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禪貴先決擇祖師禪、如來禪。
祖師禪者,透十法界之外,不墮如來之數,故曰出格;如來禪者,超於九種法界,墮在十法界之頂,猶是格內。
欲知格內、格外之分,須在一事一物上分清十法界諸種之見,直到極頂方是如來地位,祖師禪又從佛頂上透出,出格之外,又越兩種祖師外道。若是真正祖師禪,則末後一句、始到牢關。是已,今以格外之禪遠之又遠,且置勿論,先將十法界之岐見,在一句話頭上次第分明,不致參到將悟處,被諸見打攪,可以一直上進,易於發悟。
所謂話頭者,即目前一事一法也。凡人平居無事,隨心任運,千思百量,正是無生死處,只為將一件物事到前,便生九種見解,所以流浪生死,無有出期。故祖師家令人於一事一物上,坐斷九種知見,討個出格之路。故謂之看話頭。
師喚侍者將一片瓦來,置於眾前。師指瓦曰:
只此一片瓦,則十法界、至如來祖師之分,歷然見矣。何故聻?未將瓦來,人人心空無事,何有生死?及將瓦過來,人人現量未分、生死之見未成。及人問道「者是什麼」,便有無量事端起矣。
凡夫見之,便道「此是一片瓦」,是著相而起我見者也;曰「此瓦我要」,便與人爭、甚至打殺其人,奪瓦歸去,以此便墮地獄;又一等,雖不至殺人,然貪心必得,重如饑渴,百計攘求,以此便墮餓鬼;又一等,因貪盜瓦,致墮畜生,生生還債。此因瓦而起三途惡見者也。
又有一等福大、氣大,因瓦生嗔,奪瓦為施,後墮修羅;一者,知瓦有用,惠施與人,因仁義心,生於人道;一者,以瓦蓋覆佛殿,感大福報,世世生天。此因瓦而生三善道者也。
此六道之見也,前者之見不脫四種見解:見瓦是有、即有見;見瓦是無、即無見;前有後無、前無後有,是即有即無見;知有是無,則無之亦無,即非有非無見。凡夫四句,隨事轉換,不能執定,不名外道。若外道之人,巧生知見,執一不變,心外有法,故名外道。
一種因見此一片瓦,便言瓦即是我本性,以我眼能見此瓦,我之見性不生不死,此瓦雖碎至微塵,而我見瓦之見真常不變、不墮輪迴,此是先尼外道見識,以瓦有生滅,見無生滅,半生半滅、半不生滅之見也;又有一種,言此瓦起於微塵,即是我之原體,本性雖空即有,此常見外道、執有者也;一種言萬物無常、終歸敗壞,瓦散終無成日,人死畢竟歸空,此斷見外道、執無者也;又有一種言瓦性本無,無即是瓦,亦有亦無,此矯亂外道也;又有一種言瓦有是無,其無亦無,此空見外道也。略說外道有此四種,細查教中有九十六種,皆是各執四種之中一種見解,於此瓦上墮在外道、溷濫不可復救,此名外道禪也。
今人看話頭,坐到身心空處,見個歷歷分明,便言是我本來面目、念佛底人、主人公也,此即神我之謂也。又見得空空,本來無物,身心世界蕩然不存,以此為是,即斷見空見也。又言空即是性,性即是空,即矯亂外道也。
如今人看話頭,類多墮此,不得不為說破。
又有因見此瓦,問著則精進力參,誤落五蘊,竟墮五十種陰魔。
近世一種禪人,厭患身心世界,務要空他,見人將瓦到面前,心不餐採,坐見身心世界與瓦齊空,了無一法,以此為得,便是色蘊魔。
又有見瓦定中說法,變化無所不至,謂之剎說、無情說,亦是色蘊魔。前是色空為蘊,此是色有為蘊。
又有見前種種境界,便生心領納,是受蘊魔。
又有因好境入心,不能忘置,便生邪想,此是想蘊魔。
又有因想著邪,無師救正,輾轉遷流,是行蘊魔。
又有因上種種,認為佛法,是識蘊魔。
一魔生則五魔併到,皆因邪師教他在本來面目、主人公、念佛底是誰等話頭上討個本性妙心,所以用慣肚皮裡想頭,通身是五蘊蓋覆,不能離心意識事上參去,故在事上亦落蘊界。如此坐久,魔業已成,人若救他,他便嘻嘻冷笑,或罵或謗,言「此人不曾到我者好處」,而不知世世墮在魔網、不得出離。可惜,可惜。
此略說有五,廣有千萬,豈五十種而已哉!此魔外二種,寄在十法界中,不可定指。
以上是世間法界之略也,下則言出世間四種法界。
一種是聲聞小心人,見此片瓦若起一念則若惡若善,無非是以上諸苦,極見得諦當,苦因一起,則世世生生堆積聚集,苦中之苦,不得脫離,亦最諦當,便乃空其見瓦之見,廣修觀行,務令空之,此是道諦,以修小道,見得有餘寂滅,此是滅諦。此瓦上之聲聞禪也。今人於話頭上看急,忽得前後際斷,身心世界、蕩然一空,見說一切諸法皆埽而滅之,言有什「三玄三要」、「君臣賓主」,有什棒喝句語,有什師承法要,只要乾乾淨淨,單說一味清淨。此是聲聞氣分。如「空空田地空空月,討什工夫驀鼻牽」是也。故其出語,滾滾虛浮,全無意旨,以無師承故。大豪傑人俱不免墮此數也。
又有一種,不墮死心空滅之見,見此一片瓦,起於無明,眾生不知故有十二輪迴,今見無明本無,則無老、死、憂、悲、苦惱,此是緣生性空大乘之初門。他因見無明本無,便泊在無處快活,不得入大乘道,故名緣覺之鹿乘,非大乘也。
於此更進,則於一片瓦,見得起於微塵,鄰虛為因,水調、風煉、火鍛,心識虛空與見相緣,和之、合之,假名為瓦,既解諸緣聚會而生,則不壞此瓦,諸緣本不相到,而無瓦之自性,緣即是空、空即是緣,兩下輥作一團,分合不得,所謂「是諸法之空相,不可言生,不可言滅」,瓦見之而非垢,性見之而非淨,此瓦在凡不減,其性在聖不增,其性兩頭相拄,此是地前菩薩之禪也。
於此更進,則因緣生而性空,不得因性空而緣生,不得兩頭俱斷,此是八地禪。前是雙照,此是雙遮。以上是菩薩正禪也。
去此而從八地死水勸進。雙照被雙遮奪礙,而雙照不得;雙遮被雙照奪礙,而雙遮不得。然又不妨雙遮即是雙照、雙照即是雙遮。四法交加結角,如織錦回文,並無罅縫到你下手。此如來禪結頂處也。
到此處,方見是一片瓦,沒柰何地喚作瓦又觸,不喚作瓦又背,如銀山鐵壁,千推不能,萬動不得,此猶是如來禪底半個,墮在死水,全沒用處,故猶在格內也。你道畢竟如何?
時鴻侍者將瓦一腳踏碎。
師云:於此見得,即入祖師格外之初門矣。如更進之,則頭尾並完。直至後句,方是了手。若不見得,則但入如來禪格外之一半,出言吐氣便要落聲聞境界,未有出頭分在。為何聻?以其得體不得用。只為心小,要在極妙處躲根,不能出得妙處作用。問頭答語分不清楚,陷在坎中。好好將祖師禪,枉作出格聲聞禪矣。昔香巖聞擊竹大悟,偈曰:「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鹹言上上機。」溈山聞之,大喜。仰山曰「還須勘過」。仰往勘之,問香嚴曰:「聞師弟發明大事,你試說看?」巖舉前頌。仰再拶之。又頌曰:「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無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仰曰:「如來禪許師弟會,祖師禪未夢見在。」巖復頌曰:「我有一機,瞬目視伊,若還不薦,別喚沙彌。」仰山曰:「閒師弟會祖師禪也。」此是如來祖師之法式。今人不會此意,不知如來、祖師分於一點關頭,天地懸隔。見我如此道,便人前笑罵言:「難道如來倒不如祖師麼?祖師是如來弟子。你學祖師禪,翻要陵跨如來,太無道理。」責得固是,只是你不識教義。祖師是威音以前、向上一著,寶幾珍御,窮子見之舍而逃逝者;如來是脫去珍御、執持糞器,狀有所畏,同彼傭人有共語分者。故人但知如來高妙,而不知祖師之道更出青霄之外。彼庸近逃逝,又安足怪哉?!果是真正出格漢子,直須向格外論量始得。
——《三峰藏和尚語錄》卷六
按語:
禪宗有如來禪與祖師禪之說,雖為習言,而難得其解。
所謂「如來禪」,本之於《楞伽經》。《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二記載佛之開示:「複次,大慧!有四種禪。云何為四?謂:愚夫所行禪、觀察義禪、攀緣如禪、如來禪。」
所謂「祖師禪」,始於仰山慧寂禪師。《潭州溈山靈佑禪師語錄》記載仰山慧寂禪師與其師弟香嚴智閒禪師之一段公案:「香嚴又成頌云:『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猶有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仰山云:『如來禪許師弟會,祖師禪未夢見在。』香嚴復有頌云:『我有一機,瞬目視伊。若人不會,別喚沙彌。』 仰山乃報師云:『且喜閒師弟會祖師禪也』」
自仰山拈出祖師禪之後,如無風而起匝匝之波,禪門中就此提唱、解說者無慮數十百家。
如圓悟佛果禪師言:「如來禪、祖師禪豈有兩種?未免諳含,各分皂白。」此是一時抹過仰山之說。
大慧普覺禪師承圓悟之語,而更進一步道:「不住現在此名為定,不著未來此名為慧,不取過去此名為智,亦謂之如來禪,亦謂之祖師禪。」此是將如來禪與祖師禪捏合一處,教人無法以心意識領解,以言語文字作分說。大慧禪師又曾呈示苦心道:「除是曾證曾悟者方知,若是聽響之流,一任他鑽龜打瓦,更批判得如來禪、祖師禪好,盡吃得妙喜拄杖也。」
亦有按下雲頭,第二門中作微細分剖者,如《憨山老人夢遊集》卷十二中收入憨山老人答問一篇,其言:「如來禪、祖師禪,本來無二。但如來禪,就迷中說悟,要修而後入;祖師禪,直指不屬迷悟一著,不假修為,要人直下頓了自心。凡落迷悟關頭,便是第二義也。所以古德云:『修行即不無,其如染汙何?』是故宗門向上一路,須是個裡人始得。稜伽四種禪中,最上一乘禪,即祖師禪。其實本無異也。若根器不淨,妄逞聰明知見,把作會祖師禪,如此,連如來禪亦未夢見在。譬如貧人,妄稱帝王,自取誅戮,可不懼哉,可不懼哉!」
此是憨山老人之苦心,故解說特委曲周詳。
然若論分剖之精細、解說之深透,似未有如三峰藏和尚此處者。
「祖師禪者,透十法界之外,不墮如來之數,故曰出格;如來禪者,超於九種法界,墮在十法界之頂,猶是格內。」此一句即三峰藏和尚快馬一鞭、頂門一針,良馬見鞭影而行,皮下有血應知痛癢。
十法界之外,是何世界?若言虛空,恰落入虛空界中;若言別有一世界,則又豈能離十法界。所以縱然於情見上作種種超越,極其所至,不過十法界之頂,還是法身邊事;法身向上,需透出十法界之外。
誰知十法界之外,即十法界之內?法身向上,即是法身向下?
所以說「祖師是威音以前、向上一著,寶幾珍御,窮子見之舍而逃逝者」,威音以前,無佛無眾生,無凡無聖,寶幾珍御,種種成現,而窮子不識,起下劣想,動輒被礙,於是起六道見解,則為世間凡夫;起聲聞、緣覺、菩薩等見解,則為出世間賢聖,但都不出十法界。乃至作如來知見,仍墮在聖智境界中,未稱之為「出格」。故此有言:「果是真正出格漢子,直須向格外論量始得」。
何謂「格外論量」?雲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
三峰藏和尚(1573~1635),明末臨濟宗楊岐派禪僧,密雲圓悟禪師法嗣。字漢月,又字於密,號法藏,曾住江蘇海虞三峰清涼院,故稱三峰和尚、或三峰藏和尚。江蘇無錫梁溪人,萬曆十五年(1587)出家,天啟四年(1624)自密雲圓悟處得法。天啟五年(1625)起,住三峰清涼院等八座寺院,高豎法幢,開堂說法。崇禎八年(1635)示寂,世壽六十三。撰述有《五宗原》等。所開「三峰宗」一派於明末清初曾盛極一時,影響遍及於長江流域、兩湖流域等地,後因清雍正帝打擊,漸趨沉晦而終至於滅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