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禪和祖師禪 禪定的分化

2020-12-20 青雩中國古文化傳播者

受古印度瑜伽術影響而誕生了佛教禪定。經過漫長的歷史,佛教從古印度開始外傳,北起西域三十六國、中國、日本等,南到斯裡蘭卡、泰國、緬甸等,經過不同民族、文化及不同佛教徒的廣為傳布,禪定也同佛教一樣變得多種多樣,在不同的流派、經論、僧人那裡,對禪定的發展和內容構成也有了各種各樣的說法,深於其中,實難把握方向。

比如說其中三種禪定:

其一、中國禪南宗荷澤系圭峰宗密立兩類:

(1)禪三宗 ①息妄修心宗 ②渦絕無寄宗 ③直顯心性宗

(2)五味禪 ①外道禪——帶異計,欣上厭下而修 ②凡夫禪——正信因果,亦以欣厭而修 ③小乘禪——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 ④大乘禪——悟我法二空所顯真理而修⑤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淨禪,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習,自然漸得百千三昧。達摩門下,輾轉相傳者,是此禪也。此禪原理和特點: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宗密:《禪源諸詮選集都序》卷一。)

其二、古印度《楞伽經》分四種禪:(1)凡夫所行禪 (2)觀察義禪(3)攀緣真如禪 (4)諸如來禪

其三、藏傳佛教密宗接見分禪: (1)凡夫見——凡夫禪 (2)外道見——外道禪 (3)二乘見——二乘禪 (4)實相見——實相禪 (5)唯識見——大圓勝慧法禪 (6)中觀見——大威德法禪 (7)俱生智見——大手印法禪 (8)大圓滿見——大圓滿法禪

上述分類,標準不同,有按歷史時間,或是以禪法特點、禪修姿勢,又或從思想重心,分類不同。因此,如何提出一種新的分類法,方便現代人的習修,讓更多人了解禪定,還有待教內外同道眾人的努力。

中國禪定的實際情形可概括為二種:如來禪和祖師禪。如來禪為佛祖釋迦牟尼的說法,祖師禪則是禪宗西天28祖,也是東土第一祖的菩提達摩所傳的禪法,如上述宗密所說的最上乘禪。以這種二分法又把中國禪道傳播流傳史劃分為二期;以菩提達摩西來東土傳播禪法為分水嶺,之前為如來禪,之後為祖師禪。現代學者依照佛教發展歷程而把佛教禪功概括為三大流派:小乘佛教禪功、大乘佛教禪功、金剛乘佛教功法。

此劃分歷史脈絡清晰,更為系統。把禪定內容和表現形式與整個佛教史結合起來,更易於現代人接受和理解。但這種分法也存在缺陷,雖保持了佛教禪定的純粹性,但沒有顧及到禪定傳入中國受本土文化的影響,特別是宋元以後,由於禪宗獨盛,看重心悟輕視功夫,衍至末流,逞機鋒、耍嘴皮、拾牙慧風行,禪定遂不顯。

相反,禪定卻匯入三教合流的時代風氣中,尤其是道教氣功大量攝取禪定技術與理論解說,如司馬承幀、張伯端等,儒家中也有「陽明禪」的出現,禪定溶入武術就有了少林武功傳世,禪定又與醫療相連而有養生禪定術等。到明清,佛教禪定成為了各類哲學體系和養生實踐法門的標誌性代表。時至今日,隨著地域性不同,各種文化及民族風俗的影響,禪定也已衍生了各種變化和法門,然也面臨著一個亙古不變的問題,就是對佛教禪定的不理解,更甚至依然有人認為佛本無功,只重心悟,無需用功一說,其一定程度也是受到分化的影響。

相關焦點

  • 佛教「禪」又分世間禪和出世間禪,那麼什麼是如來禪和祖師禪呢?
    在我們生活中,很多學佛修行的人,常常提到「禪」,本文大茶經通過近代大德高僧生活禪的創導者淨慧長老所作《雙峰禪語》裡記載,在四祖第二屆禪七法會的講座中,分享佛學「禪」的知識,讓「禪」在我們生活中得以受用。禪者曰:「按照佛教的教義,禪又可以分為世間禪和出世間禪兩大類。世間禪包括了四禪八定,出世間禪有如來禪和祖師禪。」那麼世間禪和出世間禪有什麼區別呢?
  • 中國禪宗從「如來禪」到「祖師禪」的分化過程
    密印寺如來禪之稱源於《楞伽經》,為「如實入如來地禪法」之意,它就是達摩祖師來華所傳的「南天竺一乘宗」之禪法。同時,宗密禪師自稱是惠能門下荷澤神會禪師的第四代法嗣,並有意抬高荷澤系,強調達摩祖師之法流至荷澤,荷澤宗者全是曹溪之法,無別教旨,是「達摩遠來之意。」(《中華傳心地禪門師資承襲圖》)意在說明自達摩祖師傳至神會禪師的禪法,是如來禪。事實上,如來禪無論是在印度佛教還是在最初的中國佛教中,一直是被奉為證得佛智的最上乘禪法。隨著惠能禪師南宗的興起和祖師禪的創立,才出現了貶低如來禪的聲音。
  • 得如來禪,未得祖師禪
    香嚴寺那麼「如來禪」和「祖師禪」到底是怎麼回事,它們又是怎麼區分的呢?香嚴寺那麼仰山慧寂為什麼還要有如來禪和祖師禪之分,而且還認為「如來禪」沒達到最高最理想的境地,只有得祖師禪,才能直達心源,這是為什麼呢?
  • 關於祖師禪如來禪,詞典的一些解釋
    【 祖師禪 】 《 佛學大詞典 》與『如來禪』相對稱。又作南宗禪。特指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傳來,而至六祖慧能以下五家七宗之禪。系主張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不依言語,直接由師父傳給弟子,祖祖相傳,以心印心,見性成佛,故稱祖師禪。
  • 如來禪與祖師禪
    參禪貴先決擇祖師禪、如來禪。祖師禪者,透十法界之外,不墮如來之數,故曰出格;如來禪者,超於九種法界,墮在十法界之頂,猶是格內。於此更進,則於一片瓦,見得起於微塵,鄰虛為因,水調、風煉、火鍛,心識虛空與見相緣,和之、合之,假名為瓦,既解諸緣聚會而生,則不壞此瓦,諸緣本不相到,而無瓦之自性,緣即是空、空即是緣,兩下輥作一團,分合不得,所謂「是諸法之空相,不可言生,不可言滅」,瓦見之而非垢,性見之而非淨,此瓦在凡不減,其性在聖不增,其性兩頭相拄,此是地前菩薩之禪也
  • 什麼是禪,歷代祖師都是怎麼接引來著,幫助別人開悟的
    「禪」是從梵文的「禪那」這個詞音翻譯過來的,用今天的話來說,「禪」實際上是一個外來語,它的意思是「思維修」或「靜慮」,屬於菩薩行六度中的一度,指的是一種修行的方法。我們這裡所說的「禪」是禪宗所傳的禪,與六度中的「禪定」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
  • 佛法禪宗|祖師禪有何特徵,定慧師兄同你一起學習
    因諸法皆為實相,實相無相、無不相,它沒有時間和空間的分齊,所以三種翻譯可通對因果正符合實相之特徵。一般來說禪又可以大體分為凡夫禪、外道禪、二乘禪、諸佛、菩薩所得之禪。凡夫背覺合塵不覺真理,外道以有限之通力覺察有限、局部事物之規律並執為真實為邪覺,二乘雖自己能得正覺之道但不覺他,菩薩自覺覺他但覺行不滿,佛則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因此之故,凡夫、外道、二乘、菩薩和諸佛所得禪定有所區別。
  • 禪與禪學廣狹二義辯---陳重暉
    三摩缽底(Samapati)義擇等至,謂心至於安和平等之境,較三摩地的包攝面更廣,通攝一切有心定、無心定,乃至最為初始的片斷定心。三摩呬多(Sanmanita)義譯等引,謂引攝心至安和平等,指入定時心之自性《 瑜伽師地論》云:「若有獲得九相住心中第九相住心,謂三摩呬多」,九相住心指修定者漸次入定的九個階梯,第九等持心,為不加功用而自然入定的境界。
  • 明賢法師新著《禪要》:述而不作廣覽心要 綜羅百代再續禪風
    《禪要》本著「述而不作」的精神,遵循「祖師驗證、不涉後人品評盲目分判;祖師原話、展示祖風、勾畫宗脈演變、修行路徑」的原則,凝聚不同時代、不同法脈與不同祖師智慧之語,四維全息式地呈現禪宗史上傳承與轉折、發展與堅守的關鍵內容;「提煉關要碎片,顧全格局完整」,以充分順應當代人碎片化閱讀的習慣,儘可能地把禪宗的精要系統而方便地呈現給當前與未來的有緣大眾。
  • 慈誠羅珠堪布:何名為禪定?
    見到了本性時,心是不亂的,這就叫作「禪」。坐和禪這樣子分開講,每一個字都有不同的意義,這就是禪宗的「坐禪」。剛才講了,佛教普通的理解中,坐和禪拆開後每一個字的內容,不一定是這樣子的意思。但這樣講也完全可以,而且這樣子講,坐和禪兩個字就可以表達一個非常深奧的意思,所以符不符合其他佛經的說法,都不重要,這就是《壇經》的一種訣竅性的說法。
  • 依空法師主講「禪與現代人的生活」探究禪的核心價值以及功能
    佛教在線臺灣訊 「念不起為『坐』,見本性不亂為『禪』。」全國教師佛學營,7月14日禮請國際佛光會依空法師主講「禪與現代人的生活」。法師幽默風趣的敘述禪宗公案,探究禪的核心價值以及功能,指導學員呵五欲、行五法,培養修習禪定的基本功法。禪是什麼?依空法師開門見山指出,《大智度論》云:「譬如燃燈,燈雖能燃,在大風中,不能為用,若置之密室,其用乃全。若無禪定靜室,雖有智慧,其用不全,得禪定則實智慧生。」
  • Zen——中國的「禪」,日本的「禪」,還是歐美的「禪」?
    英文中一提到「禪」就是zen(全稱是Zen Buddhism——即佛教禪宗),英文中的「禪」這個單詞來源於日本,指的也是日本的禪,賈伯斯喜歡靜坐,也愛屋及烏喜歡日本,但是他可能不知道禪的源流其實是中國。
  • 讓人快速入定、輔助打坐禪定的《正禪方》
    他為別人早年配製過,據說確實對禪定輔助效果很好。具體如何好,南師沒細說。但是告訴大家,這是輔助禪定的,並不是誰吃都效果好,比如你平時不用功,光靠藥物是不行的。必須之前就禪定打坐很精進,關鍵時候藉助這個藥物推一把力。
  • 禪定和智慧從來不是一對親兄弟,他們從來就是一體不二的存在啊!
    前幾天我們分享學習了六祖慧能大師的一篇《無相頌》,在這篇偈頌裡,有一句「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的偈語。當時我們對於什麼是戒?如何持戒?……等問題很淺顯的提及了一下!為什麼是很淺顯的提及呢?有的人戒律持的不怎麼樣,但就是喜歡吹噓自己的禪定功夫如何了得。所以這些人終其一生也只能是大口大口喝著茉莉花茶沫子,然後又大口大口的吹牛,沫子亂噴一番罷了!記住!沒有很好的持戒,甚至是做不到持戒攝心,你想進入禪定的境界那是門都沒有的事啊!而沒有一點子禪定的功夫,妄想獲得佛法真實的智慧這本身也是鏡花水月,妄想一通而已!
  • 紅塵潛修,粗話四禪
    佛教瑜伽禪定,又叫禪修,入定,分為四禪:初禪念住,二禪息住,三禪脈住,四禪寂滅盡定。入定亦叫相應,即限制心理波動的方法,亦即道家修丹收視返聽,意守丹田,和清靜無為之功夫。禪定身體姿勢,通常為結跏跌坐,如《大智度論》卷七云:「諸坐法中結跏跌坐最安穩,不疲極,此是坐禪入坐法,攝持手足,心亦不散。」《禪秘要法經》卷上云:「沙門法者,應當靜處跏跌坐,齊整衣服,正身端坐,左手著右手上,閉目以舌拄顎,定心令住,不使分散。」
  • 說說禪文化
    先說制心一處當你修禪時,你應該了解,沒有什麼好擔心的,把心安立在輕鬆與安全無虞的狀態。一旦制心一處後,就沒有任何事物可以影響它,你可以想坐多久,就坐多久。可以自在地維持禪定,沒有任何痛苦或不舒服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