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想知道,那些大師們是怎樣寫作的?
本書作者:理察·科恩,曾擔任兩年的切爾騰漢姆文學節總監;金斯頓大學的訪問教授,教授創意寫作;曾任哈欽森出版社(Hutchinson)和霍德&斯託頓出版社(Hodder & Stoughton)的發行主管,是理察·科恩書店的創立者。
薩摩賽特·毛姆說:寫小說有三條原則。不幸的是,沒人知道是哪三條。
正是因為小說故事寫作中的靈活性複雜多樣性,探索寫作的實用方法和規律就有了意義。
作者就是研究了託爾斯泰等大量偉大作家和他們的經典作品,剖析他們在寫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及他們的實驗方法,找尋成功寫作的普遍規律,用以引領讀者。這也是本書的主旨與價值所在。
一、從寫作的邏輯順序上來剖析解答。
作者把寫作分為三個階段:寫作前,寫作進行時,寫作完成後;本書包含了12部分的內容:1、前言2、關於開頭,3、塑造人物,4、創造作品,5、敘述視角,6、對話的藝術與技巧,7、諷刺的力量,8、用敘事抓住小說,9、寫作中的節奏,10、描寫性愛11、審閱和修改(上和下分為兩章),12、終結的感覺。
讀者在寫作中的會遇到的難題、困惑,幾乎無所不包。不同水平的讀者,都能從本書中收穫不同程度的寫作技巧,啟迪和感悟,甚至作者對寫作的研究方式,都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1、開頭有多難?
評論家馬克.尼科爾曾總結出20種開頭方式,但作者認為這也只是聲音基調,而不是常用的寫作技巧。
E.L.多克託羅,嚴肅文學派後現代小說家,他曾經幾易其稿都寫不出女兒的請假條,女兒看得心裡發慌,夫人也覺得這很令人難以置信。
邀請式」、「抓注意力式」、「誘導式」開頭,這些普遍規律中,哪一個適合你的作品?根據是什麼?
大多數的寫作大師認為,一旦在開頭確定敘述的基調,剩下的故事就會自然流淌出來。而在確定基調的同時,又能吸引讀者讀下去的開頭,就是成功的。這讓我們覺得,練習這種開頭一定非常有趣。
所以加拿大作家梅維斯.迦蘭曾經說:「(寫故事)就像談戀愛,開頭是最美妙的」。
2、創造人物多簡單?
創造人物是為故事服務的,那麼這個人物應該是什麼樣子?也就是說,他在作品中的形象,是怎樣的才符合故事設計?
也許寫作前你會糾結,人物為什麼是這個樣子?他一定是人嗎?一定是主要人物嗎?一定要比次要人物豐滿嗎?這樣設計他的作用是什麼?
寫作時你還會想,他是自己發展成這個樣子還是作者禁錮他成為了這個樣子?是作品造就了他還是他在作品中創造了作品?
給人物起名重要嗎?在作品中能起到什麼作用?什麼樣的名字才是適合作品的?
人物僅僅服務於故事嗎?在情節中的鋪墊和蓄勢可以從描寫人物形象開始嗎?。
人物形象是從哪裡創造來的呢?是完全憑空虛構還是依據現實進行藝術加工?
當讀完作者解答的這些問題,你的作品人物也就可以呼之欲出了。
就這麼簡單。
那進一步說,成功的人物塑造應該是什麼樣子?珀金斯曾給斯科特.菲茨傑拉德寫信:如果我在街上與湯姆.布坎農相遇,我能一眼就認出他,並且還要躲著他。
這就是成功的人物形象:你了解他,知道他的一切。站在大師們肩膀上的我們,當與自己作品中的人物面對面,是否能夠對話人生?
就像「英國小說家中最偉大的悲劇作家」託馬斯·哈代,曾經愛上自己的女主人公苔絲。
3、描述的力量可以多麼強大?
託爾斯泰說,「你們是否記得……荷馬怎樣描述海倫的美?隻言片語而已:『當海倫進來時,元老們驚豔於她的美貌,紛紛起身。』光彩奪目的美感瞬間呈現。無需描述她的眼睛、嘴巴。每個人都可以自由想像海倫的模樣,但同樣會被那種讓元老們傾倒的美貌震撼。」
所以,託爾斯泰是怎麼做的?《安娜·卡列尼娜》中一個片段:
「到了聖彼得堡,火車停下後她注意到的第一個人就是她丈夫。「哦,天啊!他的耳朵為什麼長成那樣?」安娜想道。她望著這個冷漠而威嚴的形象,尤其是支撐著圓帽子邊沿、此刻令他驚訝的耳朵……」
通過這段描寫,我們不止知道了卡列寧的形象是什麼樣子,還明白了安娜對他是什麼樣的感受。短短一個段落,魔法般的呈現了這一切。作者對託爾斯泰作品的分析,也給我們帶來了諸多的驚奇感:原來,託爾斯泰這樣的大師,是這樣來描述人物的!
難怪珍妮特·馬爾科姆讚嘆託爾斯泰,是「文學界最偉大的操縱大師之一」。他用文字,一手操縱了人物的命運,一手操縱了讀者們的思想感受。
4、、偉大的作家們怎樣選擇寫作的敘述視角?
同樣一個故事,從哪個角度寫最合適?用第一人稱?第三人稱?還是多重敘述?
在敘述過程中,怎樣判斷與讀者和故事間,應該選擇距離感還是親切感?
託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甚至運用了由遠及近的文學鏡頭,然而又在語言上運用由近及遠的手法,魔法般神奇。如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這部作品同樣創造了完美的距離和完美的視角。
閱讀本書,學習了這些方法,除了少走彎路,寫自己最高水平的文章,還是一次閱讀盛宴,由作者帶領我們品味鑑賞大師們的著作。
那些我們曾經讀過的小說或者詩歌,被作者重新啟用,深度分解,給我們最大的啟發和靈感。
二、站在大師們的肩膀之上寫作業
讀者無意識的評判是公正嚴厲的-安東尼·特羅洛普
對於本書的作者,我們一開始並不是很熟,但讀過本書,就不由為作者的嚴謹,執著,探索的態度所折服,也為他淵博的學識,強大的綜合分析能力讚嘆,同時更加激發了我們作為讀者的寫作興趣。
本書的語言,比較通俗易懂,沒有艱深詞彙,語調輕鬆活潑,以八卦的精神一本正經的解答寫作難題。
作者曾經引用這樣一個小八卦:屠格涅夫曾經差點與託爾斯泰決鬥,因為託爾斯泰對於細節的刻畫極盡細緻,而屠格涅夫做不到和託爾斯泰一樣,在農場裡大談每一種動物的性格,交配和家庭關係。
「他們路遇一座蹺蹺板,兩人看看蹺蹺板,對視一眼,都意識到了微妙的較量,覺得難以抗拒。屠格涅夫坐在一端,託爾斯泰坐在另一端,然後玩了起來……有時屠格涅夫和『他的』想法翹起,然後是託爾斯泰。」
這樣的文壇趣事作者信手拈來,於大師們爭論之餘,既讓我們為大師們的執著,真性情叫好,又見證了寫作最適合的手法技巧:這些極致細節的「小把戲」,「正是表現人物特點的有效手段,是小說家的必備技能之一」。
本書作者探索的這些觀點,符合故事的寫作規律,符合寫作者們的普遍認知,他的寫作手法也是從易到難、層層遞進,所以任何水平的讀者都可以從本書中大有所獲。
作者用心拆解大量偉大作家們的作品,撿拾世界文學經典片段,總結一個個寫作難題,然後剖析那些大師們的解決之道,進而總結出成功作品的規律。作者用心良苦,因為寫作太重要了,需要學習寫作方法的人太多,一旦讀者掌握了這些規律,寫作就變得簡單又富有趣味。
《圖書館周刊》評價說,這本書的十二個章節,就像大學裡十二堂完美的故事寫作技巧課。閱讀本書,猶如坐在大學課堂中的一員,聆聽教授八卦他們那些不為人知的技巧秘密,分享大師們浩如煙海的經典作品,近距離接觸他們的寫作生活。
掌握的方法越多,運用越靈活,文章就越精彩,所有的技巧都必須通過練習得到,即使那些偉大的作家們,也不得不一遍遍去實驗自己的想法,以得到最適合作品的寫法。
作者以資深編輯的身份,與大師們平等相交,親密對話,他用大量詳盡有說服力的事實證明,寫故事,每一位讀者會遇到這些難題,大師們也一樣,但是,有大師們在前面帶路,你可以走的更容易,因為,讀了本書,你就站在了大師們的肩膀上。
《華爾街日報》曾經這樣評價:對《像託爾斯泰一樣寫故事》的最高讚揚是,它引起了一種強烈的欲望——閱讀、對話,甚至下決心與最偉大最富創意的頭腦競爭的欲望……
這本書,本身教授寫作手法技巧,但它又不止講述寫作技巧,它還是一本勵志的書,因為沒有哪位偉大作家,全靠靈感就輕而易舉得到一件偉大的作品。他們都是從無數次的修改,持續不斷的打磨作品中成長起來的。
如果你愛好寫作,又找不到一本有趣有料的指導書,那麼,本書定會讓你一見傾心,一讀再讀,每一次閱讀都是一次激勵,一次成長,一次秋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