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祖傳了什麼法給六祖?禪宗一脈憑心而得

2021-01-08 尚思修善學佛

一首偈子成全六祖慧能得法的因緣

六祖慧能聽別人給自己讀了神秀所做的「偈語」,知道神秀所做的偈語沒有窺破境界。神秀偈強調觀心、淨心的有為修行功夫,其所追求的「清淨佛性」,也是在「時時勤拂拭」之後才有的,是與「染汙塵埃」相對的生滅法。

而世間眾生最重大的事情就是要解決生死輪迴的痛苦,修行如果每天只知道持戒、修定以求福報,不知道追求出離生死輪迴之苦;如果不能頓悟自心本性,福報怎麼能救人出離痛苦呢?

六祖慧能大師

而神秀只是到了門外,進不進得門來還還難說。而六祖慧能聽了神秀的偈語以後,首先破除的是對身(菩提本無樹)、心(明鏡亦非臺)的實體性執著(本來無一物),因此相對的「染汙塵埃」也非實體、不真實、無可得。

首先,六祖大師偈中的「佛性常清淨」是以前兩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為前提的,其「清淨」是以破除實體執為內涵的,即清淨與空、無一物是同一內涵,都有「佛性本空」義。

在舂米的慧能

五祖都是傳了什麼給六祖

但是此時的六祖並沒有大悟、徹悟,還停留在大乘佛法破除二我執的偏空之智,所以偈中所言的「佛性」也是偏於空義,並非有不二的中道佛性義。

因此五祖才單獨傳法,為什麼要單獨傳呢?因為在眾多弟子中,只有惠能窺探到了「門徑」,這也是「禪」以心傳心的特點,禪的領悟不是用語言來描述的,是自己特有的感覺,這種感覺只有自己能夠體會。

五祖傳法

果不其然,惠能在聽聞五祖弘忍大師講解《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後所作的偈語,將空有不二的中道佛性統一於自心,自心即萬法,萬法即自心。

這時的慧能大師的喜悅之情是難以言表的,那種豁然開朗,心與虛空為一體,解脫、自由、自在的空明、悟性如脫韁野馬縱橫馳騁,突破了身體的桎梏。

於是慧能作下了又一偈語來表達此刻的心情:

五祖與六祖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自心之體性是為心性,心性破除了實體性,是自性之無性;心性隨順清淨因緣而有無量功德之用,是無性之自性。

六祖得法之後,五祖交代他要「善自護念」,即要時時入正觀,提持不二中道之清淨心,而轉化一切雜染,這指的是悟後修行的訣要。

五祖交代六祖要「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是自利利他的統一。

六祖慧能畫像

但要度化眾生,還需要假以時日,不斷修行而成就後得智,這是五祖交代「不宜速說,佛法難起」的原因之一,也是六祖隱伏十五年之後才出山度化眾生的原因之一。

昔日達摩大師剛來漢土,人們對他並不信任,所以傳付袈裟作為憑信之物,一代一代傳承不斷;佛法則是以心傳心,都是讓弟子自己頓悟心性、明解自心。

自古以來,前佛與後佛之間、前師與後師之間傳付的即是對自心、對心性的證悟。因此五祖對六祖說,袈裟是爭奪名利的因緣,傳到六祖以後就不再往下傳了。

佛法難起

五祖給六祖的偈語

三更傳法給慧能,眾人都不知,五祖知道慧能徹悟了自心本性,就對慧能說:「如果沒有如實知見自心,修學佛法就沒有得到真正的利益;如果如實知見自心,如實知見本性,就成為大丈夫、天人師、佛。」

五祖對慧能說偈曰: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

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什麼意思呢?告訴我們說,眾生因為聽聞佛法等,積集清淨無漏的種子;一旦頓悟,即是清淨無漏種子成為現行,從而證道成佛,這是從世俗諦、從事佛性上來說。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

一切眾生非實體,清淨無漏種子也非實體,見性、成佛同樣也非實體,這是從勝義諦、從理佛性上來說。「無情」,是指沒有實體的「有情」,與「無生」是指沒有實體的「生」一樣,在這裡不是指「有情」相對「無情」世界。

迷時師度,悟了自度

沒有悟道的凡夫眾生需要已經悟道的禪師作為增上緣,已經悟道之後則要自己精進修行不斷破除種種無明煩惱,乃至徹證無上菩提,成就大般涅槃,即是自度成佛。

這是六祖悟道以後,五祖連夜送他走時師徒兩人渡河時,六祖說的話。也成就了六祖一代祖師的佳話。

【尚思修善學佛 說】以上資料出自於《壇經》。

相關焦點

  • 四句偈語得衣缽,深夜三更得佛法,風吹幡動是心動?說說六祖惠能
    在我國佛教的發展歷史上,六祖惠能可以說是影響最大的高僧。南北朝初期達摩祖師入中土,開創禪宗,到禪宗六祖惠能,禪宗衣缽有序流傳。所謂「衣缽」,客觀點來說就是「袈裟、缽盂」,此袈裟為「木棉袈裟」。因為得衣缽為傳人,自然也傳其佛法,因此後世也以「衣缽」代指佛教傳承。
  • 佛教禪宗:有明子暗子之分,六祖慧能與神秀禪師二者相輔相成
    漢傳佛教分八宗,以禪宗為首,弘揚佛法道義,歷史上南禪宗與北禪宗皆出自唐代禪宗,南宗慧能祖師與北宗神秀禪師更是同出一門,都是師承禪宗五祖弘忍法師。二人雖同出一門,但是所修佛法卻大相逕庭;一為「頓悟」二為「漸修」。
  • 六祖壇經與禪宗講座 鄭振煌教授主講
    六祖壇經與禪宗講座 鄭振煌教授主講 2013-05-01 11:06:14  來源:大公網佛教
  • 探訪五祖寺 走一段六祖大師開悟的路
    五祖夜半授法缽,恐眾人傷害,命惠能連夜遠奔,路過哪裡?當歷史照進現實,能否一一得到印證?南方日報記者和省民族宗教研究院江泓博士一起,重走六祖的黃梅求法路,力求為讀者再現1300多年前影響中國禪宗發展的歷史場景。滿山茂松翠竹,一條小道從黃梅縣馮茂山下蜿蜒而來,遠遠地,只見一個身材矮小的南方青年穿過密林薄霧中的小徑攀行走近。
  • 「天下祖庭」五祖寺:上承達摩一脈,下傳能秀兩家
    「天下祖庭」五祖寺:上承達摩一脈,下傳能秀兩家來源:東楚晚報 時間:2008-12-19 9:01:00  文字大小:【大 中 小】主峰白蓮峰海拔800多米,五祖寺院就坐落在半山腰。  漫步五祖寺,我忽然想起弘忍大師傳法給六祖慧能的禪偈:「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亦)無種,無性亦無生。」看來,禪偈只有「能者得之」。  惟道法師向我們介紹,五祖寺原名東山寺,或東禪寺,建於唐永徽五年,即公元654年,是中國禪宗第五代祖師弘忍大師的道場,也是六祖慧能大師得法受衣缽之聖地。
  • 衍真法師禪修夏令營開示:禪宗的源流
    在他一生中說法四十九年,最後在靈山會上,他拈起金曇缽花,下面人天海眾都不明就裡,沒有誰能夠領會佛陀的意旨,只有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陀就講,「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教外別傳的法印,付囑摩訶迦葉。」這是我們禪宗裡面很著名的「拈花微笑」的公案,同時佛陀付囑了心印以後還付囑了摩訶迦葉衣和缽來表法。
  • 禪宗六祖那首開悟偈子
    歷史回放:據《壇經》所載,六祖惠能在五祖弘忍處修行期間,五祖「一日喚門人盡來」,要大家「各作一偈」。並說「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稟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壁上書寫了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 且聽六祖慧能大師如是說!
    據《壇經》記載,六祖慧能大師的身後有數百人在追趕甚至是追殺我們偉大的祖師!《壇經》學到此處,不禁要問,誰?是誰?是誰要追殺我們的六祖慧能大師?大家不要忘記此時的慧能大師雖然已經從五祖弘忍大師那裡繼承了中國禪宗第六代祖師的衣法,但充其量也只是一個十四五歲的少年啊。
  • 揭露肖平實所謂的公案拈提實質:肆意詆毀六祖等古今大德
    僧便問:「什麼人合得?」師曰:「不入門者。」僧曰:「只如不入門者,還得也無?」師曰:「雖然如此,不得不與他。」平實云:據《六祖壇經》所載,六祖在黃梅證悟之前,因五祖有意傳遞衣缽,欲立一人為第六祖,乃要求同住黃梅之弟子等人,各自寫偈上呈。神秀大師多日思考,便於夜裡密書一偈於粉牆上:「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隨即傳誦於寺中。
  • 為什麼說弘忍大師的這首偈語,詮釋的是禪宗的法脈?
    眾所周知,禪宗源自於靈山法會上,世尊傳給迦葉尊者的心法,也是作為佛教傳承的另外一門薪火,即教外別傳。在法會上,世尊如此咐囑迦葉:「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所謂「正法眼藏」,其核心就是「實相無相」,也是「涅槃妙心」,而這些就是後來禪宗的教義,而「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只是講禪宗的外在體現,也就是說,禪宗的法脈傳承並不依靠文字流傳,即超越了傳統佛教經典之外的教義,這一教法,後世也稱為心法或法脈,說到底就是「以心傳心,以心印心」的法門。
  • 禪宗南宗,提出頓悟之法,教人直指本心
    所有的運動都可劃分到兩個領域內,精神和物質,精神領域這一塊,宗教思想為第一,人們的好奇心讓人們需要一個信仰,只有找到自己的信仰,才有方向,才有生活的動力,如此我們便來討論一下禪宗在精神領域上的建樹。禪宗是從佛教當中分支出來的,相傳釋迦牟尼講法時,用手拈花,迦葉尊者微笑,所以傳下「以心見心」的妙法。
  • 淺釋《六祖壇經》中無念、無相、無住之大意(一)(深度長文)
    要了解「三無」,當探本尋源,一面從禪宗的發展與融合中國文化來看,一面則從如來藏與空宗入路,理解六祖的「自性」與般若思想的關係,故加上「兼論六祖禪宗的源流和特色」這副題,作較宏觀的探討。此說的確擴大了心的範圍,心的本質就是「清淨」,對貫通般若和佛性,邁出一步。(後來神秀所依的,就是這觀點,亦構成與慧能的思想分別,稍後再作說明。)禪宗三傳至僧璨,把慧可的「心性說」發展成「即心即佛」,再配合般若中觀的「不二法門」和老莊哲學,是禪宗中國化的重要轉折。
  • 但六祖到底打了多少分呢?
    上文書我們講到,半夜三更,五祖弘忍大師為六祖慧能大師單獨講授了《金剛經》的妙義。六祖慧能大師言下大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拙作。)至此,慧能大師終於通過了五祖弘忍大師的堪驗考核,馬上就可以接受衣缽成為中國禪宗第六代祖師了。那麼面對五祖弘忍大師提出的這一場有關「自心般若之性」的考試,我們的六祖慧能大師到底打了多少分啊?神秀大師呢?
  • 禪宗最有名的公案:風吹幡動,和「心」有關嗎?
    六祖像因此,禪宗很多時候正是以這樣的形式直指人心,讓人覺悟成就,說到底,這就是禪宗最常用的教學方法,也是表達自己修行證悟境界的一種方式,甚至可以說,對某一個問題的切入角度,就是一個人所能覺悟到的層次如六祖大師的「風吹幡動」這一公案,讓法性寺的僧人一下子就知道,來者就是黃梅山五祖的傳人,關於這段公案,《壇經》如此記載,即:「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
  • 師父把一樵夫帶上山,後來寫下一詩,影響禪宗近千年
    傳說,釋伽牟尼佛用手指拈起了一朵花,看向弟子們,弟子們紛紛不解這是何意,唯有摩訶迦葉露出了一抹淡淡的微笑,釋伽牟尼佛隨即露出了微笑,並將心法傳給了摩訶迦葉。摩訶迦葉大徹大悟,建立了佛教的分支—禪宗,而「佛祖拈花,迦葉微笑」這一典故也和禪宗的精妙密法一樣,流傳至今。禪宗之學飽含世間奧義,代代相承,沒有辜負佛祖的囑託。
  • 實修淺悟:禪宗與如何得清淨
    ,看過我之前其他文章的朋友們應該知道,那這句詩又和今天要講的禪宗有什麼關聯呢?我們知道禪宗有一部經典《壇經》,是唯一一部被稱為經的由中國僧人宣說的典籍,足以說明六祖慧能大師不僅是一位肉身菩薩,更是一位對中國禪宗,中國文化起到變革的開山祖師級別的人物。
  • 弘新開示:法不入心,心外求法
    三藏十二部叫有字的,什麼叫無字的?無字真經是什麼?每一個人的自性就是無字真經。你不悟自性,就是不悟無字真經。三藏十二部都是有字的,最後都要歸到自性裡。三藏十二部從哪裡圓?自性裡圓,都是從自性裡去悟去。法不入心→心外求法法如果不入心,法不入心都叫心外求法。法不入到你的心中,都是修假。
  • 明賢法師:達摩祖師創立的禪宗影響了誰?
    在經歷了二祖到五祖弘忍大師一脈單傳的階段後,到了六祖慧能大師,達摩祖師開啟的禪宗進入了全新的階段。弘忍大師後,禪宗分出南北二條道路,而又以慧能大師所傳之南宗頓教直契祖師心印,終成禪門正統而化度無數。此後,從青原行思與南嶽懷讓禪師兩系下,漸漸演化出溈仰、臨濟、曹洞、雲門、法眼五家,正應了達摩祖師「一花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的偈言。唐宋以降,禪宗極為興盛,直到今天,一直是漢傳佛教的最為重要的支柱門庭。
  • 禪宗公案,是風動還是幡動?禪宗六祖慧能,一語點醒夢中人!
    禪宗公案,風動還是幡?悟性高的人,都會這樣回答!學佛不僅僅是念佛行善,拜佛持戒,學佛還需要我們去悟才行,禪宗有個很有趣的公案,你的回答,就決定了你,在學佛的過程中,到底悟到了多少?一日,六祖慧能來到廣州法性寺,忽聽見一僧道:風吹幡動,又聽另一僧說:幡動而知風吹。這二人一曰是風在動,一個說是幡在動,爭論不下。如果我們看到了,風吹幡動的場景,會如何回答?
  • 其實都是心動,心不動則萬物不動
    所以六祖就一邊吃肉邊菜,一邊偷偷的放生動物,有條件的話還會勸化合緣的獵人,然後靜靜的忍辱負重,靜待時機,而且一下子就是十五年。此時五祖早已經圓寂,神秀首座的「漸悟」法門也已經天下聞名,他甚至還被朝廷奉為國師,而真正的禪宗祖師卻還在南方偏僻的地方吃「肉邊菜」,隱藏身份,可見弘法之難,眾生的共業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