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世尊徹底證悟諸法實相後,運無緣慈、同體悲,為九法界眾生宣說無量法門。諸法本無生滅,本自寂滅,無有高下,因眾生根機不同而顯法有「高下」。佛陀宣示之妙法在流傳過程中因時空、眾生因緣的不同在接引方式上就會發生相應的改變,所謂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因此有大德說佛法有很多方便和不少宗派,唯獨禪宗是中國獨有,是純中國的佛法,這就是從其接引眾生的角度而言,因法的本質都是一樣的,無有區別。
禪是梵語,譯成中文有多種譯法。智者大師在《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中舉出了三個翻譯:一是思維修,二是定,三是功德叢林。翻譯為思維修以對修因,定對果,功德叢林通對因果;同時三個翻譯都可以通對因果。因諸法皆為實相,實相無相、無不相,它沒有時間和空間的分齊,所以三種翻譯可通對因果正符合實相之特徵。一般來說禪又可以大體分為凡夫禪、外道禪、二乘禪、諸佛、菩薩所得之禪。凡夫背覺合塵不覺真理,外道以有限之通力覺察有限、局部事物之規律並執為真實為邪覺,二乘雖自己能得正覺之道但不覺他,菩薩自覺覺他但覺行不滿,佛則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因此之故,凡夫、外道、二乘、菩薩和諸佛所得禪定有所區別。
在中國漢傳佛教地區,提到禪之一字,通常為被默認為禪宗之禪。達摩祖師來東土傳法後,到六祖大師將其禪法發揚光大,逐漸形成「五家七宗」的恢弘格局,並綿延至今,這就是在中國門庭高峻、獨樹一幟的禪宗。禪宗修習的禪法在達摩大師一直到五祖叫做「如來禪」,從六祖大師以後稱其修習禪法為「祖師禪」。達摩祖師以《楞伽經》為學人印心,此經上即有如來禪之名目和含義,謂「入如來地得自覺聖智相三種樂住,成辦眾生不可思議事,是名如來禪」。唐朝仰山大師初立祖師禪之名稱,以祖師禪為達摩大師所傳之心印,以如來禪為未了之名。
六祖大師對禪進行了不離「真實」又別開生面的詮釋:「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禪宗在六祖大師以前非常看重「打坐」,六祖大師又將打坐會歸到自性上進行定義:「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諸如此類在《壇經》中可以看到很多。因為六祖大師證悟了禪的「現量」狀態,所以可以因時、因地、因人而隨方就圓對佛法相關概念進行「不離第一義諦」又顯得通俗化、生活化的定義和詮釋。因此後人將禪宗說成是中國的佛法,將其命名為「祖師禪」是有道理和依據的,因禪宗是在諸多祖師大力提倡並應機施教下才形成宏闊之格局與「殺活縱奪」、信手拈來、不落窠臼、活潑潑的教化風格。
祖師禪的特點是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無念者,於念而無念。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無念不是百物不思,念盡除卻,而是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若於境上有念,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故立無念為宗。
無相者,於相而離相。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即法體清淨。此是無相為體。
無住者,人之本性。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無住為本。
對以上祖師禪特點關鍵處略為闡述。無念不是沒有念頭,也不是讓修行人除去念頭。真如有性,必定起念。雖然在因地凡夫之位沒有證入真如本性,但現時之念頭也是依真如而起,故用功不能除去念頭。所謂無念有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能,二是所,都不能執著。於念而無念,即是對能起的念不能執著,於諸境上心不染即是對所對境不能執著。
凡夫的念(心)境是同時生滅的,起念必有境、有境必有念。無念的要求就是心要對境明明了了,但同時對起的念和所對的境都不能執著。無相的理解同無念宗旨一致。外離一切相,是要求心念對外相不執著,但同時要對外相了了分明,此即是於相而離相。無住為人之本性,人的本性就是真如自性,就是諸法實相。實相無相又無不相,因此它沒有一個固定的形相,所以不住在任何法(事物)上,但同時任何法都沒有離開它。凡夫的特點就是執著,有執著就是有住,有住就會有縛。而諸佛徹證真如自性,自性的特點就是無住,無住就無縛,因此佛可以分身千百億,塵剎現身、身土一如。
通過以上的簡單闡述,可以看出:於相即是於念,於相而離相即是於念而無念,故無相即是無念。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是於諸境上,心不染,故無住即是無念。由此可知,無念、無相、無住,名雖有三,實質為一,只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描述。
總之,祖師禪要求行者明心見性,悟本來面目,以此為修行成佛之正因,然後以空性般若之力用掃除無量劫之虛妄積習,圓滿福智而成就果地佛覺。唐代之前的行者根機甚利,在師父的一言一句之下,一棒一呵之間就可以進入禪之現量境界,證得本來面目,此即是頓悟。中下根之人則須漸修以至此境界。如按《楞嚴經》宗旨先圓解『』如來藏心」,後全性起修,以「無念、無相、無住」為方法,精勤用功,自可契入「迥脫根塵、靈光獨耀」之現量狀態。誠如交光大師《楞嚴正脈疏》所言:「心境一如、不犯思維,物物頭頭、瞭然在目,渾是妙心自體,亦不費絲毫功力,身心本來、廓周沙界;但不馳散,積之歲月,而不心開者,未之有也。」
感恩您的閱讀和評論,如有受益敬請點讚、收藏並分享給更多有緣之人,也期待您的關注、一路同行。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