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禪與祖師禪

2020-12-20 藥禪院

參禪貴先決擇祖師禪、如來禪。

祖師禪者,透十法界之外,不墮如來之數,故曰出格;如來禪者,超於九種法界,墮在十法界之頂,猶是格內。

欲知格內、格外之分,須在一事一物上分清十法界諸種之見,直到極頂方是如來地位,祖師禪又從佛頂上透出,出格之外,又越兩種祖師外道。若是真正祖師禪,則末後一句、始到牢關。是已,今以格外之禪遠之又遠,且置勿論,先將十法界之岐見,在一句話頭上次第分明,不致參到將悟處,被諸見打攪,可以一直上進,易於發悟。

所謂話頭者,即目前一事一法也。凡人平居無事,隨心任運,千思百量,正是無生死處,只為將一件物事到前,便生九種見解,所以流浪生死,無有出期。故祖師家令人於一事一物上,坐斷九種知見,討個出格之路。故謂之看話頭。

師喚侍者將一片瓦來,置於眾前。師指瓦曰:

只此一片瓦,則十法界、至如來祖師之分,歷然見矣。何故聻?未將瓦來,人人心空無事,何有生死?及將瓦過來,人人現量未分、生死之見未成。及人問道「者是什麼」,便有無量事端起矣。

凡夫見之,便道「此是一片瓦」,是著相而起我見者也;曰「此瓦我要」,便與人爭、甚至打殺其人,奪瓦歸去,以此便墮地獄;又一等,雖不至殺人,然貪心必得,重如饑渴,百計攘求,以此便墮餓鬼;又一等,因貪盜瓦,致墮畜生,生生還債。此因瓦而起三途惡見者也。

又有一等福大、氣大,因瓦生嗔,奪瓦為施,後墮修羅;一者,知瓦有用,惠施與人,因仁義心,生於人道;一者,以瓦蓋覆佛殿,感大福報,世世生天。此因瓦而生三善道者也。

此六道之見也,前者之見不脫四種見解:見瓦是有、即有見;見瓦是無、即無見;前有後無、前無後有,是即有即無見;知有是無,則無之亦無,即非有非無見。凡夫四句,隨事轉換,不能執定,不名外道。若外道之人,巧生知見,執一不變,心外有法,故名外道。

一種因見此一片瓦,便言瓦即是我本性,以我眼能見此瓦,我之見性不生不死,此瓦雖碎至微塵,而我見瓦之見真常不變、不墮輪迴,此是先尼外道見識,以瓦有生滅,見無生滅,半生半滅、半不生滅之見也;又有一種,言此瓦起於微塵,即是我之原體,本性雖空即有,此常見外道、執有者也;一種言萬物無常、終歸敗壞,瓦散終無成日,人死畢竟歸空,此斷見外道、執無者也;又有一種言瓦性本無,無即是瓦,亦有亦無,此矯亂外道也;又有一種言瓦有是無,其無亦無,此空見外道也。略說外道有此四種,細查教中有九十六種,皆是各執四種之中一種見解,於此瓦上墮在外道、溷濫不可復救,此名外道禪也。

今人看話頭,坐到身心空處,見個歷歷分明,便言是我本來面目、念佛底人、主人公也,此即神我之謂也。又見得空空,本來無物,身心世界蕩然不存,以此為是,即斷見空見也。又言空即是性,性即是空,即矯亂外道也。

如今人看話頭,類多墮此,不得不為說破。

又有因見此瓦,問著則精進力參,誤落五蘊,竟墮五十種陰魔。

近世一種禪人,厭患身心世界,務要空他,見人將瓦到面前,心不餐採,坐見身心世界與瓦齊空,了無一法,以此為得,便是色蘊魔。

又有見瓦定中說法,變化無所不至,謂之剎說、無情說,亦是色蘊魔。前是色空為蘊,此是色有為蘊。

又有見前種種境界,便生心領納,是受蘊魔。

又有因好境入心,不能忘置,便生邪想,此是想蘊魔。

又有因想著邪,無師救正,輾轉遷流,是行蘊魔。

又有因上種種,認為佛法,是識蘊魔。

一魔生則五魔併到,皆因邪師教他在本來面目、主人公、念佛底是誰等話頭上討個本性妙心,所以用慣肚皮裡想頭,通身是五蘊蓋覆,不能離心意識事上參去,故在事上亦落蘊界。如此坐久,魔業已成,人若救他,他便嘻嘻冷笑,或罵或謗,言「此人不曾到我者好處」,而不知世世墮在魔網、不得出離。可惜,可惜。

此略說有五,廣有千萬,豈五十種而已哉!此魔外二種,寄在十法界中,不可定指。

以上是世間法界之略也,下則言出世間四種法界。

一種是聲聞小心人,見此片瓦若起一念則若惡若善,無非是以上諸苦,極見得諦當,苦因一起,則世世生生堆積聚集,苦中之苦,不得脫離,亦最諦當,便乃空其見瓦之見,廣修觀行,務令空之,此是道諦,以修小道,見得有餘寂滅,此是滅諦。此瓦上之聲聞禪也。今人於話頭上看急,忽得前後際斷,身心世界、蕩然一空,見說一切諸法皆埽而滅之,言有什「三玄三要」、「君臣賓主」,有什棒喝句語,有什師承法要,只要乾乾淨淨,單說一味清淨。此是聲聞氣分。如「空空田地空空月,討什工夫驀鼻牽」是也。故其出語,滾滾虛浮,全無意旨,以無師承故。大豪傑人俱不免墮此數也。

又有一種,不墮死心空滅之見,見此一片瓦,起於無明,眾生不知故有十二輪迴,今見無明本無,則無老、死、憂、悲、苦惱,此是緣生性空大乘之初門。他因見無明本無,便泊在無處快活,不得入大乘道,故名緣覺之鹿乘,非大乘也。

於此更進,則於一片瓦,見得起於微塵,鄰虛為因,水調、風煉、火鍛,心識虛空與見相緣,和之、合之,假名為瓦,既解諸緣聚會而生,則不壞此瓦,諸緣本不相到,而無瓦之自性,緣即是空、空即是緣,兩下輥作一團,分合不得,所謂「是諸法之空相,不可言生,不可言滅」,瓦見之而非垢,性見之而非淨,此瓦在凡不減,其性在聖不增,其性兩頭相拄,此是地前菩薩之禪也。

於此更進,則因緣生而性空,不得因性空而緣生,不得兩頭俱斷,此是八地禪。前是雙照,此是雙遮。以上是菩薩正禪也。

去此而從八地死水勸進。雙照被雙遮奪礙,而雙照不得;雙遮被雙照奪礙,而雙遮不得。然又不妨雙遮即是雙照、雙照即是雙遮。四法交加結角,如織錦回文,並無罅縫到你下手。此如來禪結頂處也。

到此處,方見是一片瓦,沒柰何地喚作瓦又觸,不喚作瓦又背,如銀山鐵壁,千推不能,萬動不得,此猶是如來禪底半個,墮在死水,全沒用處,故猶在格內也。你道畢竟如何?

時鴻侍者將瓦一腳踏碎。

師云:於此見得,即入祖師格外之初門矣。如更進之,則頭尾並完。直至後句,方是了手。若不見得,則但入如來禪格外之一半,出言吐氣便要落聲聞境界,未有出頭分在。為何聻?以其得體不得用。只為心小,要在極妙處躲根,不能出得妙處作用。問頭答語分不清楚,陷在坎中。好好將祖師禪,枉作出格聲聞禪矣。昔香巖聞擊竹大悟,偈曰:「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鹹言上上機。」溈山聞之,大喜。仰山曰「還須勘過」。仰往勘之,問香嚴曰:「聞師弟發明大事,你試說看?」巖舉前頌。仰再拶之。又頌曰:「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無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仰曰:「如來禪許師弟會,祖師禪未夢見在。」巖復頌曰:「我有一機,瞬目視伊,若還不薦,別喚沙彌。」仰山曰:「閒師弟會祖師禪也。」此是如來祖師之法式。今人不會此意,不知如來、祖師分於一點關頭,天地懸隔。見我如此道,便人前笑罵言:「難道如來倒不如祖師麼?祖師是如來弟子。你學祖師禪,翻要陵跨如來,太無道理。」責得固是,只是你不識教義。祖師是威音以前、向上一著,寶幾珍御,窮子見之舍而逃逝者;如來是脫去珍御、執持糞器,狀有所畏,同彼傭人有共語分者。故人但知如來高妙,而不知祖師之道更出青霄之外。彼庸近逃逝,又安足怪哉?!果是真正出格漢子,直須向格外論量始得。

——《三峰藏和尚語錄》卷六

按語:

禪宗有如來禪與祖師禪之說,雖為習言,而難得其解。

所謂「如來禪」,本之於《楞伽經》。《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二記載佛之開示:「複次,大慧!有四種禪。云何為四?謂:愚夫所行禪、觀察義禪、攀緣如禪、如來禪。」

所謂「祖師禪」,始於仰山慧寂禪師。《潭州溈山靈佑禪師語錄》記載仰山慧寂禪師與其師弟香嚴智閒禪師之一段公案:「香嚴又成頌云:『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猶有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仰山云:『如來禪許師弟會,祖師禪未夢見在。』香嚴復有頌云:『我有一機,瞬目視伊。若人不會,別喚沙彌。』 仰山乃報師云:『且喜閒師弟會祖師禪也』」

自仰山拈出祖師禪之後,如無風而起匝匝之波,禪門中就此提唱、解說者無慮數十百家。

如圓悟佛果禪師言:「如來禪、祖師禪豈有兩種?未免諳含,各分皂白。」此是一時抹過仰山之說。

大慧普覺禪師承圓悟之語,而更進一步道:「不住現在此名為定,不著未來此名為慧,不取過去此名為智,亦謂之如來禪,亦謂之祖師禪。」此是將如來禪與祖師禪捏合一處,教人無法以心意識領解,以言語文字作分說。大慧禪師又曾呈示苦心道:「除是曾證曾悟者方知,若是聽響之流,一任他鑽龜打瓦,更批判得如來禪、祖師禪好,盡吃得妙喜拄杖也。」

亦有按下雲頭,第二門中作微細分剖者,如《憨山老人夢遊集》卷十二中收入憨山老人答問一篇,其言:「如來禪、祖師禪,本來無二。但如來禪,就迷中說悟,要修而後入;祖師禪,直指不屬迷悟一著,不假修為,要人直下頓了自心。凡落迷悟關頭,便是第二義也。所以古德云:『修行即不無,其如染汙何?』是故宗門向上一路,須是個裡人始得。稜伽四種禪中,最上一乘禪,即祖師禪。其實本無異也。若根器不淨,妄逞聰明知見,把作會祖師禪,如此,連如來禪亦未夢見在。譬如貧人,妄稱帝王,自取誅戮,可不懼哉,可不懼哉!」

此是憨山老人之苦心,故解說特委曲周詳。

然若論分剖之精細、解說之深透,似未有如三峰藏和尚此處者。

「祖師禪者,透十法界之外,不墮如來之數,故曰出格;如來禪者,超於九種法界,墮在十法界之頂,猶是格內。」此一句即三峰藏和尚快馬一鞭、頂門一針,良馬見鞭影而行,皮下有血應知痛癢。

十法界之外,是何世界?若言虛空,恰落入虛空界中;若言別有一世界,則又豈能離十法界。所以縱然於情見上作種種超越,極其所至,不過十法界之頂,還是法身邊事;法身向上,需透出十法界之外。

誰知十法界之外,即十法界之內?法身向上,即是法身向下?

所以說「祖師是威音以前、向上一著,寶幾珍御,窮子見之舍而逃逝者」,威音以前,無佛無眾生,無凡無聖,寶幾珍御,種種成現,而窮子不識,起下劣想,動輒被礙,於是起六道見解,則為世間凡夫;起聲聞、緣覺、菩薩等見解,則為出世間賢聖,但都不出十法界。乃至作如來知見,仍墮在聖智境界中,未稱之為「出格」。故此有言:「果是真正出格漢子,直須向格外論量始得」。

何謂「格外論量」?雲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

三峰藏和尚(1573~1635),明末臨濟宗楊岐派禪僧,密雲圓悟禪師法嗣。字漢月,又字於密,號法藏,曾住江蘇海虞三峰清涼院,故稱三峰和尚、或三峰藏和尚。江蘇無錫梁溪人,萬曆十五年(1587)出家,天啟四年(1624)自密雲圓悟處得法。天啟五年(1625)起,住三峰清涼院等八座寺院,高豎法幢,開堂說法。崇禎八年(1635)示寂,世壽六十三。撰述有《五宗原》等。所開「三峰宗」一派於明末清初曾盛極一時,影響遍及於長江流域、兩湖流域等地,後因清雍正帝打擊,漸趨沉晦而終至於滅沒。

相關焦點

  • 得如來禪,未得祖師禪
    一天,仰山慧寂問香嚴智閒:「師弟近日學禪的見地如何?」香嚴智閒說:「我之所見說也說不得,現呈一偈請教師兄:『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無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仰山慧寂禪師說:「看來你只是得到了如來禪,而未得到祖師禪師。」
  • 中國禪宗從「如來禪」到「祖師禪」的分化過程
    理論上惠能禪師雖然也繼承了達摩祖師的如來禪法,但他的禪法與實踐行持方法卻與如來禪的本質發生了徹頭徹尾地改變,與保持如來禪傳統特色的神秀禪師形成了鮮明對比,究竟「祖師禪」的創立對「如來禪」產生了哪些影響呢?我們從以下四個方面來簡要說明。一、祖師禪的提出與如來禪的新涵義
  • 佛教「禪」又分世間禪和出世間禪,那麼什麼是如來禪和祖師禪呢?
    在我們生活中,很多學佛修行的人,常常提到「禪」,本文大茶經通過近代大德高僧生活禪的創導者淨慧長老所作《雙峰禪語》裡記載,在四祖第二屆禪七法會的講座中,分享佛學「禪」的知識,讓「禪」在我們生活中得以受用。禪者曰:「按照佛教的教義,禪又可以分為世間禪和出世間禪兩大類。世間禪包括了四禪八定,出世間禪有如來禪和祖師禪。」那麼世間禪和出世間禪有什麼區別呢?
  • 關於祖師禪如來禪,詞典的一些解釋
    【 祖師禪 】 《 佛學大詞典 》與『如來禪』相對稱。又作南宗禪。特指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傳來,而至六祖慧能以下五家七宗之禪。系主張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不依言語,直接由師父傳給弟子,祖祖相傳,以心印心,見性成佛,故稱祖師禪。
  • 如來禪和祖師禪 禪定的分化
    ——悟我法二空所顯真理而修⑤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淨禪,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達摩門下,輾轉相傳者,是此禪也。此禪原理和特點: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宗密:《禪源諸詮選集都序》卷一。)
  • 佛法禪宗|祖師禪有何特徵,定慧師兄同你一起學習
    在中國漢傳佛教地區,提到禪之一字,通常為被默認為禪宗之禪。達摩祖師來東土傳法後,到六祖大師將其禪法發揚光大,逐漸形成「五家七宗」的恢弘格局,並綿延至今,這就是在中國門庭高峻、獨樹一幟的禪宗。禪宗修習的禪法在達摩大師一直到五祖叫做「如來禪」,從六祖大師以後稱其修習禪法為「祖師禪」。
  • 什麼是禪,歷代祖師都是怎麼接引來著,幫助別人開悟的
    「禪」是從梵文的「禪那」這個詞音翻譯過來的,用今天的話來說,「禪」實際上是一個外來語,它的意思是「思維修」或「靜慮」,屬於菩薩行六度中的一度,指的是一種修行的方法。我們這裡所說的「禪」是禪宗所傳的禪,與六度中的「禪定」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
  • 禪與禪學廣狹二義辯---陳重暉
    安譯《大安般守意經》即把修禪譯為「坐禪」,有云:「何以故不得禪」?「觀空已得四禪」,此禪,指色界四禪。在以後譯出的不少大乘經論中,「禪」實際上從靜慮的本義上,被用作一切禪定的通稱,不限於色界四禪。如北涼曇無讖譯《菩薩地持經》所說大乘菩薩修的九種禪,不僅包括小乘的世間、出世間禪,還包括各類辦事禪,遠遠越出了色界四禪的範圍。
  • 明賢法師新著《禪要》:述而不作廣覽心要 綜羅百代再續禪風
    《禪要》本著「述而不作」的精神,遵循「祖師驗證、不涉後人品評盲目分判;祖師原話、展示祖風、勾畫宗脈演變、修行路徑」的原則,凝聚不同時代、不同法脈與不同祖師智慧之語,四維全息式地呈現禪宗史上傳承與轉折、發展與堅守的關鍵內容;「提煉關要碎片,顧全格局完整」,以充分順應當代人碎片化閱讀的習慣,儘可能地把禪宗的精要系統而方便地呈現給當前與未來的有緣大眾。
  • 禪的真諦的體悟——李富華
    耕雲先生說,他提出的安祥禪是「祖師禪的稀釋」,「法的本質是絲毫沒有改變」(《禪是生活的宗教》)。就是說,耕雲先生的安祥禪,乃是六祖慧能大師所創立的傳統的中國禪宗的禪法。千百年來,禪僧們及文人雅士解禪、參禪。說了許多的道理,形成了諸多的文字,是不是真正體悟了祖師禪的真諦,我不敢說,但耕雲先生把禪與現代生活結合起來,講了許許多多的道理,真是嘔心瀝血,確實給了我們許多的啟迪。禪是什麼?
  • 依空法師主講「禪與現代人的生活」探究禪的核心價值以及功能
    佛教在線臺灣訊 「念不起為『坐』,見本性不亂為『禪』。」全國教師佛學營,7月14日禮請國際佛光會依空法師主講「禪與現代人的生活」。法師幽默風趣的敘述禪宗公案,探究禪的核心價值以及功能,指導學員呵五欲、行五法,培養修習禪定的基本功法。禪是什麼?依空法師開門見山指出,《大智度論》云:「譬如燃燈,燈雖能燃,在大風中,不能為用,若置之密室,其用乃全。若無禪定靜室,雖有智慧,其用不全,得禪定則實智慧生。」
  • Zen——中國的「禪」,日本的「禪」,還是歐美的「禪」?
    英文中一提到「禪」就是zen(全稱是Zen Buddhism——即佛教禪宗),英文中的「禪」這個單詞來源於日本,指的也是日本的禪,賈伯斯喜歡靜坐,也愛屋及烏喜歡日本,但是他可能不知道禪的源流其實是中國。
  • 臺灣禪者:大陸和尚比富忙 自己異化令眾生顛倒
    兩人的問答歷時3年,孫小寧以自己的各種困惑叩問林谷芳:微博、賈伯斯;該不該廢除死刑;為什麼我們更容易和弱者共鳴;當下知識分子的思維是否過度西方化…… 他們上一本關於禪的對話錄叫《如是生活如是禪》。「所謂『安頓心靈』的書這些年出了不少,和禪有關的不少被劃到這一塊。」作家出版社編輯李宏偉說,「如果說把禪或者佛視作傳統文化,可以說,『雞湯化』是這幾年傳統文化與大眾閱讀的有效銜接。」
  • 《心經》與生活禪
    也就是說,早在生活禪修行理念開始形成之際,就將生活禪的理念牢牢地建立在大乘佛法悲智具足的思想基礎之上,提出了「發菩提心、樹般若見、修息道觀、入生活禪」的法門綱宗。因此,以《心經》作為修生活禪的根本教典之一,用《心經》的思想來指導修生活禪,並非現在的即興發揮,而是修生活禪的根本內容。
  • 什麼是禪?禪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要參禪?
    林清玄認為忙使人心性浮動,心意不轉,缺少了覺受與觀照的能力,使得這種天生的覺照變得薄脆了,而禪者對生活專一的融入,對現代人因忙而喪失的感受生活的能力很有幫助,只有專一的有一種體驗才能體驗生命中的難得,得其益一剎那,才能得其益一天,才能得其益於一生,這才是人們參禪、修禪的真正意義。
  • 生活禪鑰 | 《心經》與生活禪(下)
    1.禪在生活中《心經》與生活禪這個題目,乍一看好像拉不上關係,其實,《心經》的全文沒有一個字非禪,也沒有一個字不是要我們淨化生命、淨化生活的法寶。禪的使命就在於淨化生命、淨化生活。《心經》不但與生活禪有非常密切的關係,而且《心經》就是生活禪的綱領;生活禪的宗旨「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就是要落實《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智悲雙運的精神。我將《心經》作為修學生活禪「教典所依」的第一部經典。早在生活禪修行理念開始形成之際,我就將生活禪的理念牢牢地建立在大乘佛法悲智具足的思想基礎之上,提出了「發菩提心,樹般若見,修息道觀,入生活禪」的法門綱宗。
  • 十大經典佛教偈語解讀(上) 禪來禪去
    這是禪!)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理解:( 佛說:大千世界如恆河之沙,一花一人又是一個世界,如來即如去,不要老是想著寺廟上的泥陀陀是佛,要是你認為是,你錯了,佛是悟出世間真理的覺者,不是那些泥陀陀,它影響不了我們的因果。)
  • 看破不說破,說破未必對,胡適先生解讀「禪」
    很多人以為,所謂「禪」就是坐在那裡打坐冥想。這種說法既對也不對,說對在於打坐是修「禪」的方式,通過打坐可以更快地調整心境;說不對在於,禪是通過定來實現慧,而用慧來幫助定,兩者合在一起,才能稱為「禪」。胡適研究古代印度瑜伽,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認為禪有四種境界。
  • 新品速遞:《六味禪》手工琉璃禪皂即將上市
    《六味禪》皇家佛禮品牌創始人、總設計師陳燕妮和她的心作《六味禪》純天然植物精油手工琉璃禪皂系列產品,將於近期在北京故宮和雍和宮上市。「福壽齊天」手工精油琉璃禪皂禮盒裝;「天賜鴻福」玫瑰精油手工琉璃禪皂;「天子賀壽」沉香精油手工琉璃禪皂;「吉祥如意」甘露精油手工琉璃禪皂系列。一款款一件件色彩繽紛、晶瑩剔透,用心極致、令人愛不釋手的精美皇家佛禮元素作品與至心美好的祝福,便是出自北京晟蓮升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六味禪》品牌創始人,一名虔誠的佛弟子陳燕妮之又一『祈福』琉璃系列心作。
  • 曉雲法師:《佛禪之源》(三)般若淨土禪
    所以東晉可以說是中國禪源第二個大的發展時代,東晉過後就是南北朝達摩祖師來的時代。如果沒有東晉、南北朝時代佛教的發展,天台的發展是不是能這樣輝煌,都值得注意。所以我為什麼這樣尊重歷史的資料,因為每一個時期發展出來,都是窮窮無盡的。所以講中國禪源,最開始還是直承印度禪,但東晉並沒有完全直承印度禪,因為安世高所譯出來的禪經,只是直承佛陀最原始的安般、數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