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華(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一、問題的提出
五六年前,在我應珠海出版社之約編寫《惠能與壇經》這本小書時,《新唐書•藝文志》的一則記載就引起我的注意,即「惠能《金剛般若經•訣正義》一卷,姓盧氏,曲江人」(《新唐書》卷59)。這則記載指出,早在歐陽修編修《新唐書》時,他和助手們所收集的當時流傳的唐代的「釋氏」著作中就有這樣一部為六祖大師所說的著作。
這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是因為六祖大師的這部著作竟然沒有被大陸佛教學術界所關注。據筆者核查,在大陸近20年關於中國禪宗研究的著作中沒有一部(或一篇)對這部六祖大師的作品作過考釋,有的專著甚至沒有一句一字提及此書。1999年臺灣版《中國佛學》第二卷二期發表了臺灣「國立」聯合技術學院何照清博士的論文《惠能與金剛經解義》,可能是海峽兩岸的佛教學者對惠能大師的這部書進行考論,既使不是第一篇也是十分少見的文章。何照清是臺灣大學著名佛教學者楊惠南教授的博士,她選擇了這一題目撰著論文,可謂獨闢蹊徑,有著特殊的意義。其論文中提出了同樣的問題云:
回朔本世紀以來,國際有許多學者、思想家,從不同角度深入研究《六祖壇經》、
惠能及其禪法,提出了豐碩的成果;然而對於題名是惠能所著的《金剛經解義》或《金剛經口訣》卻很少有人涉及,無怪日本學者關口真大以近乎激動的口吻說道:對於《金剛經解義》二卷,從來沒有一位禪宗學者提過任何一句批判,也沒有人提起,如果不客氣地說,這未免是反乎常規的「研究」情況,為何如此,我實難以理解。
《金剛經口訣正義》見載於《新唐書•藝文志》,與它同時被收入《藝文志》中的禪宗著作還有「智矩《寶林傳》十卷」、「僧法海《六祖法寶記》一卷」、「玄覺《永嘉集》十卷」、「懷海《禪門規式》一卷」、「希運《傳心法要》一卷」、「宗密《禪源諸詮集》一百一卷」、「希運《參同契》一卷」、「惠可《達磨血脈》一卷」幾種。這說明,這些禪宗著述確曾是唐代中葉後在社會上廣泛流傳的禪宗著作,它們也實在地擺在了《新唐書》編修者的案頭。六祖大師的《金剛般若經口訣正義》一書雖然不載於中國歷代各版大藏經中,但它的存在和在唐中葉之後的廣泛流傳則是無法否認的事實。
唐代,日本入唐求法僧圓珍,於唐宣宗大中七年八月(853年)乘唐朝的商船到達中國,在此後在唐求學的6年多的時間裡,廣事收集經論著述。他回國後,在他撰記的《福州、溫州、台州探尋經律論疏記外書等目錄》中就著錄有《能大師金剛般若經訣一卷》、《六祖和尚觀心偈一卷》;而同是圓珍所撰記的《智證大師請來目錄》的「總目錄」中記載的圓珍請來的著述中有六祖大師的著作3種,即《金剛般若經訣一卷曹溪》、《曹溪能大師檀(壇)經一卷海》、《六祖和尚觀心偈一卷》。
這一記載可以說是《新唐書•藝文志》記載的有力佐證,它說明在唐朝的中後期,流傳於社會上的六祖大師的著作不僅有《壇經》,還有《金剛般若經訣》及《六祖和尚觀心偈》。《金剛般若經口訣正義》這一曾被中國史學家關注過的,在唐代即已廣泛流傳的六祖大師的著作,在我們今天研究中國禪宗史和六祖惠能時卻沒有引起注意,這難道不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嗎?
二、從《金剛經口訣正義》到《金剛經解》
六祖惠能撰有《金剛般若經口訣正義》或稱《金剛般若經訣》一書,並在唐中葉後即在社會上流傳,這一點可以說是不爭的事實。時代發展到北宋,此《口訣》一書,依然在社會上廣泛的流傳著。這一情況,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天台羅適」所撰《六祖口訣後序》一文中有著比較清楚的記載。
今天,《新唐書•藝文志》所載錄的《金剛般若經口訣正義》及宋代流傳的《六祖解金剛經》都已無本可覓,我們能看到的本子,則是載錄於日本編印的《卍續藏經》中的《《金剛經解》二卷和《金剛經口訣》。從《卍續藏經》所著錄的情況看,六祖關於《金剛經》的著作到了明末清初已形成兩種本子,一種是署名為「六祖大鑑禪師說」的《金剛經口訣》,一種是署名為《大鑑真空普覺禪師解義》的《金剛經解》。《金剛經口訣》是一部僅為1280餘字的短篇;而《金剛經解》則是一部從形式到內容都十分完備的二卷本著作,它包括一篇署名「曹溪六祖大師慧能撰」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序》、逐文釋解《金剛經》全文的《金剛經解》、「天台羅適」所撰的《六祖口訣後序》及清初居士湯翼聖、周克順分別撰寫的兩篇《重刻六祖金剛經解跋》。這兩篇跋文因過於簡略,除表達了對六祖解金剛經的崇信,即「此經解者無慮數百家,唯六祖大師解為最上上」外,幾乎沒有提供其所刻六祖《金剛經解》流傳淵源的任何有價值的資料。當然,我們從跋文所署年代知道,此《金剛經解》是刻於清康熙丁末年,即康熙六年(1667)的一種版本。
三、《金剛經口訣》和《金剛經解》的真偽
在唐代,反映六祖大師佛學思想的著作,除《壇經》外,確實還有過署名為惠能的《金剛經般若經口訣正義》一書。此書在唐中葉後傳入日本,稱名《金剛般若經訣》;在國內,這一著作一直在民間流傳著,稱名《金剛經口訣》;其流傳的地域包括福建沿海、江浙地區以至北方的陝西、河北,並形成了多種版本。再後來,則是自北宋未年起開始流傳的《六祖解金剛經》。此種一卷本《六祖解金剛經》,與《金剛經口訣》的關係是什麼,沒有記載。現在,以上這些較早的本子都不傳了,而今天見到的則是載錄於20世紀初日本編刊的《卍續藏經》中的清初刻本《金剛經口訣》和二卷本的《金剛經解》。下面的問題是如何認識現存的這兩種署名六祖大師的著作的真與偽。
何照清博士通過自己的研究,在論文中得出了如下的兩點結論:1.認為:署名「六祖大鑑禪師說」的《金剛經口訣》是後人之作,「並非出自惠能大師」。2.認為《金剛經解》「出自惠能之說」,也是「非常值得懷疑的」。其理由有四:有關惠能及其弟子的相關文獻中都未提及惠能曾註解《金剛經》;「中興曹溪」的明憨山大師曾作《金剛決疑》,稱「解者極多」,但不提六祖大師曾註解《金剛經》;中國歷代所編大藏經都未收錄有此兩種著述;引用和提及六祖註解《金剛經》者都是宋代之後的事情。
我個人認為,何照清博士的觀點從事實的層面上說是客觀的,但其結論並不是公正的。如同《壇經》,它肯定不是惠能親手所撰,是弟子法海記錄成書的,之後經過不斷地加工改編。
因此,實際上,包括《新唐書•藝文志》所載錄的《金剛般若經口訣正義》在內均不是出自惠能大師之手,然而,我相信,它們在歷史上的存在及與六祖大師密不可分的關係是不容懷疑的;既然歷史上有著那麼多記載,斷然否定它們與六祖大師的關係就又是不客觀了。
從實際情況看,惠能大師自唐高宗儀鳳二年(677年)回到曹溪寶林寺,不久應請在韶州大梵寺開堂說法,經弟子法海記錄,形成了《壇經》的「祖本」。之後,大師返回曹溪,一住36年。在這36年間,如《五燈會元》所記,大師「雨大法雨,學者不下千數」。在這千數學徒先後來到曹溪,聆聽大師的教誨,30餘年間,如同法海記錄《壇經》一樣,一定還會流傳下比《壇經》還要豐富得多的說法記錄;另據《壇經》記載,六祖惠能雖然目不識丁,但絕頂聰明。他自聽聞《金剛經》而言下大悟,到他創宗成祖,接引弟子,弘傳禪宗的幾十年中,他對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的經文可以說是爛熟在胸。他開示說法中動輒「佛言」、「經雲」;他說法的語錄中,不僅熟練地運用著佛教的幾乎所有的名相術語,如五蘊、空、有常、無常、三毒、五惡道、六識、六塵、十惡、八邪、十善、五逆、三昧、真如、法相、三世諸佛、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第一義諦、因果、斷常、三際、菩提、佛地、法界、福田、淨土、輪迴、塵勞等等。而且於佛教的知識也十分淵博,他舉例的典故中有「舍利弗宴坐」;他傳授「無相三皈依戒」時,提出「皈依覺兩足尊,舊依正離欲尊,皈依淨眾中尊」;他講三身四智時,提出「大圓境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境」;他在講淨土法門時,說「世尊在舍衛城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說明他熟知《阿彌陀經》;他的三十六對法,傳衣付法頌,四十代禪宗祖師說,都表明他有著廣博的佛學功底。《壇經》從其文字的表述到它思維嚴密、精深獨到的佛教思想體系都使我們看到了一代佛學大師的真面目;同時,在整部《壇經》中關於《金剛經》般若思想的引述和發揮更是俯拾即是。在這種客觀的情勢下,惠能大師留下一部關於解說《金剛經》的著作就絕不是什麼意外的事。當然,這樣的著作也絕不是大師親自所撰,它也是如同《壇經》一樣,是大師闡釋《金剛經》經義的說法記錄,是他的弟子們整理而成的,並在以後的流傳中經過了一再的增補和加工。
然而,對這部著作作完全的否定,認為它就是一部與惠能大師毫無關係的偽作也有失公允。我個人認為,這部著作的始作俑者可能正是北宋末年的惠洪。如上所引惠洪的《題六祖釋金剛經》一文,此題記述及此書只有如下簡單的幾句:「祖師從而注釋,之恩德可謂大矣,而傳播未廣予竊患之,故化清信檀越樓板印施,普告大眾雲」。這裡沒有對此本的流傳歷史有一字之追述。像惠洪這樣的以「文字禪」著稱的禪門大家,他必不會疏漏到這種程度,這其中必有不可說之隱情,即這部打著惠能大師之名的著作很可能是惠洪集錄了大師的部分關於《金剛經》的語錄,再加上自己的見解編制出來的;再從二卷本《六祖金剛經解》的署名「唐六祖大鑑真空普覺禪師解義」看,其出自宋人之手也是證據確鑿的。在唐朝,至憲宗時(806-820年)六祖才有「大鑑禪師」之諡號;宋朝的宋神宗時大師才被加諡「大鑑真空普覺圓明禪師」之號。
這一情況表明,這部《金剛經解》的形成年代當在宋神宗時或更晚的年代,也就是惠洪大展其才華的年代。惠洪(1068-1085),字覺範,號寂音,禪宗臨濟宗黃龍派的著名傳人。他14歲為「童子,日記數千言,覽群書殆盡」。19歲得度為僧。在之後的僧人生涯中,他「發揮經論,光輔叢林」,以其著述之弘富而有「今世融肇」之美譽。他曾在所著《禪林僧寶傳》卷末所附《臨濟宗旨》一文的最後有如下的表白:「聞法惠人,則罪自滅,故有撰述佛祖旨訣之意,欲以惠人而自滅夙障耳,非有他求也」。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他以惠能大師的名義,在輯錄大師有關論述《金剛經》語錄的基礎上,編輯了一部內容完整的《六祖釋金剛經》,即今之《六祖金剛經解》也是事出有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