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有蓮友反映,關於永明延壽大師圓寂日,社會流傳有二個版本,一為農曆二月二十六日,一為農曆十二月二十六日。經有關學者老師指正,靈巖山寺法師多方查證,確認為農曆十二月二十六日,現予勘誤。敬祈廣大蓮友知悉。
一、杭州慧日永明延壽智覺禪師開寶八年十二月示疾。越二日焚香告眾。跏趺而寂。塔於大慈山。
——(宋代《五燈會元》卷第十)
二、以開寶八年乙亥終於住寺。春秋七十二。法臘三十七。葬於大慈山。樹亭志焉。
——(《宋高僧傳·宋錢塘永明寺延壽傳》)
三、以開寶八年乙亥十二月示疾。二十六日辰時。焚香告眾。跏趺而化。明年正月六日。塔於大慈山。閱世七十有二。坐四十有二夏。
——(宋代《禪林僧寶傳·永明智覺禪師》)
四、以開寶八年乙亥十二月示疾。二十六日辰時焚香告眾跏趺而亡。明年正月六日塔於大慈山。壽七十二。臘四十二。
宋六祖杭州永明延壽大師
法華一部,佛事百八。
四重料揀利愚黠,
萬善作警察。
普期超拔,往生極樂剎。
視諸眾生皆是佛,
只顧救生忘國憲。
赴市心樂顏不變,
蒙赦得遂出家願。
日課佛事百八件,
法華一部佛十萬。
若非大權示世間,
法幢誰能如是建。
——選自 印光大師《蓮宗十二祖讚頌》
元代僧人優曇普度撰《蓮宗寶鑑》讚嘆永明禪師:「師(延壽)志誠殷重,專以念佛示人,同生淨土,世稱『宗門之標準,淨業之白眉』」。
淨宗六祖永明延壽大師(公元904~975年),唐末五代僧,為淨土宗六祖,亦為法眼宗三祖。大師集大乘佛法為一身,融通各宗、會歸淨土,持律精嚴,欣求往生。其以華嚴一乘為究竟圓妙,以吾人靈明妙心為萬法之本源,以西方淨土為最終歸宿,著《萬善同歸集》、《四料簡》等為後世淨土宗依據典籍,身體力行,理事雙修,為後人樹立了不朽的榜樣。
永明大師(公元904—975年),諱延壽,字衝元,本丹陽(今江蘇省丹陽市)人,後遷浙江餘杭。永明幼年時,因父母口角,為了勸和雙親,竟從高榻奮躍而下,跪泣於地,父母因而感動,從此不再爭執。弱冠之年,歸心佛乘,決心茹素,日唯一食。又持誦《法華經》,一目七行,每展卷時,感動群羊跪聽。
永明自少天資過人,年十六時,曾著《齊天賦》獻於吳越王錢俶,大眾推為才子。曾為吳越王餘杭庫吏,年二十八任華亭鎮將,督納軍需。時見集市中魚蝦飛禽等,每生慈憫心而購之放生。後因擅自動用庫錢買動物放生,事發之後被判處死罪。
文穆王派人視之,指令監刑人,若見犯人懼怕,即殺之;否則釋放之。大師臨刑鎮靜自若,面無戚容,云:「吾於庫錢毫無私用,盡買放生命,莫知其數。今死,徑生西方極樂世界,不亦樂乎?」文穆王聞而便將大師免刑釋放。
被釋放後,永明延壽大師投明州翠巖禪師出家,次參天台德韶國師,發明心要。受法嗣,為法眼宗嫡孫。
延壽大師出家以後,白天執勞供眾,夜晚習禪修定,每日以野蔬果腹,生活十分淡泊。「執勞供眾,都忘身宰」、「衣不繒纊,食不重味,野蔬布襦,以遣朝夕」是《宋高僧傳》中所記大師在寺院修行的生活寫照。大師常修法華懺,精進禪觀,常感瑞應。一日中夜旋繞次,見普賢菩薩像前所供養的蓮華忽然在手。
大師思忖素有二願,一願終身常誦《法華經》,二願畢生廣利眾生。憶此二願,復樂禪寂,進退遲疑,莫能自決,遂上智者禪院作二鬮。一是一心禪定鬮,二是誦經萬善莊嚴淨土鬮。
大師於佛前冥心精禱,信手拈之,七次並得淨土鬮。由是,大師一意專修淨業。誦經三載,見觀音菩薩以甘露灌口,從此發得觀音辯才。
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大師受吳越忠懿王邀請,復興杭州靈隱寺,次年遷住永明寺,接化徒眾。大師日行一百零八件佛事為常課,其中重要的項目有:受持神咒(大悲咒、尊勝陀羅尼咒)、念佛、禮佛、懺悔、誦經(《法華經》、《般若心經》、《華嚴淨行品》)、坐禪、說法。每日虔禮十方十佛、釋迦、文殊、普賢、彌勒、觀音、勢至等,每夜施食於曠野鬼神等。
大師發願求生西方,日念彌陀聖號十萬聲。日暮時往別峰行道念佛,隨從常數百人。清宵月明之夜,時聞螺貝天樂的音聲。忠懿王敬重其德,聞此大為感動,感嘆:"自古求西方者,未有如此之切也。"遂為大師建西方香嚴殿以成其志,賜號智覺禪師。
大師住永明十五年,弟子數千人。常為眾人授菩薩戒,施食放生,泛愛慈柔。一切功德悉皆回向眾生,以作往生淨土之資糧。勸勉大眾老實念佛,以身作則,坐斷一切狂慧口舌,解散一切義學藩籬,精修萬行,莊嚴淨土。
宋開寶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大師晨起,焚香辭告眾人,趺坐而化,時年七十二歲。因大師德業學識卓著,被後人推尊為蓮宗六祖。
大師著作宏富,有《宗鏡錄》、《萬善同歸集》,《神棲安養賦》、《唯心訣》、《受菩薩戒法》等凡六十餘部問世。《宗鏡錄》一百卷,廣搜博覽,調和當時各宗派間之宗旨分歧。
開寶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早晨,大師焚香之後告別大眾,結跏趺坐而化去,是年大師72歲。後來有一僧人從臨川來,在大師塔廟旋繞禮拜念佛整整一年,別人問其緣故,他說:「我在病中下入陰間,見閻王殿左面供著一個和尚像,閻王精勤禮拜。我請問他是何人,說是杭州永明延壽禪師,已上品上生於西方淨土了。閻王尊重大師道德高妙,所以我才不停地頂禮膜拜。
永明延壽大師法像
唐末五代十國的時候,永明延壽大師住持淨慈寺。當時錢俶王是一個很虔誠的佛教徒——大護法國王,設了一場千僧齋。
通常千僧齋時會有聖僧過來應供,所以當時留了第一個位置給聖僧,誰都不敢坐。等大家到齊了,最後一個人過來,卻大搖大擺的坐到預留的上首座位。
大家看了,心想:「你怎麼坐在那個位置上?」認為這人實在不懂得分寸。這位僧人被稱為長耳和尚——耳朵長得很大、很長,平時也沒表現出有什麼修行,只是勸人布施而已。
用齋完畢,錢俶王問永明延壽大師:「今天有沒有聖僧過來啊?」
永明大師說:「有!」
「是誰呀?」
「定光佛!」
「定光佛?是哪一位?」
「就坐在第一個位置上!」
「長耳和尚?!」
這時長耳和尚已經離開了,錢俶王趕緊派人去把他追回來,想要供養定光佛。
追上來時,長耳和尚已經到了山上,準備進入到山壁裡面。後邊人匆忙趕到、正要頂禮,長耳和尚回過頭說了句話:「彌陀饒舌!」。「饒舌」就是多嘴,透露消息。然後他進去,山壁閉合起來。
去請的人看到長耳和尚隱沒進去,雖然無奈,但是聽到「彌陀饒舌」——這可不意味永明延壽大師是阿彌陀佛嗎?於是趕緊到淨慈寺去:定光佛走了,還有阿彌陀佛在也不錯啊!
然而,等他們跑到淨慈寺門口,傳來消息——永明延壽大師圓寂了。既然身份透露,就不能再住在這個世間了。
由此,後世傳永明大師乃阿彌陀佛示現,現今阿彌陀佛聖誕日也以永明大師的出生日為準。
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
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
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
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磋路,
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
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永明延壽大師《四料簡》
佛教大綱,不外五宗。五宗者,即律、教、禪、密、淨也。律為佛法根本,嚴持淨戒,以期三業清淨,一性圓明,五蘊皆空,諸苦皆度耳。教乃依教修觀,離指見月,徹悟當人本具佛性,見性成佛耳;然此但指其見自性天真之佛為成佛,非即成證菩提道之佛也。
密以三密加持,轉識成智,名為即身成佛;此亦但取即身了生死為成佛,非成福慧圓滿之佛也。此三宗均可攝之於禪,以其氣分相同也。以故佛法修持之要,不過禪淨二門。禪則專仗自力,非宿根成熟者不能得其實益。淨則兼仗佛力,凡具真信願行者皆可帶業往生。
其間難易,相去天淵。故宋初永明壽禪師,以古佛身示生世間,徹悟一心,圓修萬行,日行一百八件佛事,夜往別峰行道念佛,深恐後世學者不明宗要,特作一四料簡偈,俾知所趣。
其第一偈雲「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者:蓋以其人既徹悟禪宗、明心見性,又復深入經藏、備知如來權實法門,而於諸法之中,又復唯以信願念佛一法以為自利利他通途正行,《觀經》「上品上生,讀誦大乘,解第一義」,即此是也。
「猶如戴角虎」者,以其人禪淨雙修,有大智慧,有大禪定,有大辯才,邪魔外道聞名喪膽,如虎之戴角威猛無儔。有來學者,隨機說法:應以禪淨雙修接者,則以禪淨雙修接之;應以專修淨土接者,則以專修淨土接之。無論上中下根,無一不被其澤,豈非人天導師乎?
至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彈指頃,華開見佛,證無生忍,最下即證圓教初住,亦有頓超諸位至等覺者;圓教初住即能現身百界作佛,何況此後位位倍勝,直至四十一等覺位乎,故曰「來生作佛祖」也。
其第二偈雲「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者:以其人雖未明心見性,然卻決志求生西方。佛於往劫發大誓願,攝受眾生如母憶子,眾生果能如子憶母,志誠念佛則感應道交,即蒙攝受。力修定慧者固得往生,即五逆十惡,臨終苦逼,發大慚愧,稱念佛名,或至十聲,或止一聲,直下命終,亦皆蒙佛化身接引往生,非萬修萬人去乎?
然此雖念佛無幾,以極其猛烈,故能獲此巨益,不得以泛泛悠悠者較量其多少也。既生西方,見佛聞法,雖有遲速不同,然已高預聖流,永不退轉,隨其根性淺深,或漸或頓,證諸果位,既得證果,則開悟不待言矣,所謂「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也。
其第三偈雲「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者:以其人雖徹悟禪宗、明心見性,而見思煩惱不易斷除。直須歷緣鍛鍊,令其淨盡無餘,則分段生死方可出離。一毫未斷者勿論,即斷至一毫未能淨盡,六道輪迴依舊難逃。生死海深,菩提路遠,尚未歸家,即便命終,大悟之人,十人之中,九人如是,故曰「十人九蹉路」。蹉者蹉跎,即俗所謂耽擱也。陰境者,中陰身境,即臨命終時,現生及歷劫善惡業力所現之境。
此境一現,眨眼之間,隨其最猛烈之善惡業力,便去受生於善惡道中,一毫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負債,強者先牽,心緒多端,重處偏墜,五祖戒再為東坡,草堂青復作魯公,此猶其上焉者,故曰「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也。陰,音義與蔭同,蓋覆也。謂由此業力蓋覆真性,不能顯現也。瞥,音撇,眨眼也。有以蹉為錯,以陰境為五陰魔境者,總因不識禪及有字,故致有此謬誤也。豈有大徹大悟者,十有九人錯走路頭,即隨五陰魔境而去、著魔發狂耶?夫著魔發狂乃不知教理、不明自心、盲修瞎煉之增上慢種耳,何不識好歹以加於大徹大悟之人乎?所關甚大,不可不辨。
其第四偈雲「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者:有謂無禪無淨即埋頭造業、不修善法者,大錯大錯。夫法門無量,唯禪與淨最為當機。其人既未徹悟,又不求生,悠悠泛泛,修餘法門。既不能定慧均等、斷惑證真,又無從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以畢生修持功德,感來生人天福報。現生既無正智,來生必隨福轉,耽著五欲,廣造惡業。既造惡業,難逃惡報。一氣不來,即墮地獄,以洞然之鐵床銅柱,久經長劫,寢臥抱持,以償彼貪聲色、殺生命等種種惡業。諸佛菩薩,雖垂慈愍,惡業障故,不能得益。
清截流禪師謂修行之人若無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諸善名為第三世怨者,此之謂也。蓋以今生修行,來生享福,倚福作惡,即獲墮落,樂暫得於來生,苦永貽於長劫。縱令地獄業消,又復轉生鬼畜,欲復人身,難之難矣!
所以佛以手拈土,問阿難曰:「我手土多,大地土多?」阿難對佛:「大地土多。」佛言:「得人身者,如手中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猶局於偈語,而淺近言之也。
永明禪師恐世人未能將禪淨之真義觀察清晰,故作此偈以明之,可謂迷津之寶筏,險道之導師,厥功偉矣!
(出自《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擷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