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顧這段歷史,是為了體會耕雲先生的安祥禪。耕雲先生說,他提出的安祥禪是「祖師禪的稀釋」,「法的本質是絲毫沒有改變」(《禪是生活的宗教》)。就是說,耕雲先生的安祥禪,乃是六祖慧能大師所創立的傳統的中國禪宗的禪法。千百年來,禪僧們及文人雅士解禪、參禪。說了許多的道理,形成了諸多的文字,是不是真正體悟了祖師禪的真諦,我不敢說,但耕雲先生把禪與現代生活結合起來,講了許許多多的道理,真是嘔心瀝血,確實給了我們許多的啟迪。禪是什麼?耕雲先生說:「禪是心的原態,禪是生命的共相知永恆相」,是「原本的心態」,禪是「自悟自修,自成佛道,以完成生命的覺醒」(《禪的認知與修學》)。禪,就是沒有受到外界「六塵」汙染的原本的一種心態。由此使我們想起六祖慧能大師的一段話:「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恆安樂」(《壇經》宗寶本)。六祖大師所講的「身中淨土」,不正是「自淨其心」,「隨所住處恆安樂」的一種心態麼!耕雲先生的理解與此完全一致。那麼,什麼是這種不被六塵汙染,恆常安樂的「心態」呢?耕雲先生提出「安祥禪」對此作了進一步的解釋,他說:「真實的是原本的,原本就沒有什麼道理,他所能獲得的只是一種安祥的心態。所以安祥才是禪的生命」,「唯有內心的安祥,才是禪者所尋覓、追求、殫精竭慮、瞬有存、息有養,精勤保任的無價奇珍」(《安祥之美》)。「安祥是正受的體現」,「安祥是禪的生命」,「安祥是定慧圓明的證量」,「安祥是法的現量」,「安祥是生命的源頭活水」(《禪的認知與修學》)。安祥最能體現禪的精神,安祥就是那種不被六塵汙染,恆常安樂的心態。
安者,安靜、安分也;祥者,祥和、祥實也,它們合為一詞表達了一種十分平和實在,離開了世間一切煩惱的美好的心態。正如耕雲先生所云,安祥是「沒有憂慮、沒有恐懼、沒有私慾、沒有攀緣、沒有矛盾,離開了一切執著、一切相對的調和、統一的生靈狀態」;「一顆絕對安祥的心,它是至真的,因為它沒有虛假,它沒有二元的東西,它也沒有邊見,它超越一切」(《禪的生命,禪的正受》)。安祥一詞十分貼切地體悟和表達了禪的真諦,禪的真諦也就是自悟「本心」,即原本的、真實的,不為一切執著所累的安祥的心。這也以六祖慧能大師的一首偈語為證:「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疾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壇經》宗寶本)
前面我們已經講到,耕雲先生提出安祥禪的本意,不僅在於表述他如何體悟祖師禪的真諦,而更現實的意義在於他要把談禪與現代化的生活聯繫起來,為淨化人生,提高社會道德水準;為美化人們的心靈;為社會的「共同進步」和國運的「興隆」提供一種方法。為此,他把安祥禪歸結為一句使任何人都可以理解,都可以去身體力行的話,這就是「不可告人之事,斷然不為」。對此他又作了如下的解釋:
安祥禪則沒有任何限制,你昨天怎麼樣生活,今天還是怎麼樣生活;今天怎麼過活,明天還是怎麼過活,不需要改變外在,只要求修正內心。只要你自尊自重、自我發掘、自我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淨化、自我提升、自我完成(《禪的認知和修學》)。是的,人們只要自尊自重,去追求並獲得一個安祥的內心世界,他的生命就會充滿活力,他對社會對國家就會充滿信心並負有責任感,他也會自覺地為美好的未來去奉獻自己的一切。假若人們都這樣去做,我們所在的社會何嘗不是一塊美好的人間淨土呢!
作者: 李富華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