您錢,這是我跟您的能所關係,就是我是主動,我要是不給您錢,您就沒錢了。所以這個錢是我給您的,這個我是能給,對方是所給,這第八識在薰習的角色中,它亦復如是。它本身不能採取主動的,因為它不造業。它能夠把您在出家生涯當中,您的如法的持戒、在大殿所做各式各樣的拜懺的功課,把它給記錄下來,受薰,這前七識的造作,它能夠把它記錄下來。它在整個記錄過程當中,是扮演一個被動角色。它本身不能造作,它是被動的把這個前七識的造業,全部的記錄下來,這個叫做所藏義。這個所藏是這樣子安立的,是站在受薰的角度來安立所藏。

能藏者,此識能含藏前七識諸法之種子於自體中,猶如庫藏能含藏寶貝。即種子為所藏,此識為能藏,此時種現相望,稱現行賴耶為能藏,此約「持種」義立名。

第八識不但能夠接受薰習,產生了種子,它還能夠把種子給保存不失,叫持種。這個持種就是說,這樣子種子就是所藏,這個時候第八識相對種子來說,第八識是能藏,種子是所藏。所以說種現相望,就是種子跟第八識的現行相對望的話,現行的阿賴耶是能藏,這個是約持種義來立名,第八識能夠持種。主要的就是第八識的明了性是相續不斷的,《成唯識論》強調這個觀念,說是它能夠持種,就是第八識是相續的。

前六識為什麼不能持種呢?因為前六識是有間斷,比如說您在熟睡時第六識不做夢的時候,第六識不活動。如果由前六識來扮演持種的角色,無量無邊的種子,就會因為第六意識的停止活動,而全盤的消失掉,因果就從此斷滅。所以,前六識不能夠有扮演持種的功能,因為它是有間斷。第八識在接受訊息的當下,它能夠如實地把它所接受的種子,盡未來際地把它保存下去,那麼這個就是它的持種義,叫能藏。這個受燻跟持種都是約著第八識的一個因地的功能。再看執藏,執藏是約果相,果報的功能。

執藏者,謂第七識無始以來,恆執此識為自內我故。即第七現行為能執藏,此識現行為所執藏。

第八識的執藏義跟第七識是有關係的。第七意識無始以來,它執著第八識的明了性為自內我。第七意識的明了性,它這個思量,基本上是不對外去分別,不像前六識的明了性是對外去了別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第七意識它是向內了別第八識的見分,了別第八的明了性。第八識的明了性是比它更微細啦,雖然他是剎那剎那生滅,但是這個生滅的相貌相當地微細,使令第七意識產生了錯覺說:哎呀!第八識就是一個不生不滅常一的我,就是一種自內我。

當然這個我執有兩種,一個是外相的我,我們執著大梵天,或者是一個主宰者的神,神我外道,這是外相的我,但是這個地方指的是內在的我,就是第八識的明了性為我,這是微細的。這種情況,就是第七識的現行是能執藏,此識的現行是所執藏。第七意識是能執藏,第八識是所執藏,這句話是怎麼說呢?說是,其實第八識是有變化。我們第八識有這個善業的力量,有布施持戒的善業,它變現出一個轉輪聖王的果報。這個時候,第七意識就以第八識這一期轉輪聖王這個的明了阿賴耶識為自我,當然那個阿賴耶是一種非常具足善功能的阿賴耶,有堪能性的阿賴耶。當第八識的罪業起現行的時候,第八識它變現出一隻螞蟻的身心世界,第七意識這個時候它就以這個螞蟻的阿賴耶為我。所以第七意識在執著自內我,基本上是不斷變化的,它這個我是不斷變化的。

所以《成唯識論》說啦,說第七意識它為什麼一直不能明白第八識不是自我,因為第七意識的相應的心所沒有念心所,不能夠比較,第七意識只能夠緣現前的境界。就是說,您前生所攀緣的自內我,是一個轉輪聖王的心識,您今生攀緣的是一個螞蟻的心識,這兩個心識有這麼大的差別,為什麼您還是一直認為這個我是不變的呢?因為第七意識不能比較,它他攀緣過以後就忘掉了,所以第七意識的問題就是它沒有那個念力,沒有明記不忘的念心所,這個《成唯識論》解釋的意思。

就是說第七意識它以每一期生命的阿賴耶為自我,雖然每一期的生命不斷地變化,但是第七意識它只能緣當下這個阿賴耶為自我,所以這個我愛執藏就是這樣安立起來的。當然這個是果報,身心世界就是一期的果報,當然這果報不是上帝創造,這是阿賴耶識的業力釋放出來的。這個執藏就是約著一期身心世界的一種自內我的一個我愛執,安立住一個我愛執藏。我們看這個總結:

有此三義,故名此識為阿賴耶識。然義雖具三,而正取第三執藏義,名此識曰「藏」,即「阿賴耶」,以「我愛執藏」過失重故。

這個本來第八識的自相在阿賴耶,它是一個藏,這個藏意思開展出來是能藏、所藏、跟我愛執藏。但主要的阿賴耶是以我愛執藏為它的主要的因素,因為它的過失特別地重,這個三界的流轉,主要就是我愛執藏引生的,就是這個十二因緣的無明。有無明的攀緣,才有這個行之的業力,有這個業力的薰習,才有這阿賴耶識不斷地變化,然後由這個識再產生名色、生、老、病、死等等,所以它在整個生命的流轉當中,它的角色特別的重要。所以我們一般講阿賴耶就是以我愛執藏這個意思來代表,因為它的過失特別重的緣故,值得我們特別注意它的緣故。這個是講到它的自相門。

這個自相等於是一個第八識的一個總相,它的一個總相,就是藏,所以我們知道第八識,我們一聽到阿賴耶就知道這是一個藏的意思,攝持不失的意思。這個藏意,其實因相跟果相,是一個別相,這個三相門的第一個是阿賴耶,是一個總相,這個藏是個總相;而因相就是它的一個別相。

二、因相——此識能執持一切有漏無漏色心等諸法之種子,又能跟有漏無漏色心諸法種子令生現行,以能生起現行法之種子對望諸法為因,此約「持種」之功能,為此識之因相。

這個地方容易清楚了,我們就不再消文了。說是這個自相當中,自相的阿賴耶義,有能藏、所藏、跟我愛執藏;能藏跟所藏它的本身就是一個因相,受薰持種。這樣子的話,受薰持種這個能藏義啊跟所藏義啊,合起來就是因相。這個對我們來講,它的一切種識,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這一切種就是因相,這個果相就是異熟。

三、果相——此識能引三界四生五趣等善惡業的異熟果故,為有情眾生異熟總報的果體,此約「異熟」之功能,為此識之果相。

——糅合《觀心法要》——

這個是從自相的我愛執藏開展出來,第八識他變現了果報,他變現果報的時候,第七意識把第八識的果報把它執取為自內我。這個時候,第八識就扮演一種異熟的功能,這個是果相。這個是蕅益大師觀心法要的解釋,好,我們再回到講義來。

現在是解釋這個論文裡面講:「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這是解釋第八識心王的三相門。三相門,阿賴耶識是一個自相,異熟是果相,一切種是因相。我們看這個蕅祖這個註解就容易清楚。

一、 名「阿賴耶識」者,此雲藏識。

它有攝持不失的功能。

具有能藏、所藏、執藏義。即約當體自相言也。

這個藏開展出來是三種意思:能藏是約持種,所藏是約受薰,這個都是強調它的因地,就是我們這個因地啊它的造作。為什麼您在大殿拜了一部八十八佛,這個因地的功能能夠被保存呢?就是因為這個第八識有能藏、所藏,它有受薰跟持種的功能,等到因緣成熟了以後,它就把您這個善業的力量變現一個可樂莊嚴的果報,這樣子我們就安立做果地,叫我愛執藏。這樣子呢,換句話說,我們因果的建立,主要是因為有第八識阿賴耶的功能,這種藏的功能。這個是講自相,再看果相:

二、名「異熟識」者,由過去善惡業習的成熟之力,所感無記果報的總主。以此異熟識體,望前善惡業習,業習是因,此識是果也。

第八識它保存了業力以後,它能夠進一步地使令它內心的業力能夠成熟。就像這個大地,大地它能夠含藏很多的種子,它也能夠滋潤種子,使令它心能夠開花結果。第八識亦復如是,它能夠把它所攝藏的種子,到一定的力量的時候,它能夠有成熟業力的功能,這種成熟業力的功能,我們安立做異熟。這個地方啊,我們再根據《成唯識論》的意思解釋一下啊。

《成唯識論》在這個地方提出一個問答,它說第八識的三相門當中,是以阿賴耶為自相,最能代表第八識的功能應該是阿賴耶,為什麼前面的三能變相,天親菩薩以異熟來做代表呢?說:「此能變唯三,謂異熟思量,及了別境識。」前面三能變的初能變,天親菩薩是以異熟的功能來代表第八識,不以阿賴耶來代表第八識。

這個地方《成唯識論》做了一個解釋,它說這個異熟的功能,有一個特色,就是多異熟性故。這個多呢他是多少的多。說這個異熟的功能,在整個我們流轉的生命當中,它的範圍是最廣大的,它的範圍特別地廣大,所以安立以異熟來代表第八識。在這個《八識規矩頌》說是「不動地前才捨藏,金剛道後異熟空。」說不動地當然是八地啦,這八地菩薩的我空智慧,把阿賴耶的功能,這個我愛執藏的功能給消滅,所以八地以上菩薩的第八識沒有阿賴耶的功能,他沒有我愛執藏的功能,所以我愛執藏是從凡夫到八地這個過程而已。

但是異熟識不同,這個異熟成熟業力的功能,它從凡夫到成佛之前,金剛道後異熟空,這個金剛道當然等覺菩薩的後心,等覺菩薩的後心在下一剎那,那就成佛啦!換句話說,等覺菩薩之前,就是八地以上的菩薩,他過去還有一些罪業啊,它還是要得果報的,還是要因為這個罪業得果報。當然這個聖人得果報,那是在這個法得大自在。得大自在是一回事,這個因果還是絲毫不爽。說是這個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不昧因果,這個修行人在這個受異熟功能果報的時候,他內心當中是清楚分明,正見分明。所以這個地方是說因為異熟的功能特別的廣大,在這個凡夫到等覺菩薩,只要您已經造作了在這個第八識的業力,你都要得果報的。因為異熟的功能特別的廣大,所以天親菩薩以異熟來代表第八識,是這個意思的。

第三、名「一切種」識者,此識一類無記,受前七識諸法的燻。持前七識諸法的種子,現前未來前七諸法一切現行,皆由此識所藏種子發起。諸法現行是果,此識是因也。

這個在一切種識是因相,說第八識能夠恆常無記地受前七轉識的薰習,那麼薰習了以後,又能夠把善惡的種子執持不失,所以前七轉識的現行都是由此識的種子所發動出來的,諸法的現行是果,此識又是一個因地。換句話說,我們每一個補特伽羅,一個有情眾生在生命流轉當中,在整個成佛之道,我們很難做比較的,說是誰比較好、誰比較壞,這是非常因難比較的,因為每一個人栽培的善根各式各樣。這個人他不喜歡布施,但是他持戒莊嚴;這個人他持戒莊嚴,但是他沒有忍辱力,他容易發脾氣;這個人願意拜佛,那個人願意打坐。就是每一個人的善根的栽培各式各樣。

這些差別是怎麼來的呢?就是一切種識,第八識把您過去造作的功能都記錄下來,就是您現在內心的這種相貌,您現在內心的功能,有善的功能,有惡的功能。就是您過去的造作,去薰習第八識,第八識把它他保存下來。一切種識,一切種識發動出來。這個三相門啊,就是在說明第八識的一個相貌。

比如我們說海公長老,海公長老他也有三個相貌,相對我們來說,他呢,我們稱他為長老,德臘俱尊,故名長老。海公長老的戒定慧的功德,他的戒臘特別高,所以他有資格扮演長老的角色,所以就著他的德臘俱尊這一方面,我們稱海公作長老,這個名稱長老是這樣安立的;其次我們稱海公作院長,就著他是我們佛學院的領導者,我們安立這個院長的名稱,院長的功能;我們也稱海公作老法師,就著他能夠弘護正法,續佛慧命,我們尊他作老法師。那我們也可以說,海公長老有三相門,就是我們透過三種的相貌,來認識海公他的一個功能,他有長老的相貌、他有法師的相貌、他有院長相貌,這是由三個相貌來認識海公的特性。

天親菩薩在引導我們認識第八識亦復如是,就是「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就是我們怎麼知道第八識是一個怎麼樣的相貌呢?就是阿賴耶,它是一個藏的相貌,由這個藏開展出的異熟跟一切種,一個果相跟因相,這是講第八識的三相。

關於一切種這個地方,我們要把這個種子做一個解釋了,這個附表第四:

附表四——明種子義

這個種子在《成唯識論》是講的非常的詳細,而且在我們研究《唯識學》,我們對於種子的認識是非常重要,為什麼呢?說是唯識的宗旨是萬法唯識,說心是變現萬法。其實講得明白一點,就是心識裡面的種子變現萬法,種子是能變現,萬法是所變現,所以種子是一切的整個有情眾生生命的根源。了解種子,我們才能夠知道如何去調伏種子,去改造生命,所以這個種子是非常重要。這當中我們把它分成三大科,當然《成唯識論》講得很多,我們主要的是把它分成三類解釋,第一個講種子的體性:

(一)種子體性

什麼是種子呢?到底它是一個怎麼樣的性質?這當中我們分成三段,第一段是一個總說,第二段是別名,第三段是結示。看第一段:

謂本識中,親生自果功能差別。

在《成唯識論》當中解釋種子,就是在本識,本識是第八識,就是它是存在第八識當中,能夠親自引生自類果報的這種差別的功能。它有親自引生自類果報,比如說,色法種子引生色法的果報,心法的種子引生心法的果報,各式各樣的種子,引生各式各樣的果報。這樣的一種差別功能,而這樣子功能,我們安立作種子。

我們一般講到種子的概念,就是好像有一個黑黑的點,一個蘋果的種子,不是這個意思,種子是無形無相的,它是約著第八識受薰以後,在第八識那個廣大明了的心識當中,產生了一種功能。它有變現萬法的功能,而這樣功能的安立,我們稱為種子。它有能生義,是取這個譬喻,所以種子是一種於本識中,親生自果功能差別,是第八識當中,能夠引生自類果報的一種差別功能。有各式各樣的功能,藉著這個功能,我們安立作種子。

這是一個攏總的總相的說明,開出來有六個差別相,第一個是剎那滅,第二個是果俱有,第三個是恆隨轉,第四個是性決定,第五個待眾緣,第六個引自果。先看第一個:

一、剎那滅,謂體才生,無間必滅,有勝功力,方成種子。

種子的第一個相貌是剎那滅,就是這個種子在第八識當中,它的體性是體才生,無間必滅。換句話說,種子在第八識它不是一個寂靜的狀態,它是剎那剎那的生滅,無間必滅。這個無間就是說:我們一般說生住異滅,事實上,種子的變化是沒有住相跟異相,它生起的時候,當下就消失了,消失了以後又生起了。雖然它是生滅的,但是他有一種勝功力,它有引生果報的功能,這樣子安立作種子,它是剎那剎那的生滅的。

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簡別外道,認為一切法的生因,是不生不滅的我,外道認為能生一切萬法的是一個常一主宰的我,而變現了萬法,這樣子當然是不合道理的。因為所變現的法是一個諸行無常的,就是我們所受用這一期的身心世界是剎那剎那無常。所變現的果報是無常的,能變現的因是不生不滅的,因跟果是不隨順,這不隨順因是不合道理的。所以這個地方是強調,事實上能變現的因,它那個種子,它儲存在第八識是剎那剎那生滅的,它不是一個寂靜的狀態,在這個地方是講這個意思,剎那滅。

二、果俱有,謂與所生現行果法,俱現和合,方成種子。

種子起現行的時候,跟它所變現的現行果法是俱現和合。俱現和合就是:它是同時現前,沒有前後的差別,就是他們的因跟果,這個因滅果生,因滅的時候,果同時生起,在這兩個之間沒有前後的差別的。我們說是這個因地的種子,在第八識當中是剎那生、剎那滅。我們現在的果報,唯識的意思就是說,我們這一期果報,若生若興,是頓生頓滅,突然間全部出現,突然間全部消失掉,又突然間全部出現,又突然間全部消失掉。

這樣的頓生頓滅的這樣的一種情況啊,跟種子的變化是相隨順的,幾乎是同時的,它們兩個步驟是同時的,沒有前後的差別,叫做果俱有。就是種子的變化,跟它的現行果法是俱現和合的,時間上沒有前後差異的,當然這意思也是有剎那滅的意思。只是說,前面的剎那滅是約著它一個種子本身的變化,這個果俱有是在形容它變現果報,這個果報也是頓生頓滅的,是講這個意思。

相關焦點

  • 農曆五月二十九 世親菩薩《唯識三十論》譯出紀念日
    《唯識三十頌》是《瑜伽師地論》要點的結晶(圖片來源:資料圖片)2014年6月26日,農曆五月二十九日,是《唯識三十論頌》譯出紀念日。《唯識三十論頌》,一卷,古印度世親菩薩造,唐玄奘譯,又作《唯識三十頌》《唯識三十論》《三十唯識論》《高建法幢論》。以三十偈頌詮釋唯識教義,乃瑜伽十支論之一。《唯識三十頌》是世親菩薩在其滅度之前,以悲愍心,將篇幅浩瀚的一百卷《瑜伽師地論》,取其菁華,濃縮成此三十頌,以方便後世眾生受持讀誦,故《唯識三十頌》可說是《瑜伽師地論》要點的結晶。
  • 【兜率內院】關於唯識資料的調查報告
    閩南佛學院學報1991.1-2  六;〈唯識三十頌〉  〈唯識三十頌〉1卷。 世親菩薩造, 玄奘譯        見大正新修大藏經31卷   〈注三十頌〉1卷。  日本。 貞慶撰。          唯識三十論頌出典考>  保坂玉泉著  見世界佛學名著譯叢  <唯識三十論講論>     見 <諦觀集>  <唯識三十頌講記> 於凌波釋譯  <唯識三十頌>  見世界佛學名著譯叢之<唯識典籍研究>  <唯識三十頌講錄>。
  • 唯識的結構——《成唯識論》初讀
    筆者的「研究」唯識,只是想在「內學」的理解方面有點著落。幸虧十一論之外,還有奘師的《成唯識論》在。《成唯識論》(省稱《識論》)系奘師「揉譯」護法等十大論師對世親《唯識三十頌》的疏釋而成,實際上可以看作奘師本人的著作,也是唯識學的一部綜合性、集大成的著作。歐陽先生盛讚《識論》,稱其為唯識學的「昌極」之作。
  • 佛教《唯識三十頌》講記研讀(18):什麼是所緣行相門?
    一來要分析《唯識三十頌》到底說了個什麼意思;二來要思考先賢們這樣說的目的;三來力求表達更為簡潔明了,不再人云亦云,以力求讓讀者有所不同原文的受益。面對過去無始以來開悟的大師,末學以一小小的凡夫之心,鬥膽希冀用當今的話語理解翻譯,也實屬不易,所以還希望各位大德,各位師父,各位同學能夠給予中肯的批評,以便讓末學修習上更進一步。第八阿賴耶識內生根身,外緣其境。
  • 《解深密經直解》評介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由於唯識學的思想特性,導致唯識經典不僅在佛教哲學史的演進上有一定的地位,可參照前後的經論了解唯識論題的演變;若抽出單經研究,亦有其深刻的內涵,可以獨立探討其中的哲學論題。或許是由於上述的特性,林國良教授的《解深密經直解》,既顧及唯識哲學史的發展,又深入探究《解深密經》中所提出的觀點與主張,使讀者理解其中的奧秘。
  • 佛教《唯識三十頌》講記研讀(28):什麼是阿羅漢位?
    為了更細地劃分這一層,《唯識三十頌》講記中又專門講述了三個層次:生我見相應位、法我見相應位、平等性智相應位。02法我見相應位法我見相應位如果說這主要是第八識的事也不甚恰當,因為人的八個識起現行的時候本質上是同起的。
  • 淨界法師 :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01
    第一卷《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 前言代序 今天要跟大家共同學習的教義是《大乘百法明門論》。在正式講課之前,先把研究本論的目的,跟大家作一個簡要說明。而我們所要學習的第一個課程《大乘百法明門論》,正是《唯識學》最基礎的課程,也是最重要的課程。 壹、解釋經題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天親菩薩造 「天親菩薩」是印度的一位祖師,《百法明門論》是他造的。他當時造這部論,是用印度文寫的,經過唐朝的三藏法師─玄奘大師把它翻譯成中文。
  • 唯識不難!
    本文內容根據濟群法師《唯識三十論講記》整理,內容略有刪節。譯本一:菩提流支翻譯的《深密解脫經》五卷譯本二:真諦翻譯的《解節經》一卷《解深密經》共有五卷八品。其中,「勝義諦相品」是立足於勝義諦的思想。相對於小乘佛法所依的三法印,大乘佛法是立足於一實相印,而對此解說得最詳盡的即為《解深密經》的勝義諦相品。
  • 《唯識學講義》(第2講)
    就是攀緣,思慮,明了,也是分別……或者說此「心」乃是特指第八識,即阿賴耶識,因為此識能集聚收藏一切法的種子。事物的生起都是有一定原因的,也就是種子,唯識認為,一切顯現的現行法,都是由阿賴耶識中所收藏的種子來生起的,這就是諸法生起的根源,可以說都是阿賴耶識的無量種子在作用。所以說,唯識裡邊兒講種子這方面講得很多。什麼叫種子呢?種子它就是一個能量元,也就是一個能量單元。
  • 《西遊記》人物與唯識有關?
    佛教法相宗是由唐朝玄奘大師所創立,主要是以他從天竺所取回的唯識經論為基礎的大乘佛學宗派。但了解和研究這個宗派的人相較於淨土宗和禪宗來說要少得多,一方面是由於唯識理論過於深奧;另一方面是因為玄奘大師翻譯時為忠實於原經文,所譯文字就顯得艱澀難解。
  • 《唯識三十頌》講記研讀(20):三性分別門及心所例同門
    關於第八識的無記性,在過去章節已經講述了很多。在這裡只是強調一下第八識的無覆無記。這主要是相對第七識來說的,因為第七識的無記性被煩惱心所覆蓋,所以被稱為有覆無記,而第八識的無記性沒有被煩惱心所覆蓋,所以被稱為無覆無記。至於原因,過去章節對這一問題講解太多,不再多論。
  • 三界唯識,萬法唯心——阿賴耶緣起論之唯心
    唯識學所宗依的《解深密》、《楞伽》、《密嚴》等大乘經中,從認知緣起、分析心識的角度,說境不離識,隨心而轉,乃至唯識無境,一切唯心。如《解深密經》卷一說眾生之身心皆依「最初一切種子心識」(阿陀那識)種子而生。此所言心,當指第八識。《大乘入楞伽經》卷七偈謂心雖成為見、相或內心與外境二分,「而心無二相」,如刀不自割、指不自觸。
  • 何為唯識學?唯識學是心理學嗎?喜愛佛學的有福了
    1何為唯識學?唯識學是大乘佛學的三大體系之一,是繼大乘中觀學之後印度佛學的主流與核心。唯識學所依據的大乘經典有六部,即《解深密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如來出現功德經》、《大乘阿毗達磨經》、《楞伽經》、《厚嚴經》。其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是《解深密經》,它是唯識學的主要依據。
  • 錯覺的唯識學解釋與現象學分析
    相傳《阿毗達磨大乘經》中曾有這樣一頌:「無有眼等識,不緣實境起。意識有二種,緣實、不實境。」世親弟子瞿波論師造論釋《唯識二十論》,即引之以證前五識唯緣實境。⑤  玄奘門下亦承此說,認為眼識唯能緣於青、黃等實色,而長、短等假色實由同時之五俱意識所緣取。
  • 王啟元︱晚明唯識學復興的歷史與價值
    (倪梁康《王肯堂及其〈八識規矩集解〉》)。但是零星分散的晚明唯識學著述文本,的確不足以構築唯識學之於佛教復興的論證,尤其《嘉興藏》及續藏中有限的晚明唯識著作的收入,依然無法全面展示一時代之佛教學說的進步,甚至,僅僅憑藉通行的雪浪洪恩《相宗八要》及蕅益智旭《相宗八要直解》等相對入門的書籍,判斷晚明唯識學境界不及唐代先賢,尤其對照近代自日本取回基法師唯識因明諸書而得出晚明唯識學人遠在下風之論,時常發生。
  • 《唯識簡介》(十七)| 三能變
    今天我們繼續共同來學習唯識簡介。⑻三能變:初能變,由性變為第八識。二能變為第七識的我、法二執。三能變為前六識。唯識者能變也,就是一直變化叫做唯識,這一句話就更透徹了。①恆而非審:這個恆就是第八意識,謂第八識雖現行相續不斷,什麼叫做現行?
  • 唯識的種子論
    學習唯識學種子論,是徹悟唯識奧蘊的玄機。種子論的意義在於為唯識學的內在認識提供了堅固的基石,唯識學把世界的原理,納入種子的範疇中進行研究與揭示。在某種意義上講,唯識學就是研究種子與現行之原理,講轉識成智。凡人之識有分別、妄想、迷執,轉為智後就消滅虛妄分別,遠離顛倒妄想,消除了我法二執,這樣才能達到轉識成智,證得無上菩提。
  • 少年讀史記作者張嘉驊趣解史記 音頻mp3全50集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第190集
    現在看了大多數的修行人,確實如是,叫人文字講解,大家不喜歡,傷眼睛,但讓人聽視頻講座,則有好多人都高興。釋迦牟尼佛在世也是音聲說法,沒有文字資料。佛經,是佛陀入滅以後,佛弟子整理出來的,作為佛說法的證據留傳後世,取信後學。正因為這樣,阿彌陀佛恆順眾生,用極樂世界一切音聲做佛事。風吹樹動發出的音聲,佛都能利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