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中云:「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觀靈覺即菩提,如是知識得道疾矣」。意思是說,觀察天和地,要看到它的變化。觀察世界萬物,要看到它們都是變化的。觀察自己的心性,從而獲得斷除煩惱生菩提智慧。這樣就可以來認識或探究萬事萬物,如果明白了無常變化的知識和道理,那我們就能很快地得道。
可見,想要得道徵得菩提智慧,必須從認識自身的心性,從我們的心性入手。正如經典云:無妄想時,一心是一佛國;有妄想時,一心是一地獄。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那如何才能了解自己心性,佛教文化經典甚多關於心性,如何做到心性清淨,每一個人的理解不同,但唯一不變的,如《維摩經》云:「心淨則國土淨。」那如何能做到心性清淨呢?
《增一阿含經》有云:「心性極清淨」。原主要讚頌佛陀心性清淨之意,意為佛永斷煩惱,心極為清淨,「意念不錯亂,以無塵垢礙」。《舍利弗阿毗曇論》卷二七有云:「心性本淨,為客塵染。凡夫未聞故,不如實知,亦無修心。心性本淨,離客塵垢。聖人聞知,如實知見,亦有修心」。
我們的心雖然被煩惱汙染,而煩惱並非心的本性,故稱為客。如佛所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無始以來人們的心體本自清淨,都是由於眾生後被煩惱所染,故名染煩惱,非心無始本性,故立客名。就如未出生的嬰兒在母親肚子裡本心清淨,因為出生後有了種種的貪慾妄念所染。
六祖大師說:「何其自性,本來具足」。自性具足清淨,具足慈悲,具足平等,具足萬法。但若我們能做到六祖大師所言「不思善,不思惡」,固然心生清淨,自性裡本來無一物,沒有善惡、沒有對立、沒有是非人我、沒有遠近、沒有高下,沒有生死。
有史以來,「心性論」是儒釋道三家的各有不一。佛學中的「心性論」更是禪宗《六祖壇經》的核心,壇經告訴我們,通過觀法為空思想,理論上講,所謂明心見性不過是認識事物的「本來面目」。六祖大師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可見,學佛修行心性清淨是我們得到的關鍵。佛家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教義思想,如果我們能尊崇佛陀教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拾得本心,本心清淨,自然「自淨其意」,福報無量,心性得以清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