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修淺悟:禪宗與如何得清淨

2020-12-19 文化與科學

圖源於網絡,文章原創,作者為在家居士,字明達,取內明外達之意,號養用,取善養慎用之意。主修禪淨密,佛道儒三教合一,結合現代科學認知,體證生命奧秘。這就是文化與科學的由來。

今天來講:「願離邪妄心不退,念茲清淨彌珍貴。」,看過我之前其他文章的朋友們應該知道,那這句詩又和今天要講的禪宗有什麼關聯呢?我們知道禪宗有一部經典《壇經》,是唯一一部被稱為經的由中國僧人宣說的典籍,足以說明六祖慧能大師不僅是一位肉身菩薩,更是一位對中國禪宗,中國文化起到變革的開山祖師級別的人物。我們知道六祖後世的理學,心學,都受到過禪宗的影響,宋儒「出入佛老,返於六經」,創立了影響整個東南亞的理學,明代的王陽明更是提出了心學,其核心四句教中「無善無噁心之體」,便是他自身修禪的體現。所以今天,我們講《壇經》裡提及的內容。

五祖弘忍大師要傳下衣缽,吩咐眾弟子寫出自己修證的偈語,見得本性的人,方可得衣缽。神秀禪師寫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而之後慧能大師也寫了,這裡有三個版本「①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染塵埃。②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③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想大家所熟悉的也是第三個版本,這首偈語可謂非常有名,流傳千古,引得無數騷人墨客,僧道官俗競相參悟。

那麼如何來理解呢?我引宋代張拙秀才的一句「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 」最為形象。大家都應該見過日處虛空,遍照山河大地,那種萬裡無雲,碧空如洗的景象,其暗含的正是「清淨」二字。我們知道,陰陽的繁體字「陰陽」,正是雲遮住太陽和太陽沒有被遮住的意思。上回我說人體的時候說過,一個人身體從「陰氣重」到「陰氣退」到「陽氣足」正是「撥開雲霧見青天」的過程,也是一個人身體逐漸恢復的過程。其實人的自性如同日處虛空,一覽無餘的那種景象般,而當我們的自性被煩惱塵勞所遮蔽,正如雲遮蔽了天空,那些邪妄正如烏雲,那些善念正如薄雲,生命層次越高,雲越薄,天越清淨,直到一覽無餘的全體。正如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的人,其自性被遮蔽也愈少,最後出了無相天,回歸本源。

所以我舉的這個例子,只是方便大家理解,能夠心領神會就行了。禪宗不僅要小悟,更有大悟,還要悟後起修,自己身體力行。正如神秀禪師說的,要在平時多下工夫,有為法去使自己的念頭保持清淨,又如慧能大師說的,要明白自己的自性是無染的,一切只是雲來雲往,要發自性之光觀照內心。

好了,今天就先說到這,最後一張圖,總領全文,更打一句俗語,下回見分曉。

相關焦點

  • 迷人漸修,悟人頓契,各種因緣頓契佛性,再看禪宗公案庭前柏樹子
    迷人漸修,悟人頓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本來正教」指的是釋迦牟尼佛的正教,指的是釋迦拈花迦葉微笑,由是代代相傳,一直傳到達摩祖師,一直傳到六祖大師的正教。正跟邪是相對的,正教實際上是什麼?就是真如之教、真心之教,就是本來自性清淨心、涅槃妙心之教。
  • 清淨自心的真諦,悟懂得大自在
    懷讓豁然貫通,心中明白領會,於是留在六祖大師身旁服侍請教十五年,修養與智慧與日俱增,足見其修行的深奧廣大,後來他到了南嶽開設法壇,大力弘揚禪宗妙義,圓寂後被朝廷敕封為大慧禪師。「只此不汙染,諸佛之所護念。」
  • 禪宗六祖慧能10大經典名言,句句直指人心,了悟人生
    孔子在評論《詩經》的時候,有一句說得非常好:「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做人也一樣,中正平和的狀態是最好的。這個道理人人都懂,但是實際操作起來,那個度卻很難把握。為什麼會是這樣呢?這跟孔子一貫主張「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有關。也就是說:「你只管按照聖人說的去做就可以,不用問為什麼?」孔子在這裡也是有一番良苦用心的,也不完全是愚民思想。
  • 明心見性以後要悟後起修,從色陰盡開始
    悟後起修才算進入修道位。但是要想證得色陰盡、受陰盡乃至識陰盡的境界、那必須以明心見性為根本,如果沒有明心見性,而修四禪及楞嚴大定就很容易落入魔道。如果明心見性之後再來修四禪八定,就不會著魔。所以《楞嚴經》裡面世尊說明悟後除掉性障而修道的人「心尚不緣色香味觸,魔境云何得能發生。」至於悟後起修,要從什麼地方修?
  • 『南懷瑾』如何發起清淨心?發了清淨心有什麼好處?
    如何發起清淨心我們經常聽到佛教的朋友們說發心,一般所說的發心,不外乎出點錢出點力,這是髮小的心。經典上說發菩提心,什麼是發菩提心?大徹大悟而成佛,這是真發心。發菩提心又叫發大悲心,真開悟了,才可以無我,才可以犧牲自我度一切眾生。
  • 禪宗公案,是風動還是幡動?禪宗六祖慧能,一語點醒夢中人!
    禪宗公案,風動還是幡?悟性高的人,都會這樣回答!學佛不僅僅是念佛行善,拜佛持戒,學佛還需要我們去悟才行,禪宗有個很有趣的公案,你的回答,就決定了你,在學佛的過程中,到底悟到了多少?如果我們看到了,風吹幡動的場景,會如何回答?相信大多數人,都會認為是幡在動,因為風是看不到的,這也是大多數學佛者,常常忽略的,很多人學佛,只注重修福報,卻忽略了能夠,真正讓我們見性的東西,那就是智慧。
  • 觸而不了別,並非禪宗清淨本心,意識心即是妄心!
    本文為蓮荷居士首發/獨家稿件禪宗是漢傳佛教中,最有影響力的宗派之一。特別是在惠能祖師之後,提出頓悟成佛之學,強調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找到人人皆本自具足的清淨本心,也就是禪宗中常提的本來面目。假如有佛弟子修行到「觸而不了別」的境界,那麼他在用齋飯之時,沒有分別心,如何拿得起筷子,如何夾得起飯菜,又如何能菜放進嘴巴,而不是耳朵裡呢?所以說,如果真正有觸而不了別的境界,恐怕連吃飯都做不到。在小編看來,所謂的觸而不了別,只是內心沒有語言文字上的分別,但是仍然是意識心在起作用的結果。
  • 佛法禪宗|祖師禪有何特徵,定慧師兄同你一起學習
    釋迦世尊徹底證悟諸法實相後,運無緣慈、同體悲,為九法界眾生宣說無量法門。諸法本無生滅,本自寂滅,無有高下,因眾生根機不同而顯法有「高下」。佛陀宣示之妙法在流傳過程中因時空、眾生因緣的不同在接引方式上就會發生相應的改變,所謂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
  • 胡孚琛:佛道合參:論禪密之實修(摘選)
    禪宗以證量授受,以證量顯現體用,但有言說,但有工夫,皆非實義,皆是解悟而非證悟,必則參須實參,悟須實悟,須由自證,不假他求,不涉言詮,不存知解,如電光石火,一得永得,才是證悟。在禪學看來,天地間生死流轉,善惡是非,報應循環,無非是一大道場;世俗之事,皆可視為靈明性體之機用;其他如天堂、地獄、極樂世界、佛祖接引、涅槃、輪迴、三惡道、飛升云云,皆是人之心相。
  • 禪宗四句大智慧偈語,道破執迷妄念,修得無上佛法,人人皆佛!
    那麼我們普通人又該如何了解佛法精妙呢?有一個方法便可淺解經義,讓普通人得以窺探禪機。那便是研讀偈語。偈語是所對應經文的贊語或頌詞,一般得於經文大意,是由參悟經文的大德高僧或者悟道之人,將對經文的感悟與體會總結的語句。這些偈語多言簡意賅,即意義深刻又朗朗上口,對研讀之人有非常大的幫助。偈語一般兩兩對仗如詩如歌。比如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參悟】禪宗三關解讀(深度彙編)
    破除了無始無明,才算究竟契入了清淨法身,所謂「毗盧遮那頂上行」,如此是謂之禪宗三關之大意。禪宗有所謂過三關的說法,古代禪宗大德將三關界定為:(一)破初關,又叫法身邊事。已知禪為何物,並有所體會,進入「見道」位。但定力不足,妄念、執著不時現前,要時時覺照,有如牧牛,漸除習氣,此時進入「保」的階段,又叫「守道」。(二)破重關,又叫法身正位。
  • 禪宗六祖: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學佛修道,不是裝神弄鬼,更不是為了追求神通,而是為了追求形而上的本心自性,找到自己生命的本來面目,也就是禪宗所說的「明心見性」。真學佛的人,需要真修實證,需要「只問耕耘莫問收穫」,禪宗初祖達摩大師有言:無上大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換句話說,學佛修道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今生能有成就,是不知道付出了多少生的努力,才有今生的因緣成熟,能夠悟道證道。學佛最怕走錯道路,有兩點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不然就會南轅北轍,離佛越來越遠了。
  • 慧能認為「無念」是禪宗最基本修行法門
    關於佛的知見,一般都分為開、示、悟、入四個方面,也就是開啟、顯示、證悟和契入。慧能認為,所謂佛的知見的開、示、悟、入不是外在於人的自性的,而是內在於人的自性的。它正是人的自性的開、示、悟、入。諸佛世尊出現於世,是為了眾生自性的開、示、悟、入;同樣,智者的開導,也是為了愚者自性的開、示、悟、入。
  • 《實修般若》——證得色蘊的步驟
    證得色蘊的步驟 如何破除色蘊(或者叫證得色蘊)有幾個步驟。
  • 成佛不二法門:觀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印度Shabd瑜伽)實修實證
    《楞嚴經卷六》:「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一,唯一可以究竟成佛的修行法門:《楞嚴經》「耳根圓通法門」《楞嚴經》全經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是佛教的一部極為重要的經典。
  • 南懷瑾先生:這就是禪宗的秘密,也是用功和了解自己的方法
    ……這就是禪宗的秘密。但我們初步,必須讓賓作主,讓這個境界保留越久越好,只是不易做到。臨濟禪師的四料簡,是教育方法,也是我們用功、了解自己的方法,同時是告訴我們三乘——聲聞、緣覺、菩薩道的修持方法。 「四料簡」,料是材料,簡是選擇。四料簡有賓主,有方法。但古人不講這個方法,而要靠自己去悟;如果講明了方法,呆板的一傳,大家就執著了。
  • 淨土法門:心不清淨,如何修?
    我們今天的心不清淨,如何修清淨心?要在行當中去修清淨心。行是生活、是工作、是應酬,在這裡面學不著相,心就清淨了。所有一切現相總離不開這四個範圍,出這四個範圍就是離一切相,你的心清淨了。常常說的妄想分別執著,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妄想,你的心就清淨。清淨心是真心,清淨心就是真如自性,宗門裡面常講明心見性,清淨心現前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 禪宗的直指與參話頭到底都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分別
    蓋禪乃涅槃妙心,正法眼藏,系人人本具的天真佛性,不因修得,不用求成。只因迷於聲色,忘失本真,造業受報,方才沉淪六道。苟能醒悟一切聲色貨利皆如空花水月,無可追求,毅然放舍,毫無粘著,則不需修法,當下即可回複本真,而歸家穩坐。因之,以上諸祖皆直接指示學人,令於言下悟去,不用鈍置學人,繞路參話頭,唐喪光陰。如問:「如何是佛?」則答曰:「即心是佛。」
  • 《法句經》:清淨唯已得,煩惱任人掐;汝當自努力,如來唯說者
    是他自己通過如實知覺悟了真諦。佛陀覺悟後,廣為說法,普度眾生,信眾無數,他時常勸誡其弟子們要自己解脫,強調自己為自己的依怙和個人精進的重要性。佛陀曾經為了澄清他和弟子們的關係,明確指出:「汝應自努力,如來唯導師。」中國人造字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