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曰小止觀,即今文。是大師為俗兄陳針出】
第四種法本稱為《小止觀》,就是現在這篇文章所說的修法內容。這《小止觀》是智者大師為俗家胞兄陳針所說的修行方法。
【實大部之梗概】
這句意為這部《童蒙止觀》實在是大部《摩訶止觀》的大略內容。
實:是實在之義。
大部:指《摩訶止觀》。
梗概:"梗"和"概"每個單字有其釋義和應用方法,梗概二字合在一起即是指大略的意思。
《童蒙止觀》中的具緣第一到方便第五,即《摩訶止觀》中的第六方便章。《童蒙止觀》中的第六正修章,即《摩訶止觀》中的第七正修章。
《童蒙止觀》第七善發、第八覺魔、第九治病章,在《摩訶止觀》中屬於正修中的十境之病患境、魔事境、禪定境等。
《童蒙止觀》第十證果章,即是《摩訶止觀》中第十章旨歸篇,不說部分。而《摩訶止觀》中的前五章內容在《童蒙止觀》中的從首篇「諸惡莫作,一直到最後證於無漏聖果也」之中,都可以一一地相對應出來。
所以元照律師說這《童蒙止觀》是大部(《摩訶止觀》)之大略了。
【入道之樞機】
此句意為《童蒙止觀》中所介紹的修行方法,就是證入無上道法的關鍵所在。
入:是證入。
道:指到達目的地的通路。
《俱舍論》卷二十五中說「道」是通往涅槃(菩提)之路,為求涅槃果之所依。準此,道是達成佛教終極目的的修行法則。廣義而言,亦指趣向果位的通路。所以《大智度論》卷八十四中說,道有四種:
人天道:以五戒十善布施為道,而求世間之福樂。
聲聞道:以三十七道品為道,而求涅槃。
緣覺道:以十二因緣為道,而求闢支果位。
菩薩道:以六波羅蜜為道,而求佛果。
「道」梵語是未伽:為了區別於菩提,所以把未伽翻譯為「道」,而又稱此「道」為因道。「道」分兩種,一是因道,二是果道。因道即是上列四種道法,果道即菩提涅槃。在因道中,為了通向於果道的菩提涅槃,必須制伏煩惱。而在斷煩惱的因道上說,又分為二種:
一、有漏道,亦稱世間道、世俗道。系同於上面記載的人天之道。又在三界九地中,除了有頂天之外的一地,為了斷去有頂天以下八地的修惑,在見道前的加行位,以有漏智實踐六行觀法,都是屬於有漏道。
二、無漏道,亦稱出世間道、聖道。是以未至定、中間定、四根本定、除有頂天之外的下面三無色界空天定的九地為所依,並以無漏智斷去煩惱之道,即稱為無漏道。在這斷除煩惱、證得真理的過程中,又把無漏道分為四種道:
加行道:即指為斷除煩惱的準備之實踐方法。
無間道:即指正斷煩惱之道,是以無漏智慧斷去煩惱,在正斷煩惱時,前後無間隔,所以稱為無間道。
解脫道:即指斷除煩惱,證得解脫真理之道,所以稱為解脫道。
勝進道:即指在解脫道時,將要進而斷除後品煩惱時,此時稱為勝進道。
樞機:樞為戶樞,即門上的轉軸。機為門檻。樞主開,機主閉。所以用樞機二字並言,以比喻事物運動的關鍵部分。
《易辭》上說「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國語》上說「夫耳目,心之樞機也。心有所欲,耳目為之發動」。而此《童蒙止觀》所說法門,是為入聖出凡的樞機,所以元照律師稱此止觀為「入道之樞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