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偈子成全六祖慧能得法的因緣
六祖慧能聽別人給自己讀了神秀所做的「偈語」,知道神秀所做的偈語沒有窺破境界。神秀偈強調觀心、淨心的有為修行功夫,其所追求的「清淨佛性」,也是在「時時勤拂拭」之後才有的,是與「染汙塵埃」相對的生滅法。
而世間眾生最重大的事情就是要解決生死輪迴的痛苦,修行如果每天只知道持戒、修定以求福報,不知道追求出離生死輪迴之苦;如果不能頓悟自心本性,福報怎麼能救人出離痛苦呢?
而神秀只是到了門外,進不進得門來還還難說。而六祖慧能聽了神秀的偈語以後,首先破除的是對身(菩提本無樹)、心(明鏡亦非臺)的實體性執著(本來無一物),因此相對的「染汙塵埃」也非實體、不真實、無可得。
首先,六祖大師偈中的「佛性常清淨」是以前兩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為前提的,其「清淨」是以破除實體執為內涵的,即清淨與空、無一物是同一內涵,都有「佛性本空」義。
五祖都是傳了什麼給六祖
但是此時的六祖並沒有大悟、徹悟,還停留在大乘佛法破除二我執的偏空之智,所以偈中所言的「佛性」也是偏於空義,並非有不二的中道佛性義。
因此五祖才單獨傳法,為什麼要單獨傳呢?因為在眾多弟子中,只有惠能窺探到了「門徑」,這也是「禪」以心傳心的特點,禪的領悟不是用語言來描述的,是自己特有的感覺,這種感覺只有自己能夠體會。
果不其然,惠能在聽聞五祖弘忍大師講解《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後所作的偈語,將空有不二的中道佛性統一於自心,自心即萬法,萬法即自心。
這時的慧能大師的喜悅之情是難以言表的,那種豁然開朗,心與虛空為一體,解脫、自由、自在的空明、悟性如脫韁野馬縱橫馳騁,突破了身體的桎梏。
於是慧能作下了又一偈語來表達此刻的心情: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自心之體性是為心性,心性破除了實體性,是自性之無性;心性隨順清淨因緣而有無量功德之用,是無性之自性。
六祖得法之後,五祖交代他要「善自護念」,即要時時入正觀,提持不二中道之清淨心,而轉化一切雜染,這指的是悟後修行的訣要。
五祖交代六祖要「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是自利利他的統一。
但要度化眾生,還需要假以時日,不斷修行而成就後得智,這是五祖交代「不宜速說,佛法難起」的原因之一,也是六祖隱伏十五年之後才出山度化眾生的原因之一。
昔日達摩大師剛來漢土,人們對他並不信任,所以傳付袈裟作為憑信之物,一代一代傳承不斷;佛法則是以心傳心,都是讓弟子自己頓悟心性、明解自心。
自古以來,前佛與後佛之間、前師與後師之間傳付的即是對自心、對心性的證悟。因此五祖對六祖說,袈裟是爭奪名利的因緣,傳到六祖以後就不再往下傳了。
五祖給六祖的偈語
三更傳法給慧能,眾人都不知,五祖知道慧能徹悟了自心本性,就對慧能說:「如果沒有如實知見自心,修學佛法就沒有得到真正的利益;如果如實知見自心,如實知見本性,就成為大丈夫、天人師、佛。」
五祖對慧能說偈曰: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
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什麼意思呢?告訴我們說,眾生因為聽聞佛法等,積集清淨無漏的種子;一旦頓悟,即是清淨無漏種子成為現行,從而證道成佛,這是從世俗諦、從事佛性上來說。
一切眾生非實體,清淨無漏種子也非實體,見性、成佛同樣也非實體,這是從勝義諦、從理佛性上來說。「無情」,是指沒有實體的「有情」,與「無生」是指沒有實體的「生」一樣,在這裡不是指「有情」相對「無情」世界。
迷時師度,悟了自度
沒有悟道的凡夫眾生需要已經悟道的禪師作為增上緣,已經悟道之後則要自己精進修行不斷破除種種無明煩惱,乃至徹證無上菩提,成就大般涅槃,即是自度成佛。
這是六祖悟道以後,五祖連夜送他走時師徒兩人渡河時,六祖說的話。也成就了六祖一代祖師的佳話。
【尚思修善學佛 說】以上資料出自於《壇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