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法師慈悲、和尚尼慈悲、諸位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尼、諸位居士,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五面:
丙二、廣辯唯識相
本頌的宗旨,是發明萬法唯識的道理,說宇宙間的萬法,是唯獨是我們一念的心識所變現。這個心識的真實相,天親菩薩是分成兩部份來說明的。第一個:唯識性。就是我們一念的心識,它如果是攝用歸體的話,它是安住在我空跟法空的真理,這種情況是無有少法可得,內心是遊於甚深法性三昧,離開了一切的雜染相,也離開了清淨相。但是我們內心當中一活動,就從體性上開始生起種種的相貌,這當中假設我們是隨順於覺悟的因緣,生起的是一種法身般若解脫的功德的相貌;假設我們一念的心識隨順的是一種不覺的因緣,它所生起的相貌是煩惱障、業障、報障的雜染相貌。不管是雜染的,也不管是清淨的,這個都是唯識相。就是您一念心的識的造作,所變現的這些染淨的相貌。
這一科是廣辯唯識相,天親菩薩是廣泛的詳細地說明心識所變現萬法的相貌。這當中分兩科:
分二:初廣明三能變相。二廣明所變唯識。
廣明三能變相是說,我們這念心是如何的變現萬法,它是如何的去造作、活動,這當中有從細到粗有三能變,這地方廣泛的說明這個三能變的相貌,這個是講能變的心識。其次,廣明所變唯識,這個是講所變的萬法,這當中的「初中分四:」,在第一科的廣明三能變相當中分成四科:
初中分四:一、釋初能變相。二、釋第二能變相。三、釋第三能變相。四、結示。今初。
戊一、釋初能變相
第一科是解釋初能變相,第二科是解釋第二能變相,第三是第三能變相,第四是個總結,結示。看第一科,「戊一、釋初能變相」,這當中也是有一個問答,先看問:
問言:且初能變,其相云何?
就是這個初能變的第八識,它的相貌是怎麼樣呢?我們看這個偈頌的回答:
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
這個偈頌基本上我們分成兩科來說明,第一科是從初阿賴耶識到恆轉如暴流,這個是說明凡夫有漏的雜染識,就是有漏第八識的一個相貌。阿羅漢位捨,是講聖人無漏的清淨識,這個清淨第八識的相貌,阿羅漢位捨,這一段,我們基本上分這兩科。看蕅祖的註解:
此以十二門,釋初能變識之相也。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根據《成唯識論》把這個偈頌分成十二科,來解釋這個初能變的雜染相跟清淨相,分成十二科,十二門,在十二門當中,第一段我們講這個三相門,這個三相門是對於這個第八識心王的攏總說明。說第八識在有漏位它的心王的造作,主要有三個相貌,就是所謂的阿賴耶、異熟跟一切種,主要是這三個相貌,這三個相貌,我們先看這個《補充講表》,把這個蕅益大師的註解,在《觀心法要》的註解我們解釋了以後,再看原文就容易清楚。看:
附表三——第八識之三相差別
這個三相,主要是說明第八識的三種功能,第八識在有漏位有很多的功能,主要的就是三大功能,「一、自相。二、因相。三、果相。」先看自相,自相門
一、自相——所謂「自相」者,自之體相也,此識以所謂「阿賴耶」為自之體相。「阿賴耶」梵語,此雲「藏」,有「能藏」、「所藏」、「執藏」三義。
自相就是指第八識自體的相貌,這個自體的相貌是說,此識以所謂阿賴耶為它的自之體相。第八識的功能很多,在《成唯識論》講到,第八識有七種功能,但是在這所有的功能當中,最能代表第八識的就是阿賴耶,它最能夠去詮釋第八識的特色。阿賴耶翻成中文就是藏,換句話說,第八識在整個有漏位它扮演的就是一種含藏的角色,這個藏這句話,在《成唯識論》解釋說,什麼是藏呢?就是攝持不失。這攝持不失有兩方面的說明:
第一個,在因地上,它能夠攝持我們善惡的種子,使令它不失不亡,就是我們前六識造各式各樣的善業、惡業,而這個第八識基本上是不造善也不造惡,但是它能夠如實的把您所造的善業、惡業都全部的攝持不失,保存下來,這是第一個藏的意思,這是就因地上來說。
第二個在果地上來說,它能夠攝持我們一期的身心果報不失不亡,就是我們這一期的果報是一個人的果報,我們有人的色身跟人的思想活動,這一期的果報也是由第八識阿賴耶的功能把它攝持不失,它攝持一期的身心果報不失不亡,所以這個第八識它的一個特色就是藏的意思。這藏的意思開展出來有三種意思啦:能藏、所藏、執藏,其實就是不離開因相跟果相這兩個意思。這個能藏跟所藏主要是從因地上來說,這個我愛執藏是從果報上來說。這個能藏跟所藏,我們先看這個所藏的部份,一定是有所藏才能夠產生能藏,看看什麼叫所藏:
所藏者,此識能受前七識之薰習,為前七識之所燻及所依之處,猶如庫藏是寶等所依。即前七識現行,以能燻義稱能藏,此識之現行,以受燻義稱所藏,此時現現相望,稱現行賴耶為所藏,此約「受燻」義立名。
這個所藏的意思主要是受燻,它能夠接受前七識的薰習,這個薰習就是說,前七轉識所造的善惡功能,它是一種剎那剎那的生滅,但是它的每一個生滅的造作當中,能夠把它這種功能薰附在第八識,第八識能夠把它這種功能接受下來;比如說是我們手帕,一條手帕拿到大殿上去,手帕本身是沒有檀香的味道,但是這條手帕拿到大殿以後,這個接受檀香的薰習,它就變成有檀香的味道在這條手帕的自體上。我們說這檀香是能薰,這個手帕是所薰,這兩個有薰習的意思。
第八識亦復如是,它能夠接受前七識現行的薰習。這個時候前七識的現行,它是能薰,叫能藏,這個第八識的現行是受薰,叫所藏,所以這個現現相望,就是前七識的現行,對望著第八識的現行,稱現行阿賴耶識所藏。
這個藏當然是一個阿賴耶的意思,第八識的一個自相,這個「所」是一個被動義,被動的。比如說我給您錢,這是我跟您的能所關係,就是我是主動,我要是不給您錢,您就沒錢了。所以這個錢是我給您的,這個我是能給,對方是所給,這第八識在薰習的角色中,它亦復如是。它本身不能採取主動的,因為它不造業。它能夠把您在出家生涯當中,您的如法的持戒、在大殿所做各式各樣的拜懺的功課,把它給記錄下來,受薰,這前七識的造作,它能夠把它記錄下來。它在整個記錄過程當中,是扮演一個被動角色。它本身不能造作,它是被動的把這個前七識的造業,全部的記錄下來,這個叫做所藏義。這個所藏是這樣子安立的,是站在受薰的角度來安立所藏。
能藏者,此識能含藏前七識諸法之種子於自體中,猶如庫藏能含藏寶貝。即種子為所藏,此識為能藏,此時種現相望,稱現行賴耶為能藏,此約「持種」義立名。
第八識不但能夠接受薰習,產生了種子,它還能夠把種子給保存不失,叫持種。這個持種就是說,這樣子種子就是所藏,這個時候第八識相對種子來說,第八識是能藏,種子是所藏。所以說種現相望,就是種子跟第八識的現行相對望的話,現行的阿賴耶是能藏,這個是約持種義來立名,第八識能夠持種。主要的就是第八識的明了性是相續不斷的,《成唯識論》強調這個觀念,說是它能夠持種,就是第八識是相續的。
前六識為什麼不能持種呢?因為前六識是有間斷,比如說您在熟睡時第六識不做夢的時候,第六識不活動。如果由前六識來扮演持種的角色,無量無邊的種子,就會因為第六意識的停止活動,而全盤的消失掉,因果就從此斷滅。所以,前六識不能夠有扮演持種的功能,因為它是有間斷。第八識在接受訊息的當下,它能夠如實地把它所接受的種子,盡未來際地把它保存下去,那麼這個就是它的持種義,叫能藏。這個受燻跟持種都是約著第八識的一個因地的功能。再看執藏,執藏是約果相,果報的功能。
執藏者,謂第七識無始以來,恆執此識為自內我故。即第七現行為能執藏,此識現行為所執藏。
第八識的執藏義跟第七識是有關係的。第七意識無始以來,它執著第八識的明了性為自內我。第七意識的明了性,它這個思量,基本上是不對外去分別,不像前六識的明了性是對外去了別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第七意識它是向內了別第八識的見分,了別第八的明了性。第八識的明了性是比它更微細啦,雖然他是剎那剎那生滅,但是這個生滅的相貌相當地微細,使令第七意識產生了錯覺說:哎呀!第八識就是一個不生不滅常一的我,就是一種自內我。
當然這個我執有兩種,一個是外相的我,我們執著大梵天,或者是一個主宰者的神,神我外道,這是外相的我,但是這個地方指的是內在的我,就是第八識的明了性為我,這是微細的。這種情況,就是第七識的現行是能執藏,此識的現行是所執藏。第七意識是能執藏,第八識是所執藏,這句話是怎麼說呢?說是,其實第八識是有變化。我們第八識有這個善業的力量,有布施持戒的善業,它變現出一個轉輪聖王的果報。這個時候,第七意識就以第八識這一期轉輪聖王這個的明了阿賴耶識為自我,當然那個阿賴耶是一種非常具足善功能的阿賴耶,有堪能性的阿賴耶。當第八識的罪業起現行的時候,第八識它變現出一隻螞蟻的身心世界,第七意識這個時候它就以這個螞蟻的阿賴耶為我。所以第七意識在執著自內我,基本上是不斷變化的,它這個我是不斷變化的。
所以《成唯識論》說啦,說第七意識它為什麼一直不能明白第八識不是自我,因為第七意識的相應的心所沒有念心所,不能夠比較,第七意識只能夠緣現前的境界。就是說,您前生所攀緣的自內我,是一個轉輪聖王的心識,您今生攀緣的是一個螞蟻的心識,這兩個心識有這麼大的差別,為什麼您還是一直認為這個我是不變的呢?因為第七意識不能比較,它他攀緣過以後就忘掉了,所以第七意識的問題就是它沒有那個念力,沒有明記不忘的念心所,這個《成唯識論》解釋的意思。
就是說第七意識它以每一期生命的阿賴耶為自我,雖然每一期的生命不斷地變化,但是第七意識它只能緣當下這個阿賴耶為自我,所以這個我愛執藏就是這樣安立起來的。當然這個是果報,身心世界就是一期的果報,當然這果報不是上帝創造,這是阿賴耶識的業力釋放出來的。這個執藏就是約著一期身心世界的一種自內我的一個我愛執,安立住一個我愛執藏。我們看這個總結:
有此三義,故名此識為阿賴耶識。然義雖具三,而正取第三執藏義,名此識曰「藏」,即「阿賴耶」,以「我愛執藏」過失重故。
這個本來第八識的自相在阿賴耶,它是一個藏,這個藏意思開展出來是能藏、所藏、跟我愛執藏。但主要的阿賴耶是以我愛執藏為它的主要的因素,因為它的過失特別地重,這個三界的流轉,主要就是我愛執藏引生的,就是這個十二因緣的無明。有無明的攀緣,才有這個行之的業力,有這個業力的薰習,才有這阿賴耶識不斷地變化,然後由這個識再產生名色、生、老、病、死等等,所以它在整個生命的流轉當中,它的角色特別的重要。所以我們一般講阿賴耶就是以我愛執藏這個意思來代表,因為它的過失特別重的緣故,值得我們特別注意它的緣故。這個是講到它的自相門。
這個自相等於是一個第八識的一個總相,它的一個總相,就是藏,所以我們知道第八識,我們一聽到阿賴耶就知道這是一個藏的意思,攝持不失的意思。這個藏意,其實因相跟果相,是一個別相,這個三相門的第一個是阿賴耶,是一個總相,這個藏是個總相;而因相就是它的一個別相。
二、因相——此識能執持一切有漏無漏色心等諸法之種子,又能跟有漏無漏色心諸法種子令生現行,以能生起現行法之種子對望諸法為因,此約「持種」之功能,為此識之因相。
這個地方容易清楚了,我們就不再消文了。說是這個自相當中,自相的阿賴耶義,有能藏、所藏、跟我愛執藏;能藏跟所藏它的本身就是一個因相,受薰持種。這樣子的話,受薰持種這個能藏義啊跟所藏義啊,合起來就是因相。這個對我們來講,它的一切種識,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這一切種就是因相,這個果相就是異熟。
三、果相——此識能引三界四生五趣等善惡業的異熟果故,為有情眾生異熟總報的果體,此約「異熟」之功能,為此識之果相。
——糅合《觀心法要》——
這個是從自相的我愛執藏開展出來,第八識他變現了果報,他變現果報的時候,第七意識把第八識的果報把它執取為自內我。這個時候,第八識就扮演一種異熟的功能,這個是果相。這個是蕅益大師觀心法要的解釋,好,我們再回到講義來。
現在是解釋這個論文裡面講:「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這是解釋第八識心王的三相門。三相門,阿賴耶識是一個自相,異熟是果相,一切種是因相。我們看這個蕅祖這個註解就容易清楚。
一、 名「阿賴耶識」者,此雲藏識。
它有攝持不失的功能。
具有能藏、所藏、執藏義。即約當體自相言也。
這個藏開展出來是三種意思:能藏是約持種,所藏是約受薰,這個都是強調它的因地,就是我們這個因地啊它的造作。為什麼您在大殿拜了一部八十八佛,這個因地的功能能夠被保存呢?就是因為這個第八識有能藏、所藏,它有受薰跟持種的功能,等到因緣成熟了以後,它就把您這個善業的力量變現一個可樂莊嚴的果報,這樣子我們就安立做果地,叫我愛執藏。這樣子呢,換句話說,我們因果的建立,主要是因為有第八識阿賴耶的功能,這種藏的功能。這個是講自相,再看果相:
二、名「異熟識」者,由過去善惡業習的成熟之力,所感無記果報的總主。以此異熟識體,望前善惡業習,業習是因,此識是果也。
第八識它保存了業力以後,它能夠進一步地使令它內心的業力能夠成熟。就像這個大地,大地它能夠含藏很多的種子,它也能夠滋潤種子,使令它心能夠開花結果。第八識亦復如是,它能夠把它所攝藏的種子,到一定的力量的時候,它能夠有成熟業力的功能,這種成熟業力的功能,我們安立做異熟。這個地方啊,我們再根據《成唯識論》的意思解釋一下啊。
《成唯識論》在這個地方提出一個問答,它說第八識的三相門當中,是以阿賴耶為自相,最能代表第八識的功能應該是阿賴耶,為什麼前面的三能變相,天親菩薩以異熟來做代表呢?說:「此能變唯三,謂異熟思量,及了別境識。」前面三能變的初能變,天親菩薩是以異熟的功能來代表第八識,不以阿賴耶來代表第八識。
這個地方《成唯識論》做了一個解釋,它說這個異熟的功能,有一個特色,就是多異熟性故。這個多呢他是多少的多。說這個異熟的功能,在整個我們流轉的生命當中,它的範圍是最廣大的,它的範圍特別地廣大,所以安立以異熟來代表第八識。在這個《八識規矩頌》說是「不動地前才捨藏,金剛道後異熟空。」說不動地當然是八地啦,這八地菩薩的我空智慧,把阿賴耶的功能,這個我愛執藏的功能給消滅,所以八地以上菩薩的第八識沒有阿賴耶的功能,他沒有我愛執藏的功能,所以我愛執藏是從凡夫到八地這個過程而已。
但是異熟識不同,這個異熟成熟業力的功能,它從凡夫到成佛之前,金剛道後異熟空,這個金剛道當然等覺菩薩的後心,等覺菩薩的後心在下一剎那,那就成佛啦!換句話說,等覺菩薩之前,就是八地以上的菩薩,他過去還有一些罪業啊,它還是要得果報的,還是要因為這個罪業得果報。當然這個聖人得果報,那是在這個法得大自在。得大自在是一回事,這個因果還是絲毫不爽。說是這個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不昧因果,這個修行人在這個受異熟功能果報的時候,他內心當中是清楚分明,正見分明。所以這個地方是說因為異熟的功能特別的廣大,在這個凡夫到等覺菩薩,只要您已經造作了在這個第八識的業力,你都要得果報的。因為異熟的功能特別的廣大,所以天親菩薩以異熟來代表第八識,是這個意思的。
第三、名「一切種」識者,此識一類無記,受前七識諸法的燻。持前七識諸法的種子,現前未來前七諸法一切現行,皆由此識所藏種子發起。諸法現行是果,此識是因也。
這個在一切種識是因相,說第八識能夠恆常無記地受前七轉識的薰習,那麼薰習了以後,又能夠把善惡的種子執持不失,所以前七轉識的現行都是由此識的種子所發動出來的,諸法的現行是果,此識又是一個因地。換句話說,我們每一個補特伽羅,一個有情眾生在生命流轉當中,在整個成佛之道,我們很難做比較的,說是誰比較好、誰比較壞,這是非常因難比較的,因為每一個人栽培的善根各式各樣。這個人他不喜歡布施,但是他持戒莊嚴;這個人他持戒莊嚴,但是他沒有忍辱力,他容易發脾氣;這個人願意拜佛,那個人願意打坐。就是每一個人的善根的栽培各式各樣。
這些差別是怎麼來的呢?就是一切種識,第八識把您過去造作的功能都記錄下來,就是您現在內心的這種相貌,您現在內心的功能,有善的功能,有惡的功能。就是您過去的造作,去薰習第八識,第八識把它他保存下來。一切種識,一切種識發動出來。這個三相門啊,就是在說明第八識的一個相貌。
比如我們說海公長老,海公長老他也有三個相貌,相對我們來說,他呢,我們稱他為長老,德臘俱尊,故名長老。海公長老的戒定慧的功德,他的戒臘特別高,所以他有資格扮演長老的角色,所以就著他的德臘俱尊這一方面,我們稱海公作長老,這個名稱長老是這樣安立的;其次我們稱海公作院長,就著他是我們佛學院的領導者,我們安立這個院長的名稱,院長的功能;我們也稱海公作老法師,就著他能夠弘護正法,續佛慧命,我們尊他作老法師。那我們也可以說,海公長老有三相門,就是我們透過三種的相貌,來認識海公他的一個功能,他有長老的相貌、他有法師的相貌、他有院長相貌,這是由三個相貌來認識海公的特性。
天親菩薩在引導我們認識第八識亦復如是,就是「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就是我們怎麼知道第八識是一個怎麼樣的相貌呢?就是阿賴耶,它是一個藏的相貌,由這個藏開展出的異熟跟一切種,一個果相跟因相,這是講第八識的三相。
關於一切種這個地方,我們要把這個種子做一個解釋了,這個附表第四:
附表四——明種子義
這個種子在《成唯識論》是講的非常的詳細,而且在我們研究《唯識學》,我們對於種子的認識是非常重要,為什麼呢?說是唯識的宗旨是萬法唯識,說心是變現萬法。其實講得明白一點,就是心識裡面的種子變現萬法,種子是能變現,萬法是所變現,所以種子是一切的整個有情眾生生命的根源。了解種子,我們才能夠知道如何去調伏種子,去改造生命,所以這個種子是非常重要。這當中我們把它分成三大科,當然《成唯識論》講得很多,我們主要的是把它分成三類解釋,第一個講種子的體性:
(一)種子體性
什麼是種子呢?到底它是一個怎麼樣的性質?這當中我們分成三段,第一段是一個總說,第二段是別名,第三段是結示。看第一段:
謂本識中,親生自果功能差別。
在《成唯識論》當中解釋種子,就是在本識,本識是第八識,就是它是存在第八識當中,能夠親自引生自類果報的這種差別的功能。它有親自引生自類果報,比如說,色法種子引生色法的果報,心法的種子引生心法的果報,各式各樣的種子,引生各式各樣的果報。這樣的一種差別功能,而這樣子功能,我們安立作種子。
我們一般講到種子的概念,就是好像有一個黑黑的點,一個蘋果的種子,不是這個意思,種子是無形無相的,它是約著第八識受薰以後,在第八識那個廣大明了的心識當中,產生了一種功能。它有變現萬法的功能,而這樣功能的安立,我們稱為種子。它有能生義,是取這個譬喻,所以種子是一種於本識中,親生自果功能差別,是第八識當中,能夠引生自類果報的一種差別功能。有各式各樣的功能,藉著這個功能,我們安立作種子。
這是一個攏總的總相的說明,開出來有六個差別相,第一個是剎那滅,第二個是果俱有,第三個是恆隨轉,第四個是性決定,第五個待眾緣,第六個引自果。先看第一個:
一、剎那滅,謂體才生,無間必滅,有勝功力,方成種子。
種子的第一個相貌是剎那滅,就是這個種子在第八識當中,它的體性是體才生,無間必滅。換句話說,種子在第八識它不是一個寂靜的狀態,它是剎那剎那的生滅,無間必滅。這個無間就是說:我們一般說生住異滅,事實上,種子的變化是沒有住相跟異相,它生起的時候,當下就消失了,消失了以後又生起了。雖然它是生滅的,但是他有一種勝功力,它有引生果報的功能,這樣子安立作種子,它是剎那剎那的生滅的。
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簡別外道,認為一切法的生因,是不生不滅的我,外道認為能生一切萬法的是一個常一主宰的我,而變現了萬法,這樣子當然是不合道理的。因為所變現的法是一個諸行無常的,就是我們所受用這一期的身心世界是剎那剎那無常。所變現的果報是無常的,能變現的因是不生不滅的,因跟果是不隨順,這不隨順因是不合道理的。所以這個地方是強調,事實上能變現的因,它那個種子,它儲存在第八識是剎那剎那生滅的,它不是一個寂靜的狀態,在這個地方是講這個意思,剎那滅。
二、果俱有,謂與所生現行果法,俱現和合,方成種子。
種子起現行的時候,跟它所變現的現行果法是俱現和合。俱現和合就是:它是同時現前,沒有前後的差別,就是他們的因跟果,這個因滅果生,因滅的時候,果同時生起,在這兩個之間沒有前後的差別的。我們說是這個因地的種子,在第八識當中是剎那生、剎那滅。我們現在的果報,唯識的意思就是說,我們這一期果報,若生若興,是頓生頓滅,突然間全部出現,突然間全部消失掉,又突然間全部出現,又突然間全部消失掉。
這樣的頓生頓滅的這樣的一種情況啊,跟種子的變化是相隨順的,幾乎是同時的,它們兩個步驟是同時的,沒有前後的差別,叫做果俱有。就是種子的變化,跟它的現行果法是俱現和合的,時間上沒有前後差異的,當然這意思也是有剎那滅的意思。只是說,前面的剎那滅是約著它一個種子本身的變化,這個果俱有是在形容它變現果報,這個果報也是頓生頓滅的,是講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