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無覆無記和有覆無記
三性分別門的三性是指「善、惡、無記」三性。關於第八識的無記性,在過去章節已經講述了很多。在這裡只是強調一下第八識的無覆無記。這主要是相對第七識來說的,因為第七識的無記性被煩惱心所覆蓋,所以被稱為有覆無記,而第八識的無記性沒有被煩惱心所覆蓋,所以被稱為無覆無記。
至於原因,過去章節對這一問題講解太多,不再多論。
02什麼是「心所例同門」?
於凌波居士講記中的「心所例同門」是指「觸等五心所」與心王具備的心所相應的六個方面的特性。
講記中如此說道:「阿賴耶識,具有心王十義——即八段十義中的十義。而觸等五心所,以與此心王相應,例同心王,故在十義中與此心王相同的有六點。」
通過這段論述,我們可以分析出以下幾點:
1、心王是阿賴耶識的別名。因為這裡說阿賴耶識也具有心王十義;
2、「觸、作意、受、想、思」五心所與心王十義哪些方面一致:a、為前業所感;b、所緣行相,微細難知;c、所緣之境等同於「種子、根身、器界」;d、五心所與心王除去自體後的餘法相應;e、此五心所與心王的性特徵皆是無覆無記;f、此五心所至阿羅漢位方得究竟舍;
3、與心王十義哪些方面不同:a、自相義;b、執藏義;c、持重義;d、了別行相義。
我們從上述內容又能看出什麼呢?首先我們必須明白,心王在唯識學上的定義:「因心為三界萬法之主,故稱心王。」由此,我們再來理解上文,就會發現五心所重點在說心王與所緣境之間的關係,因此隸屬於心王。而心王在此基礎上又多了四方面功能:1、自相,相識一體;2、執藏,能藏能生萬法;3、持重義,器世界(求教各位大德指點)。4、了別義,具有明了萬物通達一切的功能。
03如何轉識成智?
1、轉識成智可以說甚為難得,如果能夠做到時時轉識成智,可以說那就是當下即佛,並且是直登佛地。
讀到此處,我們就應該明白,唯識宗是要讓人當世成佛的。只是如我等這樣的玩人愚痴,難以明白其中究竟本義,致使不能做到真正的轉識成智而已。
慚愧,慚愧!
可憐,可憐!
那麼這一章又告訴我們怎樣轉識成智呢?
原來第八識也不完全究竟,我們的修行就是要讓一切事一切思一切想一切相全都由心王做主,如此才能算得上登入佛地。因為觀五心所,如何生心,如何左右我們的思想,以及我們眼前萬事萬象的變化,這就成為轉識成智至關重要的一環。
2、當然,我們還可以從這一節學到其它的一些內容:例如,「種子、根身、器界」到了最細密處就稱為三位一體的存在,或者說見分和相分到了細密處也成為微細難知的存在。我們還可以從這一節知道,心王本對萬事萬物清清楚楚,本俱了之一切的功能,只是由於被蒙蔽讓使人的認識變得有限,因此,我們探索世界的方式也便有了從「心」而起這樣一條重要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