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三十頌》講記研讀(20):三性分別門及心所例同門

2021-01-07 禪意流心

01無覆無記和有覆無記

三性分別門的三性是指「善、惡、無記」三性。關於第八識的無記性,在過去章節已經講述了很多。在這裡只是強調一下第八識的無覆無記。這主要是相對第七識來說的,因為第七識的無記性被煩惱心所覆蓋,所以被稱為有覆無記,而第八識的無記性沒有被煩惱心所覆蓋,所以被稱為無覆無記。

至於原因,過去章節對這一問題講解太多,不再多論。

02什麼是「心所例同門」?

於凌波居士講記中的「心所例同門」是指「觸等五心所」與心王具備的心所相應的六個方面的特性。

講記中如此說道:「阿賴耶識,具有心王十義——即八段十義中的十義。而觸等五心所,以與此心王相應,例同心王,故在十義中與此心王相同的有六點。」

通過這段論述,我們可以分析出以下幾點:

1、心王是阿賴耶識的別名。因為這裡說阿賴耶識也具有心王十義;

2、「觸、作意、受、想、思」五心所與心王十義哪些方面一致:a、為前業所感;b、所緣行相,微細難知;c、所緣之境等同於「種子、根身、器界」;d、五心所與心王除去自體後的餘法相應;e、此五心所與心王的性特徵皆是無覆無記;f、此五心所至阿羅漢位方得究竟舍;

3、與心王十義哪些方面不同:a、自相義;b、執藏義;c、持重義;d、了別行相義。

我們從上述內容又能看出什麼呢?首先我們必須明白,心王在唯識學上的定義:「因心為三界萬法之主,故稱心王。」由此,我們再來理解上文,就會發現五心所重點在說心王與所緣境之間的關係,因此隸屬於心王。而心王在此基礎上又多了四方面功能:1、自相,相識一體;2、執藏,能藏能生萬法;3、持重義,器世界(求教各位大德指點)。4、了別義,具有明了萬物通達一切的功能。

03如何轉識成智?

1、轉識成智可以說甚為難得,如果能夠做到時時轉識成智,可以說那就是當下即佛,並且是直登佛地。

讀到此處,我們就應該明白,唯識宗是要讓人當世成佛的。只是如我等這樣的玩人愚痴,難以明白其中究竟本義,致使不能做到真正的轉識成智而已。

慚愧,慚愧!

可憐,可憐!

那麼這一章又告訴我們怎樣轉識成智呢?

原來第八識也不完全究竟,我們的修行就是要讓一切事一切思一切想一切相全都由心王做主,如此才能算得上登入佛地。因為觀五心所,如何生心,如何左右我們的思想,以及我們眼前萬事萬象的變化,這就成為轉識成智至關重要的一環。

2、當然,我們還可以從這一節學到其它的一些內容:例如,「種子、根身、器界」到了最細密處就稱為三位一體的存在,或者說見分和相分到了細密處也成為微細難知的存在。我們還可以從這一節知道,心王本對萬事萬物清清楚楚,本俱了之一切的功能,只是由於被蒙蔽讓使人的認識變得有限,因此,我們探索世界的方式也便有了從「心」而起這樣一條重要捷徑!

相關焦點

  • 佛教《唯識三十頌》講記研讀(18):什麼是所緣行相門?
    一來要分析《唯識三十頌》到底說了個什麼意思;二來要思考先賢們這樣說的目的;三來力求表達更為簡潔明了,不再人云亦云,以力求讓讀者有所不同原文的受益。面對過去無始以來開悟的大師,末學以一小小的凡夫之心,鬥膽希冀用當今的話語理解翻譯,也實屬不易,所以還希望各位大德,各位師父,各位同學能夠給予中肯的批評,以便讓末學修習上更進一步。第八阿賴耶識內生根身,外緣其境。
  • 【兜率內院】關於唯識資料的調查報告
    閩南佛學院學報1991.1-2  六;〈唯識三十頌〉  〈唯識三十頌〉1卷。 世親菩薩造, 玄奘譯        見大正新修大藏經31卷   〈注三十頌〉1卷。  日本。 貞慶撰。          唯識三十論頌出典考>  保坂玉泉著  見世界佛學名著譯叢  <唯識三十論講論>     見 <諦觀集>  <唯識三十頌講記> 於凌波釋譯  <唯識三十頌>  見世界佛學名著譯叢之<唯識典籍研究>  <唯識三十頌講錄>。
  • 佛教《唯識三十頌》講記研讀(28):什麼是阿羅漢位?
    為了更細地劃分這一層,《唯識三十頌》講記中又專門講述了三個層次:生我見相應位、法我見相應位、平等性智相應位。至於由於從根本上做到了「無我」會在身體上所起的變化,不能說沒有,只是在示現上也絕對不會違背世間的常理。或者遲早會用世間的常理(科學道理)講得通。要知道,佛法不離世間法。佛法也只有建立在形而下和形而上相結合的基礎之上才能有其永遠可以延續的生命力。
  • 佛教《唯識三十頌》講記研讀(30):第六識的幾個心所?
    唯識宗把第六識的心所分析得確實非常細緻,在對治人的心理疾病方面真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今天主要和大家一塊談談第六識對應的幾個善心所。善心所一共有十一個,分別為: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痴、精進、清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
  • 從三性三無性談唯識學的空有中道觀
    注(1)  這就是說,一切名言、概念都是遍計所執的產物,概念本身並不等於真正的客觀存在。所以,我們所認識的世界,其實都是我們自己心識的經驗和分別,是遍計所執的世界。這遍計所執的實我、實法,純屬虛妄,在本質上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是因為眾生的妄想、迷情而顯現,但有假名,無有實體,就像是在黑暗的房間裡,錯把繩子認為是蛇一般。
  • 農曆五月二十九 世親菩薩《唯識三十論》譯出紀念日
    《唯識三十頌》是《瑜伽師地論》要點的結晶(圖片來源:資料圖片)2014年6月26日,農曆五月二十九日,是《唯識三十論頌》譯出紀念日。《唯識三十論頌》,一卷,古印度世親菩薩造,唐玄奘譯,又作《唯識三十頌》《唯識三十論》《三十唯識論》《高建法幢論》。以三十偈頌詮釋唯識教義,乃瑜伽十支論之一。《唯識三十頌》是世親菩薩在其滅度之前,以悲愍心,將篇幅浩瀚的一百卷《瑜伽師地論》,取其菁華,濃縮成此三十頌,以方便後世眾生受持讀誦,故《唯識三十頌》可說是《瑜伽師地論》要點的結晶。
  • 佛教《唯識三十頌》講記研讀(34):驕心、無慚無愧、掉舉、昏沉
    01驕心所唯識宗認為驕心所,其實就是平日所說的傲慢之心的生發之處。成唯識論說:「云何為驕,於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為性,能障不驕,染依為業。」3、貪著功業,並以福德為功德是驕心所產生的理上機制。針對以上問題,我們避免驕心所產生作用的方法又該是什麼呢?1、不執著於福德之相,應無所住而行於布施;福德乃是非之地,常是爭端所在之處,只有清淨自然之福,才能日月長久。2、不可貪功求福,更不可依仗功勞爭得福慧。要明白禍福無門,惟人自招。福是爭端,暗藏災禍。清淨無依,方得圓滿。
  • 成唯識論講記
  • 唯識不難!
    本文內容根據濟群法師《唯識三十論講記》整理,內容略有刪節。譯本一:菩提流支翻譯的《深密解脫經》五卷譯本二:真諦翻譯的《解節經》一卷《解深密經》共有五卷八品。其中,「勝義諦相品」是立足於勝義諦的思想。相對於小乘佛法所依的三法印,大乘佛法是立足於一實相印,而對此解說得最詳盡的即為《解深密經》的勝義諦相品。
  • 第4集《唯識三十頌直解》音頻 文字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五面:丙二、廣辯唯識相本頌的宗旨,是發明萬法唯識的道理,說宇宙間的萬法,是唯獨是我們一念的心識所變現。這個心識的真實相,天親菩薩是分成兩部份來說明的。第一個:唯識性。就是我們一念的心識,它如果是攝用歸體的話,它是安住在我空跟法空的真理,這種情況是無有少法可得,內心是遊於甚深法性三昧,離開了一切的雜染相,也離開了清淨相。
  • 《中觀論頌講記》提要108,109
    ,今天繼續學習印順導師的《中觀論頌講記》             癸二 別說           子一 不失法      此性則無記 分別有四種 見諦所不斷 但思惟所斷 以是不失法      諸業有果報 若見諦所斷 而業至相似 則得破業等 如是之過咎  先說不失法,以善、惡、無記的三性分別,不失法雖是善不善業所引起 的,而不失法本身卻是非善非惡「性」的「無記」。
  • 唯識的種子論
    學習唯識學種子論,是徹悟唯識奧蘊的玄機。種子論的意義在於為唯識學的內在認識提供了堅固的基石,唯識學把世界的原理,納入種子的範疇中進行研究與揭示。在某種意義上講,唯識學就是研究種子與現行之原理,講轉識成智。凡人之識有分別、妄想、迷執,轉為智後就消滅虛妄分別,遠離顛倒妄想,消除了我法二執,這樣才能達到轉識成智,證得無上菩提。
  • 八識規矩頌講記:解釋經題
    這是玄奘大師於翻譯得數百卷唯識經論之後,對於唯識學中的『八識』,提綱攜領所作出的總結。全部頌文,七言一句共四十八句,四句一頌分為十二頌,每三頌為一組,計四組。即前五識頌,第六識頌,第七識頌,第八識頌。八識的行相、業用、性別、識量、所緣、相應等,全包括在頌文之中。唯頌文辭約理著,言簡義豐,每一頌中都有許多佛學專有名詞,若不詳加講解,一般人很難了解。因此,乃有八識規矩頌講座的開設。
  • 【有與無——論三性與三無性】
    2010  修學引導 ——2010年為復旦大學禪學會學員所講濟群法師  三性代表了唯識宗認識世界的三個層面,也是整個唯識理論的建構基礎。所謂三性,即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在唯識宗,性和相的概念是相通的,又稱遍計所執相、依他起相和圓成實相。
  • 唯識的結構——《成唯識論》初讀
    一本者,《瑜珈師地論》(省稱《大論》);十支者,《百法明門論》、《五蘊論》、《顯揚聖教論》、《攝大乘論》、《阿毗達磨集論》、《辯中邊論》、《二十唯識論》、《三十唯識論》、《大乘莊嚴經論》、《分別瑜珈論》。十一論中除了《分別瑜珈論》和《莊嚴經論》外,都有奘譯。以思想史的觀點研究唯識學概念和學說變遷的情況,至少需要熟悉這些經論,不學如下走,根本無能為力。
  • 《中觀論頌講記》提要104
    ,今天繼續學習印順導師的《中觀論頌講記》  這頌之前,什譯還有『人能降伏心……二世果報種』一頌。「思」是心所法,以造作為用,能推動內心去造作,發動身體的活動,口頭的說話。思是意志的,從思慮到決定去做,所以他是業的動力。因思心所的發動而能表現於身體的動作與語言,這是「從思」心所「生」的,即是思已業。佛教學者,對這二業是共同承認的。所不同的,有部說思業是以心所為體,思已業以身表色及語表為體。經部說這二業,身體的動作與語言的詮表,不過是業的工具。
  • 《原佛》義趣|太虛大師:對辨唯識圓覺宗
    瑜伽宗先分別離析一切法相皆唯識變而顯性真,次性顯則唯性亡相,同於禪宗,故少室傳楞伽以印心也。終乃即性起相而同華嚴。此其序次,閱天親三十頌甚明。天台宗法華等經宏融相同性之教,一根一塵皆是法界,一色一心無非中道,然圓教妙覺佛坐虛空座身同虛空,則又唯性亡相。賢首宗華嚴等經宏即性起相之教,珠網交羅,芥瓶炳現,無際無盡,無障無礙,然亦統唯一真法界,融相同性。由此四門,同入密嚴。
  • 何為唯識學?唯識學是心理學嗎?喜愛佛學的有福了
    比如在間斷的六識外,確立了阿賴耶識的存在,作為輪迴的主體;在種識現起一切的思想下,確立了唯識無境的原理;在「一切法相品」和「無自性相品」中,提出了唯識的重要理論三性、三無性等。從公元3到7世紀的500年中,唯識思想一直保持很大的優勢,對其他各種思想與學說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識者心之別名。
  • 三界唯識,萬法唯心——阿賴耶緣起論之唯心
    《攝大乘論》將眾生認識的對象(依他起相)、一切因緣所生法攝於身識(眼等五官)、身者識(染汙末那)、受者識(意根)、彼所受意識(六識所取的色等六塵)、彼能受識(能取六塵的前六識)、世(時間)識、數識、處(處所、空間)識、言說識、自他差別識(分別你我他及眾生各自的差別)、善趣惡趣死生識(在善惡諸道中的生死流轉)十一種識,說這十一種識系以阿賴耶識的種子為因、以虛妄分別為緣而生起,「唯識為性,是無所有,非真實義顯現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