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對《童蒙止觀》進行了一次完整的學習。通過這次的學習,獲得了一些受益,謹將受益略作小結以便後續學習參考。
小結之前,寥述緣起。
2018年是出家修行的第三年,前兩年在師父的教授下,對宗門參禪一法的理路與行法略有眉目。然而,師父引進門修行靠個人,要想真正的對佛法有一個概覽,解決終極問題,停滯不前絕不可行。遂依照宗門初祖達摩所出《二入四行論》之「理入,行入」的指導,開始對教理進行研習,進一步促進行法功夫的深入。
如何選擇「理入」之門,稍需思考。《二入四行論》曰:「理入者,謂籍教悟宗。」首先,臺宗擅長教理,且不少宗門大德皆有習天台之歷史;次之,「止觀」是各宗之共法,天台止觀教內公認。故,築教理之基選天台止觀,由是而來。再次, 天台止觀之《童蒙止觀》讀本現成,且從名字判斷「童蒙」二字正合入門者。綜上所由,擇《童蒙止觀》為教理學習之初籍。
學習思路已成,過程中「文法,釋義」障礙何待解決?故還需擇兩種《小止觀》釋義參考。為何兩種?一家之言有局限,兩家之言可取其中。覺修法師《天台教觀修持法》和寶靜法師《修習止觀坐禪法要講述》因緣和合被選為學習參考資料。
「童蒙止觀」的學習典籍選自福建莆田廣化寺版本《童蒙止觀六妙法門》,聞名則知內容非一,覽目錄後方曉此本之佳。
以上各種因緣,屬過往學習總結所出,目的是促進學習效率。以下便拽回重點,談談此次學習感受。
此次學習弄清楚了三個問題:
一,什麼是止觀?
二,為什麼要學止觀?
三,怎麼學止觀?
涉及「什麼是止觀?」「為什麼要學止觀?」於《童蒙止觀》「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序」中均能覓其線索。
「什麼是止觀」提及兩內容:其一,天台止觀概要;其二,小止觀。
天台止觀概要(⒈止觀種類;⒉止觀之名;⒊止觀之用;⒋止觀乃天台之根):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序:" ⒈天台止觀有四本。一曰圓頓止觀。大師於荊州玉泉寺說。章安記為十卷。二曰漸次止觀。在瓦官寺說。弟子法慎記。本三十卷。章安治定為十卷。今禪波羅蜜是。三曰不定止觀。即陳尚書令毛喜請大師出。有一卷。今六妙門是。四曰小止觀。即今文是。大師為俗兄陳針出。」;「⒉曰止觀。曰定慧。曰寂照。曰明靜。皆同出而異名也。⒊若夫窮萬法之源底。考諸佛之修證。莫若止觀。天台大師靈山親承。承止觀也。大蘇妙悟。悟止觀也。三昧所修。修止觀也。縱辯而說。說止觀也。故曰。說己心中所行法門。⒋則知臺教宗部雖繁。要歸不出止觀。舍止觀不足以明天台道。不足以議天台教。」
此序還簡述「小止觀」之要用。「寔大部(天台三大部: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之梗概。入道之樞機。」;「故入道者不可不學。學者不可不修。」
「為什麼學止觀?」於「⒊止觀之用」已說明。
「序」的其他內容還可發掘更多信息。
「奈何叔世寡薄馳走聲利。或膠固於名相。或混餚於闇證。其書雖存。而止觀之道蔑聞於世。得不為之痛心疾首哉。」
北宋時期佛教的狀況,也是追逐利益情況嚴重,以及重視名相概念而疏修證。故盲目崇尚先世之狀況而貶現世之窮途不可取,亂相與真理並存,就如同蓮花無淤泥而不生,真相非二元非離二元。同時修持有素的「內證功夫」和「內證功夫之見解」被混淆難以釐清,即使有書存在,但止觀的具體方法卻鮮聞於世。北宋與今世有何差別!
「時。紹聖二年仲秋朔。餘杭郡釋元照序」。
寫序的時間:「紹聖二年」乃北宋後期,北宋的第七個皇帝宋哲宗執政;「仲秋朔」是中秋月(農曆8月)的初一。
序作者信息:「餘杭郡」是今杭州,「釋元照」是律宗16祖,主張戒律與淨土並重。
(待續)
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