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古印度瑜伽術影響而誕生了佛教禪定。經過漫長的歷史,佛教從古印度開始外傳,北起西域三十六國、中國、日本等,南到斯裡蘭卡、泰國、緬甸等,經過不同民族、文化及不同佛教徒的廣為傳布,禪定也同佛教一樣變得多種多樣,在不同的流派、經論、僧人那裡,對禪定的發展和內容構成也有了各種各樣的說法,深於其中,實難把握方向。
比如說其中三種禪定:
其一、中國禪南宗荷澤系圭峰宗密立兩類:
(1)禪三宗 ①息妄修心宗 ②渦絕無寄宗 ③直顯心性宗
(2)五味禪 ①外道禪——帶異計,欣上厭下而修 ②凡夫禪——正信因果,亦以欣厭而修 ③小乘禪——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 ④大乘禪——悟我法二空所顯真理而修⑤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淨禪,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習,自然漸得百千三昧。達摩門下,輾轉相傳者,是此禪也。此禪原理和特點: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宗密:《禪源諸詮選集都序》卷一。)
其二、古印度《楞伽經》分四種禪:(1)凡夫所行禪 (2)觀察義禪(3)攀緣真如禪 (4)諸如來禪
其三、藏傳佛教密宗接見分禪: (1)凡夫見——凡夫禪 (2)外道見——外道禪 (3)二乘見——二乘禪 (4)實相見——實相禪 (5)唯識見——大圓勝慧法禪 (6)中觀見——大威德法禪 (7)俱生智見——大手印法禪 (8)大圓滿見——大圓滿法禪
上述分類,標準不同,有按歷史時間,或是以禪法特點、禪修姿勢,又或從思想重心,分類不同。因此,如何提出一種新的分類法,方便現代人的習修,讓更多人了解禪定,還有待教內外同道眾人的努力。
中國禪定的實際情形可概括為二種:如來禪和祖師禪。如來禪為佛祖釋迦牟尼的說法,祖師禪則是禪宗西天28祖,也是東土第一祖的菩提達摩所傳的禪法,如上述宗密所說的最上乘禪。以這種二分法又把中國禪道傳播流傳史劃分為二期;以菩提達摩西來東土傳播禪法為分水嶺,之前為如來禪,之後為祖師禪。現代學者依照佛教發展歷程而把佛教禪功概括為三大流派:小乘佛教禪功、大乘佛教禪功、金剛乘佛教功法。
此劃分歷史脈絡清晰,更為系統。把禪定內容和表現形式與整個佛教史結合起來,更易於現代人接受和理解。但這種分法也存在缺陷,雖保持了佛教禪定的純粹性,但沒有顧及到禪定傳入中國受本土文化的影響,特別是宋元以後,由於禪宗獨盛,看重心悟輕視功夫,衍至末流,逞機鋒、耍嘴皮、拾牙慧風行,禪定遂不顯。
相反,禪定卻匯入三教合流的時代風氣中,尤其是道教氣功大量攝取禪定技術與理論解說,如司馬承幀、張伯端等,儒家中也有「陽明禪」的出現,禪定溶入武術就有了少林武功傳世,禪定又與醫療相連而有養生禪定術等。到明清,佛教禪定成為了各類哲學體系和養生實踐法門的標誌性代表。時至今日,隨著地域性不同,各種文化及民族風俗的影響,禪定也已衍生了各種變化和法門,然也面臨著一個亙古不變的問題,就是對佛教禪定的不理解,更甚至依然有人認為佛本無功,只重心悟,無需用功一說,其一定程度也是受到分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