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蘇軾
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仕途衰落,此後顛沛流離,人生的變幻無常使他發出了"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感慨。
這種苦悶是寄情山水也無法完全去除的。蘇軾晚年的境遇是悲涼的,但又是幸運的。在這種情況下,他的小兒子蘇過一直陪伴在他身邊,陪他度過了那段抑鬱的時光,蘇軾臨終前還特意寫了一首禪詩來提醒兒子:
《廬山煙雨》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這首詩的大意是:廬山煙雨風光與浙江的錢塘潮,都是聞名天下的勝景,多少騷人墨客為之傾倒,揮毫潑墨,這等名震宇內之寶地不親自去見識一番,是會抱憾終身的。可是到過之後,卻發現沒什麼特別,依然是廬山煙雨與錢塘浪潮。
這是一首廣為宗門引用的理趣詩,形象地展示了未悟與悟後的境界。
悟前千般恨難消,千念萬慮,放舍不下,把那廬山煙雨與浙江潮,把那須實證的佛性禪心,看成非我的存在,其實大謬;等到大悟後,放下諸念,才明白那勝景亦不過是佛心我心的微妙體現而已,佛性在悟前悟後未曾有絲毫改變,依然是廬山煙雨浙江潮,只不過覺者開了天目,獲得了大智慧而已。
唐代的青原惟信禪師曾說過這樣一段話:"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每個人剛來到這世間時都是懵懂無知、純潔無瑕的,人們告訴你這是"山",這是"水",那麼在我們眼裡,"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了,這是人生的第一重境界。
當我們慢慢長大時,我們會發現這世界是如此的複雜,山不再是單純的山,水也不再是單純的水,這時我們便會產生困惑,甚至深陷其中,無法自拔,這就是人生的第二重境界。
從懵懵懂懂到認清世界的本質,這個過程便是成長。有些人汲汲營營了一輩子,最後才恍然發現一切不過是虛幻,"山還是山","水還是水",只是我們已不復當年的純真。世間萬物,猶如過眼雲煙,這種返璞歸真的認識便是第三重境界了。
作為中國詩詞的高峰之一,蘇軾將自然美展現得淋漓盡致。詩詞需要雕琢,真情實感才會感人,蘇軾的詩詞便具有這樣感人的生命力。在山水中寄情,在自然中達意,將眼中的自然美景化為筆下浪漫的文字,創造詩意的奇蹟。
但生活再難,總要走下去,遇到不如意的時候,讀一下蘇軾的詞,反而能夠啟示自己。
這本《蘇軾詞傳》記錄了很多蘇軾關於生活的詩句。
就像書的封面所說:
「一生沉浮,一路坎坷,
他卻道,也無風雨也無晴。」
我讀的這本《蘇軾詞傳》,仍以蘇軾的生活為藍本,書中講的不僅僅詩句,也是蘇軾坎坷而不失精彩的一生。
蘇軾的詩更豪放、寬心,也更讓我懂得了生活需要自我安慰與放開,更能理解生活的真諦。
這套書共有六冊,收錄《李清照詞傳》、《李煜詞傳》、《納蘭容若詞傳》、《辛棄疾詞傳》、《倉央嘉措詞傳》。
《李清照詞傳》讓我看到了一代才女可愛的一面,李清照不僅是一名詞人,更是一個金石愛好者,她收藏數十屋的金石拓片、銅爐畫作,就連皇帝都忍不住多次出千金想得之一二。
點擊下方,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