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高僧:徹悟大師——感悟幻軀非堅 世事無常 立出世之志

2020-12-17 手機鳳凰網

徹悟大師(公元1741—1810年)諱際醒,字徹悟,一字訥堂,又號夢東,京東豐潤縣人(今河北省豐潤縣境內)。俗姓馬,父諱萬璋,母高氏。大師是淨土宗第十二代祖師,清代著名高僧。

大師幼時聰慧穎異,長而喜好讀書,經史群籍,無不博覽。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大師二十二歲時,因大病而感悟幻軀非堅,世事無常,立出世之志。病癒,來到房山縣,投三聖庵榮池老和尚披剃出家。第二年,到岫雲寺恆實律師處受具足戒。次年,隆一法師於香界寺宣講《圓覺經》時,師親往參學,晨夕研究詰問,精進尋求奧義,圓覺全經的大旨瞭然於胸。又依止增壽寺慧岸法師,研習法相之學,深得要義。後來,大師又到心華寺遍空法師座下,聽講《法華經》、《金剛經》、《首楞嚴經》等大乘經典,由是深入經藏,圓解頓開。對於性相二宗,以及三觀十乘的奧旨,了無滯礙。此一時期的修學幫助大師奠定了堅實的佛學基礎,為以後的修學與弘教鋪平了道路。

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冬季,大師二十八歲。參訪京都廣通寺粹如純大德。由於大師乃上根利智之人,因而被視為禪門法器,得以印心傳法,嗣法為禪門臨濟正宗三十六世,磬山七世。

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大師三十三歲。因粹如純大德遷居萬壽寺,大師接繼其職,領眾燻修,專精參禪,十四年如一日,用功辦道,策勉後學,樂此不疲,為大眾樹立典範,聲名遂遠揚四方,禪門宗風因此大振。後因多諸病緣,以念佛而治癒疾病。繼思念佛一門,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馬鳴龍樹等諸大祖師,智者永明楚石蓮池等諸大善知識,皆悉歸心淨土,求生極樂。我是何等人,敢不歸命。何況今時已是末法時代,尤其應當遵承佛語,倡揚念佛之法。於是,決定效法古德,轉禪為淨,從此一意歸心西方淨土,專修專弘念佛法門,誓以求生淨土為歸宿。這是徹悟大師在佛法修學上的一大轉折,也因此在中國淨宗史上又出現了一代祖師。

自此,大師停止習禪,專修專弘淨土。凡是對念佛修淨有障礙者,悉皆摒棄不顧。大師把數十年所有積稿,付之一炬。信心之真,願力之切,實非常人可比。由大師誠心所感,原來跟隨大師參禪者轉而開始念佛。大師對禪淨二宗明曉精奧,開導說法,辯才無礙。為專修淨土故,儘量杜絕外緣,時有學人慕名來訪,大師則每日限定一尺香的時間會客,其他時間惟是禮佛念佛專修淨業而已。曾作尺香齋白詞云:「死生事大,來日無多。道業未成,實深慚愧。尊客相看,午後炷香。非敢輕疏,幸垂鑑恕。」 除淨業堂外,又建立了涅堂、安養堂、學士堂等,以便老病者有所依託,初學者便於誦習。大師對自己要求甚嚴,對他人期望殷切。開導說法如瓶瀉雲興。與大眾一道精進念佛,以自身禪淨造詣,行方便法,教化眾生,遠近學人,聞風而至,受師影響,歸心淨宗者難以數計,蓮風隨之大扇。計其功業,當時佛門中,徹悟大師為第一人。

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年屆花甲的徹悟大師退居紅螺山資福寺,本想避跡深山靜心念佛,以安度晚年,然而卻因弟子眾等依戀追隨,大師為法為人,終無厭倦之心,於是不辭年高,收留大眾同修。日與大眾一同出坡勞作,擔柴運水,泥壁補屋,一飲一食,均與大眾同甘同苦。隨著眾仰歸止,來山信士日眾,終形成一相當規模的念佛道場,加之大師弘傳得力,遂成近代淨宗重要的專修道場之一。淨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師,二十六歲時也曾前往彼處,專修念佛,得所受用。

大師居紅螺山十年,至嘉慶十五年(公元1810年二月),到萬壽寺禮粹如純祖塔。在辭別山外諸護法時囑咐說:「我在世的時間不會久了,人世空幻無常,虛度生命可惜。你們每人都應努力念佛,他年西方極樂世界好相見。」由此可見大師已經預知世緣無多,將要往生西方矣。等到二月,大師回到紅螺山,命眾弟子等預辦荼毗火化事宜。十月十七日,大師召集大眾委付院務,命弟子松泉法師領眾主持。大師告誡:「念佛法門,三根普被,無機不收。我多年來,與大眾一起苦心建此道場,本是為了接待十方衲子,同修淨業,凡是我所立的規條,應永遠遵守,不得改弦易轍,這樣才不辜負老僧與大眾的一片苦心呀!」

大師臨示寂半月前,略感身有微疾,命大眾助念佛號。時虛空中幢幡無數,自西方而來,於是大師告訴眾人:「淨土相現在面前,我將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眾弟子懇勸大師住世,大師答:「人生百年如同客走他鄉,最終應尋路歸家,我今日得以達到聖境,你們應當為我慶幸,又何苦挽留我呢?」十二月十六日,大師命監院貫一師,設涅齋。十七日下午三時告知大眾:「我昨日己經見到文殊、觀音、勢至三大士,今日又蒙阿彌陀佛親自垂手接引,我今日決定往生了。」大眾稱念佛號更勵更響,大師面西端坐,合掌說:「稱一聲洪名,見一分相好。」於是手結彌陀印,安祥而逝,眾人聞到異香盈空。供奉七日,大師面貌仍然栩栩如生,慈祥豐滿,頭髮由白變黑,光澤異常。二七入龕,三七荼毗,獲舍利子百餘粒。門徒弟子遵守遺命,請靈骨葬於普同塔內。大師世壽七十,僧臘四十九,法臘四十有三。有《徹悟禪師語錄》及《示禪教律》、《念佛伽陀》等著作流通於世。 

【頭條】:首都博物館武裝押運 佛祖肉身舍利30年重回雲居寺

【兩岸】:趙樸初談中韓日三國佛教交流【禪茶一味】:禪堂中的茶道  

【素食】:《護生畫集》催喚山童為解圍

【一日禪】:寬容——善意的理解和關愛 做「善心循環」啟動者

【心靈物語】:禪者三關與承皓一喝

【眾生】:詩人杜甫的佛緣

【佛藝】:藏傳佛教勝樂金剛的藝術特性 

【書店】:釋萬行:降伏其心  

相關焦點

  • 徹悟大師「十信」的妙義
    作為蓮宗的核心三要素-信願行,一直被歷代祖師所關注與重視,徹悟大師也不例外。信願行三者具有內在鉤鎖、相輔相成的關係,即非信不足以啟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由此,信在這三者之間有著關鍵性作用。而蓮宗作為其他宗派的最大區別,在於是佛果地覺境界,唯佛與佛才能究竟了知。正是因為此,眾生對於蓮宗的認知,則會處於難信之境地。
  • 祖師語錄:徹悟大師揭開佛快樂而眾生痛苦之謎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徹悟大師遺集》 :「現前一念心性,本與佛同體。佛已久悟,而我猶迷。佛雖久悟,亦無所增;我雖猶迷,亦無所減。佛雖無增,以順性故,受大法樂;我雖無減,以背性故,遭極重苦。」註:《般若心經》中有「不增不減」一句,用來形容佛性最為恰當。佛與眾生有何異同?
  • 王陽明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讓孩子從小樹立聖賢之志
    王陽明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一個人如果沒有志向,即使博學強識,學富五車,也可能一生一事無成。「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舵是船控制方向的裝置;銜,是馬嚼子,是控制馬匹的活動的。不立志,沒有志向,人生就如同無舵之舟、無銜之馬,如同大海中飄蕩的浮萍,隨波逐流。
  • 【方丈弘法】道堅法師---《拶破故紙說「道堅」》(二)
    道堅愷禪師為殊貫德禪師法嗣,南嶽下第三十七世門人。《佛祖統記》卷四十三有宋代神通廣大的道堅大師,為寶華佛化身。載云:「詔漣水軍沙門道堅赴闕,召見賜偈。堅姓婁,神異不測,知人休咎。時潤州有沙門號『四世界』,佯狂市廛,說禍福立應。潤商人慾往漣水,四世界曰:『彼有婁道者,是蹈寶華佛化身。汝如見之,必獲厚利。』商至漣水,見而拜之。師曰:『四世界教汝來耶?汝不識日光菩薩,見我何為?』
  • 哪部經書這麼厲害,讓這位影響了整個亞洲佛教界的高僧能夠開悟
    金剛經是大乘般若類經書中很著名的一部經典之作,由鴆摩羅什大師最先翻譯成漢文,後歷代著名譯經師都做過翻譯,其中也包括最廣為人知的西遊記中的玄奘大師。從歷代譯經師對它的重視就可以看出這部經典的重要性。同時這本書還讓一位高僧開悟,這為高僧不但影響了中國同時也影響了整個亞洲佛教界。
  • 高僧:當你歷經人生這一大劫時,你就會明白
    之前和一些佛學愛好者在微信群裡聊天,聊佛法,聊自己對於人生的徹悟,聊著聊著就有一位道友提出這麼一個問題。他說自己在翻閱佛經時發現有這麼一個詞,叫做「緣起性空」,自己學佛時間不久,不明白其中的含義,想請高僧解釋一下。
  • 藏族密宗史之歷代藏族密宗大師
    藏傳密宗之所以如此發達、精深、引人注目,除了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背景,以及不少外籍密宗大師的直接參與培育之外,許多藏族密宗大師也對此付出了畢生精力。因此,我們通過藏族密宗大師們那充滿傳奇色彩的傳記以及他們對宗教的執著追求或奉獻精神,也可對藏傳密宗有一個更加深刻而全面的認識,從而對藏傳密宗樹立一種科學的態度。下面就對歷代藏族密宗大師作—一介紹。
  • 尋訪智者大師故裡——略談監利天竺山北洲寺與兩聖僧
    智者大師祖上陳家為穎川貴族,為什麼沒有隨朝廷南遷當時京都建康(南京),以至智者大師父親陳起祖文才武略時為東湘王、荊州刺史蕭繹的重要智囊,並助蕭繹在荊州立帝,功封持節使、散騎常侍、益陽開國候,也沒有官居後梁之都荊州,而是僻居容城呢,其中有深厚的歷史背景和久遠的文化承續。
  • 溫州茶山五美園和一代高僧逆川大師的傳奇故事,你可曾聽說過?
    這是清人所繪的逆川和尚圖另據《甌海志》記載:逆川大師(1319—1373),出生瑞安陶山,7歲到位於茶山的實際寺拜即空為師,41歲回實際寺閉關,48歲專心著作,54歲圓寂後歸葬實際寺,是元末明初一代高僧,出遊四方,宣講佛法,廣募善緣,修建溫州各地寺院山門,曾主持修建了溫州松臺山淨光塔、江心寺、茶山實際寺、平陽歸源寺等。
  • 佛理智慧:《圓覺經》之『幻滅滅故,非幻不滅』
    我自幼受母親影響,喜歡佛經,學佛修行二十多年,對佛法感悟頗深,希望把我的心得感悟與大家一起分享。《圓覺經》第三章,佛對普眼菩薩說: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 弘一法師是華嚴宗高僧,堅持拜在印光大師門下轉求淨土,原因何在
    大師聽了,從心裡敬佩這個弘一師弟不愧是當世高僧,深得佛門普渡眾生之真諦,他讓明空趕快去庫房給師叔尋找藥物療傷,然後誠摯詢問他何故半路出家?弘一法師這才敞開心扉:正因為涉及的學術範圍面積寬廣了,才越發感到無知的範圍越大,心裡充滿困惑。個人以為人生有三個層次:第一是物質,第二是精神,第三是靈魂。
  • 高僧傳——神秀大師
    公元700年,一代女皇武則天還親自將神秀大師迎接進京,還對他行了跪拜之禮,以示虔誠。公元701年,武則天對神秀大師禮遇有加,為他建造了多座寺廟。比如在神秀大師當初傳教的當陽山,建造了一座度門寺;在神秀大師出生的汴州尉氏,建造了一座報恩寺。公元705年,唐中宗即位,神秀大師所受到的禮遇更加重了。公元706年,神秀大師圓寂了,當時神秀大師已經足足一百歲了。
  • 憨山大師的故事
    憨山大師(1546-1623),俗姓蔡,全椒(今屬安徽)人。法名德清,字澄印,號憨山,諡號弘覺禪師,明代「四大高僧」之一,被人們喻為中國近代禪宗最大的成就者。一,年少出家德清七歲時,疼愛自己的叔叔染病去世了,引起他對人生的思索。
  • 歷代高僧:隆蓮比丘尼——巴蜀才女 蜚聲中外的佛學教育家
    巾幗不讓鬚眉,故有巴蜀才女之美稱。與佛有緣,毅然出家正當「金榜題名」,面臨做女縣長的得意之時,拋棄紅塵,悄然遁跡空門,到成都愛道禪堂削髮為尼,在晨鐘暮鼓聲中禮佛誦經半世紀。當時眾說紛紜,她說:「這不是在家人所能領悟的。我小時候渾名叫蠻子,所以需要渡化,我甘願入佛門。」並吟詩曰:「老家原住獠人鄉,又稱蠻子女兒王。三生有幸當和尚,要與瘋僧較短長。」
  • 《幻樂之城》在虛幻中表達真實,似假非假,似真非真
    《幻樂之城》,剛看了俞灝明這期,想聊聊。拋開現場表演和導演製片技巧,我更想談談作品主題。節目的程序是由唱演人來提供創作想法,與導演磨合,導出作品。所以作品中多多少少都有唱演人的真實想法在裡面。難道你不能通過這個作品看到少年的夢想與擔當嗎,這真的是一個這個年紀的青年該感悟到的人生意趣了。大張偉作品《全世界最幸福的病》,我不能確定完全是大老師的構思,但是主題與他本身的經歷很契合了。表演完大張偉老師就跟何老師感嘆他們做主持的能懂。為什麼呢?因為這個病是不高興也會笑啊。你不開心,我逗你笑。我不開心,我還是要逗你笑。多無奈多悲涼。可這不就是現實嗎?
  • 懷化市幼兒園師德師風主題教育一一「聽故事 立師德 說感悟 明師志」
    懷化市幼兒園於2020年11月4日晚上7點通過騰訊會議網絡平臺開展了全園教職員工「聽故事 立師德 說感悟 明師志」主題教育。此次活動,由懷化市黨總支精心策劃與組織,共分師德故事、師德警示、師德知識競答、師德感言四個部分。
  • 永明大師唯心決
    興建法界,而無名字可立。依蔭草木,籠罩古今。遍界遍空,穹蒼不能覆其體。常照常現,鐵圍不能匿其輝。無住無依,塵勞不能易其性。非純非雜,萬法不能隱其真。闃爾無聲,而群音揭地。蕩然無相,而眾像參天。相入而物境千差,相即而森羅一味。不從事而失體,非共非分。不守性而任緣,亦同亦別。是以即性之相,故無妨建立。即理之事,故不翳真常。以空之有故,豈礙繁興?以靜之動故,何虧湛寂?言一則大小相入,言異則高下俱平。
  • 王陽明:「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立志的根基在哪?
    陽明先生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在2017年我還曾經無志,當時並未覺得無志,因為那時的志向就是賺錢。人的焦慮就在於把欲望當做志向,把賺錢當做理想。我那時就是這樣,非常的焦慮,攀比心很強。直到生意失敗,才開始思考:我人生的路在何方?思考這一輩子究竟該怎樣活?
  • 當詩仙遇到高僧,就有了這段佳話:知音之感,千年猶在
    當詩仙遇到高僧,就有了下面這段佳話。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奇遇:當詩仙遇到高僧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寶十二載),安徽宣城。名滿天下的詩仙李白,已是五十二歲了。身在異鄉、半世漂泊的他心中滿是歡喜與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