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慧一體止觀雙修?定慧等持止觀雙運?你究竟還要歧途上走多久呢

2020-12-17 我心無礙即菩提

《法寶壇經》第85講

朋友們!善信們!各位菩薩大德們!南無阿彌陀佛!大家吉祥如意!今天我們接著學《壇經》。

我們學佛,說白了就是學「戒定慧」。我們修行,說白了,就是修「戒定慧」。我們將來所謂的佛法成就,說白了,就是「戒定慧」的成就。

六祖慧能大師教導我們,禪宗頓教法門,以定慧為本。而且六祖慧能大師進一步明確指出,「定慧一體不是二」!有言定慧有別的大眾是自心迷的大眾。

定是慧體,無定不足以發智慧之功用;慧是定用,無慧不足以彰禪定之妙德。

即慧之時定在慧,當我們自性智慧現前時,定就在慧中;即定之時慧在定,當我們心入甚深禪定之時,慧就在定中!

各位善信大德們, 我們這裡千萬要仔細一二!我們一定要牢記,佛法真正的智慧無不出於甚深禪定!所以佛法智慧不是世智辯聰;佛法智慧也不是意識妄想;佛法智慧也不是哲學思辨,佛法智慧也不是精明算計。佛法智慧是我們籍由如理如法的修學佛教甚深禪定而自然顯露的智慧!所以真正的佛法是無為法!真正的佛法禪定是無為法;真正的佛法智慧也是無為法!而其他一切所謂的法統統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

六祖慧能大師曰: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作此見者,發有二相。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具善,內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

六祖慧能大師在此處諄諄教導我們無量的大眾,不要認為「先定發慧」或「先慧發定」此二者之間是有分別的。其實「先定發慧」也好,「先慧發定」也好。只是一種方便說法,落實到實際修行裡,也只是一種方便行法。真正的進入禪修境界,或是獲得佛法智慧之後,定慧是一體無二無別的!

大家有機緣的話,可以去請一本《圓覺經》。在《圓覺經》裡,奢摩他和三摩缽底還有禪那三種禪修既可以分別進入修學乃至於成就,亦可以結合進入修學乃至於成就!記住!脫離禪定的修學而能獲得無上佛法智慧的說法無有是處!

有的大德講「止觀」法門,奢摩他為止,毘舍那為觀。大家不要誤以為這是在宣說止觀有別。其實奢摩他和毘舍那是二非一!

你如果認為奢摩他和毗婆舍那是二法,並且執著非要這樣理解的話。那麼一方面會給你自己實修「止觀」帶來障礙;另一方面則說明你真的缺乏實修「止觀」的經驗。或者說,你持有這樣的見地,很有可能就沒有實修過一次「止觀」!

我們這裡要明確指出的是,止觀法門對於佛法初學者來說,就必須先修「止」!那麼什麼是止呢?我們又要止個什麼呢?其實就是止息我們的心!更為精準的講,止息的是我們的「意」,也就是大家經常口裡所說的「妄念」!這是入門的前奏,嚴格意義上來說,此時你根本連「定」的影子都沒有摸到,更談不上「止觀雙修」以及「止觀雙運」。當然也就無從理解此處六祖慧能大師所倡導的「定慧一體無二」的妙法妙義了!

記住!六祖慧能大師此處倡導的「定慧一體」是禪宗修學的根本大法。是成就後的定慧實證境界!而我們一般學人是沒有這樣境界的。我們千萬不能因為自己的修為境界不夠就疑謗祖師教言!

我起初學習《法寶壇經》到此處時,曾經有過「斷片」的感覺。怎麼此處六祖慧能大師講著講著「定慧一體」,忽然就說到「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甚至說「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初時學到這裡如墜五裡霧之中,後來才明白,這是對祖師對修行不究竟,見地不清淨的學人提出的忠言教誨!

我們如果沒有修學到真實的境地,自然就做不到定慧等持,自然表裡言行就不可能如一!所以六祖慧能大師稱之為「口說善語,心中不善」。因為你我此時還是「兩張皮」嘛!說我們個「不善」也是合適不過的!

更有甚者,根本就沒有修學過禪定,甚至一次實修體驗都沒有,但他就敢給你講「止觀」,還大言不慚地講他說的是「大止觀」,其他人講的是「小止觀」等云云之語……

我們一定要把自己現在所處的修學程度或者說所謂的「境界」搞搞清楚!不然你非說你用來洗臉的一盆水即是大海,而真正的大海在你的眼裡卻視而不見。這就不只是可笑了!

修學「止觀」,先止後觀的入門法途是沒有錯的,任誰一開始修學禪定都是這個路數。但止觀成就之後,止觀即是定慧,定慧一體無二!

由止入觀,及至止觀雙修,及至止觀雙運,及至止觀一體。本應如是!言定慧法者,亦應如是!

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

我們禪宗是「自悟自解」的法門,當然,這個自悟自解必須是建立在開悟之後,明心見性之後才可以!不然就是「天魔外道」了!

學修過《金剛經》的善信們應該非常熟悉,須菩提尊者證得的三昧就是無諍三昧。《金剛經》中有言:「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我們在了解什麼是「無諍」之前,先要清楚什麼是「諍」。有的古德講:諍有三義,一者煩惱諍,二者蘊諍,三者,鬥諍。一言以蔽之,所謂的「諍」就是一切無量有情眾生的身心妄相的表現!

《瑜伽師地論》裡面講,「和合方便,共為一事,是名無諍。」看到沒有,唯識法裡面,也講「無諍」啊!那麼《瑜伽師地論》裡宣講的無諍表達的又是什麼妙義呢?是智慧!你看,和合方便,共為一事,是名無諍。這是最高的智慧!或者說這個可以叫做最高的智慧行!

那麼我們偉大的須菩提尊者的「無諍」又是什麼呢?是三昧!沒有無諍三昧的修為,是不可能有無諍智慧行的!你我想在世間「和合方便,共為一事」,沒有無諍三昧的力量,那個幾乎是空談!

我們斷除不了眾生的勝負之心,徒然增大我慢法,從而不離「我人眾生壽者」四相,那我們希求的解脫就永遠遙遙無期了!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疾病,皆得健康。祈願一切眾生,無有貧窮,皆得富足。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煩惱,皆得菩提。祈願一切眾生,得遇佛法,皆得成就。

南無阿彌陀佛!

本文原創 感恩關注 願與有緣 共成佛道

相關焦點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緣起
    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結之初門,觀是斷惑之正要;止則愛養心識之善資,觀則策發神解之妙術;止是禪定之勝因,觀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故《法華經》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當知此之二法,如車之雙輪,鳥之兩翼;若偏修習,即墮邪倒。故經云:「若偏修禪定福德,不學智慧,名之曰愚。偏學知慧,不修禪定福德,名之曰狂。」
  • 廣論止觀初探0009-一切時中應學止觀
    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止觀的時間,請大家把書翻到337頁倒數第3行。看:32」引據《修次下篇》「如《修次下篇》云:『世尊雖說諸菩薩眾無量無數等持差別,然止觀二能遍一切勝三摩地,故當說彼止觀雙運轉道。』」就是像《修次下篇》說:雖然世尊已經開示了無量無數的菩薩不同的等持,然而止觀二者涵蓋了一切的三摩地,因此當宣說奢摩他與毗缽舍那雙運轉道。1'16」其實看文的話,可能這樣看一看就看過了,可是仔細去考慮一下,「菩薩眾無量無數等持差別」,注意!「菩薩眾無量無數等持差別」就是這幾個字就過了,但是諸菩薩眾無量無數的等持差別,到底有多少種定呢?
  • 《小止觀》學習總結(一)
    覺修法師《天台教觀修持法》和寶靜法師《修習止觀坐禪法要講述》因緣和合被選為學習參考資料。     「童蒙止觀」的學習典籍選自福建莆田廣化寺版本《童蒙止觀六妙法門》,聞名則知內容非一,覽目錄後方曉此本之佳。      以上各種因緣,屬過往學習總結所出,目的是促進學習效率。以下便拽回重點,談談此次學習感受。
  • 【戒定慧】戒定慧是什麼意思?戒定慧三學有幾部分?
    戒定慧(佛教解釋)  戒定慧合稱為三學,即三項訓練。 佛陀教導我們需要培育的就是這三學:  1.
  • 連載 ‖ 《廣論·止觀章》學習筆記
    從前後關聯經文中可知:嚴持淨戒與清淨(如理)聞思所成就的正知正見是修習止觀的正確因緣條件。正因為這些因緣條件,才能成就大小二乘及世出世間的一切善法,而這些善法也正是修習止觀的結果。  釋:對論主的觀點,或許有人就會有這樣的疑問:奢摩他和毗缽舍那是聞思修三者中的修所生果,而世間的聞所生慧和思所生慧不是修所生果,怎麼能說一切善法都是止、觀之果呢?論主回答說:如果講到真正的奢摩他和毗缽舍那,那是修所生果,一切大、小乘的功德,就不一定是奢摩他和毗缽舍那所生的功德。
  • 心中心的修法是定慧雙修之法
    此法不取於相,亦不離於相,三分之二靠佛力,三分之一為自力,先從第八識起修,首破無明,後降蓋障,於短時間內可使行者打開本來,證得根本。以法而論屬於密部,唯可使行者直證心源而又通乎禪淨,破一切法見至極究竟地,所以堪稱總括諸宗之大法。其法儀軌簡單,既不必修加行和各種前行,又不必陳設種種供養,不分男女老幼、貧富貴賤,只要肯發無上道心,每日能坐二小時者,即可修習。
  • 止觀與養生
    我們通常止觀主要是調身調息,調身跟我們養生有什麼關係呢?我們人的身體主要是由氣跟血來維持我們的生命。血是我們生命的物質基礎。比如說我們的肉是由血生長出來的,我們的皮膚也是由血生長出來的,乃至血管也是由血生長出來的,乃至身體上的毛髮、指甲,裡面的骨頭、骨髓,乃至牙齒頭髮,還有腦髓、還有我們的五臟六腑、器官,最根本的物質基礎就是血,所以說血生長了我們整個身體。
  • 止觀,是真正看見自我,解構自我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法門
    如果用佛家的話來說,就是「背塵合覺」。一切的念頭升起,憤怒的情緒,美好的感受,都是念頭,都是六根之「塵」,不要被這個完全帶跑了,而要升起清明的看見,看見「自我」究竟在做什麼,這就是止。2、觀。乃是看見自己一切的起心動念,其背後的動機究竟是什麼當我們在情緒中真正「止」住了,便能升起這個觀。這個觀的著力點,並不在念頭或情緒本身上,而是繞到這個念頭或情緒的「背後」,去看看你起這個念,說這個話,做這個事,背後的驅動力,動機究竟是什麼。禪宗有個非常形象的形容:背後一棒。
  • 南京棲霞古寺2015年「十一止觀禪修班」開始報名
    指導老師(圖片來源:棲霞古寺) 南京棲霞古寺2015年「十一止觀禪修班」開始報名,歡迎廣大佛友前來千年古剎體驗禪修。1976年出生於黑龍江省綏化;1996年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縣三光庵禮果通法師出家,修學念佛法門,同時隨師在江蘇揚州高旻寺參學祖師禪;1998年在湖北蓮溪禪寺受具足戒;之後至2002年在山西五臺山普壽寺戒律學院,追隨如瑞法師學習比丘尼戒學;於此期間,師從新加坡廣超法師系統修學四念處;2004年元月至2012年,歷時八年,在緬甸、斯裡蘭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次第修行「戒定慧」三學,Samatha
  • 修正法師:《依天台止觀修學得道如林》,天台與淨土原無二相
    世間所有人都在修止觀,是修六道之止觀;對不通教理之念佛人,甜瓜換苦瓢也是修止觀;止者制心一處,觀者分晰緣起,這是小乘之止觀;止者知心空寂無相,觀者照了緣起無有謬誤,這是大乘止觀;止者即用之體即照寂,觀者即體之用即寂照,上乘止觀也;寂照一心,心亦無寄而萬法現前,最上乘止觀,即天台止觀。此妙止觀見地即是功夫,歷一切法,法法皆成止觀。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講記(1-1)
    那再來怎麼樣將這些修行理論,會歸到我們的身心當中去,變成我們內心的一個部分呢?    這個很重要。我們知道理論只是建立正知見,但是正見並不代表就有正念。正見只是說對於修行的理論你知道了,而且還只是粗分的知道。但是,如果沒有透過實修產生正念的話,第一個,你所了解的永遠只是粗分的了解;第二個,你所知道的道理沒有辦法運用在調伏煩惱、安定身心上,對你來說這些道理就只是純理論。
  • 【小止觀】學習-01
    從今天開始,我們來一起研究《修習止觀坐禪法要》這門課程。    蕅益大師說:「佛法貴在親證」。就是說我們學了那麼多教理之後,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我們學了之後要去實踐。實踐我們所學的道理來調伏我們的煩惱,這個是最珍貴的事情。
  • 若知戒定慧體俱不可得時,即無分別
    問:其義云何是戒定慧?答:清淨無染是戒。知心不動,對境寂然是定。知心不動時,不生不動想;知心清淨時,不生清淨想;乃至善惡皆能分別,於中無染,得自在者,是名為慧也。若知戒定慧體,俱不可得時,即無分別,即同一體,是名三學等用。 問:什麼是三學?什麼是三學等用?答:三學即是戒定慧。
  • 菩薩有那麼多心,愛那麼多法,看看你比菩薩的區別有多大?
    而且,也都已證得無上深妙之禪定了。既已得深定,由定發慧,由慧發通,法爾而有六通和三明,以及理事無礙、真俗圓融、空有不二之般若妙慧,即入住於七菩提分法。以此七分法,行大乘止觀來修其心,直至成佛。附記1:「得深禪定」是指證得諸如佛華嚴三昧、法華三昧、觀佛三昧、念佛三昧和首楞嚴三昧等等之禪定。
  • 摩訶止觀-正說分第七正修總論觀十境001
    唐 荊溪湛然大師弘決 明天台傳燈大師增科 丙七、正修止觀二:丁一、標牒第七、正修止觀者:丁二、正釋七,戊一、明來意,亦名結前生後;於中,初略、次廣。「三障」等者:通束十境,以為三四,具如下九雙、七隻中說。由觀陰故,諸境互生,障於止觀,令不明靜。文從語便,隔字為對,謂「重昏翳明」,明即觀也。
  • 戒定慧三學很重要
    咱們現在所持的戒律,往往都是在事相上:不吃蔥花、不吃雞蛋、不吃肉,忌初一、十五和十齋日。你看看,表面一瞅:忌得挺好!實際,內在的這個戒律沒有認清楚。咱們想一想,你學佛十來年了,皈依佛門了——「自皈依佛,覺而不迷,」連覺悟都不知道,怎麼算是持戒?你就這些都沒吃,你連「覺悟」都不知道,心中沒有「菩提心」,你沒持住大戒!
  • 戒定慧和聞思修,決定不能搞錯
    所以菩薩聞法開悟叫三慧,跟小乘不一樣,小乘叫三學,戒定慧三學。戒定慧三學是可以分次第的,先學戒,然後得定,最後開悟,戒定慧三學。大乘菩薩不是的,大乘菩薩聞思修一念完成。聞是聞法,聽佛講經說法,這是聞;一聽就明白了,明白叫做思。不是聽了之後去想,想就是胡思亂想,愈想就愈錯,不能想。所以明白叫做思,用思代表,他明白了,一接觸就明白了。修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