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悟大師(公元1741—1810年)諱際醒,字徹悟,一字訥堂,又號夢東,京東豐潤縣人(今河北省豐潤縣境內)。俗姓馬,父諱萬璋,母高氏。大師是淨土宗第十二代祖師,清代著名高僧。
大師幼時聰慧穎異,長而喜好讀書,經史群籍,無不博覽。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大師二十二歲時,因大病而感悟幻軀非堅,世事無常,立出世之志。病癒,來到房山縣,投三聖庵榮池老和尚披剃出家。第二年,到岫雲寺恆實律師處受具足戒。次年,隆一法師於香界寺宣講《圓覺經》時,師親往參學,晨夕研究詰問,精進尋求奧義,圓覺全經的大旨瞭然於胸。又依止增壽寺慧岸法師,研習法相之學,深得要義。後來,大師又到心華寺遍空法師座下,聽講《法華經》、《金剛經》、《首楞嚴經》等大乘經典,由是深入經藏,圓解頓開。對於性相二宗,以及三觀十乘的奧旨,了無滯礙。此一時期的修學幫助大師奠定了堅實的佛學基礎,為以後的修學與弘教鋪平了道路。
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冬季,大師二十八歲。參訪京都廣通寺粹如純大德。由於大師乃上根利智之人,因而被視為禪門法器,得以印心傳法,嗣法為禪門臨濟正宗三十六世,磬山七世。
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大師三十三歲。因粹如純大德遷居萬壽寺,大師接繼其職,領眾燻修,專精參禪,十四年如一日,用功辦道,策勉後學,樂此不疲,為大眾樹立典範,聲名遂遠揚四方,禪門宗風因此大振。後因多諸病緣,以念佛而治癒疾病。繼思念佛一門,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馬鳴龍樹等諸大祖師,智者永明楚石蓮池等諸大善知識,皆悉歸心淨土,求生極樂。我是何等人,敢不歸命。何況今時已是末法時代,尤其應當遵承佛語,倡揚念佛之法。於是,決定效法古德,轉禪為淨,從此一意歸心西方淨土,專修專弘念佛法門,誓以求生淨土為歸宿。這是徹悟大師在佛法修學上的一大轉折,也因此在中國淨宗史上又出現了一代祖師。
自此,大師停止習禪,專修專弘淨土。凡是對念佛修淨有障礙者,悉皆摒棄不顧。大師把數十年所有積稿,付之一炬。信心之真,願力之切,實非常人可比。由大師誠心所感,原來跟隨大師參禪者轉而開始念佛。大師對禪淨二宗明曉精奧,開導說法,辯才無礙。為專修淨土故,儘量杜絕外緣,時有學人慕名來訪,大師則每日限定一尺香的時間會客,其他時間惟是禮佛念佛專修淨業而已。曾作尺香齋白詞云:「死生事大,來日無多。道業未成,實深慚愧。尊客相看,午後炷香。非敢輕疏,幸垂鑑恕。」 除淨業堂外,又建立了涅堂、安養堂、學士堂等,以便老病者有所依託,初學者便於誦習。大師對自己要求甚嚴,對他人期望殷切。開導說法如瓶瀉雲興。與大眾一道精進念佛,以自身禪淨造詣,行方便法,教化眾生,遠近學人,聞風而至,受師影響,歸心淨宗者難以數計,蓮風隨之大扇。計其功業,當時佛門中,徹悟大師為第一人。
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年屆花甲的徹悟大師退居紅螺山資福寺,本想避跡深山靜心念佛,以安度晚年,然而卻因弟子眾等依戀追隨,大師為法為人,終無厭倦之心,於是不辭年高,收留大眾同修。日與大眾一同出坡勞作,擔柴運水,泥壁補屋,一飲一食,均與大眾同甘同苦。隨著眾仰歸止,來山信士日眾,終形成一相當規模的念佛道場,加之大師弘傳得力,遂成近代淨宗重要的專修道場之一。淨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師,二十六歲時也曾前往彼處,專修念佛,得所受用。
大師居紅螺山十年,至嘉慶十五年(公元1810年二月),到萬壽寺禮粹如純祖塔。在辭別山外諸護法時囑咐說:「我在世的時間不會久了,人世空幻無常,虛度生命可惜。你們每人都應努力念佛,他年西方極樂世界好相見。」由此可見大師已經預知世緣無多,將要往生西方矣。等到二月,大師回到紅螺山,命眾弟子等預辦荼毗火化事宜。十月十七日,大師召集大眾委付院務,命弟子松泉法師領眾主持。大師告誡:「念佛法門,三根普被,無機不收。我多年來,與大眾一起苦心建此道場,本是為了接待十方衲子,同修淨業,凡是我所立的規條,應永遠遵守,不得改弦易轍,這樣才不辜負老僧與大眾的一片苦心呀!」
大師臨示寂半月前,略感身有微疾,命大眾助念佛號。時虛空中幢幡無數,自西方而來,於是大師告訴眾人:「淨土相現在面前,我將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眾弟子懇勸大師住世,大師答:「人生百年如同客走他鄉,最終應尋路歸家,我今日得以達到聖境,你們應當為我慶幸,又何苦挽留我呢?」十二月十六日,大師命監院貫一師,設涅齋。十七日下午三時告知大眾:「我昨日己經見到文殊、觀音、勢至三大士,今日又蒙阿彌陀佛親自垂手接引,我今日決定往生了。」大眾稱念佛號更勵更響,大師面西端坐,合掌說:「稱一聲洪名,見一分相好。」於是手結彌陀印,安祥而逝,眾人聞到異香盈空。供奉七日,大師面貌仍然栩栩如生,慈祥豐滿,頭髮由白變黑,光澤異常。二七入龕,三七荼毗,獲舍利子百餘粒。門徒弟子遵守遺命,請靈骨葬於普同塔內。大師世壽七十,僧臘四十九,法臘四十有三。有《徹悟禪師語錄》及《示禪教律》、《念佛伽陀》等著作流通於世。
【頭條】:首都博物館武裝押運 佛祖肉身舍利30年重回雲居寺
【兩岸】:趙樸初談中韓日三國佛教交流【禪茶一味】:禪堂中的茶道
【素食】:《護生畫集》催喚山童為解圍
【一日禪】:寬容——善意的理解和關愛 做「善心循環」啟動者
【心靈物語】:禪者三關與承皓一喝
【眾生】:詩人杜甫的佛緣
【佛藝】:藏傳佛教勝樂金剛的藝術特性
【書店】:釋萬行:降伏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