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文章很難嗎?
寫文章難不難其實取決於一個人的知識是否豐富。
文字是思考的延展,如果一個人能夠寫出深刻的文章,那麼這個人的思維深度也一定讓人驚嘆。
01
一本好書《大師們的寫作課》
小說和故事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是因為它們被文字渲染出來的情緒、氛圍,讓我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能夠和其中的人物產生共鳴。這種共鳴可以通過很多種描寫方式傳達出來,環境描寫就是其中的一種,例如情境描寫、氛圍烘託等。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這一點在大師們的作品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即便是不起眼的一件小事,經過文字的渲染也會變得妙趣橫生。
《大師們的寫作課》這本書列舉了很多著名文學家的經典作品,通過對作品的解讀,教我們在閱讀大師們的作品時,要觀察大師們的創作方法,然後模仿和學習。
這本書著重在於強調不同的大師對環境的不同展現形式,從多角度分析了環境創作的靈活性,譬如顏色、語言、景物、容貌等等,都可以變得很鮮活。環境創作給文章帶來的影響最大,可塑造性也很強,它服務於故事,又可以決定故事的走向。
在小說和故事中,關於環境的描寫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自然環境,一種是社會環境。
通常來講,自然環境是在社會環境的大背景之下,表述方式取決於寫作者的創作意圖。環境描寫的目的都是落地於渲染某種氛圍,為後文做鋪墊,或哀傷,或歡快;襯託人物的心理,讓情境契合人物的心理變化;表達某種象徵和暗示,讓故事情節更加飽滿。
這本書立足於閱讀,升華在寫作上。
俗語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它提醒我們在閱讀名家名篇的時候,該帶著怎樣的問題去讀書;從哪幾個方面了解大師的作品;以及從什麼角度分析經典之所以經久不衰的原因等等,我們可以將這些思考和總結應用到自己的故事、和小說裡面。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應用這本書的理論去寫作,我們相當於站在巨人(文學大師)的肩膀上。
02
環境描寫可以是沒有邊界的創作
在大師的作品中,我們會發現很多特別新奇的描述和遣詞造句,有時候是被表面的文字吸引,有時候則是被它背後蘊含的內容吸引,這個特點尤其體現在環境描寫上。
談到環境描寫,大家自然而然地就想寫景色,周圍的花草樹木,房簷屋瓦。然而,即便是這些最普通的事物,只要會描寫技巧,一樣可以活色生香。
比如說色彩。色彩和環境描寫是密不可分的,暖色可以表達出環境的浪漫溫馨,冷色則可以暗示場景的苦悶壓抑。
存在於我們腦海中的各種情緒,其實都可以用帶有顏色的場景來烘託出來。也不必拘泥於平常熟知的12色,完全可以學習書中提到的文學大家張愛玲,做用「色」高手。在張愛玲書中出現的顏色,很多其實是她自己造出來的,比如雪青、竹根青、佛青等等。
但這一點都不突兀,反而讓文章變得更生動。讀者完全可以根據她的文字,感受到她想傳達的顏色。也正由於這種語言和顏色豐富運用,開啟了讀者的全新思維,讓我們忍不住去想像文字背後的真實場景。
除了色彩之外,文學大師們也非常善於創造自己的環境語言,這種語言帶給讀者的往往是「驚訝」。
生動、有趣的意義是什麼?不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文字裡面,能讓我們耳目一新的就是那些「意想不到」。而自己創作的語言則正巧有這個特點,不落俗套、不循規蹈矩,卻讓人眼前一亮。
很多古人的詩句,我們至今讀起來朗朗上口,絲毫不覺得有何不妥。然而膾炙人口的詩詞在當時的年代正是落了一個「意外」,才抓住了各方的眼球。比如說: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作者想表達一片片蓮葉,延綿起伏,望不到盡頭,但是怎樣才能讓人迅速在腦海中就有這樣一幅畫面,又很有新奇之感呢?在這句詩中,「接天」的出現不僅將環境描繪了出來,而且也間接的表達了作者的歡快心情,後來「與天相接」也成了一句常用語。
只是,與顏色描述不同的是,語言的創造必須要講究可讀性。如果前後文聯繫起來讀者仍然不知道這個詞語的意思,那麼很可能造語失敗,畫虎不成反類犬了。
文學之美,就在於創新和創造。在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於環境的描寫,當然也可以有一千種描述方法。只要是能夠將讀者帶入故事、情節,表達具有邏輯性,那麼這樣的環境創造就是成功的。
03
「深黃的磬口的臘梅花」
這裡舉個書中提到的例子,可以充分地說明創新和創造在環境構思中的作用,以及我們該怎樣利用生活中的素材來讓我們筆下的環境熠熠生輝。
魯迅在他的作品《野草》中有這樣一段話: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磬口的臘梅花;雪下面還有冷綠的雜草。蝴蝶確乎沒有……但我眼前仿佛看見冬花開在雪野中……
我們聽過田野,聽過山野,可是很少見到「雪野」,一個「野」字將雪地的漫無邊際展現的淋漓盡致。將「雪」和「野」放在一起,簡潔又生動,這樣白茫茫一片雪地就活靈活現的出現在讀者面前。「雪野」一出現,這篇文章的基調就很高了。
「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這句又充分調動了讀者的聯想,什麼樣才是「白中隱青」?色彩「白」和「青」的使用讓皚皚的白雪世界有點灰暗。
還有「深黃的磬口的臘梅花」,臘梅不僅開花了,它的花還很有特點,是「深黃的」,更是「磬口的」。其實,臘梅有一個品種就是稱之為「磬口臘梅」,是那種欲說還休的半含花瓣的品種。但是這裡,臘梅因為是開在寒冬裡,所以加了一個「深黃的」,它可能是懼怕寒冷,也可能是被冷霜摧殘過,形成了這樣一種「磬口」的狀態,臘梅那種不懼風寒而又孤傲的狀態,就自然而然地躍然紙上了。
不僅如此,在那一片白雪的下面,還有一堆「冷綠」的雜草。這裡用了一個「冷」字,寫出了冬天的寒,也寫出了草的傲——環境再嚴苛,它依然生機盎然地活著。
然後,筆鋒一轉,那些「血紅的」山茶花,「白中隱青」的梅花,「深黃的」臘梅,「冷綠的」雜草,就成了開在雪地上的冬天的花。
這裡顏色的使用可謂爐火純青,景物的修飾也很妙趣橫生,寥寥數筆,一幅「雪野冬花圖」就出現在了讀者面前。
04
藝術來源於生活
觀察大師們的作品時會發現,他們很少有生僻的文字,拗口的解釋,而且都很貼近生活。唯一不同的是,普通又平凡的生活,在大師們的筆下就變得與眾不同。一粒沙裡也有一個世界,半瓣花葉也有人情。正如前人所說: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
如果想要讓我們筆下的文章和大師們的一樣,不妨學習大師們的寫作技巧——取材於生活,運用於文章。
陰雨天,晴空夜,生活中任何一個可以觸動我們心緒的場景我們都可以記錄下來。記錄的時候我們要善於觀察周圍的環境,人事,景物,氛圍。如果還有氣味,那就更好了。
科學研究表明,人的記憶和現實其實是有差距的,記憶是可以被塑造和篡改的。這可能不利於還原事實的真相,但是,對於環境創作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契機。
比如很多網絡小說《鬥破蒼穹》《鬥羅大陸》等等,這類小說裡面且不論故事情節有多動人,單單是五顏六色的場景描繪就足以讓讀者心曠神怡了。而那些五彩繽紛的虛擬環境,都是寫作者開動腦筋,自己想像出來的。
在我們嘗試將這些素材用自己的筆記錄下來的時候,可以儘可能地放飛想像,盡力地用自己的理解將當時的畫面還原出來。
這樣一來,動筆寫回憶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創作的過程,而且這個過程的效果不會像小溪、河流那樣會因為太陽暴曬而枯竭,運用的次數越多,我們的聯想就會越豐富,創意也會像泉眼一樣源源不斷。
05
量變累積質變
眾所周知,寫作最需要的就是素材,但是環境描寫的素材相對來講是比較簡單的,我們隨意放眼望去,都是我們的環境的素材。
但是,太過普遍反而讓我們不知所措。該怎樣積累和運用呢?
素材的積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對於環境描寫的素材尤甚,因此,我們要掌握的是技巧和方法,而不是死記硬背那些素材。只是,不論是哪一種積累,閱讀量都是第一關,這也是本書反覆提到的一個問題——跟著大師走。
首先,閱讀經典,讓自己知道需要關注的內容。對於個人素養的提升和文化底蘊的積累,那些廣為流傳,經久不衰的名家名著是首選。一個人說好的東西不能說明什麼問題,多個人、並且不同年代的不同人都說好的作品一定有其過人之處。
在看他們的作品的時候,我們才可以知道雪景是怎樣寫的,顏色是怎樣用的。沒有閱讀基礎,即便是在觀察生活,我們也不知道自己該注意些什麼。
其次,模仿。有了一定的閱讀量之後,每個人的心裡總會有特別喜歡的大師。於是在自己寫文章的時候,可以嘗試著運用大師的方法去寫,譬如前文提到的用顏色讓環境變得更活潑。
在閱讀的時候,尤其是對經典的閱讀,淺嘗輒止是不可取的。可以將那些打動我們的環境描寫標註出來,加深理解。然後反問自己,如果是我們自己寫,我們會怎樣寫?從哪裡開始著手?
再者,創作和突破。一個寫作者必須要有自己的寫作風格,比如魯迅的作品是要指出國人的一些壞毛病,在他的作品裡,凡是涉及到環境描寫的時候,給人的感覺都是清冷、悽豔。
寫作中對於環境的創作可發揮的空間非常大,在我們錘鍊文筆之初,不妨試試這種方法,跟隨大師,加上自己的積累,讓文章中的環境也足夠吸引讀者。
觀察所有大師的作品,我們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就是「出奇制勝」。
不論是故事還是環境,都在於本來我們設想它是這樣的,但是沒想到結果卻不是,正是文章傳遞出來的這種感覺才特別吸引讀者。
通常,我們以為悲傷的情景應該用暗淡的環境背景來襯託,若是更加豔麗的血紅色背景呢?就像是姜文的電影《鬼子來了》,整場全部是黑白,唯有最後姜文殺了鬼子的那一刀,砍出了紅色。甚至濺到了屏幕上,意義也由此升華了。
這種意外,正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地方。只是,我們要知道,升華的部分都是有大量的實踐基礎的,或者是閱讀了大量的環境描寫,或者是自己描繪出了很多精彩的環境片段,要得到最後的精華,前期的累積投入必不可少。
為了可以實現我們的目標,我們可以在生活中這樣做:
閱讀的時候,我們不僅要注意故事的內容,還要注意觸動人心的環境描寫。遇到觸動人心的素材要隨時記錄整理出來。善於觀察生活,留意生活中能夠引起我們情緒改變的事件。引起我們情緒發生改變的時間發生時,我們要注意觀察周圍的環境,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下來。相信量的積累一定會帶來質的改變,寫作不是朝夕之功,在努力的同時,我們可以對自己多一點耐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