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禪宗|祖師禪有何特徵,定慧師兄同你一起學習

2020-12-20 i信解行證

釋迦世尊徹底證悟諸法實相後,運無緣慈、同體悲,為九法界眾生宣說無量法門。諸法本無生滅,本自寂滅,無有高下,因眾生根機不同而顯法有「高下」。佛陀宣示之妙法在流傳過程中因時空、眾生因緣的不同在接引方式上就會發生相應的改變,所謂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因此有大德說佛法有很多方便和不少宗派,唯獨禪宗是中國獨有,是純中國的佛法,這就是從其接引眾生的角度而言,因法的本質都是一樣的,無有區別。

禪是梵語,譯成中文有多種譯法。智者大師在《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中舉出了三個翻譯:一是思維修,二是定,三是功德叢林。翻譯為思維修以對修因,定對果,功德叢林通對因果;同時三個翻譯都可以通對因果。因諸法皆為實相,實相無相、無不相,它沒有時間和空間的分齊,所以三種翻譯可通對因果正符合實相之特徵。一般來說禪又可以大體分為凡夫禪、外道禪、二乘禪、諸佛、菩薩所得之禪。凡夫背覺合塵不覺真理,外道以有限之通力覺察有限、局部事物之規律並執為真實為邪覺,二乘雖自己能得正覺之道但不覺他,菩薩自覺覺他但覺行不滿,佛則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因此之故,凡夫、外道、二乘、菩薩和諸佛所得禪定有所區別。

在中國漢傳佛教地區,提到禪之一字,通常為被默認為禪宗之禪。達摩祖師來東土傳法後,到六祖大師將其禪法發揚光大,逐漸形成「五家七宗」的恢弘格局,並綿延至今,這就是在中國門庭高峻、獨樹一幟的禪宗。禪宗修習的禪法在達摩大師一直到五祖叫做「如來禪」,從六祖大師以後稱其修習禪法為「祖師禪」。達摩祖師以《楞伽經》為學人印心,此經上即有如來禪之名目和含義,謂「入如來地得自覺聖智相三種樂住,成辦眾生不可思議事,是名如來禪」。唐朝仰山大師初立祖師禪之名稱,以祖師禪為達摩大師所傳之心印,以如來禪為未了之名。

六祖大師對禪進行了不離「真實」又別開生面的詮釋:「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禪宗在六祖大師以前非常看重「打坐」,六祖大師又將打坐會歸到自性上進行定義:「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諸如此類在《壇經》中可以看到很多。因為六祖大師證悟了禪的「現量」狀態,所以可以因時、因地、因人而隨方就圓對佛法相關概念進行「不離第一義諦」又顯得通俗化、生活化的定義和詮釋。因此後人將禪宗說成是中國的佛法,將其命名為「祖師禪」是有道理和依據的,因禪宗是在諸多祖師大力提倡並應機施教下才形成宏闊之格局與「殺活縱奪」、信手拈來、不落窠臼、活潑潑的教化風格。

祖師禪的特點是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無念者,於念而無念。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無念不是百物不思,念盡除卻,而是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若於境上有念,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故立無念為宗。

無相者,於相而離相。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即法體清淨。此是無相為體。

無住者,人之本性。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無住為本。

對以上祖師禪特點關鍵處略為闡述。無念不是沒有念頭,也不是讓修行人除去念頭。真如有性,必定起念。雖然在因地凡夫之位沒有證入真如本性,但現時之念頭也是依真如而起,故用功不能除去念頭。所謂無念有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能,二是所,都不能執著。於念而無念,即是對能起的念不能執著,於諸境上心不染即是對所對境不能執著。

凡夫的念(心)境是同時生滅的,起念必有境、有境必有念。無念的要求就是心要對境明明了了,但同時對起的念和所對的境都不能執著。無相的理解同無念宗旨一致。外離一切相,是要求心念對外相不執著,但同時要對外相了了分明,此即是於相而離相。無住為人之本性,人的本性就是真如自性,就是諸法實相。實相無相又無不相,因此它沒有一個固定的形相,所以不住在任何法(事物)上,但同時任何法都沒有離開它。凡夫的特點就是執著,有執著就是有住,有住就會有縛。而諸佛徹證真如自性,自性的特點就是無住,無住就無縛,因此佛可以分身千百億,塵剎現身、身土一如。

通過以上的簡單闡述,可以看出:於相即是於念,於相而離相即是於念而無念,故無相即是無念。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是於諸境上,心不染,故無住即是無念。由此可知,無念、無相、無住,名雖有三,實質為一,只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描述。

總之,祖師禪要求行者明心見性,悟本來面目,以此為修行成佛之正因,然後以空性般若之力用掃除無量劫之虛妄積習,圓滿福智而成就果地佛覺。唐代之前的行者根機甚利,在師父的一言一句之下,一棒一呵之間就可以進入禪之現量境界,證得本來面目,此即是頓悟。中下根之人則須漸修以至此境界。如按《楞嚴經》宗旨先圓解『』如來藏心」,後全性起修,以「無念、無相、無住」為方法,精勤用功,自可契入「迥脫根塵、靈光獨耀」之現量狀態。誠如交光大師《楞嚴正脈疏》所言:「心境一如、不犯思維,物物頭頭、瞭然在目,渾是妙心自體,亦不費絲毫功力,身心本來、廓周沙界;但不馳散,積之歲月,而不心開者,未之有也。」

感恩您的閱讀和評論,如有受益敬請點讚、收藏並分享給更多有緣之人,也期待您的關注、一路同行。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相關焦點

  • 中國禪宗從「如來禪」到「祖師禪」的分化過程
    與祖師禪相比較,如來禪被賦予了新的涵義,不再被認為是最上乘禪而是成了禪宗(以惠能禪師南宗為代表)以外的各種非究竟之禪的泛稱,從而只有惠能禪師的禪法才是傳佛陀心法的真正的最上乘禪了。祖師禪的最早提出,始於溈山靈祐禪師門下香嚴智閒禪師。溈山靈祐禪師是惠能禪師的第四代法嗣,溈仰宗創始人之一。
  • 佛教:為求佛法不惜斷臂的禪宗二祖神光法師
    01《紅塵說禪》系列第321篇程門立雪這個故事想必不少師兄聽說過,指的是一個年輕人為了拜宋朝的儒家理學大家「二程」為師,不惜在風雪中程府門外一直等待,最後幾乎凍僵了的故事。02達摩祖師一葦渡江,面壁九年,就是為了等待衣缽傳人要說二祖慧可的事情,自然就要先從他的師父中國禪宗的首祖達摩禪師說起,我們這裡先簡單介紹一下。
  • 定慧一體止觀雙修?定慧等持止觀雙運?你究竟還要歧途上走多久呢
    我們學佛,說白了就是學「戒定慧」。我們修行,說白了,就是修「戒定慧」。我們將來所謂的佛法成就,說白了,就是「戒定慧」的成就。六祖慧能大師教導我們,禪宗頓教法門,以定慧為本。作此見者,發有二相。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具善,內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六祖慧能大師在此處諄諄教導我們無量的大眾,不要認為「先定發慧」或「先慧發定」此二者之間是有分別的。其實「先定發慧」也好,「先慧發定」也好。
  • 得如來禪,未得祖師禪
    香嚴智閒與仰山慧寂同在溈山靈佑門下學禪。一天,仰山慧寂問香嚴智閒:「師弟近日學禪的見地如何?」香嚴智閒說:「我之所見說也說不得,現呈一偈請教師兄:『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無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仰山慧寂禪師說:「看來你只是得到了如來禪,而未得到祖師禪師。」
  • 如來禪與祖師禪
    四法交加結角,如織錦回文,並無罅縫到你下手。此如來禪結頂處也。到此處,方見是一片瓦,沒柰何地喚作瓦又觸,不喚作瓦又背,如銀山鐵壁,千推不能,萬動不得,此猶是如來禪底半個,墮在死水,全沒用處,故猶在格內也。你道畢竟如何?時鴻侍者將瓦一腳踏碎。
  • 佛法基礎|何為一乘,定慧師兄同你一起分享
    學習佛法,時常接觸到一乘、二乘、大乘、小乘等說法,今天一起聊聊什麼是一乘。首先得明白乘是何義,所謂「乘」者乘載、運載之義,以名行法,乘行人使各到其果地之教法,名為乘。這也是一種比喻,譬喻佛法如渡船,能把眾生從生死的此岸,運載到涅槃之彼岸去。佛法中有一乘二乘三乘四乘五乘之別。
  • 明賢法師:達摩祖師創立的禪宗影響了誰?
    禪宗之「禪」與禪那之「禪」確非一致,但其中區別恰好相反,禪宗之「禪」是佛法的全部,而能含攝具體的「禪法」。 禪宗的特質是於「有我」處勵志修心,因此在後世,有「無門為法門」、「久坐必有禪」等直接的修行門徑。禪門直接否定了「理論體系唯一真理性」的刻板概念依賴,毫不留情地斬斷了任何刻板概念的生起來源,因而只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時時勿忘無次第。
  • 佛教:開悟前的三種特徵,看看你都有嗎?
    禪宗是漢傳佛教八宗之一,又名佛心宗,隨著佛法的興盛,越來越多的信眾開始參禪打坐,以求開悟明心。尤其當參禪的人,以宗門的機鋒轉語設問,我們不能應答,更覺得禪宗法門高妙。究竟何為開悟?《法華經》云:「照明佛法,開悟眾生。」《華嚴經》說:「開悟一切愚暗眾生。」開悟,就是開智悟理。
  • 佛法漫談|定慧師兄和你分享:我們的心像什麼?因譬喻而得解
    只是長期被煩惱的烏雲覆蓋,無法顯現;只要我們能透過佛法的修持,把這顆「真心」,也就是我們無有生滅的真如佛性開顯出來,成佛就有了希望。學佛修行,主要就是修我們的這一顆心。放下各種虛妄的心念,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證到無處不在的真心。
  • 學習禪宗智慧,開釋佛法精義
    在學法的過程中,他就依照大師的一些教法,以我們的意識心來作依歸、來修,他非常的用功,但是修了很久,最後發覺這個方法是不符合經教,也不對,沒有辦法找到自己的本心如來藏。在這樣的一個三賢位的修行當中,終於能夠達到初地,在地上,過初地以後,地地增上的修學,則是在同修會的增上班當中,由平實導師所親自傳授;也就是說,正覺講堂所傳授的佛陀的教法,從一位初發心的一位初級的學佛人,教導他們什麼是佛法,如何實證佛法,使得初信位的菩薩有機會漸次地具足十信位,信位滿足之後,進入初住位,修習大乘菩薩所應該修習的六度萬行,滿足到了第六住位的時候,終於能夠證得初果須陀洹,能夠斷除自己的三縛結
  • 佛教禪宗:有明子暗子之分,六祖慧能與神秀禪師二者相輔相成
    漢傳佛教分八宗,以禪宗為首,弘揚佛法道義,歷史上南禪宗與北禪宗皆出自唐代禪宗,南宗慧能祖師與北宗神秀禪師更是同出一門,都是師承禪宗五祖弘忍法師。二人雖同出一門,但是所修佛法卻大相逕庭;一為「頓悟」二為「漸修」。
  • 佛教「禪」又分世間禪和出世間禪,那麼什麼是如來禪和祖師禪呢?
    就如中國的禪宗思想,除了有修身養性的學識,也有很多學佛者把佛家的文化融入到企業管理當中去。在我們生活中,很多學佛修行的人,常常提到「禪」,本文大茶經通過近代大德高僧生活禪的創導者淨慧長老所作《雙峰禪語》裡記載,在四祖第二屆禪七法會的講座中,分享佛學「禪」的知識,讓「禪」在我們生活中得以受用。禪者曰:「按照佛教的教義,禪又可以分為世間禪和出世間禪兩大類。
  • 明賢法師新著《禪要》:述而不作廣覽心要 綜羅百代再續禪風
    《禪要》本著「述而不作」的精神,遵循「祖師驗證、不涉後人品評盲目分判;祖師原話、展示祖風、勾畫宗脈演變、修行路徑」的原則,凝聚不同時代、不同法脈與不同祖師智慧之語,四維全息式地呈現禪宗史上傳承與轉折、發展與堅守的關鍵內容;「提煉關要碎片,顧全格局完整」,以充分順應當代人碎片化閱讀的習慣,儘可能地把禪宗的精要系統而方便地呈現給當前與未來的有緣大眾。
  • 禪與禪學廣狹二義辯---陳重暉
    答:由定寂靜,慧能審慮,故慮體是慧,定有靜用及生慧慮,故名靜慮」。意謂靜慮乃定慧均等之義。該論明確指出:靜慮唯指定境中具有定慧均等性質的色界四禪,在此之下的欲界定不夠寂靜故不稱正定,在此之下的四無色定智慧昧劣故,不明禪那而僅名為定。這是印度小乘經論中一致之說。一類大乘經論亦持此說,如《大智度論》卷28云:「四禪亦名禪,亦名定,除四禪,諸餘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不名為禪。」
  • 關於祖師禪如來禪,詞典的一些解釋
    【 祖師禪 】 《 佛學大詞典 》與『如來禪』相對稱。又作南宗禪。特指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傳來,而至六祖慧能以下五家七宗之禪。系主張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不依言語,直接由師父傳給弟子,祖祖相傳,以心印心,見性成佛,故稱祖師禪。
  • 什麼是禪,歷代祖師都是怎麼接引來著,幫助別人開悟的
    「禪」是從梵文的「禪那」這個詞音翻譯過來的,用今天的話來說,「禪」實際上是一個外來語,它的意思是「思維修」或「靜慮」,屬於菩薩行六度中的一度,指的是一種修行的方法。我們這裡所說的「禪」是禪宗所傳的禪,與六度中的「禪定」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
  • 如來禪和祖師禪 禪定的分化
    經過漫長的歷史,佛教從古印度開始外傳,北起西域三十六國、中國、日本等,南到斯裡蘭卡、泰國、緬甸等,經過不同民族、文化及不同佛教徒的廣為傳布,禪定也同佛教一樣變得多種多樣,在不同的流派、經論、僧人那裡,對禪定的發展和內容構成也有了各種各樣的說法,深於其中,實難把握方向。
  • 他山之石|定慧師兄和你分享,量子糾纏有助於理解所謂的感應
    俗話說:宇宙之大,無奇不有,我們現在對宇宙的認識還非常有局限。過去一些不解的現象,隨著科學的發展,能夠弄清其來龍去脈。現在不解的宇宙現象,隨著以後科學的不斷探索,將來也是完全有可能弄明白的。近代科學的發展,發現佛法裡面一般人認為「不可思議」的事情確實存在,對許多人學佛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 歷史學視野下的「禪」與禪宗:禪籍研究工作坊側記
    他認為,《維摩經》在初期禪的發展中雖然不如四卷《楞伽經》與《金剛經》那麼鮮明地具有宗派標誌意義,卻細緻入微地滲透到禪門思想的許多面向。中國禪宗進入所謂「古典禪」階段後,初期禪門所注重的「方便通經」逐漸為「語錄」「機緣問答」所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