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思想是唯心主義嗎?六祖慧能的「仁者心動」,心識所指為何

2020-12-13 妙行無相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六祖惠能大師在其《壇經》中提出了著名的「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的著名論斷,一語道出了佛學的真諦。

現如今,網上很多專家都把佛學的這一思想定性為唯心主義思想,可事實真是如此嗎?

佛學如果真像這些專家所言,僅僅只是唯心主義的思想,那麼佛學也就沒有今天如此崇高的地位了!要想知道佛學是不是唯心主義,得首先了解佛學的教義究竟為何,專家們連佛學最基本的概念都不了解,就開始妄談佛學是什麼樣的,這似乎有失嚴謹的治學態度。

一、佛學是唯心主義嗎?

在這裡,我首先要說的是佛學並不是唯心主義,同樣也不是純粹的唯物主義,而是超越了二者的對立。

這一點,和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的思想有點接近,但較之更為深刻,佛學裡面包含一種很高深的認識論和本體論思想,只有親身實修才能一步步的悟入。佛學需要實證,這一點和康德哲學相比,要困難得多,因為哲學只要真正領悟到了就可以,但佛學不行,必須親身實證一步步來,一點點破執,最終破無所破後「無所住而生其心」,然後再一步步證悟到「無餘涅槃」,並最終得證佛果。

佛境界之深,不可思議,不可言說,能思能想的都在相中,都在住相。這就像康德哲學的現象界一樣,但凡能思能想的,都是現象界內的事物。語言所能描述的也僅僅只是現象界內的事物,而佛之境界超脫了現象界,和康德哲學的本體界類似,都是不可言說的。但佛學和康德哲學不同的是,康德認為本體界永遠不可以被認知,只能去信仰,但佛之境界則不同,是可證得的。這裡面蘊藏著很深的認識論思想,非陷入相(如康德的現象界)中而無明的我們所可思得的。

所以,可以肯定地說,佛學絕不是唯心主義!

既然佛學不是唯心主義,那麼佛學究竟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我們將就佛教的唯識學思想來加以說明。

二、唯識論的八識

第一位心法,共有八種,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心的意義有六:

集起名心。集諸法種子,起諸法現行故。此義唯屬第八心王阿賴耶識,其他心法沒有這種功能。若就現行集起,則通其餘的諸識。積集名心,屬前七轉識。此有能集所集的意義,但此處唯取能集名心,能燻積諸法種子於第八阿賴耶識故,所以不屬第八心王。緣慮名心。八個心王俱能緣慮自分境故。心又名為識。識是了別義,即於自所緣境分別了達。細了別通於諸識,粗了別唯局於前六識。心又可名意。意即思量,有無間覺與現思量二義,無間覺通於諸識,現思量唯局於第七識。據特勝的別義,則唯第八名心,第七名意,前六名識。如《楞伽經》說:「藏識說名心,思量性名意,能了諸境相,是說名為識。如下圖所示:

總結

從上面的簡單介紹,我們就可以發現,佛學之「心」絕不是唯心主義的心,而是一種很高深的類似於認識論,本體論的思想。所以,說六祖的「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的思想是唯心主義的觀點可以休矣!

由於篇幅原因,對於唯識學的八識思想沒有加以細說,我們會在之後的文章中逐一展開,以彌補這一缺憾。

好,謝謝大家!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六祖壇經,真如在佛教裡是個非常重要的名詞,六祖慧能,壇經
    如果我們自己是假的,那我們所認識的那個真如可靠 嗎?所以,必須你就是真如,真如就是你;念就是真如,真如就是念。六祖大師亦如孔孟出身貧微,採樵自給。偶聞經句而赴黃梅求道。證悟本來面目後,攜信物衣缽遁隱數載。觀因緣時至,至法性道場,解「風幡之辯」,語「仁者心動」,釋「涅槃妙義」,啟「東山法門」;時為住持之印宗法師心開意會此為忍祖之真傳,於丙子年初菩提樹下,普會四眾為薙髮,集諸名德乃授具。
  • 佛教 風動?幡動?還是心動?不動的又是誰呢?且聽六祖如是說
    思維決定行為,六祖這次是真的準備「出山」了!(此處三拜!)六祖慧能大師辭別了朝夕相處的獵戶們,一路隨緣而行,這一日來到了廣州法性寺。當時有一位印宗法師正在為大眾宣講《涅槃經》,六祖慧能大師也和大眾一起聽講。忽來一陣清風,再給大眾帶來涼爽快意的同時,也將懸掛在經幢下的旗幡吹動了起來。
  • 風吹動寺廟前的經幡,六祖慧能卻說是人的心在動
    六祖慧能受五祖弘忍付法後,於唐高宗儀鳳元年(676)到廣州法性寺,正遇上印宗法師講《涅榘經》。傍晚,風吹動著寺廟前的幡,譁啦啦地飄。當時,有二僧正討論這一情思,甲僧說:「這是風在動。」乙憎說:「這是幡在動。」
  • 慧能禪語:「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這句話為什麼錯誤?
    佛教有一句名言:一切唯心造。但有一個問題我們不能迴避:「你」的存在是「我」創造的嗎?顯然不是,你只屬於你自己。但你的世界沒有你也確實是不存在的。真相是:一切有完全一樣的本性,而非共同的本性。所以,「不動」的本性指的是追求最深刻強烈之存在的本意永遠不會改變。因為不變,所以不滅。一切的存在有完全一樣的本性,所以大家可以互相認知,又因本性不變,所以靈魂不滅。結論是:主觀性和客觀性具有絕對的統一性。然後我們回過頭看慧能禪師的這句話:「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 佛教禪宗:有明子暗子之分,六祖慧能與神秀禪師二者相輔相成
    無論佛家還是道家,都皆是一個悟字,能頓悟者,無一不是根骨上上者,大智慧者,六祖慧能便是其一,這種擁有根骨悟性智慧的修行者萬裡挑一,非是根骨奇佳,悟性強,擁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參佛嗎?其實不然,畢竟還有大部分平凡之人,他們也可修佛,沒有好的根骨與悟性,他們只能慢慢修行,慢慢積累,以達到佛之境界。
  • 佛教 面對自性的考試慧能順利過關了!但六祖到底打了多少分呢?
    上文書我們講到,半夜三更,五祖弘忍大師為六祖慧能大師單獨講授了《金剛經》的妙義。六祖慧能大師言下大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拙作。)至此,慧能大師終於通過了五祖弘忍大師的堪驗考核,馬上就可以接受衣缽成為中國禪宗第六代祖師了。那麼面對五祖弘忍大師提出的這一場有關「自心般若之性」的考試,我們的六祖慧能大師到底打了多少分啊?神秀大師呢?
  • 錢穆:所過者化,六祖根治了百年文化積滯之弊
    選自《六祖壇經》大義在後代中國學術思想史上有兩大偉人,對中國文化有其極大之影響,一為唐代禪宗六祖慧能,一為南宋儒家朱熹。言其同,則慧能是廣東人,朱子生卒皆在福建,可說是福建人,兩人皆崛起於南方,此乃中國文化由北向南之大顯例。言其異,慧能不識字,而朱子博極群書,又恰成一兩極端之對比。學術思想有兩大趨向互相循環,一曰積,一日消。孟子曰:「所存者神,所過者化。」存是積,化是消。學術思想之前進,往往由積存到消化,再由消化到積存。正猶人之飲食,一積一消,始能營養身軀。
  • 佛教問答:六祖慧能在獵人眼中是個什麼樣的人?
    #六祖慧能現在已經成為我們公認的大師級人物,他的一生也是充滿離奇與波折,可是我們如果還原當時歷史,六祖慧能在當時獵人隊伍中又該是個什麼樣子呢?本來混跡在獵人隊伍之中,因獵人隊伍而受到保護,而獵人隊伍以捕獵為生,六祖不僅不捕獵,相反卻還破壞人家捕獵。如果你是獵人,你難道不會因此生氣嗎?甚至還會為此和六祖大打出手。因為六祖破壞了這些人的生產勞作,不能讓這些獵人正常生活。但是六祖卻因為自己的信仰,這樣堅決地做了。
  • 禪宗六祖慧能,一語點醒夢中人!
    一日,六祖慧能來到廣州法性寺,忽聽見一僧道:風吹幡動,又聽另一僧說:幡動而知風吹。這二人一曰是風在動,一個說是幡在動,爭論不下。如果我們看到了,風吹幡動的場景,會如何回答?當然,智慧與福報,都不是修行最終得目的,我們來看一看,六祖慧能是如何回答的,聽到六祖慧能的回答,是否也能讓你有所感悟?六祖慧能道:非風動,非幡動,是仁者的心在動。可見,慧能的領悟,要遠遠高於,前面的二僧。
  • 最奇特的祖師:六祖慧能,不識字,為什麼可以成為一代宗師?
    ,很多人就算是花了一輩子的時間,也無法讀完,但這種情況,到禪宗這裡,卻完全相反,不但主張不持於文字,甚至強調不立文字,這對於佛教來說,無疑是一次顛覆,這是奇特之一。二是六祖慧能,在中國的佛教歷史上,他無疑是影響力最大的祖師之一,很多時候,甚至有人把他提高到佛祖釋伽牟尼一樣的高度,可見的他對於中國佛教的影響有多大,儘管如此,但是在世人的眼中,他最為奇特的並不是其影響,而是他本人,因為他的一生就是傳奇。
  • 六祖壇經:風動,幡動,心動,到底什麼在動?
    (慧能)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一眾駭然,印宗延至上席,徵潔奧義。文章故事:六祖慧能大師離開五組之後,在民間獨自修行達十五年之久,那個時候,慧能大師還不是佛的四眾弟子,從這一點可以證明,在家眾只要刻苦一心,同樣可以開悟見性成為阿羅漢及大菩薩。
  • 有人問六祖慧能何為佛的三身四智,六祖這樣回答
    大殿內的佛像六祖慧能解釋說:所謂「三身」,其實是假立的名號,都發自本源自性,每個人的本源自性都具有法身、報身和化身。所謂「四智」,就是通過特定的修行,領悟佛法要旨,使有煩惱的八種認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轉變為擺脫煩惱的八種認識,從而得到四種智慧。
  • 禪宗最有名的公案:風吹幡動,和「心」有關嗎?
    如六祖大師的「風吹幡動」這一公案,讓法性寺的僧人一下子就知道,來者就是黃梅山五祖的傳人,關於這段公案,《壇經》如此記載,即:「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
  • 四句偈語得衣缽,深夜三更得佛法,風吹幡動是心動?說說六祖惠能
    在我國佛教的發展歷史上,六祖惠能可以說是影響最大的高僧。南北朝初期達摩祖師入中土,開創禪宗,到禪宗六祖惠能,禪宗衣缽有序流傳。所謂「衣缽」,客觀點來說就是「袈裟、缽盂」,此袈裟為「木棉袈裟」。因為得衣缽為傳人,自然也傳其佛法,因此後世也以「衣缽」代指佛教傳承。
  • 講堂外風吹幡動,一方說幡動,一方說風動,慧能大師說:仁者心動
    慧能大師說的心動是什麼意思佛教有一個知名的典故: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時,下邊有兩個僧人,看到講堂外風吹幡動,一個說是風在動,一個說是幡在動。爭論了很久沒有結果,此時在座下聽經的慧能大師開口說:不是風在動,也不是幡在動,是二位的心在動。
  • 六祖慧能說:得道之人只見己惡不見人非 一句話盡顯禪者胸懷
    最初,神會在荊州玉泉寺神秀大師處學習禪法,後來神秀大師因奉武則天宣召,入宮說法,便勸神會到廣東韶州六祖惠能那裡去繼續學習。當時,神會年僅13歲,對五經、老、莊已經有了很深的研究,加上在神秀大師學得了純熟的禪法,雖然年少,但自視甚高。神會見到六祖慧能,禮拜之後,惠能大師說:「善知識遠道而來,辛苦非常,還能識見事物的本來面目嗎?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善知識
    六祖大師於法會面對人眾時,並不是以取相為攝持受法人等,而是在內心的起點上,就是以「無住」這一思想來楷定自己,不於接眾聞法者的差別作為起念生起處並為其所系縛。況惠能大師曾言菩提本自清淨,自內心若清淨,自內心不起妄念,不起執著,不於一法上去攝持,那麼於諸時會大眾又何能生諸差別呢?
  • 壇經 是六祖慧能大師對所有禪修者發出的十大獅子吼
    壇經,是漢傳佛教唯一的一部經文。壇經,是漢傳佛教對佛法般若智慧的總結。壇經,是漢傳佛教禪修方法的總結。壇經,是六祖慧能大師,對佛法禪修方法的梳理和總結,是對佛法禪修的錯誤方法和錯誤認識,進行糾正批評和改正方法的總結。
  • 六祖慧能問了一個問題,沒有人能回答,看看有你答案嗎?
    六祖慧能的悟性很高,雖然沒有文化,但卻能開悟見性,六祖慧能開悟後,也希望更多的人,都能達到開悟的境界,六祖慧能當年為了尋找接班人,曾經問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沒有人能回答。六祖慧能這個問題,誰有正確的答案,誰就離成佛不遠了,這個問題只有當時的神會給出了答案,但神會的答案卻不是慧能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