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問答:六祖慧能在獵人眼中是個什麼樣的人?

2020-12-20 禪意流心

#佛教文化#六祖慧能現在已經成為我們公認的大師級人物,他的一生也是充滿離奇與波折,可是我們如果還原當時歷史,六祖慧能在當時獵人隊伍中又該是個什麼樣子呢?

01「不務正業」

據《六祖壇經》記載,六祖慧能被賜予衣缽之後跟隨獵人隊伍進入山林,獵人隊伍以捕獵為生,吃的都是肉食。每次吃飯時,六祖只吃肉邊菜。大家都對六祖從不吃肉,很是看不過眼。有次竟有人威逼六祖吃肉,六祖當然是堅決不從。

又說獵人讓他守網捕獵,他見到生命落入網中,又會偷偷放生。

我們用「佛眼」來看的話,這自然是六祖的慈悲之心。可是如果我們用凡夫的眼光來看當時六祖的行為的話,這又該是怎樣一種行為?

本來混跡在獵人隊伍之中,因獵人隊伍而受到保護,而獵人隊伍以捕獵為生,六祖不僅不捕獵,相反卻還破壞人家捕獵。如果你是獵人,你難道不會因此生氣嗎?甚至還會為此和六祖大打出手。因為六祖破壞了這些人的生產勞作,不能讓這些獵人正常生活。

但是六祖卻因為自己的信仰,這樣堅決地做了。

02「軟弱無能」

六祖躲在獵人隊伍之中,從來捕不到獵物,卻又常給人添上很多麻煩,自然身份最低,也最是被欺辱的一個。

六祖還常發表一些違背獵人常理的怪論,因此大家看六祖的眼光也是怪怪的。一個人一旦只說好話,卻不敢說反抗或者抵抗的時候就難免讓人感到軟弱。還好六祖還保護了一位女子,堅持不讓這位女子受到傷害。可是面對他人的報復,六祖也只是一味地忍讓。

電影版《六祖慧能傳》中六祖多次受到加害,但每次都能神奇般地化險為夷。一方面這可能是為了使電影產生戲劇性的效果,另一方面可能也為了展現六祖修行所得的福報。

只是我們想,如果六祖當時已經具備那種神乎其神的能力,又何必躲在獵人隊伍中十五年,勢必應該早點出山?所以那種過於神奇的傳說不能全信。

在獵人眼中,六祖無非是一個軟弱可欺,但又非常滑稽難以理解的人,甚至是一個「腦子進了水」的人。

03破蛹化蝶

這凡夫俗子都是看利益的,在《六祖慧能傳》這部電影中,六祖被獵人重新認識,還是由於後來獵人由於長期殺生,遇到了刀兵劫,遭到一夥強盜的屠殺。

這時候六祖慧能終於施展了「神通」,把所有人全部救下。眾人於是感恩戴德,才對六祖慧能另眼相看。

要不怎麼說,這人都是需要有一些能耐的,如果沒有能耐,又不能按照大家的心意去處事,那恐怕在這個世界上的資糧慢慢就全部被人剝奪了。

04什麼是佛法?

我們今天談這個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讓大家認清什麼是佛法?

首先,佛法是單純地迎合眾人的想法嗎?當然不是,因為在獵人隊伍中眾人的想法,就連對六祖最好的那位女施主的想法也是捕獵;

其次,佛法是工作順利,不被人欺負嗎?六祖在獵人隊伍之中,身為捕獵人員卻從不捕獵,而且還偷偷放生,這工作做的可稱得上差到家了,但這是大菩薩。當然我們引用此也不是說大家不應該做好工作,相反,如果是為了眾生,還應該勤勤懇懇地努力;

再次,無論是誰,最終被世人承認,還是依靠大家努力做出的成就,對他人帶來的利益。佛法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可是如果不帶來利益,有多少人又吃你那種苦口婆心的一套。

所以,潛心修己,靜心提升自己的能力,時候一旦到來,我們就會成就。對於其中波波折折的東西,可以權且放下!

相關焦點

  • 六祖壇經,真如在佛教裡是個非常重要的名詞,六祖慧能,壇經
    真如在佛教裡是個非常重要的名詞,一切法的本來面目就是真如。真為不假,如則不倒,宇宙的真實就是真如,而這個真如又決不能離開我們的認識。如果說宇宙有個真如,我們在真如之外,那就錯了。真如以外是沒有任何東西的,一說真如,宇宙人生全包括在自己身上;一說真如,絕對離不開你能知的那個心,所以你那個心就是真如。你想,沒有我們這個念頭,認識、知覺,誰在說真如呢?
  • 佛教禪宗:有明子暗子之分,六祖慧能與神秀禪師二者相輔相成
    無論佛家還是道家,都皆是一個悟字,能頓悟者,無一不是根骨上上者,大智慧者,六祖慧能便是其一,這種擁有根骨悟性智慧的修行者萬裡挑一,非是根骨奇佳,悟性強,擁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參佛嗎?其實不然,畢竟還有大部分平凡之人,他們也可修佛,沒有好的根骨與悟性,他們只能慢慢修行,慢慢積累,以達到佛之境界。
  • 佛教 如何見到我們的本來面目?且聽六祖慧能大師如是說!
    慧能曰:「弟子亦知師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覺。」類似此等唯恐有惡人加害六祖慧能大師的言語還有幾處。大家可曾還記得,當六祖慧能大師做了那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偈子的時候,《壇經》原文記載:五祖見眾人驚怪,恐人損害,遂將鞋擦了偈。
  • 最奇特的祖師:六祖慧能,不識字,為什麼可以成為一代宗師?
    學佛的人都知道,中國佛教有八大宗派,其中的禪宗,可以說影響最大最廣的教派之一,也是最為奇特的教派之一。,本來就浩若煙海,很多人就算是花了一輩子的時間,也無法讀完,但這種情況,到禪宗這裡,卻完全相反,不但主張不持於文字,甚至強調不立文字,這對於佛教來說,無疑是一次顛覆,這是奇特之一。
  • 佛教 兔子長角?烏龜長毛?怎麼回事?!且聽六祖慧能大師如是說
    上一講我們分享了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無相頌》的第十二小節四句偈,即: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今天我們接著學習這篇偈頌的第十三小節,即: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我們佛教提出的方便是一種很大的智慧!是什麼樣的智慧呢?或者說方便智的主要功用是什麼呢?此方便智慧之功用略說有二:一者成就者如何安住於世間的智慧;二者成就者如何隨緣善巧的化導眾生的智慧。詳說者窮其未來際不可盡言!如果自己不具備任何方便智慧,欲想度化眾生,那絕對是妄想!
  • 有人問六祖慧能何為佛的三身四智,六祖這樣回答
    於是,他便去恭請六祖慧能講解。大殿內的佛像六祖慧能解釋說:所謂「三身」,其實是假立的名號,都發自本源自性,每個人的本源自性都具有法身、報身和化身。具備了這種智慧,你就可達到佛教的最高絕對境界。初祖庵智通聽了六祖慧能的這番話後,當下大悟。
  • 佛教 面對自性的考試慧能順利過關了!但六祖到底打了多少分呢?
    上文書我們講到,半夜三更,五祖弘忍大師為六祖慧能大師單獨講授了《金剛經》的妙義。六祖慧能大師言下大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拙作。)至此,慧能大師終於通過了五祖弘忍大師的堪驗考核,馬上就可以接受衣缽成為中國禪宗第六代祖師了。那麼面對五祖弘忍大師提出的這一場有關「自心般若之性」的考試,我們的六祖慧能大師到底打了多少分啊?神秀大師呢?
  • 佛教 風動?幡動?還是心動?不動的又是誰呢?且聽六祖如是說
    上一講我們說到,六祖慧能大師為了躲避「惡人」追殺,隱遁到獵人隊伍裡。這一隱就是十五年!十五年的光陰荏苒,已經將一位十四五歲的聰慧善良的少年脫變成一個三十歲的偉岸大丈夫了。六祖慧能大師自從離開黃梅五祖弘忍大師之後,未嘗有一刻忘懷恩師的教誨,即使混跡於山林獵戶之中,也是終日精進修行。這一日獨自思維:「時當弘法,不可終遁。」
  • 慧能大師曰:誦經要「知宗趣」!什麼是知宗趣?且聽六祖如是說
    ——《觀無量壽經》我們的法達禪師放下了傲慢,虔誠恭敬地向我們偉大的禪宗六祖慧能大師請教法義。六祖慧能大師問法達禪師曰:「汝念此經,以何為宗?」法達禪師答曰:「學人根性暗鈍,從來但依文念誦,豈知宗趣?」還有一小部分人是妄解經義。這一類人其實也不少。這一類人也聰明機靈些,識字也多。但這一類人就是喜歡妄解經義。他就是在自己的思維意識裡去想像和猜測佛陀的教言。有一些人是這樣的去誦經。還有一種就比較稀有罕見,就是類似六祖慧能大師這樣的人。根性好,於佛相應,誦經時就能夠於法義相應。這一類人不多,可以說甚為稀少。
  • 六祖圓寂前交代了什麼?
    禪宗文化在六祖慧能大師的傳播下,曹溪宗成為了佛教文化修為境界的印證之處,世界各地求法的人紛紛前來朝拜慧能大師。在不斷傳法過程中,不知過了多少歲月,此時的慧能大師已到往年之齡。為恐門下弟子不知如何傳播佛法便招來大眾弟子,交代了傳法之要,本文亦是論述《六祖壇經》付囑品的典故,六祖圓寂前交代了什麼,我們來了解一下。六祖圓寂前交代了什麼慧能大師說「用自己的本性和別人交談時,要能對外則面對表相而又離開表相,對內則面對空無又離開空無。
  • 壇經 是六祖慧能大師對所有禪修者發出的十大獅子吼
    壇經,是漢傳佛教唯一的一部經文。壇經,是漢傳佛教對佛法般若智慧的總結。壇經,是漢傳佛教禪修方法的總結。壇經,是六祖慧能大師,對佛法禪修方法的梳理和總結,是對佛法禪修的錯誤方法和錯誤認識,進行糾正批評和改正方法的總結。
  • 雲浮有一個充滿佛氣的國恩寺,六祖慧能的住宿地,值得一去
    國恩寺是一個特別有故事,而且很神聖的地方,因為這裡曾經有一位名人在這裡生活過,也就是六祖慧能。國恩寺是在唐代高宗弘道元年683年始建的,在廣州乘大巴只需2小時就可以到達,現在更有地鐵、火車等發達的交通工具,到達新興後可以去公共汽車站直達國恩寺。
  • 風吹動寺廟前的經幡,六祖慧能卻說是人的心在動
    六祖慧能受五祖弘忍付法後,於唐高宗儀鳳元年(676)到廣州法性寺,正遇上印宗法師講《涅榘經》。傍晚,風吹動著寺廟前的幡,譁啦啦地飄。當時,有二僧正討論這一情思,甲僧說:「這是風在動。」乙憎說:「這是幡在動。」
  • 《金剛經》:讀懂六祖慧能的解義裡一句話,一通百通
    六祖慧能在《金剛經》的解義裡有句非常重要的話叫做「無相為宗,無住為體,妙有為用」,這十二個字是《金剛經》奧妙所在,用慧能大師這句話來解讀《金剛經》,幾乎一通百通。相傳,六祖慧能因為聽到五祖宏忍大師講解《金剛經》裡的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頓悟。這八個字是《金剛經》的精髓。如果我們把《金剛經》這八個字精髓用慧能大師十二個字來解釋,那麼「應無所住」就是不住於相(有),「而生其心」生個什麼心?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善知識
    六祖惠能的三無禪法理論是以無住為中介,以此聯繫無念與無相,形成了無念(內在)——無住(不執著)——無相(外在)的三合一的模式。」六祖大師將僧尼道俗等諸人上冠於「善知識」的稱謂,也是對時會的諸人從自性上作了肯定。「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 六祖慧能說:得道之人只見己惡不見人非 一句話盡顯禪者胸懷
    六祖慧能說:得道之人只見己惡不見人非 一句話盡顯禪者胸懷 | 文 青衫文齋六祖慧能的法脈傳人之一神會大師,是唐代著名禪僧,菏澤宗之祖。六祖慧能也答道:「那我見了,也沒有見。」神會不解地問:「如何是亦見亦不見?」這時,六祖慧能才開示神會說:「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慧能是說:我說見,是說常見自己的過錯,這是說見到了;不見他人的是非好惡,也就是沒見到。
  • 禪宗六祖慧能,一語點醒夢中人!
    悟性高的人,都會這樣回答!學佛不僅僅是念佛行善,拜佛持戒,學佛還需要我們去悟才行,禪宗有個很有趣的公案,你的回答,就決定了你,在學佛的過程中,到底悟到了多少?一日,六祖慧能來到廣州法性寺,忽聽見一僧道:風吹幡動,又聽另一僧說:幡動而知風吹。這二人一曰是風在動,一個說是幡在動,爭論不下。
  • 中國歷史上最強逆襲哲學家——慧能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位開宗立派的哲學大師演繹了從文盲到頂級哲學家的逆襲人生,他就是佛教最大宗派——禪宗的實際開創者——慧能。禪宗由菩提達摩開創,但在六祖慧能之前都沒有產生廣泛的影響,經過慧能對其進行中國化改革之後,最終發揚光大,成為中國佛教的最大宗派,直到今天仍然流傳甚廣,尤其在知識分子中具有深刻影響。慧能也因此被稱為中國禪宗的實際創始人,中國頂級的佛教哲學家。而慧能從小家境貧寒,沒有讀過書,他從文盲逆襲為禪宗六祖,只用了八個月時間。
  • 佛教經典,六祖壇經中的四句偈語,怎樣理解才能讓我們開悟呢?
    佛教文化在中國近二千年,成為了中國化後的佛教禪宗文化,最具有歷史色彩的便是漕溪宗的六祖慧能大師。慧能大師早年聞《金剛經》而上求佛道,來到黃梅五祖寺拜與弘忍大師座下,砍柴舂米多年,一日弘忍大師召集大眾作揭語以傳達摩衣缽。歷史上,禪宗神秀大師以做揭「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 象州「六祖巖」石刻詩歌賞析
    因為他是廣東曲江人,更是唐代名相張九齡的第十代孫。張九齡像廣東曲江南華寺(原稱寶林寺)是六祖慧能弘法三十七年的主要住錫之地,也是六祖真身的永久供奉之地。而張九齡卻是和六祖慧能有很深的因緣,且深受六祖之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