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偉大而又漫長的文明進程中,佛、道、儒三家始終指引著我們的信念,千百年以來屹立不倒,不管世事如何變遷,但我們的信仰始終來源於這三大家,今天我們要欣賞的詩詞便與佛教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
傳說,釋伽牟尼佛用手指拈起了一朵花,看向弟子們,弟子們紛紛不解這是何意,唯有摩訶迦葉露出了一抹淡淡的微笑,釋伽牟尼佛隨即露出了微笑,並將心法傳給了摩訶迦葉。摩訶迦葉大徹大悟,建立了佛教的分支—禪宗,而「佛祖拈花,迦葉微笑」這一典故也和禪宗的精妙密法一樣,流傳至今。
禪宗之學飽含世間奧義,代代相承,沒有辜負佛祖的囑託。而就在那一年,流傳到了五祖弘忍這一代,弘忍座下有七百弟子,唯獨一弟子最為出色,無論是打坐、禪定都十分勤勉克己,而天分也是眾人之中最高的一個,該弟子名叫神秀,如果沒有後來的事,他便會理所當然地成為當之無愧的禪宗六祖,繼承五祖衣缽,但誰知,半路殺出個程咬金來。
一個名叫盧惠能的樵夫慕名來到了弘忍座下,想要修習佛法,但盧惠能卻因為身份低微且大字不識,只得每日在廟上做苦工。這天,五祖弘忍出了道題目,讓他們各寫一首關於佛性的偈子,寫得好的人便可以繼承他的衣缽,成為禪宗六祖。
而大字不識一個的盧惠能也有對於佛法的一番理解,並拜託人寫了下來,也正是因為這首偈,才成功博得了五祖青睞,五祖弘忍一眼就看出,盧惠能的悟性和自性遠在神秀之上,於是將禪宗衣缽義無反顧地傳給了目不識丁的蠻子—盧惠能。今天我有幸帶大家欣賞這首禪宗六祖所作的詩詞《菩提偈》。
《菩提謁》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這首詩詞的意思是,菩提的意思並不是樹,而是代表了智慧,明亮的鏡子也不只是個臺面,而代表人的本心。人的本心本就空靈清淨,那麼又哪裡會染上塵埃呢?
當時禪宗中盛行的是勤修苦練,入定苦修,希望能夠以自身的力量去對抗外界的紛擾,從而達到真正的涅槃境界,於是佛教徒們終日禪定,認真修習佛法,一心鑽研。而盧惠能這首詩所奉行的方法卻恰恰與他們相反,他認為,佛法本就講究的是一個緣起性空,萬物的生滅都自有其原因和規律,一切都在無窮無盡的變化之中,而我們人本身只不過是自然萬物中的一個環節罷了,所以作為渺小而脆弱的存在,我們又能改變外界的什麼呢?
若是一切都向外求,而不自省,又怎麼能大徹大悟?我們需要修習的並不是對抗外界幹擾的方法,而是應該是自己內心清淨,才能最終證得菩提涅槃境界。
盧惠能的這首詩,勸人觀自在,觀本心,而不是向外界去求清淨解脫,這不正是超脫於萬物之上的佛法嗎?生活中做人做事也應該如此,不應該向外界所求,而是應該清淨自己的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