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在讀書|從「人生如夢」看禪宗文化對蘇軾的影響

2020-12-22 美食智在說

內容摘要:北宋以來,禪悅之風盛行,士大夫的為人為文普遍受到禪宗的影響。蘇軾就是一個典型。本文著重分析了在人生實踐中,蘇軾對禪宗所持的「拿來主義」的實用哲學觀,著重指出:蘇軾與禪宗並非在宗教層面上締結姻緣,而是在身處人生困境中借禪宗消除人生的外部壓力。

關鍵詞:禪宗禪悅之風人生如夢生存哲學

禪宗原是充分中國化、世俗化的佛教宗派,尤其是慧能開創的南禪宗,經過一二傳後,將禪的意味滲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就形成了一種隨緣任運的人生哲學。

到了北宋熙寧年間,隨著學術文化的全面繁榮與整合,禪悅之風大行其道。禪宗所蘊含的人文資源和精神傳統非但沒有在復古運動的排佛思潮中灰飛煙滅,而且被士大夫們廣泛移植到意識形態的各個領域,其中尤其以文學為甚。」[①]

在文壇上,顯著表現出受這種文化濡染而對其人其文有深刻影響的,莫過於蘇軾。作為北宋文壇的一代宗師,蘇軾學養深厚,涉獵極廣。

「平生斟酌經傳,貫穿子史,下至小說、雜記、佛經、道書、古詩、方言,莫不講究。」[②]

與此相對的是,蘇軾的思想體系也相當龐雜,儒、釋、道並行不悖,他不僅對儒、釋、道三種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認為它們本來就是相通的。蘇軾的人生觀的哲學就是建立在以儒學為根本而浸染釋、道思想的基礎上的。其中,禪宗是蘇軾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蘇軾是一個複雜的文化個體,禪宗對其作品的影響並不是單一的,它傳承佛教和悖離佛教的雙重性賦予了蘇軾之作以特殊的魅力。

縱觀蘇軾之作,視人生如夢幻、朝露、泡影、空花、浮雲的句子,幾近百處。「人生如夢」幾乎成為蘇軾作品中揮之不去的一種情結。有學者提出這明顯來自佛教的「性空說」。佛教中的大乘空宗認為世界是假有性空的夢幻,一切事物都是「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虛空、如響、如健閥婆城、如夢、如影、如鏡中像、如化」[③],皆虛妄不實。回頭再來看看,在蘇軾作品中,直言「人生如夢」、「人生如寄」的現象屢見不鮮。其實這並不是佛教詞彙的突兀呈現,而是佛教觀點深入人心的體現,是蘇軾個人人生情感的真情流露。試看《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如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記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人常困驢嘶。

這是蘇軾26歲那年作於鳳翔任上的一首詩。六年前,蘇軾與弟弟蘇轍赴汴京應舉,經過澠池曾寄宿奉閒僧舍,兩人題詩僧壁。後蘇軾再過澠池,奉閒已逝,子由作詩懷舊,追憶當年「共道長途怕雪泥」、「舊宿僧房壁共提」的情景。這樣從往昔記憶中截取的零散片斷卻引起了蘇軾對人生的謂嘆和思考。其實人生匆匆,所有的過往僅僅留下了一些偶然的印記,稍瞬即逝,永遠沒有積極的意義。如此看來,生命其實被一種無形的力量支配著,緣起緣滅不能依靠常理去推測,生命的許多空白僅僅能依靠「人生如夢」去解釋。「回顧這首詩,生命的虛無飄渺和人生的空靈超脫令人久久回味。從上面這首詩的理解,我們可以發現,其實蘇軾心中的一種鬱結,可以通過平時一個看似隨意的物象或情結渲染到他的作品中。至於這種鬱結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我們不得而知。我只是看到蘇軾那種超然自得的心態

有人說,蘇軾再仕途順利時以儒家的「兼濟」思想自居,

在遭貶失意時則轉投佛老以求精神支持。縱觀蘇軾一生的經歷遭遇,很難很確切的說出是與否的答案。蘇軾對任何一種思想的態度變化其實同仕途的變化沒有必然聯繫。

對佛教,蘇軾的態度確實起伏很大,詆毀謾罵有之,虔誠禮拜有之,不離不棄同樣有之。眾所周知,宋代文人的主體角色比起前代複雜得多,文人往往集參政、文學、學術於一身。蘇軾正是這樣一個時代的典型知識分子,當他處在官位上時,站在維護儒家正統思想的角度上針對佛教的消極方面加以駁斥,這無可避免。但是這並不說明他在學術上汲取佛禪思想。在蘇軾早期的作品中,的確以儒學為宗,以實用為務,對佛教的批評既犀利又有意氣用事之感,他其實完全是將佛教視作封建倫理政治的異端加以駁斥。

在他的作品中,蘇軾寫道:「今士大夫以佛老為聖人, 書於市者,非老莊之書不售也。」更有甚者,蘇軾批評佛教「廢學而徒思」的風氣,認為會造成「其中無心,其口無言,其身無力,飽食而嬉」的流弊。從上述種種來看,蘇軾的官本位思想十分濃厚,對佛教思想對功利主義的消極意義十分不滿。

在蘇軾遭貶輾轉東南各地的時候,在「親友絕交,疾病連年,饑寒並日,人畢相傳已死」[④]的日子裡,蘇軾哀嘆命運,同時又酣歌醉舞,笑對「扁舟草履,與樵漁雜處」[⑤]的生活。從這時蘇軾開始與佛門僧人交往。我覺得這才是蘇軾對佛教態度轉變的原因,非因遭貶尋求精神安慰,而是源於在同眾多方外釋友談禪悟道、酬唱往來的過程中,蘇軾身上的文人氣質得以充分的展現。

試看蘇軾這個階段的詩詞,

「年來漸識幽居味,思與高人對榻論」[⑥]

芍藥櫻桃俱掃地,鬢絲禪榻兩忘機」[⑦]

這些句子與其說時修道之人的自我表白,還不如說是蘇軾別有情致的個人生活寫照。

蘇軾入禪院,非求佛佑,而求靜心。他其實與當時的許多文人一樣,發現依照儒家思想提出的道德完善途徑已經無法彌合政治生活與個體存在之間的分裂,轉而求助於佛家思想作為「理遣」(通過認識上的明理來化解打擊造成的痛苦,保持精神的平和完滿)的新手段也是情理中的事。有人說,這就是蘇軾個人精神哲學的一大特點——以變應變。

蘇軾「僕之食豬肉」,東坡肉

其實,儒、釋、道之間融合的價值,不在於他們內在的精神全部被蘇軾所接納,而在於它們之間相通的部分結合為一種心理手段,為他提供了一種緩解矛盾、消除分裂、維持平衡的方法,使他能「遇物而應,施則無窮」。蘇軾曾在《答華仲舉書》中坦言:「住時陳述古好論禪,自以為至矣,而鄙僕所言為淺陋。僕嘗語述古之所談,譬之飲食龍肉也,而僕之所食,豬肉也。……公終日說龍肉,不如僕之食豬肉,實美而真飽也。」由此可見,蘇軾對禪宗「拿來」的態度或可稱之為實用主義的哲學,即不求高深但為我所用而已。禪宗對他而言,不是頂禮膜拜的精神偶像;他接受禪宗思想也不是出於「出生死,超三界」之類的宗教目的或是闡揚義理的需要,而是藉此消除外部強大的政治壓力鬱積在心中的塊壘,保持主體精神的平和完滿和人格追求上的獨立不夠。

正因為視禪悅為方法而不是目的,蘇軾在談禪時始終保持著「借禪以為詼」的灑脫,而他嚮往的終極境界甚至是「何進仗策相隨去,任性逍遙不學禪。」我們不難從蘇軾這帶有濃鬱世俗氣息的禪學見解中看出,蘇軾「塵根未脫」,然而正是這未脫塵根,才能使蘇軾這位「偽高僧」的說禪文字中帶上蘇軾個人的個性色彩,整個作品顯得率真可愛。

從某種意義上說,蘇軾對禪宗的態度正代表著士大夫精神人格的一類典型。然而,對蘇軾而言,在人生的磨礪中,起到彌合分裂、維持平衡的途徑不僅僅是參禪,在他看來,能為心靈提供真正自由境界的是文學藝術。「東坡嘗謂,某平生無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無不盡意,自謂世間樂事無逾世矣」。[⑧]實際上,正是禪宗和藝術對於人生的某種相近而又不同的意識形態作用,使蘇軾能在創作中忘記為世俗束縛的自我,充分享受身心的愉悅。所以,這種禪宗和藝術對於人生的某種相近而又不同的意識形態的作用,被蘇軾結合在自己身上,獲得了特殊的表現。正因為參禪不是純粹的宗教活動,也不只是遠離囂塵謀求精神安慰的功利手段,還是愉情悅性,使身心得到升華的詩意行為,所以蘇軾其人其文受禪宗影響也就不足為奇了。

[①] 張錦:《禪學對北宋文壇的影響》,貴州出版社,2001年版,第113頁

[②] 王十朋:《集注分類東坡先生詩序》,引自《蘇軾詩集》附錄,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2832—2833頁

[③]《摩 般若波羅密經》,《大正藏》第八章

[④] 《謝量移汝州表》,《蘇軾文集》卷二三,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56頁

[⑤] 《答李端叔書》,《蘇軾文集》卷四九,同前,第1423頁

[⑥] 《是日宿水陸寺,寄北山清順僧二首》,《蘇軾詩集》卷八,同前,第390頁

[⑦] 《送春》,《蘇軾詩集》卷十三,同前,第628頁

[⑧] 顏中其編:《蘇東坡佚事彙編》引《春渚紀聞》,嶽麓書社1984年版,第141頁

相關焦點

  •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豁達詩人蘇軾,宦途竟是如此不順!
    這就是著名的「三蘇」:蘇洵、蘇軾、蘇轍。在蘇洵27歲那年,長子蘇軾出生了。他忽然意識到自己已經是一個父親了,卻還是一事無成,看到自己的哥哥、表表兄、姐姐夫都已經科考成功,他受了很大的刺激。於是就在這一年,他發奮讀書。為了學習古文的章法,他曾燒毀了自己的文章數百篇,經過刻苦努力,終於成為宋代著名的散文家。蘇軾出生三年後,蘇轍也出生了。
  • 借禪生趣,禪宗意蘊的蘇軾書法藝術風格
    這裡蘇軾雖在評價永禪師的書藝,但更是自身書法藝術審美意向的流露。像蘇軾這樣一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集大成者,深悟禪宗在拓展藝術思維空間方向的獨到之處正如他把禪意滲入詩意一樣,也把禪宗的妙語融入到了他的書法藝術創作中,這種思想上的自覺,便以「反造疏淡」「奇趣」的語言方式表達出來了。
  •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文字丨【楓影視文化】圖片丨【楓影視文化】
  • 蘇軾赤壁懷古,究竟是人生如夢、人生如寄,還是人間如夢呢?
    前幾天遇到了這樣一個有趣的問題: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究竟是「人生如夢」,還是「人間如夢」?其實大家都知道蘇軾的這首詞有很多個版本,一般的宋詞選本中都會有一些標註。不過未必標註的那麼全面。人生如夢,一樽還酬江月。』」
  • 蘇軾的這首《念奴嬌》,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念奴嬌,詞牌名。唐元鎮《連昌宮詞》有「力士傳呼覓念奴,念奴潛伴諸郎宿」的句子,調名「念奴嬌」本此。蘇軾被貶黃州,於北宋元豐五年(1082年)夏天的一晚夜遊赤壁,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豪放詞。上片描繪赤壁景色,讚美江山之勝。
  • 明賢法師:達摩祖師創立的禪宗影響了誰?
    鳳凰佛教顧問導師明賢法師特別撰文,梳理達摩祖師東渡、創立禪宗、傳法二祖的緣起,深入分析禪宗「教外別傳, 不立文字」的修行關要及其作為中華文明最高境界的文化與歷史意義,並回顧漢傳佛教禪宗在以日韓為主的東亞其他地區的傳播歷程與影響,明賢法師提出禪宗在對漢傳佛教、東亞文化做出巨大貢獻之下,大乘佛教禪宗應回傳印度,達摩祖師回歸故鄉的願景。謹以此文紀念達摩祖師誕辰。
  • 少不讀蘇軾老不看辛棄疾
    少時不讀蘇東坡老來不看辛棄疾有人說:品蘇軾之詞,若清茶,一樽還酹江月。品稼軒之詞,若濁酒,一飲壯懷激烈。蘇軾和辛棄疾,後人合稱做「蘇辛」,都是宋代詞壇的佼佼者,皆為豪放派代表。為何說少不讀蘇軾,老不看辛棄疾呢?
  • 宋代文化開始打破門類限制,佛禪思想對文化整合會通產生重要影響
    這種文化思潮既帶有傳統的天人合一的因子,同時更融進了外來佛教思想的血液,它對文藝思想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本文試闡述佛禪思想與這種文化思潮的事實聯繫,並討論佛禪思想對此新思潮尤其是文藝思潮所起的催化和激發作用,以及這種催化和激發作用的理論價值。
  • 蘇軾因「烏臺詩案」入獄,故發出了「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感慨
    淺談蘇軾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仕途衰落,此後顛沛流離,人生的變幻無常使他發出了"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感慨。這種苦悶是寄情山水也無法完全去除的。蘇軾晚年的境遇是悲涼的,但又是幸運的。在這種情況下,他的小兒子蘇過一直陪伴在他身邊,陪他度過了那段抑鬱的時光,蘇軾臨終前還特意寫了一首禪詩來提醒兒子:《廬山煙雨》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 在文學家眼中,應該怎樣讀書呢,看蘇軾是怎麼做的
    蘇軾是文人,他認為要想成為真正的文人,並在藝術上有所建樹,就必須廣泛地學習。只有在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才能結出豐碩的藝術之果。蘇軾在這方面的見識是十分深刻的。
  • 人生如夢 尚「痴」是一種高境界
    人生如夢 尚「痴」是一種高境界梁少金我自詡「蘇粉紅痴」的原因是,我崇拜蘇軾絕頂聰明,會讀書,對人生大徹大悟,會當官,心裡裝滿百姓,會生活,給後人留下了「東坡肉」等太多美食,被貶後「不以己悲」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 《禪宗少林·照見山居》禪修酒店 體驗參修禪文化
    《照見山居》禪修酒店致力於為遊客提供聽、看、修、悟全身心的禪文化體驗,近年通過對禪宗文化的梳理,並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常年開設早課、坐禪、講禪、禪茶、香道、過堂、抄經、行禪、藥石、禪武、農禪、加持開示、發願祈福、禪思棋趣、墨語禪緣等近二十項禪宗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體驗與參修課程,並免費為入住遊客開放,客人可根據自己的興趣與時間安排選擇體驗、修習。
  •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真實寫照,引領自己走向夢之旅
    昨天,我們簡單說了一下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今天我們接著昨天留下的那句「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繼續。這句話的意思昨天我已經解釋過了,今天就看看什麼是這句話真實的寫照。蘇軾同樣也在長江邊上寫「江月」,他不是欣賞江月而是用一樽酒去祭奠江月。結合起來看,江月等待的是和它同心的人,明白它的孤獨。當江面上有月光的時候,這晚上的星辰應該很少,就是常說的「月明星稀」。江上的月月色隨著江水的滔滔不絕,並不影響它的光輝,雖然這江水一直向東就是回歸大海,但這月光依舊明亮,在這個地方照耀著我。作者在這裡為啥用酒祭奠的是江月,而不是天月。
  • 嶺南名郡,這裡是禪宗文化聖地
    韶關還是著名的禪宗文化發源地之一,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在韶州弘法37年,南華寺因此成為禪宗的「南宗祖庭」。在這片土地上,有著許多佛教的勝跡,每年都會吸引海內外的人們前來瞻仰。雲門山海拔1215米,高峰直入雲天,雲霧常罩峰頂。旁有「脈接雲門山」的秀頂峰,古稱乳源八景之一——秀頂奇雲。乳源縣的雲門山是我國佛教禪宗五大支派之一雲門宗的發祥地。雲霧之中,飛鳥掠過千重山,這裡有著名的雲門寺。
  • 文學史:蘇軾
    第一節 蘇軾的人生觀和創作道路 一、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二、以儒學體系為根本,浸染釋、道思想是蘇軾人生觀哲學基礎。
  • 讀書:少時不讀蘇東坡,老來不看辛棄疾
    蘇軾和辛棄疾,後人合稱做「蘇辛」,都是宋代詞壇的佼佼者,皆為豪放派代表。為何說少不讀蘇軾,老不看辛棄疾呢?  少不讀蘇軾,老不看辛棄疾,只因: 蘇軾說: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辛棄疾說: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蘇軾的人生如夢,源於他讀過萬卷書,行過萬裡路。
  • 蘇軾一生最智慧的5首詩詞,不讀不足以談人生!看完獲益匪淺
    前半部「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是對友人高潔傲岸的讚賞,也是蘇軾的自身寫照。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既然每個人都是天地之間的過客,又何苦計較眼下聚散和江南江北呢?人生中有很多的過客,無論你有如何的不舍,過客自始至終都是過客,終有一天會離開的,我們能做的,便是學會放手。二、讀書,養才氣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講到了蘇軾,大家可算遇到了老朋友,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擁有了他生命中的土地——東坡,走向生命的通達,大家都如數家珍(其實最心心念念的還是東坡肉)。教材上選了2首蘇軾詞,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獵》,一首《念奴嬌·赤壁懷古》。我說,你們想學哪一首,為師給你們安排!大家不約而同地說:第二首!
  • 南哲思享|李承貴:禪宗與朱熹理學的離合——以朱熹對禪宗的理解為...
    關鍵詞:朱熹;理學;禪宗;儒學;離合隋唐以降,禪宗成了中國佛教的代表,這意味著宋明時期的中國知識人不能不受禪宗影響。有記載稱朱熹準備科舉考試期間,書包裡僅有一本宗杲語錄——「年十八,從劉屏山遊,山意其留心舉業,搜之篋中。惟《大慧語錄》一帙而已」。
  • 蘇軾詩詞名句賞析
    蘇軾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詩人,豪放派詞人代表。蘇軾的詩詞名句不計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