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六祖: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2020-12-15 白衣居士念佛

學佛修道,不是裝神弄鬼,更不是為了追求神通,而是為了追求形而上的本心自性,找到自己生命的本來面目,也就是禪宗所說的「明心見性」。

佛教不是迷信,是科學中的哲學,是哲學中的科學,需要我們投入自己的身心去驗證,在自己的身心上去體驗,去悟道,去證道,真能夠「明心見性」,就會有智慧的升華,有人格的提升。

真學佛的人,需要真修實證,需要「只問耕耘莫問收穫」,禪宗初祖達摩大師有言:無上大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換句話說,學佛修道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今生能有成就,是不知道付出了多少生的努力,才有今生的因緣成熟,能夠悟道證道。

學佛最怕走錯道路,有兩點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不然就會南轅北轍,離佛越來越遠了。

一、學佛是為了尋求真理,佛教承認有一個至道。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天下的真理只有一個,釋迦牟尼佛發願為了眾生而修道,在修行的最初,學遍所有的內道外道,種種苦行苦修,到最後卻發現:「非道也」,因為不是正道,而統統都拋棄了。

在當時再也沒有明師指點的情況下,渡過恆河,在菩提樹下發願:「不證菩提,不起此座」,在七日之內,證得四禪八定,六通具足,第七天早晨,睹明星而悟道,這就是當初佛祖出家的初衷:為了求得正道而出家學佛,我們學佛就要學習佛祖的精神,而不是走入迷信的道路,甚至以為學佛後就能夠心想事成。

何為真理?何謂道?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釋迦牟尼佛悟道後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可見這個「道」,從未離開過我們半步。

二、我們的自性本心本自具足,不假他求。

禪宗六祖因為聽五祖講解《金剛經》中的一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大徹大悟,他做了一首偈子: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學佛的人要掌握這個原則:我們的本心自性本自具足,是我們生命中本有的東西。我們的自性本來就是清淨的,所有修行的方法都是加法,清淨不是你修出來的,凡是有個境界,有個清淨已經是妄心妄念了。

我們的自性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你修行它不會多一分,你不修行它也不會減一分,本來如此,如如不動。

我們的自性動而不動,能生萬法,禪宗講:即此用離此用,一切都是它的作用,然而所有的現象都不是它的本質,《金剛經》曰:凡所有相,皆屬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能夠透過現象,看到本質,見到本來,就是「明心見性」,就是「悟道」。

我是白衣居士念佛,感恩閱讀與分享!

念一句佛號,結一世佛緣!祝願大家六時吉祥,一切如意!南無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文殊上師歡喜之教言》第九講: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迷亂的現相完全是心自性的幻化,而心的自性本來就是常樂我淨。只不過常樂我淨是通過二轉抉擇為空性後,諸佛淨見量的境界。一方面,不能認為唯識宗是最高的立宗;另一方面,也不能否定它的作用。在抉擇名言上,確實是最殊勝。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善知識
    六祖大師於法會面對人眾時,並不是以取相為攝持受法人等,而是在內心的起點上,就是以「無住」這一思想來楷定自己,不於接眾聞法者的差別作為起念生起處並為其所系縛。況惠能大師曾言菩提本自清淨,自內心若清淨,自內心不起妄念,不起執著,不於一法上去攝持,那麼於諸時會大眾又何能生諸差別呢?
  • 慧能大師: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禪宗以道授受,謂為授受衣缽。16〔啟〕啟奏,稟告。17〔合〕應該。18〔邊方〕邊地,邊疆。19〔蒙〕受,承。20〔滿分戒〕具足戒之異稱。相對於在家、沙彌之五戒、八戒而言,比丘、比丘尼受持之具足戒即稱滿分戒。21〔已〕止,罷了。22〔東山法門〕指五祖的法門。
  • 佛教『南懷瑾』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所以生命的自性裡頭一切智慧都具備,所以六祖開悟了以後,「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真正開悟了,你自性裡頭具備了一切,充滿一切。譬如大家讀書,好像老師、學校給你的學問,沒有啊!老師、學校不過幫你把你家裡那個腦子裡頭心裡頭那個倉庫打開了,你真的學問是你自己裡頭本有具備的埃所以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 靈魂神識佛性自性到底說的是什麼
    阿賴耶識在《愣伽經》裡提到「如來藏藏識」,「此如來藏藏識,本性清淨,客塵所染而為不淨」。如來藏"為無始虛偽惡習所燻,名為藏識。」簡單點說"阿賴耶識」就是我們業力變現的倉庫,儲存著你生生世世所有的善或惡或不善不惡的所有業習種子的總和。末那識是第七識,譯為意.有思議。前六識以外境為對象,它的作用是思量,即執著第八識。
  • 六祖所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動靜皆平,都是平等,沒有差別
    法界觀行的重要如《華嚴經》即不然,一念頓證法界法門,身心性相,本唯法體。施為運用,動寂皆平,任無作智,即是佛也。最後境界,成佛的境界,要參考《華嚴經》。華嚴所標榜的理不同哦!修行行門也不同。一念之間,頓證法界法門,空有雙方面都具足了。
  • 你的具足一切的真如自性有哪些特點?這也是你能夠成佛的依憑
    禪宗六祖慧能聽五祖講《金剛經》,言下大悟,說到:「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主要是說,本性具足一切法的功德,他從無始劫以來就已經具足一切功德,不是修行以後才有的。
  • 《維摩經》:心淨則國土淨,如何能做到心性清淨呢?
    那如何才能了解自己心性,佛教文化經典甚多關於心性,如何做到心性清淨,每一個人的理解不同,但唯一不變的,如《維摩經》云:「心淨則國土淨。」那如何能做到心性清淨呢?《增一阿含經》有云:「心性極清淨」。原主要讚頌佛陀心性清淨之意,意為佛永斷煩惱,心極為清淨,「意念不錯亂,以無塵垢礙」。《舍利弗阿毗曇論》卷二七有云:「心性本淨,為客塵染。
  • 《六祖壇經》全文、譯文、解讀——眾生的菩提自性,本來清淨圓滿
    大師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識!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意。惠能嚴父,本貫範陽,左降流於嶺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於市賣柴。解讀「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這十六個字是六祖超出大乘之上的最上乘法要。儘管六祖說他「字即不識」,可是看《壇經》中的記載,六祖回答問題引用最根本的經典《大般若涅槃經》,它是佛陀涅槃前的一天一夜講述的。
  • 本自具足是什麼意思?
    本自具足:佛家理念,願意自己已經具備圓滿的結果。佛教常用語。出自六祖「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通俗一點就是:自己內在什麼都不缺,所以不必過多計較外在世界的得失。佛教的具足,不僅僅是具有的意思,而且還有圓滿具備的意思。一絲不缺,一切圓滿,用於具足這個字。在佛法當中,用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意思。比如說,佛性本自具足,即是指佛性圓滿具備,無一絲欠缺;用在戒律方面,具足戒則是指完備的戒律。
  • 「自性」到底是什麼,舉多少例子都是圍繞這四個字個來說的
    說到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就必須提到佛教常講的一個名詞「自性」只要明白了自性生命和宇宙的真相也就徹底明了。那麼「自性」到底是什麼,其實舉多少例子都是圍繞著四個字個來說的,本文就可以大家分享「自性」的妙義。六組慧能大師明心見性後說了幾句話,何其自性;本來清靜,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 禪宗公案,是風動還是幡動?禪宗六祖慧能,一語點醒夢中人!
    禪宗公案,風動還是幡?悟性高的人,都會這樣回答!學佛不僅僅是念佛行善,拜佛持戒,學佛還需要我們去悟才行,禪宗有個很有趣的公案,你的回答,就決定了你,在學佛的過程中,到底悟到了多少?一日,六祖慧能來到廣州法性寺,忽聽見一僧道:風吹幡動,又聽另一僧說:幡動而知風吹。這二人一曰是風在動,一個說是幡在動,爭論不下。如果我們看到了,風吹幡動的場景,會如何回答?
  • 艾米李畫廊舉辦《馬丹:窺見方寸》《王鑑為:本自具足》雙個展
    2019年8月10日下午4時,「窺見方寸——馬丹個展」、「本自具足——王鑑為個展」在艾米李畫廊A、B兩個空間同時開幕,兩個個展呈現了完全不同的藝術風格,又同時對於當下的社會和現實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早期的「一念」、「混沌」系列,到近期的「遊於造物」、「本自具足」系列,王鑑為的創作脈絡逐漸清晰。從其最新的一系列作品——《我帶著時空而來》、《本自具足》、《因果不空》中,可以窺見藝術家描繪的精神世界受中國道家文化影響,更加注重對於「氣」的描繪。這種對於「遊乎天地之一氣」的表達,正是對中國古人通過靜修而達到「萬物畢得,翼然自來」的人生境界的當代化呈現。
  • 五祖傳了什麼法給六祖?禪宗一脈憑心而得
    一首偈子成全六祖慧能得法的因緣六祖慧能聽別人給自己讀了神秀所做的「偈語」,知道神秀所做的偈語沒有窺破境界。神秀偈強調觀心、淨心的有為修行功夫,其所追求的「清淨佛性」,也是在「時時勤拂拭」之後才有的,是與「染汙塵埃」相對的生滅法。
  • 一切本自具足,並不是從外得到
    自性真空,亦復如是。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   「諸佛剎土,盡同虛空。」當你真正消除了對立面的時候,既沒有善也沒有惡,那時,「諸佛剎土,盡成虛空」。注意,沒有善、沒有惡不是是非不分,而是高度的純,純之又純,根本不起惡念。是非同樣是這樣,你不會有非心了,不會有不正確的心了。
  • 禪宗六祖慧能10大經典名言,句句直指人心,了悟人生
    這一點,禪宗就做得非常好。禪宗講「成佛」,但是不是說讓人人都去當和尚。他這個「成佛」,拋開宗教的意義,也可以理解為讓自己成就自己。禪宗六祖說:「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他又說:「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皈依。」他在這裡明確告訴我們,修禪其實就是修行。我們的人生何嘗不是一場修行呢?
  • 佛教 面對自性的考試慧能順利過關了!但六祖到底打了多少分呢?
    上文書我們講到,半夜三更,五祖弘忍大師為六祖慧能大師單獨講授了《金剛經》的妙義。六祖慧能大師言下大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拙作。)至此,慧能大師終於通過了五祖弘忍大師的堪驗考核,馬上就可以接受衣缽成為中國禪宗第六代祖師了。那麼面對五祖弘忍大師提出的這一場有關「自心般若之性」的考試,我們的六祖慧能大師到底打了多少分啊?神秀大師呢?
  • 心想生:你是本自具足的
    這個地方再跟大家說一下關於本體,我們在說到錢的時候很多人就會說:哎呀我本來是具足的,我叫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他就會認為本體是很有錢的。我不說它豐盛啊,因為豐盛和有錢是兩回事。所以當你一說到造物主,你說造物主是本自具足。對吧,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是一心三藏嘛,就是那個真相、那個覺,它本自具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