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觀無量壽經》
我們的法達禪師放下了傲慢,虔誠恭敬地向我們偉大的禪宗六祖慧能大師請教法義。六祖慧能大師問法達禪師曰:「汝念此經,以何為宗?」法達禪師答曰:「學人根性暗鈍,從來但依文念誦,豈知宗趣?」
我們熟悉《法寶壇經》的應該知道,六祖慧能大師口裡講的「此經」其實指的就是法達禪師誦的《法華經》。也就是《妙法蓮華經》。這是一部非常殊勝的佛教經典。所謂「成佛的法華」。如果有機緣的,有條件的善信們,最好都請一部《妙法蓮華經》回去念誦念誦。利益無窮,功德無量。
南無妙法蓮華經!
我們自從皈依三寶佛法僧之後,就應該每天誦經。誦經是我們修行人的本分事。誦經也是深入經藏的最為方便的法門。
不然要怎麼樣呢?我們每天摟著經書睡覺嗎?那樣一者不恭敬,二者也睡不安穩。因為它硌得慌啊!
還有一種修法是「拜經」。就是把經書供起來,每天去焚香禮拜。也有人這麼幹的!一位北京的出家師父和我講,他一開始就讀不懂《普賢菩薩行願品》,後來就發願拜《普賢菩薩行願品》。拜了十一萬八千八百拜。每天五百四十拜,拜了半年多的光景。所以人家那個修行就很了不起。真的對於經藏是「拜讀」啊。這樣做能不能深入經藏就不清楚了,但這樣做的確可以消除我們的慢心和罪障。所以「拜經」讀誦也是非常殊勝的方法。
六祖慧能大師此處講的和這些修法卻又有不同。祖師教誨我們誦念經文之時,要「知宗趣」。
什麼是知宗趣呢?就是要我們明白知曉所誦念經文的宗旨和深義。這個「知宗趣」可以是誦經前「知」,也可以是誦經的過程當中「知」,自然也可以是誦經後「知」。但一定要「知宗趣」。知宗趣就是六祖慧能大師教導我們的誦經之法。
可是呢?我們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和法達禪師一個類似,即「從來但依文念誦,豈知宗趣?」。這裡的豈知是反問,意思就是從來但依文念誦,不知經義。這是絕大多數是這樣念誦經文的。而且我反覆強調,我們不可以和法達禪師比,我們比不了法達禪師。某種角度來講,法達禪師都應該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法華三千部!我們如果能誦夠兩千部《法華經》可能才和法達禪師比一比吧?一比,還是比人家少!
還有一小部分人是妄解經義。這一類人其實也不少。這一類人也聰明機靈些,識字也多。但這一類人就是喜歡妄解經義。他就是在自己的思維意識裡去想像和猜測佛陀的教言。
有一些人是這樣的去誦經。還有一種就比較稀有罕見,就是類似六祖慧能大師這樣的人。根性好,於佛相應,誦經時就能夠於法義相應。這一類人不多,可以說甚為稀少。
當初我們的六祖慧能大師,他字都不識,幾乎就誦不成經。但人家有個好耳朵,一聞經中之語,立刻瞭然於胸。我們是用眼睛看著經本,嘴巴念誦著經文,偶然能思悟一半句經義,都不錯了。但六祖慧能大師就是用耳朵和心來「誦經」的。
六祖慧能大師這個修法其實就是非常「標準」的「聞思修」的修法,是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所開演的「耳根圓通」的殊勝法門。六祖慧能大師不只是頓悟,不只是明心見性,他也修「耳根圓通」。耳根圓通誰也得修!
但不管怎樣誦,我們目的都只有一個,那就是要明白經中的法義是什麼,要明白佛究竟給我們講說了什麼樣的妙義。深入經藏,明了佛義,智慧如海 ,這是我們誦經的根本目的。所以「知宗趣」對於誦經來說就尤為重要了。但這個的確有點難度。因為「知宗趣」是建立在已然明心見性的基礎之上的。
法達禪師那麼精進,誦《法華經》三千餘部都不知宗趣。我們也不要太高看自己,一下就可以達到「知宗趣」的高度。但我們讀了《法寶壇經》之後有個好處,那就是聽聞了六祖慧能大師對於法達禪師的開示之後,我們也就聽聞了六祖慧能大師的「宗趣」了。這相當於是走了一個捷徑。所以我們要感恩六祖慧能大師!我們要感恩法達禪師!
古來還有一種誦經的方法就做「隨文入觀」。這個方法也很殊勝,但也不易「操作」。這都是給聰明人準備的「妙法」。那個「隨文」還好一些,「入觀」就難辦了。是入「觀」,不是入「看」。
觀,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竅訣。為什麼要稱「觀」為竅訣呢?就是因為如果我們具備了「觀」的能力,就可以對於佛義法義經義有更為深廣的認識和了知了。
六祖慧能大師講得「知宗趣」的誦經法是建立在本心自性上的;隨文入觀的誦經法是建立在「觀想」甚至是「觀照」上的。這兩種方法都非常殊勝,但都不容易做到。尤其對於初學,就顯得更為困難一些了。
我們一開始誦經,先求流暢為是。
我們要把這個經文反覆勤誦。誦的極為流暢,幾乎能達到不看經本就能誦念經中文句。這個時候,你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的話就會發現,當你誦經特別流利的時候,你就會「分心」法了。
你嘴巴裡念誦著經中文句,可是你的「腦袋」已經可以開小差了,可以七想八想的胡想了。而且那個經文還念不亂。這是念經的第一步。
接下來就要把我們這個開小差的念頭「揪」回來,讓我們所有的心思都集中在經文上。一句和一句之間要連綿緊緻,不要讓念頭往外跑;一字和一字之間要連綿緊緻,不要讓外面的境相往裡鑽。這樣漸漸的就可以達到「專注」。這是念經的第二步。
後面還有三四五六七八步……但不可以講。一講你就會了。
我們先用念誦經文這件事情來整合我們的身心。
我們的身心專注了,能夠一心一意,專心致志的去誦經了。那個念頭啊妄想啊,幾乎沒有出入了。那這是什麼境界呢?這就是「定」的境界。由念誦而入於禪定的境界。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自然做到隨文入觀了。也只有在這個的基礎之上,才叫做真正的隨文入觀。不然就是意識裡的妄想。
每天念兩句經文,然後抱著腦袋在那瞎想。或是邊念經邊在那裡琢磨,這都不是「入觀」。這都叫「不老實」。
所有的經都是釋迦牟尼佛金口宣說的。釋迦牟尼佛皆是由本心自性開演如來一代時教的,皆是由無量三昧之中開演無量甚深法義的。
有鑑於此,我們在誦經的時候,不只是做到虔誠恭敬就夠了,還要做到安靜。做到內心安靜下來,安寧下來。漸漸的要通過念誦「入定」,在念誦當中入定,進而「隨文入觀」。了知甚深法義。
當然如果我們也能明心見性,一聞經語,隨即開悟,那當下就「知宗趣」就更好了。
南無阿彌陀佛!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疾病,皆得健康。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貧窮,皆得富足。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煩惱,皆得菩提。
祈願一切眾生,得遇佛法,皆得成就。
本文原創感恩關注
願與有緣共成佛道
朋友們,善信們,各位大德菩薩們,大家吉祥如意,南無阿彌陀佛!【一四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