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經》:心淨則國土淨,如何能做到心性清淨呢?

2020-12-19 大茶經

佛說四十二章經中云:「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觀靈覺即菩提,如是知識得道疾矣」。意思是說,觀察天和地,要看到它的變化。觀察世界萬物,要看到它們都是變化的。觀察自己的心性,從而獲得斷除煩惱生菩提智慧。這樣就可以來認識或探究萬事萬物,如果明白了無常變化的知識和道理,那我們就能很快地得道。

可見,想要得道徵得菩提智慧,必須從認識自身的心性,從我們的心性入手。正如經典云:無妄想時,一心是一佛國;有妄想時,一心是一地獄。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那如何才能了解自己心性,佛教文化經典甚多關於心性,如何做到心性清淨,每一個人的理解不同,但唯一不變的,如《維摩經》云:「心淨則國土淨。」那如何能做到心性清淨呢?

《增一阿含經》有云:「心性極清淨」。原主要讚頌佛陀心性清淨之意,意為佛永斷煩惱,心極為清淨,「意念不錯亂,以無塵垢礙」。《舍利弗阿毗曇論》卷二七有云:「心性本淨,為客塵染。凡夫未聞故,不如實知,亦無修心。心性本淨,離客塵垢。聖人聞知,如實知見,亦有修心」。

我們的心雖然被煩惱汙染,而煩惱並非心的本性,故稱為客。如佛所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無始以來人們的心體本自清淨,都是由於眾生後被煩惱所染,故名染煩惱,非心無始本性,故立客名。就如未出生的嬰兒在母親肚子裡本心清淨,因為出生後有了種種的貪慾妄念所染。

六祖大師說:「何其自性,本來具足」。自性具足清淨,具足慈悲,具足平等,具足萬法。但若我們能做到六祖大師所言「不思善,不思惡」,固然心生清淨,自性裡本來無一物,沒有善惡、沒有對立、沒有是非人我、沒有遠近、沒有高下,沒有生死。

有史以來,「心性論」是儒釋道三家的各有不一。佛學中的「心性論」更是禪宗《六祖壇經》的核心,壇經告訴我們,通過觀法為空思想,理論上講,所謂明心見性不過是認識事物的「本來面目」。六祖大師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可見,學佛修行心性清淨是我們得到的關鍵。佛家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教義思想,如果我們能尊崇佛陀教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拾得本心,本心清淨,自然「自淨其意」,福報無量,心性得以清淨。

相關焦點

  • 心淨則國土淨,古聖人教你如何才能做到心生清淨?
    心淨則國土淨,這是佛家常被人提起的一句話。它出具《維摩經》的《佛國品》,即是「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意思是說,只有自己的心地清淨,你所處的環境也是清淨無瑕的。這也契合了佛家說的「一切唯心造」的觀點。那身處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我們如何才能安下心來得以清淨呢,為什麼古賢者對「靜」如此的看重?本文大茶經就來分享,都說心淨則國土淨,那古聖人都是如何教你做到心生清淨呢?《大學》書中有說:「知止而後定,定而後能安,安而後能靜,靜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生活中,我們也經常聽到,你的意志不夠堅定,或做事沒有定力。
  • 《維摩經》之哲學理論
    而《維摩經》提倡的「心淨國土淨,」則讓人心裡踏實多了,因為淨垢都在自己,只要心清淨了則當下就是淨土。     當然,「心淨國土淨」這種淨土思想並不是那麼容易就被人接受的,例如: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大弟子智慧第一的舍利弗都會發出:「我世尊本為菩薩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的疑問。
  • 如何做到心性清淨和萬物歸一?畫家林德坤這樣說
    現實中,想要達到此等境界的人少之又少,多數人過渡追求自我名利,而即便是山水畫畫家也嫌少有人能真正體會到山水之情,達到「天地與我並生,萬物於我為一」的真境。畫家林德坤先生放眼當今畫壇,能做到如此的當有華東師範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阮榮春教授,及其親授技藝且才氣過人的徒弟林德坤先生。
  • 「劉素雲居士」一定要心清淨,心清淨能往生,心不清淨不能往生!
    為什麼說這一句非常重要呢?因為七寶池中的許多蓮花,它光色不同。十方世界往生的人都是蓮花化生,但這些蓮花不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種的,是我們念佛人念佛念出來的。我記得在前面的交流當中,我曾經跟大家說過,西方極樂世界,唯一能生能滅的就是七寶池中的蓮花。為什麼它能生能滅?因為它不是阿彌陀佛變現的,它是我們念佛人念佛念出來的。
  • 試論《金剛經》《維摩經》與《六祖壇經》中論及「無住」觀之異同
    《維摩經》中「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以及「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各各隨所解。」《六祖壇經》中「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三經中上述的語句,均膾炙人口,深入中國各階層人士。
  • 佛經智慧:心中無善惡,才能擁有一片清淨的心地
    那個人聽了他的話感到十分吃驚,說道:「你連字都不認識,怎麼能夠了解意思呢?怎麼能夠理解佛理呢?」慧能笑著說:「諸佛的玄妙義理,和文字沒有關係。文字只是工具,理解靠的是心,是悟性,而不是文字。騎馬的時候,不一定必須要有韁繩,那是給那些初學者準備的,一旦入門,就可以擺脫韁繩,到想去的地方自由馳騁。」
  • 人心本無塵,心淨自然百花香(深度哲文)
    人心本無塵,心淨自然百花香。人感受世界的態度就在一念之間。心裡若悲傷,在哪裡都能感受到嫌棄和痛苦;心裡若快樂,在哪裡都飽含著真善美。心裡若清靜,在哪裡都是平心靜氣,舒舒坦坦。人心本無塵,能捨得丟棄塵世的繁瑣回歸初心,得到一顆清淨心才是超人的智慧。
  • 心靜,心淨,心境(深度好文)
    問題:怎麼才能每天都收到這種文章呢??心淨如果生活是一杯水,那麼痛苦就是掉落杯中的灰塵。沒有誰的生活始終充滿幸福快樂,總有一些痛苦會折磨我們的心靈。如果總是不斷地去攪和,痛苦就會充滿我們的生活。淨,才是治癒傷口的良藥,撫慰煩惱的微風。一日,小和尚隨老和尚下山化緣。
  • 我們認識的概念、是眾生界當中所謂相對的淨的概念
    家裡幾天不打掃會有很多灰塵,你看見灰塵覺著不很舒心、相應的辦法就是把它清理一下,清理過程在佛法教誨中稱為淨業燻修。為什麼稱為淨業燻修?《二十五大聖念佛圓通章》裡說得很清楚,因為有清淨念的認識,在理性認識當中有染、淨的概念、達到某種狀態稱之為淨,這是我們認識的概念、是眾生界當中所謂相對的淨的概念。
  • 楞嚴經·卷七|清淨宿業的楞嚴咒以及末世如何坐道場(02)
    「阿難,你問如何攝心?我今先說了入三摩地的修學妙門。求菩薩道者要先受持這四種律儀,令身心皎然清淨如冰霜,則在修行中自然不能生出一切枝葉來。心中貪、嗔、痴三毒,口中妄言、綺語、兩舌、惡口四種惡行,也就沒有了產生的因緣。阿難,這樣四種清淨明誨若能不遺失,心尚不攀緣色、香、味、觸等六塵,則一切魔事又如何發生呢?」
  • 經疏部——維摩經略疏
    豈有能所之別。但以隨機應物說有真應故明理事也。然非本無以垂跡故有應形應土非跡無以顯本。故引物同歸法身真國。故文雲雖知諸佛土永寂如空。而現種種清淨佛土則應同凡聖。現有封疆。凡聖果報高下殊別。所現淨穢亦復如是。故瓔珞雲起一切眾生應一切國土應。或有釋言應國者是眾生集業所感。故文雲眾生之類是菩薩淨土。聖人慈悲來此現生。故法華雲而生三果朽故火宅。為度眾生生老病死。有雲諸佛法身。猶如明鏡一切色像悉現其中。
  • 身心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身心清淨之人,心靈就不會沉睡、沒有迷惑,就更能夠感受到鬧市中的鳥語花香。人生不能只是往前直衝,有的時候,若能退一步思量,就是海闊天空的另一番景象。《景德傳燈錄》裡有一句話:「鏡明而影像千差,心淨而神通萬應。」鏡子明澈,映出影像千姿百態;心地澄清,成就眾生的法力就千變萬化。
  • 心寬,心淨,心安(頓悟)
    心窄的人,路越走越窄;而心寬的人,即使滿目瘡痍,也能把日子過成「美麗的故事」。事已至此,木已成舟,再懊悔、再生氣全都是徒勞。如果生活戲弄了你,那不如調整好情緒,平和面對,好好生活。02心淨,比身淨重要魯迅曾說:「社會是一個大染缸,千奇百怪,無所不有。」對此,有人說,在這個染缸裡,沒人是乾淨的。
  • 「一燈能破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
    《維摩經》云:「一燈能破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在沒有遇到佛法以前我們是愚痴的,在塵世中往復,沒有方向,沒有目標,一切都在妄想、無明中輪迴,想想真是可憐啊!我們學習佛法,就是要不斷打開我們的心量,因為心量與智慧的開發是成正比的,唯有法華楞嚴等大乘經典的如來藏能讓我們從究竟、無漏處打開心量、開啟真實智慧。《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說:『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無垢清淨光,慧日破諸暗,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我們來分析一下這是什麼樣的佛智慧來照亮我們心境的。
  • 如何守佛門清規戒律,維摩詰告訴你,達到這種境界就能得道成佛
    為什麼呢?記得過去有一次我正在一個道場附近漫步時,有一位名叫嚴淨的梵天王,與數以萬計的天眾一起來到我面前,他們都身放光芒,並向我稽首問道:『阿那律尊者,你的天眼能看得多遠呢?』我隨即回答道:『諸位長者,我觀此釋迦牟尼佛住世的國土及三千大千世界,如同觀看手中之庵摩勒果一般分明、清晰。』
  • 修淨宗念佛法門,清淨心是根本
    《往生論》裡面講的清淨句,「清淨」兩個字很重要,與淨宗有密切的關係。我們常說入道有三門:覺、正、淨。淨宗所走的是淨門,清淨心,清淨心裏面決定不容許染汙。可是諸位要曉得,自私自利這個念頭是根本的汙染;無量無邊的汙染,都跟這個扯上關係。古大德常常教導我們,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根本是心地。於是我們明白了,我們淨宗的根本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