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大師(1546-1623),俗姓蔡,全椒(今屬安徽)人。法名德清,字澄印,號憨山,諡號弘覺禪師,明代「四大高僧」之一,被人們喻為中國近代禪宗最大的成就者。
一,年少出家
德清七歲時,疼愛自己的叔叔染病去世了,引起他對人生的思索。此後,他常隨母親到寺院禮佛,九歲即能把《普門品》背下來。十二歲時,幼小的憨山辭別親人,來到江寧(今江蘇南京市)報恩寺,依西林永寧和尚誦習經教,不久即能背誦《法華經》,並博通內外黃老之學。
二,祈願祛瘡
十九歲時,憨山往謁棲霞山雲谷法會禪師領受禪法,讀到《中峰廣錄》時,乃決志參禪,便返回報恩寺,依從無極禪師受具足戒。
在棲霞山時,由於用功太過,憨山的背部生了一個大瘡,腫痛難忍。他乃搭袈裟跪於韋馱菩薩像前哀切懇禱:後願誦《華嚴經》十部以還宿債。祈禱完畢,他感到特別的疲倦,就到禪床上一下子熟睡過去了。天亮以後,雲谷大師特意問他,你的背瘡疼的厲害嗎?憨山答:回復大和尚,已經沒有了。一看背上果然了無痕跡,平復如初。見者無不驚嘆神奇。
三、解救僧眾
報恩寺住持西林和尚非常看重憨山這名僧人。他在臨終之前特意把全寺僧侶都召集攏來,撫摹著憨山的手,囑咐大家說:「在我圓化之後,寺中事務,無論大小,只要聽任這個孩子的主張,應該能保證寺廟不遭受災難。」當時憨山年輕望淺,所以大家都對住持的話將信將疑。
不久,報恩寺發生了一件大事。嘉靖丙寅年(公元1566年),一場意外的大火把報恩寺燒成了一片灰燼。因寺廟本是皇室建築,費用全都出自皇宮,因此,寺院中的住持、執事等等十五名首領僧侶一齊被官府拘捕入獄。按照律令,當被處死。
憨山大師沒有跟隨那些作鳥獸散的僧侶逃命,反而孤身一人,到處託缽化緣,奔走法庭與監獄,最後終於使他們得以解脫,大家倖免死罪。大家這才相信了西林和尚的眼光,此時憨山也才二十出頭。
四、為寺掃廁
一次,憨山到天界寺聽講佛經,發現寺中廁所十分髒亂,就在參習之餘一一打掃乾淨。又在早課開始之前,將整個寺廟後院也打掃的一乾二淨。等寺中執事發現這件事後,憨山卻悄悄地不辭而別,雲遊他方去了。(注,此段記錄,有典籍標為妙峰祖師做,憨山大師跟著學的,特此標註一下)
五、讀經徹悟
明神宗萬曆二年(公元1574年),憨山與妙峰和尚相邀來到蒲坂(在今山西永濟縣),一齊度過朔風隆冬。
一天,他正在頌讀《物不遷論》,讀到其中描寫梵志法師的一段文字:
梵志法師從小就出家事佛,白首皓面了,才回歸家鄉。鄰居見了,就問他說:「你還活著啊!」梵志說:「我確實像你的故人,卻又不是你的故人啊!」
憨山大師讀到這段文字後,頓時徹悟,當機寫了一首偈子:
死生晝夜,水流花謝;
今日方知,鼻孔向下。
六、問道妙峰
接著,憨山大師又遊方來到五臺山(在今山西五臺縣),居止在北臺的龍門。這裡幾間老屋,一片冰原,春夏之交,溪泉傾瀉,有如萬馬奔騰,聲傳十裡。妙峰和尚告訴他說:「境由心生,不從外來。古人云:三十年聞水聲不轉意根,當證觀音圓通」。
於是,憨山大師就在白天尋找到一處溪流溝澗,正襟危坐在上面的獨木橋上,刻意修煉。期間,以米麵合野菜熬粥為食,三鬥米吃半年尚有餘。
剛開始他聽得水聲如雷;過了很久,漸漸地忘卻了自己身在何處,種種聲響萬籟仿佛真的不存在了。
一天吃完早粥,憨山大師突然感覺到自身光明有如圓鏡,照見所有山河大地,只覺身心湛然,清靜如水。於是,他就又寫了一首偈子:
瞥然一念狂心歇,
內外根塵俱洞徹;
翻身觸破大虛空,
萬象森羅徒死滅。
七、辭金濟世
憨山大師曾經和妙峰祖師等人一起,在五臺山搭建為皇帝祈禱子嗣的祈儲道場。不多久,明光宗朱常洛誕生了。
之後,憨山大師遠避居東海上的牢山(今山東青島嶗山)。慈聖皇太后命令人到處尋覓他,非要賞賜給他內庫純金三千金,大師堅決推辭。使者不敢回宮復命,大師就對他說:「現在山東雨水不調,糧食歉收,你不如借慈聖皇太后的名義,賑濟饑民。」使者如言做了,人民感恩戴德;慈聖皇太后更是感念不已,於是在勞山之上建了一座「海印寺」。
八、止斷文湧
憨山大師下五臺山後,暫住在平陽府太守胡順庵家,胡公求大師賦詩。大師剛一動念構思,感覺文字詩句便如泉湧,靈感無法遏制,傾刻之間已做二三十首。
大師警覺到:這是文字習氣魔發動,應立即停止。於是,大師披衣趺坐起來。
待胡公讓人用引磬在大師耳邊搖動,大師出靜時,胡太守說:「大師靜坐都已經五天了呀!」大師說:「我不知道,好像才是一呼吸呀。」 說罷,乃得偈一首:
「靜極光通達,
寂照含虛空。
欲來觀世間,
猶如夢中事。」
九、圓寂前後
天啟三年(1623年),大師在曹溪。十月示微疾,向大眾宣布道:「老僧世緣將盡矣!」有僧請他留言,他說:「金口所演,尚成故紙,我又何為?」後焚香趺坐而逝,世壽七十八。
崇禎十三年(1640),弟子們將遺骸漆布升座,安放塔院,即今曹溪南華寺內供奉的憨山肉身像。
福泰二年(1664年),大眾開靈龕瞻視,見大師結雙跏趺坐,面色鮮紅,爪發猶生,衣服尚新,只是開龕以後立即見風零星飄碎。弟子們用海南栴檀末塗其體,然而恭恭敬敬為大師肉身披上了千佛衣,供奉於憨山寺內。
十、遺寶世人
中興曹溪
曹溪是禪宗南宗別號。以六祖慧能在曹溪寶林寺演法而著名。憨山德清大師著手進行整治,被尊為曹溪中興祖師。
修心
大師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佛法只是解說這八個字。心外無法,心外無事,所以,「除此一心,無片事可得」(《憨山老人夢遊集》卷七)。
大師的身份出自臨濟宗法脈。他主張禪宗直指自心,明心見性,頓悟成佛,無需修行。「江光水色,鳥語潮音,皆演般若實相;晨鐘暮鼓,送往迎來,皆空生晏坐石室見法身時也。」(《示靈州鏡上人》)
關於參話頭
大師認為,參話頭要的是參究自己(《示參禪切要》),強調參禪要有懷疑精神,疑情破處便是悟。參禪又要有大勇猛力,大精進力,大忍辱力,決不能思前算後,決不能怯弱。
關於融淨
大師認為淨土是自心淨土:「今所念之佛,即自性彌陀,所求淨土,即唯心極樂」(《示優婆塞結念佛社》)
大師弘傳的是專念阿彌陀佛名號,或念三五千聲,或念一萬聲,早晚如此。他主張把參禪和念佛結合起來,參話頭只要參這個念佛,「只是心心不忘佛號,即此便是話頭。」(《答德王問》,同上卷十)
關於三教融合
大師有關三教之會通,比較完整而有系統的論述,見於所著《觀老莊影響論》一篇中。
如,儒家講忠孝,大師認為佛家也講忠孝:「出家人寧可上負佛祖,下負我憨山老人,不可自負,不可負君,不可負親。」
參考文獻:
《復涿州石經山琬公塔院記》
《瓊海探奇記》
《憨山大師傳》
《憨山老人夢遊集》
(劉起相)《本師憨山大和尚靈龕還曹溪供奉始末》)
(吳應賓)《憨山大師塔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