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華:六祖大師研究被忽視的一個問題

2020-12-20 手機鳳凰網

李富華(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一、問題的提出

五六年前,在我應珠海出版社之約編寫《惠能與壇經》這本小書時,《新唐書•藝文志》的一則記載就引起我的注意,即「惠能《金剛般若經•訣正義》一卷,姓盧氏,曲江人」(《新唐書》卷59)。這則記載指出,早在歐陽修編修《新唐書》時,他和助手們所收集的當時流傳的唐代的「釋氏」著作中就有這樣一部為六祖大師所說的著作。

這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是因為六祖大師的這部著作竟然沒有被大陸佛教學術界所關注。據筆者核查,在大陸近20年關於中國禪宗研究的著作中沒有一部(或一篇)對這部六祖大師的作品作過考釋,有的專著甚至沒有一句一字提及此書。1999年臺灣版《中國佛學》第二卷二期發表了臺灣「國立」聯合技術學院何照清博士的論文《惠能與金剛經解義》,可能是海峽兩岸的佛教學者對惠能大師的這部書進行考論,既使不是第一篇也是十分少見的文章。何照清是臺灣大學著名佛教學者楊惠南教授的博士,她選擇了這一題目撰著論文,可謂獨闢蹊徑,有著特殊的意義。其論文中提出了同樣的問題云:

回朔本世紀以來,國際有許多學者、思想家,從不同角度深入研究《六祖壇經》、

惠能及其禪法,提出了豐碩的成果;然而對於題名是惠能所著的《金剛經解義》或《金剛經口訣》卻很少有人涉及,無怪日本學者關口真大以近乎激動的口吻說道:對於《金剛經解義》二卷,從來沒有一位禪宗學者提過任何一句批判,也沒有人提起,如果不客氣地說,這未免是反乎常規的「研究」情況,為何如此,我實難以理解。

《金剛經口訣正義》見載於《新唐書•藝文志》,與它同時被收入《藝文志》中的禪宗著作還有「智矩《寶林傳》十卷」、「僧法海《六祖法寶記》一卷」、「玄覺《永嘉集》十卷」、「懷海《禪門規式》一卷」、「希運《傳心法要》一卷」、「宗密《禪源諸詮集》一百一卷」、「希運《參同契》一卷」、「惠可《達磨血脈》一卷」幾種。這說明,這些禪宗著述確曾是唐代中葉後在社會上廣泛流傳的禪宗著作,它們也實在地擺在了《新唐書》編修者的案頭。六祖大師的《金剛般若經口訣正義》一書雖然不載於中國歷代各版大藏經中,但它的存在和在唐中葉之後的廣泛流傳則是無法否認的事實。

唐代,日本入唐求法僧圓珍,於唐宣宗大中七年八月(853年)乘唐朝的商船到達中國,在此後在唐求學的6年多的時間裡,廣事收集經論著述。他回國後,在他撰記的《福州、溫州、台州探尋經律論疏記外書等目錄》中就著錄有《能大師金剛般若經訣一卷》、《六祖和尚觀心偈一卷》;而同是圓珍所撰記的《智證大師請來目錄》的「總目錄」中記載的圓珍請來的著述中有六祖大師的著作3種,即《金剛般若經訣一卷曹溪》、《曹溪能大師檀(壇)經一卷海》、《六祖和尚觀心偈一卷》。

這一記載可以說是《新唐書•藝文志》記載的有力佐證,它說明在唐朝的中後期,流傳於社會上的六祖大師的著作不僅有《壇經》,還有《金剛般若經訣》及《六祖和尚觀心偈》。《金剛般若經口訣正義》這一曾被中國史學家關注過的,在唐代即已廣泛流傳的六祖大師的著作,在我們今天研究中國禪宗史和六祖惠能時卻沒有引起注意,這難道不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嗎?

二、從《金剛經口訣正義》到《金剛經解》

六祖惠能撰有《金剛般若經口訣正義》或稱《金剛般若經訣》一書,並在唐中葉後即在社會上流傳,這一點可以說是不爭的事實。時代發展到北宋,此《口訣》一書,依然在社會上廣泛的流傳著。這一情況,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天台羅適」所撰《六祖口訣後序》一文中有著比較清楚的記載。

今天,《新唐書•藝文志》所載錄的《金剛般若經口訣正義》及宋代流傳的《六祖解金剛經》都已無本可覓,我們能看到的本子,則是載錄於日本編印的《卍續藏經》中的《《金剛經解》二卷和《金剛經口訣》。從《卍續藏經》所著錄的情況看,六祖關於《金剛經》的著作到了明末清初已形成兩種本子,一種是署名為「六祖大鑑禪師說」的《金剛經口訣》,一種是署名為《大鑑真空普覺禪師解義》的《金剛經解》。《金剛經口訣》是一部僅為1280餘字的短篇;而《金剛經解》則是一部從形式到內容都十分完備的二卷本著作,它包括一篇署名「曹溪六祖大師慧能撰」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序》、逐文釋解《金剛經》全文的《金剛經解》、「天台羅適」所撰的《六祖口訣後序》及清初居士湯翼聖、周克順分別撰寫的兩篇《重刻六祖金剛經解跋》。這兩篇跋文因過於簡略,除表達了對六祖解金剛經的崇信,即「此經解者無慮數百家,唯六祖大師解為最上上」外,幾乎沒有提供其所刻六祖《金剛經解》流傳淵源的任何有價值的資料。當然,我們從跋文所署年代知道,此《金剛經解》是刻於清康熙丁末年,即康熙六年(1667)的一種版本。

三、《金剛經口訣》和《金剛經解》的真偽

在唐代,反映六祖大師佛學思想的著作,除《壇經》外,確實還有過署名為惠能的《金剛經般若經口訣正義》一書。此書在唐中葉後傳入日本,稱名《金剛般若經訣》;在國內,這一著作一直在民間流傳著,稱名《金剛經口訣》;其流傳的地域包括福建沿海、江浙地區以至北方的陝西、河北,並形成了多種版本。再後來,則是自北宋未年起開始流傳的《六祖解金剛經》。此種一卷本《六祖解金剛經》,與《金剛經口訣》的關係是什麼,沒有記載。現在,以上這些較早的本子都不傳了,而今天見到的則是載錄於20世紀初日本編刊的《卍續藏經》中的清初刻本《金剛經口訣》和二卷本的《金剛經解》。下面的問題是如何認識現存的這兩種署名六祖大師的著作的真與偽。

何照清博士通過自己的研究,在論文中得出了如下的兩點結論:1.認為:署名「六祖大鑑禪師說」的《金剛經口訣》是後人之作,「並非出自惠能大師」。2.認為《金剛經解》「出自惠能之說」,也是「非常值得懷疑的」。其理由有四:有關惠能及其弟子的相關文獻中都未提及惠能曾註解《金剛經》;「中興曹溪」的明憨山大師曾作《金剛決疑》,稱「解者極多」,但不提六祖大師曾註解《金剛經》;中國歷代所編大藏經都未收錄有此兩種著述;引用和提及六祖註解《金剛經》者都是宋代之後的事情。

我個人認為,何照清博士的觀點從事實的層面上說是客觀的,但其結論並不是公正的。如同《壇經》,它肯定不是惠能親手所撰,是弟子法海記錄成書的,之後經過不斷地加工改編。

因此,實際上,包括《新唐書•藝文志》所載錄的《金剛般若經口訣正義》在內均不是出自惠能大師之手,然而,我相信,它們在歷史上的存在及與六祖大師密不可分的關係是不容懷疑的;既然歷史上有著那麼多記載,斷然否定它們與六祖大師的關係就又是不客觀了。

從實際情況看,惠能大師自唐高宗儀鳳二年(677年)回到曹溪寶林寺,不久應請在韶州大梵寺開堂說法,經弟子法海記錄,形成了《壇經》的「祖本」。之後,大師返回曹溪,一住36年。在這36年間,如《五燈會元》所記,大師「雨大法雨,學者不下千數」。在這千數學徒先後來到曹溪,聆聽大師的教誨,30餘年間,如同法海記錄《壇經》一樣,一定還會流傳下比《壇經》還要豐富得多的說法記錄;另據《壇經》記載,六祖惠能雖然目不識丁,但絕頂聰明。他自聽聞《金剛經》而言下大悟,到他創宗成祖,接引弟子,弘傳禪宗的幾十年中,他對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的經文可以說是爛熟在胸。他開示說法中動輒「佛言」、「經雲」;他說法的語錄中,不僅熟練地運用著佛教的幾乎所有的名相術語,如五蘊、空、有常、無常、三毒、五惡道、六識、六塵、十惡、八邪、十善、五逆、三昧、真如、法相、三世諸佛、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第一義諦、因果、斷常、三際、菩提、佛地、法界、福田、淨土、輪迴、塵勞等等。而且於佛教的知識也十分淵博,他舉例的典故中有「舍利弗宴坐」;他傳授「無相三皈依戒」時,提出「皈依覺兩足尊,舊依正離欲尊,皈依淨眾中尊」;他講三身四智時,提出「大圓境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境」;他在講淨土法門時,說「世尊在舍衛城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說明他熟知《阿彌陀經》;他的三十六對法,傳衣付法頌,四十代禪宗祖師說,都表明他有著廣博的佛學功底。《壇經》從其文字的表述到它思維嚴密、精深獨到的佛教思想體系都使我們看到了一代佛學大師的真面目;同時,在整部《壇經》中關於《金剛經》般若思想的引述和發揮更是俯拾即是。在這種客觀的情勢下,惠能大師留下一部關於解說《金剛經》的著作就絕不是什麼意外的事。當然,這樣的著作也絕不是大師親自所撰,它也是如同《壇經》一樣,是大師闡釋《金剛經》經義的說法記錄,是他的弟子們整理而成的,並在以後的流傳中經過了一再的增補和加工。

然而,對這部著作作完全的否定,認為它就是一部與惠能大師毫無關係的偽作也有失公允。我個人認為,這部著作的始作俑者可能正是北宋末年的惠洪。如上所引惠洪的《題六祖釋金剛經》一文,此題記述及此書只有如下簡單的幾句:「祖師從而注釋,之恩德可謂大矣,而傳播未廣予竊患之,故化清信檀越樓板印施,普告大眾雲」。這裡沒有對此本的流傳歷史有一字之追述。像惠洪這樣的以「文字禪」著稱的禪門大家,他必不會疏漏到這種程度,這其中必有不可說之隱情,即這部打著惠能大師之名的著作很可能是惠洪集錄了大師的部分關於《金剛經》的語錄,再加上自己的見解編制出來的;再從二卷本《六祖金剛經解》的署名「唐六祖大鑑真空普覺禪師解義」看,其出自宋人之手也是證據確鑿的。在唐朝,至憲宗時(806-820年)六祖才有「大鑑禪師」之諡號;宋朝的宋神宗時大師才被加諡「大鑑真空普覺圓明禪師」之號。

這一情況表明,這部《金剛經解》的形成年代當在宋神宗時或更晚的年代,也就是惠洪大展其才華的年代。惠洪(1068-1085),字覺範,號寂音,禪宗臨濟宗黃龍派的著名傳人。他14歲為「童子,日記數千言,覽群書殆盡」。19歲得度為僧。在之後的僧人生涯中,他「發揮經論,光輔叢林」,以其著述之弘富而有「今世融肇」之美譽。他曾在所著《禪林僧寶傳》卷末所附《臨濟宗旨》一文的最後有如下的表白:「聞法惠人,則罪自滅,故有撰述佛祖旨訣之意,欲以惠人而自滅夙障耳,非有他求也」。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他以惠能大師的名義,在輯錄大師有關論述《金剛經》語錄的基礎上,編輯了一部內容完整的《六祖釋金剛經》,即今之《六祖金剛經解》也是事出有因的。

相關焦點

  • 禪的真諦的體悟——李富華
    就是說,耕雲先生的安祥禪,乃是六祖慧能大師所創立的傳統的中國禪宗的禪法。千百年來,禪僧們及文人雅士解禪、參禪。說了許多的道理,形成了諸多的文字,是不是真正體悟了祖師禪的真諦,我不敢說,但耕雲先生把禪與現代生活結合起來,講了許許多多的道理,真是嘔心瀝血,確實給了我們許多的啟迪。禪是什麼?
  • 李富華:沉重悼念聖嚴法師_佛教_鳳凰網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李富華(圖起前排右一)突聞臺灣聖嚴法師圓寂的消息,十分震驚與悲痛!聖嚴法師是一位涉足很廣的佛學大師,就是在佛教典籍的研究方面大師也曾做出過突出的貢獻。上世紀80年代,臺灣學者蔡運辰先生著述了《二十五種藏經目錄考釋》一書,這是近代以來關於大藏經研究的一部鴻篇巨製。是聖嚴法師為這部書寫了一篇學理性很深的序言,高度評價了這部書的學術價值。它從一個方面表明了大師深厚的佛學功底。
  • 六祖慧能問了一個問題,沒有人能回答,看看有你答案嗎?
    六祖慧能是禪宗的第六代祖師,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是出自慧能大師之口。六祖慧能的悟性很高,雖然沒有文化,但卻能開悟見性,六祖慧能開悟後,也希望更多的人,都能達到開悟的境界,六祖慧能當年為了尋找接班人,曾經問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沒有人能回答。六祖慧能這個問題,誰有正確的答案,誰就離成佛不遠了,這個問題只有當時的神會給出了答案,但神會的答案卻不是慧能想要的答案。
  • 且聽六祖慧能大師如是說!
    上一講我們說到,六祖慧能大師和五祖弘忍大師結束了關於「師度」和「自度」的對話,便辭別了五祖弘忍大師,發足南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我的上一篇拙作)六祖慧能大師徒步兩個多月,這一日來到了江西和廣東的分壤交界的地方——大庾嶺一代。
  • 李富華:永遠銘記任繼愈先生對我30年的教誨
    他畢生從事教育和學術研究工作,為中國的教育事業和圖書館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他的師德風範和學術成果將成為北京大學寶貴的精神財富! 為悼念任繼愈先生,李富華老師滿懷悲痛之情,講述了和任老先生之間的故事。 任先生早在上世紀中就已是名揚中外的大學者,他研究佛學的幾篇文章受到毛澤東主席的高度評價。在毛主席的親自批示下,由任先生具體負責,籌建了我國第一個研究宗教的研究所,這是中國宗教學研究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幾十年來我國宗教學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與任先生孜孜不倦的苦心操勞不無關係。任先生的國學研究,尤其是在中國哲學史研究方面的成就,除已故去者外,是很難有人可以與之相提並論的。
  • 探訪五祖寺 走一段六祖大師開悟的路
    南方日報記者和省民族宗教研究院江泓博士一起,重走六祖的黃梅求法路,力求為讀者再現1300多年前影響中國禪宗發展的歷史場景。滿山茂松翠竹,一條小道從黃梅縣馮茂山下蜿蜒而來,遠遠地,只見一個身材矮小的南方青年穿過密林薄霧中的小徑攀行走近。那時節,黃梅很有可能正春雨紛紛,等到冬天,年輕人將會得法。
  • 任憑天下亂,此地永無憂——六祖惠能大師說的就是這個地方
    世界上最治癒人的兩樣事物 一個是美食 一個是美景 嶺南第一聖域——雲浮 雲浮 是一個坐看雲舒雲卷的神仙之所
  • 慧能大師曰:誦經要「知宗趣」!什麼是知宗趣?且聽六祖如是說
    ——《觀無量壽經》我們的法達禪師放下了傲慢,虔誠恭敬地向我們偉大的禪宗六祖慧能大師請教法義。六祖慧能大師問法達禪師曰:「汝念此經,以何為宗?」法達禪師答曰:「學人根性暗鈍,從來但依文念誦,豈知宗趣?」還有一種就比較稀有罕見,就是類似六祖慧能大師這樣的人。根性好,於佛相應,誦經時就能夠於法義相應。這一類人不多,可以說甚為稀少。當初我們的六祖慧能大師,他字都不識,幾乎就誦不成經。但人家有個好耳朵,一聞經中之語,立刻瞭然於胸。我們是用眼睛看著經本,嘴巴念誦著經文,偶然能思悟一半句經義,都不錯了。但六祖慧能大師就是用耳朵和心來「誦經」的。
  • 學誠法師:《六祖壇經》與佛教中國化
    能夠自見本性清淨,便可覺悟成佛,六祖所創造的其實不是禪法,而是心法。所以,惠能大師頓悟成佛之說對中國佛教的根本超越和創新,本質上也並非方法問題,而是見地問題。正因為見地的不同,最終帶來了方法和形式上的革命性變化。其實,在禪宗最初的淵源——「拈花微笑」公案裡,就沒有藉助任何修行方法。它本身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覺悟,覺悟就是成佛。
  • 有個叫陳子南的,和一個叫李富華的,二人也想撬一撬地球
    圖片來源於網絡大家可還記得,就在2019年5月11日,也就是上個月的11日,有一個叫陳子南的和一個叫李富華的,二人跑到上海召開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新聞發布會,發布會的內容就是向媒體公開揭露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張家慧
  • 容縣召開"首屆六祖文化藝術節暨電影《六祖惠能》啟動儀式"新聞...
    電影《六祖惠能》出品人兼總導演黃英毅  會上,出品人兼總導演黃英毅對電影《六祖惠能》進行了全面的介紹,六祖惠能大師,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將西方佛教中國化與本土化,最終將禪學確立成為中國佛教的核心理論
  • 六祖壇經,真如在佛教裡是個非常重要的名詞,六祖慧能,壇經
    所以,在這個問題上,頓漸只是假名,頓悟都是多事了。不悟是你,悟了那個還是你,這個「自己」,可是不增不減的,所以不要在法上執著有什麼頓,有什麼漸,只要在這條路上走下去,「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就絕對錯不了。真如在佛教裡是個非常重要的名詞,一切法的本來面目就是真如。真為不假,如則不倒,宇宙的真實就是真如,而這個真如又決不能離開我們的認識。
  • 壇經 是六祖慧能大師對所有禪修者發出的十大獅子吼
    壇經,是六祖慧能大師,對佛法禪修方法的梳理和總結,是對佛法禪修的錯誤方法和錯誤認識,進行糾正批評和改正方法的總結。如果我們從佛法禪修角度來讀壇經,整部壇經就無異於是六祖慧能大師,對每一位禪修者發出的十聲獅子吼。
  • 六祖圓寂前交代了什麼?
    禪宗文化在六祖慧能大師的傳播下,曹溪宗成為了佛教文化修為境界的印證之處,世界各地求法的人紛紛前來朝拜慧能大師。在不斷傳法過程中,不知過了多少歲月,此時的慧能大師已到往年之齡。為恐門下弟子不知如何傳播佛法便招來大眾弟子,交代了傳法之要,本文亦是論述《六祖壇經》付囑品的典故,六祖圓寂前交代了什麼,我們來了解一下。六祖圓寂前交代了什麼慧能大師說「用自己的本性和別人交談時,要能對外則面對表相而又離開表相,對內則面對空無又離開空無。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善知識
    六祖大師於法會面對人眾時,並不是以取相為攝持受法人等,而是在內心的起點上,就是以「無住」這一思想來楷定自己,不於接眾聞法者的差別作為起念生起處並為其所系縛。況惠能大師曾言菩提本自清淨,自內心若清淨,自內心不起妄念,不起執著,不於一法上去攝持,那麼於諸時會大眾又何能生諸差別呢?
  • 襄陽人大代表李富華:襄城變「香」要在「山水城花」下功夫
    襄陽市人大代表李富華提出襄城變「香」要在『山、水、城、花』四要素上下功夫荊楚網消息(記者 李秋晨)「要建設『文化名城、旅遊香城』,必須明確『香』的基本元素,要確定工作目標、行動計劃和保障措施,準確分析襄城區的特點,我建議在『山、水、城、花』四要素上下功夫。」
  • 六祖神奇預言:我死後幾年有人偷我的頭
    」——《六祖壇經》 【注釋】弟子又問六祖大師:「再往後有沒有什麼劫難?」六祖大師答道:「我圓寂之後再過五六年,應該會有一個人過來拿我的腦袋。你們要記好我說的預言:頭上養親,口裡須餐,遇滿之難,楊柳為官。」
  • 象州「六祖巖」石刻詩歌賞析
    象州「六祖巖」石刻詩歌賞析吳孝斌象州「六祖巖」位於象州縣象州鎮雞沙村民委黃皮溝村後的西山半山腰處,因唐代禪宗六祖慧能(俗名盧惠能)曾於此隱修而命名。在「六祖巖」石壁上及周圍共有古代石刻文物10處(其中摩崖石刻9處,石碑刻1處)。
  • 十二月二十六丨淨宗六祖永明延壽大師圓寂日
    宋六祖杭州永明延壽大師 法華一部,佛事百八。四重料揀利愚黠,萬善作警察。普期超拔,往生極樂剎。視諸眾生皆是佛,只顧救生忘國憲。赴市心樂顏不變,蒙赦得遂出家願。日課佛事百八件,法華一部佛十萬。淨宗六祖永明延壽大師(公元904~975年),唐末五代僧,為淨土宗六祖,亦為法眼宗三祖。大師集大乘佛法為一身,融通各宗、會歸淨土,持律精嚴,欣求往生。
  • 《六祖壇經》|論見性,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何是佛法不二之法呢
    《六祖壇經》|畏論見性,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何是佛法不二之法呢?在中國佛教的文化中,禪宗文化以六祖惠能大師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影響了這個中國佛教的變革。在他弟子的口述《六祖壇經》中,留下了種種經典。作為一個沒有上過私塾,靠賣柴為生,得法之時,南逃山中十五年,他的經歷與言教讓禪宗文化得到了從我未有過的興旺。禪宗直到至今,《六祖壇經》的中心思想是「見性成佛」、「即心即佛」的佛性論,「頓悟見性」的修行觀,成為了歷代以來中國禪宗以頓悟見性,以心修禪,為中國禪宗的禪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