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的真諦的體悟——李富華

2020-12-20 佛教在線

我回顧這段歷史,是為了體會耕雲先生的安祥禪。耕雲先生說,他提出的安祥禪是「祖師禪的稀釋」,「法的本質是絲毫沒有改變」(《禪是生活的宗教》)。就是說,耕雲先生的安祥禪,乃是六祖慧能大師所創立的傳統的中國禪宗的禪法。千百年來,禪僧們及文人雅士解禪、參禪。說了許多的道理,形成了諸多的文字,是不是真正體悟了祖師禪的真諦,我不敢說,但耕雲先生把禪與現代生活結合起來,講了許許多多的道理,真是嘔心瀝血,確實給了我們許多的啟迪。禪是什麼?耕雲先生說:「禪是心的原態,禪是生命的共相知永恆相」,是「原本的心態」,禪是「自悟自修,自成佛道,以完成生命的覺醒」(《禪的認知與修學》)。禪,就是沒有受到外界「六塵」汙染的原本的一種心態。由此使我們想起六祖慧能大師的一段話:「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恆安樂」(《壇經》宗寶本)。六祖大師所講的「身中淨土」,不正是「自淨其心」,「隨所住處恆安樂」的一種心態麼!耕雲先生的理解與此完全一致。那麼,什麼是這種不被六塵汙染,恆常安樂的「心態」呢?耕雲先生提出「安祥禪」對此作了進一步的解釋,他說:「真實的是原本的,原本就沒有什麼道理,他所能獲得的只是一種安祥的心態。所以安祥才是禪的生命」,「唯有內心的安祥,才是禪者所尋覓、追求、殫精竭慮、瞬有存、息有養,精勤保任的無價奇珍」(《安祥之美》)。「安祥是正受的體現」,「安祥是禪的生命」,「安祥是定慧圓明的證量」,「安祥是法的現量」,「安祥是生命的源頭活水」(《禪的認知與修學》)。安祥最能體現禪的精神,安祥就是那種不被六塵汙染,恆常安樂的心態。

安者,安靜、安分也;祥者,祥和、祥實也,它們合為一詞表達了一種十分平和實在,離開了世間一切煩惱的美好的心態。正如耕雲先生所云,安祥是「沒有憂慮、沒有恐懼、沒有私慾、沒有攀緣、沒有矛盾,離開了一切執著、一切相對的調和、統一的生靈狀態」;「一顆絕對安祥的心,它是至真的,因為它沒有虛假,它沒有二元的東西,它也沒有邊見,它超越一切」(《禪的生命,禪的正受》)。安祥一詞十分貼切地體悟和表達了禪的真諦,禪的真諦也就是自悟「本心」,即原本的、真實的,不為一切執著所累的安祥的心。這也以六祖慧能大師的一首偈語為證:「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疾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壇經》宗寶本)

前面我們已經講到,耕雲先生提出安祥禪的本意,不僅在於表述他如何體悟祖師禪的真諦,而更現實的意義在於他要把談禪與現代化的生活聯繫起來,為淨化人生,提高社會道德水準;為美化人們的心靈;為社會的「共同進步」和國運的「興隆」提供一種方法。為此,他把安祥禪歸結為一句使任何人都可以理解,都可以去身體力行的話,這就是「不可告人之事,斷然不為」。對此他又作了如下的解釋:

安祥禪則沒有任何限制,你昨天怎麼樣生活,今天還是怎麼樣生活;今天怎麼過活,明天還是怎麼過活,不需要改變外在,只要求修正內心。只要你自尊自重、自我發掘、自我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淨化、自我提升、自我完成(《禪的認知和修學》)。是的,人們只要自尊自重,去追求並獲得一個安祥的內心世界,他的生命就會充滿活力,他對社會對國家就會充滿信心並負有責任感,他也會自覺地為美好的未來去奉獻自己的一切。假若人們都這樣去做,我們所在的社會何嘗不是一塊美好的人間淨土呢!

作者: 李富華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

相關焦點

  • 襄陽人大代表李富華:襄城變「香」要在「山水城花」下功夫
    襄陽市人大代表李富華提出襄城變「香」要在『山、水、城、花』四要素上下功夫荊楚網消息(記者 李秋晨)「要建設『文化名城、旅遊香城』,必須明確『香』的基本元素,要確定工作目標、行動計劃和保障措施,準確分析襄城區的特點,我建議在『山、水、城、花』四要素上下功夫。」
  • 本心清淨,物我兩忘,禪悟虛無真諦
    宋代崇佛的氛圍濃鬱,詩人對於佛理也體悟很深。佛理、禪意對他創作影響很大。士大夫常把牧童的生活勾勒為閒雅、恬淡、適意、怡悅,與世無爭,深得禪趣,以表現他們對不得意的現實生活不滿和對超越世事俗務的隱逸生活的嚮往。
  • 李富華:沉重悼念聖嚴法師_佛教_鳳凰網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李富華(圖起前排右一)突聞臺灣聖嚴法師圓寂的消息,十分震驚與悲痛!李富華 2009.2.5
  • 李富華:永遠銘記任繼愈先生對我30年的教誨
    為悼念任繼愈先生,李富華老師滿懷悲痛之情,講述了和任老先生之間的故事。 作者介紹:李富華老師,1939年出生於寧夏銀川,在銀川度過了自己的青少年時代; 1959年在寧夏銀川一中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1959—1964年就讀於北京大學歷史系古代史專業; 1964年畢業後,即分配到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
  • 有個叫陳子南的,和一個叫李富華的,二人也想撬一撬地球
    圖片來源於網絡大家可還記得,就在2019年5月11日,也就是上個月的11日,有一個叫陳子南的和一個叫李富華的,二人跑到上海召開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新聞發布會,發布會的內容就是向媒體公開揭露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張家慧
  • 一禪小和尚語錄勵志,一禪小和尚做奶茶很治癒!
    這是《一禪小和尚》中,阿鬥老和尚對一禪說的話,人生不管如何,始終有它的風景,需要報以一顆赤誠之心對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是做到談何容易?其必將歷經了風浪,就像動漫中的阿鬥老和尚,他的闊達,是歷經千帆後得來的人生感悟與超然物外。因而,每一次看一禪似懂非懂之時,網友們都和阿鬥老和尚一樣,既希望他懂,也不希望他懂。
  • 範成大嚮往歸隱田園之作,人生得一閒字,便如同得了禪的真諦
    人生得一閒字,便如同得了禪的真諦。
  • 佛理妙義全靠體悟,只要處處留心,隨處可以獲得啟示
    禪世事的動蕩,這一時期絕非入仕的知識。大師心中萌生了隱遁的想法,期望能蓄勢而發。此時北方戰亂不覺,大師無法南渡。恰巧道安大師在恆山弘法,他慕名前往。大師被道安大師的學識折服,於是眅依佛門。他師從道安大師,學習佛法。
  • 禪:不僅僅是修行,也是對生活認知的心境,更是思想和智慧的修煉
    文/鬱松 最近看了一本美國人比爾.波特寫的《禪的行囊》,這本書是通過他本人對中國禪文化的旅行遊記,以一個外面的人的角度去尋找的禪的真諦,從中國禪宗佛教的起源、發展、傳承的歷史,讓我對中國禪宗文化有了一定的認識,總的來說,還是挺不錯的一本書,
  • 分享第一次禪七修行經驗,體會到了覺察、覺照
    舉手投足,歷歷分明,頓時有所體悟:「是啊!求什麼?佛性人人本具,原本清淨如同這一面光亮的地板,只是無始劫來,寶鏡蒙塵。我們一味地向外貪求,不知道內省,更以為自己無力擁有這樣高貴的石材,於是發明了水泥,辯稱已比擬它的堅固,卻不能模仿它的光澤,並用各種材質,粉飾它的粗糙,然後再用這些自己認為的真實,去建構人生所謂的價值。其實,一切都是虛妄多餘。
  • 看破不說破,說破未必對,胡適先生解讀「禪」
    按照胡適的分析,禪作為佛教的分支,起源於印度「瑜伽」文化。釋迦牟尼為了尋找解救世間苦難的終極方法,就是從瑜伽著手,先訓練身心,而後磨練心智,最終醒悟形成智慧,開山立派建立佛教體系。很多人以為,所謂「禪」就是坐在那裡打坐冥想。這種說法既對也不對,說對在於打坐是修「禪」的方式,通過打坐可以更快地調整心境;說不對在於,禪是通過定來實現慧,而用慧來幫助定,兩者合在一起,才能稱為「禪」。胡適研究古代印度瑜伽,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認為禪有四種境界。
  • 如來禪與祖師禪
    參禪貴先決擇祖師禪、如來禪。祖師禪者,透十法界之外,不墮如來之數,故曰出格;如來禪者,超於九種法界,墮在十法界之頂,猶是格內。謂:愚夫所行禪、觀察義禪、攀緣如禪、如來禪。」所謂「祖師禪」,始於仰山慧寂禪師。《潭州溈山靈佑禪師語錄》記載仰山慧寂禪師與其師弟香嚴智閒禪師之一段公案:「香嚴又成頌云:『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猶有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仰山云:『如來禪許師弟會,祖師禪未夢見在。』香嚴復有頌云:『我有一機,瞬目視伊。若人不會,別喚沙彌。』
  • Zen——中國的「禪」,日本的「禪」,還是歐美的「禪」?
    英文中一提到「禪」就是zen(全稱是Zen Buddhism——即佛教禪宗),英文中的「禪」這個單詞來源於日本,指的也是日本的禪,賈伯斯喜歡靜坐,也愛屋及烏喜歡日本,但是他可能不知道禪的源流其實是中國。
  • 李富華先生在《御製龍藏》首發式上的致辭
    佛教在線北京訊 2009年6月2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編輯部主任、《世界宗教研究》李富華先生在《御製龍藏》首發式上的致辭:諸位長老、諸位學者、諸位法師、諸位朋友:應邀參加今天的法會十分榮幸。首先向參加《御製龍藏》編校的諸位先生表示祝賀。
  • 「法雨禪風——田青書畫作品展」在恭王府舉行
    田青繪畫作品欣賞2014年9月10日下午,由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主辦的「法雨禪風——田青書畫作品展」在北京恭王府安善堂隆重開幕,文藝界、收藏界近二百餘位嘉賓出席了開幕式。由于田青先生長期致力於佛教音樂方面的研究,故其書法作品亦表現的波瀾不驚,筆觸中頗有仙風道骨之相,是由佛學的「禪」走向美學「禪」的體現。在傳統書法中,內容和形式曾是統一的整體,文人可以書畫,書家也善文章。但現代社會由於書寫工具的變更,「書」與「文」逐漸剝的離開來。
  • 王維的一首禪詩,恬靜淡泊,大徹大悟,富有禪趣
    王維詩中禪的意味是內心生活中的真實感覺,能喚起讀者心底的本能意味,展示出一種怡然與安逸。王維以禪入詩,有時不著一絲痕跡,詩人不需要人們拋灑同情之淚,也感受不到心靈的劇烈震顫,卻在無形中影響了我們的思維和行動。下面這首禪詩,恬靜淡泊,大徹大悟,富有禪趣。
  • 佛教「禪」又分世間禪和出世間禪,那麼什麼是如來禪和祖師禪呢?
    在我們生活中,很多學佛修行的人,常常提到「禪」,本文大茶經通過近代大德高僧生活禪的創導者淨慧長老所作《雙峰禪語》裡記載,在四祖第二屆禪七法會的講座中,分享佛學「禪」的知識,讓「禪」在我們生活中得以受用。禪者曰:「按照佛教的教義,禪又可以分為世間禪和出世間禪兩大類。世間禪包括了四禪八定,出世間禪有如來禪和祖師禪。」那麼世間禪和出世間禪有什麼區別呢?
  • 生活懂得知足而事業精進不止,是人生幸福的真諦
    生活知足而不停止進取進步,便是人生幸福的真諦,是我們正確的生活態度。 禪悟,是國人佛教禪宗用語。從詞義來說,禪的本意是靜慮、冥想,悟與迷對稱,指覺醒、覺悟。悟是意義的轉化,精神的轉化,生命的轉化,含有解脫的意義。禪是修持方式,悟則是修持結果,兩者是有區別的。
  • 得如來禪,未得祖師禪
    香嚴寺那麼「如來禪」和「祖師禪」到底是怎麼回事,它們又是怎麼區分的呢?其實,如來禪之名最早見於《楞伽經》:「云何如來禪?謂如如來地,得自覺聖智相三種樂住,承辦眾生不思議事,是名如來禪。」此段經文的意思是說,所謂「如來禪」,就是直達「如來地」的禪境。
  • 「墨禪一味」閩籍當代藝術家伊玄廈門辦個展
    此次藝術展主題為「墨禪一味」,由廈門鴻山書院主辦,廈門蘭琴古厝承辦,展期1個月。伊玄精心挑選了57幅近幾年的新作精品及美國時期重要作品文獻進行展出。為了給參觀藝術展的人們更加豐富的藝術體驗,主辦方還在展覽期間準備了日課堂——「墨禪一味」冥想靜心書寫課室、「生活禪與心靈安頓」講座、河洛文化講壇系列之「墨禪一味相遇南音古樂」清涼歌集VS清涼畫境、雅集「墨禪一味VS茶禪一味」等分場主題活動。藝術展於當日下午3時在鴻山書院舉行開幕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