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大師曰:誦經要「知宗趣」!什麼是知宗趣?且聽六祖如是說

2020-12-20 我心無礙即菩提

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觀無量壽經》

我們的法達禪師放下了傲慢,虔誠恭敬地向我們偉大的禪宗六祖慧能大師請教法義。六祖慧能大師問法達禪師曰:「汝念此經,以何為宗?」法達禪師答曰:「學人根性暗鈍,從來但依文念誦,豈知宗趣?」

我們熟悉《法寶壇經》的應該知道,六祖慧能大師口裡講的「此經」其實指的就是法達禪師誦的《法華經》。也就是《妙法蓮華經》。這是一部非常殊勝的佛教經典。所謂「成佛的法華」。如果有機緣的,有條件的善信們,最好都請一部《妙法蓮華經》回去念誦念誦。利益無窮,功德無量。

南無妙法蓮華經!

我們自從皈依三寶佛法僧之後,就應該每天誦經。誦經是我們修行人的本分事。誦經也是深入經藏的最為方便的法門。

不然要怎麼樣呢?我們每天摟著經書睡覺嗎?那樣一者不恭敬,二者也睡不安穩。因為它硌得慌啊!

還有一種修法是「拜經」。就是把經書供起來,每天去焚香禮拜。也有人這麼幹的!一位北京的出家師父和我講,他一開始就讀不懂《普賢菩薩行願品》,後來就發願拜《普賢菩薩行願品》。拜了十一萬八千八百拜。每天五百四十拜,拜了半年多的光景。所以人家那個修行就很了不起。真的對於經藏是「拜讀」啊。這樣做能不能深入經藏就不清楚了,但這樣做的確可以消除我們的慢心和罪障。所以「拜經」讀誦也是非常殊勝的方法。

六祖慧能大師此處講的和這些修法卻又有不同。祖師教誨我們誦念經文之時,要「知宗趣」。

什麼是知宗趣呢?就是要我們明白知曉所誦念經文的宗旨和深義。這個「知宗趣」可以是誦經前「知」,也可以是誦經的過程當中「知」,自然也可以是誦經後「知」。但一定要「知宗趣」。知宗趣就是六祖慧能大師教導我們的誦經之法。

可是呢?我們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和法達禪師一個類似,即「從來但依文念誦,豈知宗趣?」。這裡的豈知是反問,意思就是從來但依文念誦,不知經義。這是絕大多數是這樣念誦經文的。而且我反覆強調,我們不可以和法達禪師比,我們比不了法達禪師。某種角度來講,法達禪師都應該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法華三千部!我們如果能誦夠兩千部《法華經》可能才和法達禪師比一比吧?一比,還是比人家少!

還有一小部分人是妄解經義。這一類人其實也不少。這一類人也聰明機靈些,識字也多。但這一類人就是喜歡妄解經義。他就是在自己的思維意識裡去想像和猜測佛陀的教言。

有一些人是這樣的去誦經。還有一種就比較稀有罕見,就是類似六祖慧能大師這樣的人。根性好,於佛相應,誦經時就能夠於法義相應。這一類人不多,可以說甚為稀少。

當初我們的六祖慧能大師,他字都不識,幾乎就誦不成經。但人家有個好耳朵,一聞經中之語,立刻瞭然於胸。我們是用眼睛看著經本,嘴巴念誦著經文,偶然能思悟一半句經義,都不錯了。但六祖慧能大師就是用耳朵和心來「誦經」的。

六祖慧能大師這個修法其實就是非常「標準」的「聞思修」的修法,是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所開演的「耳根圓通」的殊勝法門。六祖慧能大師不只是頓悟,不只是明心見性,他也修「耳根圓通」。耳根圓通誰也得修!

但不管怎樣誦,我們目的都只有一個,那就是要明白經中的法義是什麼,要明白佛究竟給我們講說了什麼樣的妙義。深入經藏,明了佛義,智慧如海 ,這是我們誦經的根本目的。所以「知宗趣」對於誦經來說就尤為重要了。但這個的確有點難度。因為「知宗趣」是建立在已然明心見性的基礎之上的。

法達禪師那麼精進,誦《法華經》三千餘部都不知宗趣。我們也不要太高看自己,一下就可以達到「知宗趣」的高度。但我們讀了《法寶壇經》之後有個好處,那就是聽聞了六祖慧能大師對於法達禪師的開示之後,我們也就聽聞了六祖慧能大師的「宗趣」了。這相當於是走了一個捷徑。所以我們要感恩六祖慧能大師!我們要感恩法達禪師!

古來還有一種誦經的方法就做「隨文入觀」。這個方法也很殊勝,但也不易「操作」。這都是給聰明人準備的「妙法」。那個「隨文」還好一些,「入觀」就難辦了。是入「觀」,不是入「看」。

觀,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竅訣。為什麼要稱「觀」為竅訣呢?就是因為如果我們具備了「觀」的能力,就可以對於佛義法義經義有更為深廣的認識和了知了。

六祖慧能大師講得「知宗趣」的誦經法是建立在本心自性上的;隨文入觀的誦經法是建立在「觀想」甚至是「觀照」上的。這兩種方法都非常殊勝,但都不容易做到。尤其對於初學,就顯得更為困難一些了。

我們一開始誦經,先求流暢為是。

我們要把這個經文反覆勤誦。誦的極為流暢,幾乎能達到不看經本就能誦念經中文句。這個時候,你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的話就會發現,當你誦經特別流利的時候,你就會「分心」法了。

你嘴巴裡念誦著經中文句,可是你的「腦袋」已經可以開小差了,可以七想八想的胡想了。而且那個經文還念不亂。這是念經的第一步。

接下來就要把我們這個開小差的念頭「揪」回來,讓我們所有的心思都集中在經文上。一句和一句之間要連綿緊緻,不要讓念頭往外跑;一字和一字之間要連綿緊緻,不要讓外面的境相往裡鑽。這樣漸漸的就可以達到「專注」。這是念經的第二步。

後面還有三四五六七八步……但不可以講。一講你就會了。

我們先用念誦經文這件事情來整合我們的身心。

我們的身心專注了,能夠一心一意,專心致志的去誦經了。那個念頭啊妄想啊,幾乎沒有出入了。那這是什麼境界呢?這就是「定」的境界。由念誦而入於禪定的境界。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自然做到隨文入觀了。也只有在這個的基礎之上,才叫做真正的隨文入觀。不然就是意識裡的妄想。

每天念兩句經文,然後抱著腦袋在那瞎想。或是邊念經邊在那裡琢磨,這都不是「入觀」。這都叫「不老實」。

所有的經都是釋迦牟尼佛金口宣說的。釋迦牟尼佛皆是由本心自性開演如來一代時教的,皆是由無量三昧之中開演無量甚深法義的。

有鑑於此,我們在誦經的時候,不只是做到虔誠恭敬就夠了,還要做到安靜。做到內心安靜下來,安寧下來。漸漸的要通過念誦「入定」,在念誦當中入定,進而「隨文入觀」。了知甚深法義。

當然如果我們也能明心見性,一聞經語,隨即開悟,那當下就「知宗趣」就更好了。

南無阿彌陀佛!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疾病,皆得健康。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貧窮,皆得富足。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煩惱,皆得菩提。

祈願一切眾生,得遇佛法,皆得成就。

本文原創感恩關注

願與有緣共成佛道

朋友們,善信們,各位大德菩薩們,大家吉祥如意,南無阿彌陀佛!【一四九】

相關焦點

  • 且聽六祖慧能大師如是說!
    據《壇經》記載,六祖慧能大師的身後有數百人在追趕甚至是追殺我們偉大的祖師!《壇經》學到此處,不禁要問,誰?是誰?是誰要追殺我們的六祖慧能大師?大家不要忘記此時的慧能大師雖然已經從五祖弘忍大師那裡繼承了中國禪宗第六代祖師的衣法,但充其量也只是一個十四五歲的少年啊。
  • 且聽慧能大師如是說西方
    上一講我們共同分享了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對於「功德」妙義的闡述。因為彼時韋琚刺史向六祖慧能大師請問了有關當初達摩祖師和梁武帝之間的對話,即關於造寺度僧以及布施設齋到底「有無功德」的問題,進而向六祖慧能大師提出請益。六祖慧能大師則從「功德在法身中」以及「真實功德不離自性」等諸方面分別宣說,為眾釋疑。
  • 利根慧能大師 非常珍惜自己的深厚佛緣
    時,大師至寶林,韶州韋刺史與官僚入山,請師出。於城中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法。師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餘人、儒宗學士三十餘人、僧尼道俗一千餘人,同時作禮,願聞法要。那時,慧能大師到了韶州深山的寶林寺。韶州韋刺史和當地官僚,親自進入深山,恭請慧能大師出山講法。
  • 且聽六祖慧能大師如是說
    上一講我們分享了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無相頌》的第十二小節四句偈,即: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今天我們接著學習這篇偈頌的第十三小節,即: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不論什麼時期,也不論什麼地方,有人發願弘化佛教自然是極好的事情。但一定請您在發起您偉大的利生弘法事業之前,請捫心自問您具備「自須有方便」的條件嗎?!這個絕對含糊不得!不然就不是弘法利生了,而是成了招搖撞騙了!用佛法招搖撞騙那無異於自絕於解脫道,必將永墮輪迴極苦之道!
  • 六祖慧能大師的一生
    有一天他聽到買柴的客人念誦「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若有所悟,忙問客人這是什麼經文,客人告訴他這是《金剛經》,弘忍大師正在黃梅東山寺給大家講這部經。慧能聽了,安頓好母親,就前往黃梅拜見弘忍。  當弘忍知道他是從偏遠的新州來的時候,就故意考他:「你從蠻荒之地而來,是個南蠻,難道也想成佛?」慧能毫不膽怯地說:「人的出生地雖然有南北的不同,但每個人的佛性都一樣。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善知識
    六祖大師於法會面對人眾時,並不是以取相為攝持受法人等,而是在內心的起點上,就是以「無住」這一思想來楷定自己,不於接眾聞法者的差別作為起念生起處並為其所系縛。況惠能大師曾言菩提本自清淨,自內心若清淨,自內心不起妄念,不起執著,不於一法上去攝持,那麼於諸時會大眾又何能生諸差別呢?
  • 佛教 面對自性的考試慧能順利過關了!但六祖到底打了多少分呢?
    上文書我們講到,半夜三更,五祖弘忍大師為六祖慧能大師單獨講授了《金剛經》的妙義。六祖慧能大師言下大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拙作。)至此,慧能大師終於通過了五祖弘忍大師的堪驗考核,馬上就可以接受衣缽成為中國禪宗第六代祖師了。那麼面對五祖弘忍大師提出的這一場有關「自心般若之性」的考試,我們的六祖慧能大師到底打了多少分啊?神秀大師呢?
  • 六祖壇經,真如在佛教裡是個非常重要的名詞,六祖慧能,壇經
    在天台宗那裡,更精煉為止觀,止是定,觀是慧。而禪宗呢?則只談明心見性這一著,不論涉及到哪一個領域,禪宗都是這麼一著。六祖大師亦如孔孟出身貧微,採樵自給。偶聞經句而赴黃梅求道。證悟本來面目後,攜信物衣缽遁隱數載。
  • 且聽六祖如是說
    上一講我們說到,六祖慧能大師為了躲避「惡人」追殺,隱遁到獵人隊伍裡。這一隱就是十五年!十五年的光陰荏苒,已經將一位十四五歲的聰慧善良的少年脫變成一個三十歲的偉岸大丈夫了。六祖慧能大師自從離開黃梅五祖弘忍大師之後,未嘗有一刻忘懷恩師的教誨,即使混跡於山林獵戶之中,也是終日精進修行。這一日獨自思維:「時當弘法,不可終遁。」
  • 《金剛經》:讀懂六祖慧能的解義裡一句話,一通百通
    六祖慧能在《金剛經》的解義裡有句非常重要的話叫做「無相為宗,無住為體,妙有為用」,這十二個字是《金剛經》奧妙所在,用慧能大師這句話來解讀《金剛經》,幾乎一通百通。相傳,六祖慧能因為聽到五祖宏忍大師講解《金剛經》裡的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頓悟。這八個字是《金剛經》的精髓。如果我們把《金剛經》這八個字精髓用慧能大師十二個字來解釋,那麼「應無所住」就是不住於相(有),「而生其心」生個什麼心?
  • 慧能大師: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禪宗的始祖菩提達摩,達摩將衣缽傳給二祖慧可,慧可傳三祖僧璨,僧璨傳四祖道信,道信傳五祖弘忍,弘忍傳六祖慧能,慧能之後不再傳衣缽。弘忍大師眾多的徒弟中有一位上座和尚神秀大師,資歷很深,也很有學問,為人持重,大家都以為他能繼承禪宗衣缽。他有一首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弘忍看後認為未見本性,就沒有傳他衣缽。
  • 慧能大師: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唐·《六祖壇經》法海本,《大正藏》48·348下-349下之六祖慧能大師語)慧能請別駕(注13)張日用書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祖見眾生驚怪,恐人損害,遂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眾以為然。
  • 五祖傳了什麼法給六祖?禪宗一脈憑心而得
    一首偈子成全六祖慧能得法的因緣六祖慧能聽別人給自己讀了神秀所做的「偈語」,知道神秀所做的偈語沒有窺破境界。神秀偈強調觀心、淨心的有為修行功夫,其所追求的「清淨佛性」,也是在「時時勤拂拭」之後才有的,是與「染汙塵埃」相對的生滅法。
  • 六祖壇經:風動,幡動,心動,到底什麼在動?
    (慧能)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一眾駭然,印宗延至上席,徵潔奧義。文章故事:六祖慧能大師離開五組之後,在民間獨自修行達十五年之久,那個時候,慧能大師還不是佛的四眾弟子,從這一點可以證明,在家眾只要刻苦一心,同樣可以開悟見性成為阿羅漢及大菩薩。
  • 壇經 是六祖慧能大師對所有禪修者發出的十大獅子吼
    壇經,是六祖慧能大師,對佛法禪修方法的梳理和總結,是對佛法禪修的錯誤方法和錯誤認識,進行糾正批評和改正方法的總結。如果我們從佛法禪修角度來讀壇經,整部壇經就無異於是六祖慧能大師,對每一位禪修者發出的十聲獅子吼。
  • 聽慧能大師怎麼說
    我們前面和大家聊了什麼是佛教所倡導的懺悔。還講了懺悔法對於我們實際修學佛法的重要性。我們還分享了發生在身邊的善信們在懺悔前後所呈現的不同的身心變化。但我所說的這些還不都是我們偉大的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所宣講的「懺悔法」。那麼我們六祖慧能大師所開示的「懺悔法」又是一個什麼樣子呢?
  • 象州「六祖巖」石刻詩歌賞析
    張九齡像廣東曲江南華寺(原稱寶林寺)是六祖慧能弘法三十七年的主要住錫之地,也是六祖真身的永久供奉之地。而張九齡卻是和六祖慧能有很深的因緣,且深受六祖之影響。宋沙門釋契嵩《傳法正宗記》卷第六有載:「昔唐相始興公張九齡方為童,其家人攜拜大鑑(唐憲宗諡六祖為大鑑禪師)。
  • 六祖慧能說:得道之人只見己惡不見人非 一句話盡顯禪者胸懷
    六祖慧能說:得道之人只見己惡不見人非 一句話盡顯禪者胸懷 | 文 青衫文齋六祖慧能的法脈傳人之一神會大師,是唐代著名禪僧,菏澤宗之祖。最初,神會在荊州玉泉寺神秀大師處學習禪法,後來神秀大師因奉武則天宣召,入宮說法,便勸神會到廣東韶州六祖惠能那裡去繼續學習。當時,神會年僅13歲,對五經、老、莊已經有了很深的研究,加上在神秀大師學得了純熟的禪法,雖然年少,但自視甚高。神會見到六祖慧能,禮拜之後,惠能大師說:「善知識遠道而來,辛苦非常,還能識見事物的本來面目嗎?
  • 風吹動寺廟前的經幡,六祖慧能卻說是人的心在動
    六祖慧能受五祖弘忍付法後,於唐高宗儀鳳元年(676)到廣州法性寺,正遇上印宗法師講《涅榘經》。傍晚,風吹動著寺廟前的幡,譁啦啦地飄。當時,有二僧正討論這一情思,甲僧說:「這是風在動。」乙憎說:「這是幡在動。」
  • 佛教問答:六祖慧能在獵人眼中是個什麼樣的人?
    #佛教文化#六祖慧能現在已經成為我們公認的大師級人物,他的一生也是充滿離奇與波折,可是我們如果還原當時歷史,六祖慧能在當時獵人隊伍中又該是個什麼樣子呢?電影版《六祖慧能傳》中六祖多次受到加害,但每次都能神奇般地化險為夷。一方面這可能是為了使電影產生戲劇性的效果,另一方面可能也為了展現六祖修行所得的福報。只是我們想,如果六祖當時已經具備那種神乎其神的能力,又何必躲在獵人隊伍中十五年,勢必應該早點出山?所以那種過於神奇的傳說不能全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