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金剛經》《維摩經》與《六祖壇經》中論及「無住」觀之異同

2020-12-13 重樓逾陀

試論《金剛經》、《維摩經》與《六祖壇經》中論及「無住」觀念之異同。

(一) 引言

《金剛經》中的六如: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維摩經》中「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以及「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各各隨所解。」

《六祖壇經》中「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三經中上述的語句,均膾炙人口,深入中國各階層人士。

但對三經的看法,學者與佛教大德看法不同。學者認為「禪宗則以般若實相來會通真如佛性。」「注重體悟心印而不拘言象。」而印順導師則說:「禪者是唯心論,而且是真常唯心。」而對《金剛經》及《維摩經》均一致同意,皆是般若經系統,學者與佛教大德皆以思想史為判攝,由於本人學力不足,故存而不論。若從學佛的目的,使我們能夠解脫。朝著這方向來看,那麼從實踐方法上,我們可以看出三經有相通地方,那便是「無住」觀念。

(二) 三經中提出「無住」背景

《金剛經》以須菩提向佛請問,「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經過一連串答問,佛陀說出:「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雖然在《金剛經》說出菩薩做事,離相而不住法,但若無眾生,則無菩薩道可行,既然不能離開眾生而獨存名為菩薩,那麼菩薩如何觀眾生?故在《維摩經》中「觀眾生品」把這問題作一探討,首先菩薩觀眾生如幻,才不執著四相,能依空行四攝法,方能實踐度眾生,但新發意菩薩未得忍力者,未證無生法忍,在生死中,有畏懼心,這時,如何解決這難題,在經中由文殊問「生死有畏,菩薩當何依?」

經過數次答問維摩說:「無住則無本。文殊師利!從無住本立一切法。」由於禪宗注重於日常生活上,如何擺脫對一切執著,著重真接從心得解脫,故此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及「從無住本立一切法」這二個觀點。六祖在開示弟子於「壇經」「定慧品」提出他的實踐方法說:「無住者,人之本性,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故知「無住」觀念。《金剛經》提出於前,而《維摩經》將「無住」作一引申於後,而《壇經》把「無住」放在實踐之中。

(三)「無住」於三經中的含義

般若經系,提出「菩薩精神」,如何落實?以布施為例,我們行布施時,不免有這樣想法,認為我行布施,即有功德,這樣把布施行為功德掛釣,一定認為布施愈多,功德愈大。

正如梁武帝對達摩大師言:

「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

其實梁武帝心裡希望達摩大師親口說:

「有什大功德」。可惜達摩答覆是「並無功德。」

如果梁武帝細讀《金剛經》的話。「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一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則應該了解,若把布施認為有功德的話,這樣已著四相,亦是自招煩惱,故此《金剛經》所說「住」指對法有所執著,著相而說,因此提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開示我們起心動念做時,應該持有態度。便是事情儘管去做,但不應依戀,陶醉於所做的事上。

《維摩經》中提出「從無住本立一切法」,這裡「無住」指無所執著,故對一切法不能看成固定不變,法是無所依處,因為若法是有所依處,即是說不能有變化,這樣便是違反因緣法。雖然法是無所依處,可是我們觀察一些事物,卻把它固定下來認識,認為一成不變,正如十年前我認識M君,於此十年來彼這此相隔一方,沒有來往,亦沒有通訊。十年後,若有人向我提起M君時,此時,我腦中很自然浮現M君十年前的舉止形態。若果我能見M君時,才發覺似曾相識,但一切已經改變了。人們就是這樣,不理解因緣法,認識事物,很容易把它固定下來,於是由此生起顛倒夢想,起種種執著,煩惱隨而湧至,心不自在,莫名其妙過此生。故此《維摩經》告訴我們,法本身都是無所依,不能執著。

六祖大師認為每個人都有種種執著,而這執著根源在人們的心念,故提出「無住者,為人本性。」指出人的本性,就在當下心念之中,它是念念相續不住。這裡「無住」有二層意義, 「無住」既有心念遷流不息,同時亦有心念不滯留於一切法上,否則「前念、今念、後念相續不斷,名為系縛」。所謂「相續不斷」,指心念停留某事相上,正如未布施時,想起布施有功德,行布施時,確認有功德,布施完畢,仍然覺我曾經布施,必有功德,於是心念停留在「布施有功德。」六祖說,這就是煩惱之源,名為系縛。故此「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落實在實踐中,便是體悟「念念不住」,則於一切法上不執著它,便是解脫自在。

(四)「無住」於三經中的異同

般若系經典,乃對部派佛教作一批判,追尋佛陀的解脫本懷,回歸佛陀教法,因此早出《金剛經》便是立足因緣法,破除我們的煩惱入手,從而解脫自在。提出兩大要點,

第一,全經處處透露「說是XX,即是XX,是名XX。」第二、指出解脫之道在於「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前者開示一切一切法是緣起無自性,而假名的體與用非無」。

後者指示修行人能理解一切法是眾緣和合,一切法沒有實體存在,但如幻非實卻宛然存在,故對一切法不應執取。

故此,起「心」動念做「事」可以,卻不能對「事」起執著,因此「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顯示遣執,而「說是XX,即非XX,是名XX,」顯示蕩相,故《金剛經》可說是「蕩相遣執」亦可以說是「離相無住」。

《維摩經》繼承《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觀點,認為修行人對「法」不應執著,這是對的,但是說「法」是「如幻非實卻宛然存在。 」很多人卻不甚明白,故在「弟子品」中說出「一切法生滅不住,如幻如電,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僧肇註解說:諸法乃無一念頃住,況欲久停。無住則如幻,如幻則不實,不實則為空。這裡提出法是無所依處,後來在「觀眾生品」中,明確開示「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僧肇解說:

「一切法從眾緣會而成,體緣未會,則法無寄。無寄則無住,無住則無法,以無法為本,故能立一切法也。」

可知「無住」即是空,而空能立一切法,這就是龍樹菩薩在《中論》「四諦品」中所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而分一方面來說,「無住」即是空,空如何能住?即無所住,既是無所住,如何能執取,故「無住」亦指向無所執著。因此《維摩經》中「無住」。一方面顯示法是無所依處,故對法應無所執著。同時,亦顯示法之所以「如幻非實」存在的理由。

六祖大師,認為每個人都有向外執取,形成煩惱而不自在,根源在於心念。如果有靜坐的朋友們,你會發現靜坐時,心念流轉不停,生滅不住。這種情況恰如《維摩經》的「弟子品」所說:

「一切法生滅不住,如幻如電,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

若把經中「法」換為「心念」,情況完全相同,故六祖大師,善巧運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與《維摩經》的「無住」結合起來,開出「無住者,為人本性。」可以說,《壇經》的「無住」觀點,直指人們內心而說,如果能自修自證「心念本來不住」則在一切法自然放下,便是解脫自在,由此看出《壇經》的「無住」詮釋,大大不同於《金剛經》與《維摩經》的「無住」觀點。

(五) 總結

三經中對「無住」詮釋各有不同,雖然《金剛經》與《維摩經》同屬般若系統。由於《金剛經》早出,提出「無住」觀點,比較簡明,開示修行人對法不應執著。而後出《維摩經》把「無住」再作新詮釋,既包含《金剛經》的觀點,再進一步說明「無住」即是空,故能立一切法。而《壇經》把「無住」觀點落在「心念」詮釋。此乃三經對「無住」詮釋不盡相同。但站在實踐解脫道來說,三經又可以相通。總括來說,三經對「無住」詮釋雖然不一樣,而最終目的在於解脫每個人的執著,彼此完全相通。

參考資料

(一) 《金剛經發微》

(二) 《維摩經句解釋義》

(三) 《維摩經注》

(四) 《六祖壇經》

(五) 劉錦老師筆記一九九五年五月

(六) 《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修訂本」江蘇古籍出版

(七) 《慧能與中國文化》

相關焦點

  • 淺釋《六祖壇經》中無念、無相、無住之大意(一)(深度長文)
    題目:《六祖壇經》中「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之大意,兼論六祖禪宗的源流和特色。當學生接獲這題目時,嘗與友人討論,朋友打趣說,這還不簡單,交一張白紙,勝過千言萬語。確然,禪法不在論而在悟,但弟子畢竟是凡人,未可期見道之日,故一再閱讀《壇經》,並參考其他資料,發現六祖的「無念、無相、無住」不獨是其禪法宗旨,融合空有(這裡指「佛性」,而非「唯識」)二宗,並開創了中國佛教的新方向,殊不簡單。
  • 《維摩經》之哲學理論
    而「六十二見即如來種」之佛性論給學佛的人們打開一扇窗,使人看到成佛的希望,因為人人本具佛性,皆可成佛。     經中的主要人物「維摩詰居土」,「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儀;雖處居家,不著三界,雖示有妻子,卻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
  • 六祖壇經作業3-2
    六祖惠能卻因「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經而開悟。問:1、「無所住」在生活中可行的嗎?答:有位數學家曾說過:「根據有史以來的統計,人類死亡率是100%。」世間一切都是無住,世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2、六祖惠能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這二句之間有何關係?(原文: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答:無所住當下,心不偏執而能常應常靜。
  • 學誠法師:《六祖壇經》與佛教中國化
    比如大小品《般若經》《維摩詰經》《金剛經》《法華經》《涅槃經》《華嚴經》《楞伽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大智度論》《中論》《大乘起信論》等。從這些代表性經典的翻譯、詮釋中不僅派生出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眾多學派,而且為隋唐宗派佛教的創建提供了基本經典依據和豐富思想源泉。學派與宗派的脫穎而出,是佛教真正在中國文化的土壤中生根發芽的標誌。
  • 六祖壇經,真如在佛教裡是個非常重要的名詞,六祖慧能,壇經
    在天台宗那裡,更精煉為止觀,止是定,觀是慧。而禪宗呢?則只談明心見性這一著,不論涉及到哪一個領域,禪宗都是這麼一著。六祖大師亦如孔孟出身貧微,採樵自給。偶聞經句而赴黃梅求道。證悟本來面目後,攜信物衣缽遁隱數載。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善知識
    由此我們也可以知道,「無念是對於內在妄念與貪慾的否定,無相是對於外在虛幻色法的否定,而無住則是不執著於內在妄念、貪慾與外在虛幻色法之義。六祖惠能的三無禪法理論是以無住為中介,以此聯繫無念與無相,形成了無念(內在)——無住(不執著)——無相(外在)的三合一的模式。」
  • 從禪坐到禪宗,從「我空法有」到「以心印心」,怎樣的解脫之徑?
    「同臺吃飯,各自修行」,釋迦所倡的內觀禪,殊異於外道,不單「止」,還要「觀」,即不以住在「定境」為目的,而透過不斷的「觀」,通向體會三法印,趣向解脫。如是,從原始佛教以降,佛弟子皆通過禪,體會定、慧,並開出諸種觀法,如不淨觀、慈悲觀、緣起觀、界差別觀、數息觀等、以對治各類執著,所謂「由戒入定,由定發慧」,就是佛教徒修行三學的整體關係。
  • 六祖壇經作業7
    開「六祖壇經」班,對後學而言是唯一可以驗收教學成果的一個班。 講經典講了二十多年了,究竟聽的人聽懂了嗎?聽懂了受用嗎?會實踐在生活中嗎?這是後學無法知道的部分,唯有這個班,每堂課班員起來分享心得,寫作業…從這些口頭報告、書面作業中,看到教學成果。 對後學而言,這種互動也是一種教學相長。
  • 入魔江湖少林寺論經題目答案匯總
    不打架不邪淫不睡懶覺1三論宗的三論係指中論、十二門論以及()。百論俱舍論大智度論3八苦中,指因身的不協調所引起的是()。怨憎會苦愛別離苦老病死苦2「住胎如處牢獄,出胎如被山夾」,是指八苦中的()。求不得苦生苦死苦1觀十二因緣而悟道者,稱為()。緣覺之義聲聞之義菩薩之義1六度中的禪定波羅蜜是用來對治()。散亂愚痴瞋恨2苦、樂、不苦不樂是屬於()的範圍。觸受取2佛陀於()入涅盤。
  • 壇經 是六祖慧能大師對所有禪修者發出的十大獅子吼
    壇經,是漢傳佛教唯一的一部經文。壇經,是漢傳佛教對佛法般若智慧的總結。壇經,是漢傳佛教禪修方法的總結。壇經,是六祖慧能大師,對佛法禪修方法的梳理和總結,是對佛法禪修的錯誤方法和錯誤認識,進行糾正批評和改正方法的總結。
  • 《六祖壇經》
    然而,最早讀到的也不是佛經,而是禪宗六祖慧能所留下的《壇經》。中國禪宗的祖師是印度人達摩,他是從佛陀弟子大迦葉算下來第二十八代傳人。他一個人來到中國,將禪的傳承一代一代往下傳。直到六祖,禪宗才在華人的文化裡普及。華人所留下來,唯一一部可以稱為「經」而不是「論」的紀錄,也就是《六祖壇經》。假如我沒有記錯,是在紐約同一家書店,順便買了這本《壇經》。但是,放了好幾個星期,都沒有去讀。
  • 壇經導讀-001
    今天,我用語音來帶領大家學習《六祖壇經》。我們已經把《壇經》的序學習完畢。之前我們通過兩年的時間,把《楞嚴經》學習圓滿了。《六祖壇經》是一部和生活融為一體的經,很適合現代人修學。《六祖壇經》可以說是一部生活版的《金剛經》。之前群裡已學習過《金剛經》,這幾天又讓大家每天堅持打卡的就是《金剛經》。
  • 《六祖壇經》|論見性,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何是佛法不二之法呢
    《六祖壇經》|畏論見性,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何是佛法不二之法呢?在中國佛教的文化中,禪宗文化以六祖惠能大師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影響了這個中國佛教的變革。在他弟子的口述《六祖壇經》中,留下了種種經典。作為一個沒有上過私塾,靠賣柴為生,得法之時,南逃山中十五年,他的經歷與言教讓禪宗文化得到了從我未有過的興旺。禪宗直到至今,《六祖壇經》的中心思想是「見性成佛」、「即心即佛」的佛性論,「頓悟見性」的修行觀,成為了歷代以來中國禪宗以頓悟見性,以心修禪,為中國禪宗的禪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李富華:六祖大師研究被忽視的一個問題
    何照清博士通過自己的研究,在論文中得出了如下的兩點結論:1.認為:署名「六祖大鑑禪師說」的《金剛經口訣》是後人之作,「並非出自惠能大師」。2.認為《金剛經解》「出自惠能之說」,也是「非常值得懷疑的」。在這千數學徒先後來到曹溪,聆聽大師的教誨,30餘年間,如同法海記錄《壇經》一樣,一定還會流傳下比《壇經》還要豐富得多的說法記錄;另據《壇經》記載,六祖惠能雖然目不識丁,但絕頂聰明。他自聽聞《金剛經》而言下大悟,到他創宗成祖,接引弟子,弘傳禪宗的幾十年中,他對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的經文可以說是爛熟在胸。
  • 六祖壇經與禪宗講座 鄭振煌教授主講
    六祖壇經與禪宗講座 鄭振煌教授主講 2013-05-01 11:06:14  來源:大公網佛教
  • 佛教經典,六祖壇經中的四句偈語,怎樣理解才能讓我們開悟呢?
    佛教文化在中國近二千年,成為了中國化後的佛教禪宗文化,最具有歷史色彩的便是漕溪宗的六祖慧能大師。慧能大師早年聞《金剛經》而上求佛道,來到黃梅五祖寺拜與弘忍大師座下,砍柴舂米多年,一日弘忍大師召集大眾作揭語以傳達摩衣缽。歷史上,禪宗神秀大師以做揭「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 龍樹菩薩|中觀佛教的興起與發展
    《金剛經》是部非常獨特的般若經,在所有的般若經中,幾乎都可看到「空」字,但《金剛經》全文卻一個「空」字都不用,這顯然是有意的,或 /此經是基於某種特殊的目的,以面對某些特殊社群的聽聞者而結集出來的,因而才刻意地不使用「空」字。
  • 《六祖壇經》全文、譯文、解讀——眾生的菩提自性,本來清淨圓滿
    遂問客誦何經,客曰金剛經。復問從何所來,持此經典。客雲:我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來。其寺是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門人一千有餘。我到彼中禮拜,聽受此經。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惠能聞說,宿昔有緣。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惠能,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參禮五祖。
  • 如何理解《金剛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在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針對當今構建「和諧社會」的呼聲,長老就佛法中關於和諧之內容、和諧之行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講解,明確指出「和諧首先要從心靈開始」,「佛法是實現真實圓滿的和諧」。現特將長老的開示在蜀中淨土微信平臺陸續為大家推出。
  • 《維摩經》:心淨則國土淨,如何能做到心性清淨呢?
    佛說四十二章經中云:「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觀靈覺即菩提,如是知識得道疾矣」。意思是說,觀察天和地,要看到它的變化。觀察世界萬物,要看到它們都是變化的。觀察自己的心性,從而獲得斷除煩惱生菩提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