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蒙止觀》四曰小止觀 實大部之梗概 入道之樞機 021 視頻

2020-12-16 法華教觀

【四曰小止觀,即今文。是大師為俗兄陳針出

第四種法本稱為《小止觀》,就是現在這篇文章所說的修法內容。這《小止觀》是智者大師為俗家胞兄陳針所說的修行方法。

【實大部之梗概

這句意為這部《童蒙止觀》實在是大部《摩訶止觀》的大略內容。

:是實在之義。

大部:指《摩訶止觀》。

梗概:"梗"和"概"每個單字有其釋義和應用方法,梗概二字合在一起即是指大略的意思。

《童蒙止觀》中的具緣第一到方便第五,即《摩訶止觀》中的第六方便章。《童蒙止觀》中的第六正修章,即《摩訶止觀》中的第七正修章。

《童蒙止觀》第七善發、第八覺魔、第九治病章,在《摩訶止觀》中屬於正修中的十境之病患境、魔事境、禪定境等。

《童蒙止觀》第十證果章,即是《摩訶止觀》中第十章旨歸篇,不說部分。而《摩訶止觀》中的前五章內容在《童蒙止觀》中的從首篇「諸惡莫作,一直到最後證於無漏聖果也」之中,都可以一一地相對應出來。

所以元照律師說這《童蒙止觀》是大部(《摩訶止觀》)之大略了。

【入道之樞機

此句意為《童蒙止觀》中所介紹的修行方法,就是證入無上道法的關鍵所在。

:是證入。

:指到達目的地的通路。

《俱舍論》卷二十五中說「道」是通往涅槃(菩提)之路,為求涅槃果之所依。準此,道是達成佛教終極目的的修行法則。廣義而言,亦指趣向果位的通路。所以《大智度論》卷八十四中說,道有四種:

人天道:以五戒十善布施為道,而求世間之福樂。

聲聞道:以三十七道品為道,而求涅槃。

緣覺道:以十二因緣為道,而求闢支果位。

菩薩道:以六波羅蜜為道,而求佛果。

「道」梵語是未伽:為了區別於菩提,所以把未伽翻譯為「道」,而又稱此「道」為因道。「道」分兩種,一是因道,二是果道。因道即是上列四種道法,果道即菩提涅槃。在因道中,為了通向於果道的菩提涅槃,必須制伏煩惱。而在斷煩惱的因道上說,又分為二種:

一、有漏道,亦稱世間道、世俗道。系同於上面記載的人天之道。又在三界九地中,除了有頂天之外的一地,為了斷去有頂天以下八地的修惑,在見道前的加行位,以有漏智實踐六行觀法,都是屬於有漏道。

二、無漏道,亦稱出世間道、聖道。是以未至定、中間定、四根本定、除有頂天之外的下面三無色界空天定的九地為所依,並以無漏智斷去煩惱之道,即稱為無漏道。在這斷除煩惱、證得真理的過程中,又把無漏道分為四種道:

加行道:即指為斷除煩惱的準備之實踐方法。

無間道:即指正斷煩惱之道,是以無漏智慧斷去煩惱,在正斷煩惱時,前後無間隔,所以稱為無間道。

解脫道:即指斷除煩惱,證得解脫真理之道,所以稱為解脫道。

勝進道:即指在解脫道時,將要進而斷除後品煩惱時,此時稱為勝進道。

樞機:樞為戶樞,即門上的轉軸。機為門檻。樞主開,機主閉。所以用樞機二字並言,以比喻事物運動的關鍵部分。

《易辭》上說「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國語》上說「夫耳目,心之樞機也。心有所欲,耳目為之發動」。而此《童蒙止觀》所說法門,是為入聖出凡的樞機,所以元照律師稱此止觀為「入道之樞機」。

相關焦點

  • 定慧一體止觀雙修?定慧等持止觀雙運?你究竟還要歧途上走多久呢
    定是慧體,無定不足以發智慧之功用;慧是定用,無慧不足以彰禪定之妙德。即慧之時定在慧,當我們自性智慧現前時,定就在慧中;即定之時慧在定,當我們心入甚深禪定之時,慧就在定中!各位善信大德們, 我們這裡千萬要仔細一二!我們一定要牢記,佛法真正的智慧無不出於甚深禪定!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緣起
    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結之初門,觀是斷惑之正要;止則愛養心識之善資,觀則策發神解之妙術;止是禪定之勝因,觀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故《法華經》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當知此之二法,如車之雙輪,鳥之兩翼;若偏修習,即墮邪倒。故經云:「若偏修禪定福德,不學智慧,名之曰愚。
  • 修正法師:《依天台止觀修學得道如林》,天台與淨土原無二相
    世間所有人都在修止觀,是修六道之止觀;對不通教理之念佛人,甜瓜換苦瓢也是修止觀;止者制心一處,觀者分晰緣起,這是小乘之止觀;止者知心空寂無相,觀者照了緣起無有謬誤,這是大乘止觀;止者即用之體即照寂,觀者即體之用即寂照,上乘止觀也;寂照一心,心亦無寄而萬法現前,最上乘止觀,即天台止觀。此妙止觀見地即是功夫,歷一切法,法法皆成止觀。
  • 一貫天機直講之九層煉心一層
    修士煉斯二者,法在止觀。止者止念,觀者觀心,止觀在習靜,在止於至善。以至善之心,止於玄牝之門,為「止觀雙修」,為佛家名詞;道家謂之「性命雙修」、「妙竅雙修」也。  止觀雙修,佛家又有許多層次。初時為「小止觀」,後有「大乘止觀」,又有「天人止觀」。小止觀者,漸法也;大乘止觀,圓頓兼修之法也;天人止觀,最後還虛之事也,此為了手之事,而非初步之功。
  • 胡孚琛:佛道合參:論禪密之實修(摘選)
    陳健民上師《小大乘修空及密乘大手印、大圓滿、禪宗辨微》云:「密宗屬金剛乘或稱密乘,而禪宗則與西藏密乘之大圓滿同一法系,故當屬密宗,而不屬與密宗對立之顯教各宗。」 「小、大乘同為『修空』,小乘配四諦修空,大乘配『六度』修空,其為修也固難。」「大手印為『能』空,蓋有明體之能,然後以此能空,套上所空便是。故較小、大乘為直接,然較大圓滿為漸。」「大圓滿為『本』空,本空則較能空為頓。」
  • 《頓悟入道要門論》
    二性空者,自然解脫也。  問:為只坐用,行時亦得為用否?答:今言用功者,不獨言坐,乃至行住坐臥,所造運為,一切時中,常用無間,即名常住也。  問: 《方廣經》云:五種法身:一實相法身、二功德法身、三法性法身、四應化法身、五虛空法身,於自己身何者是?答:知心不壞,是實相法身。知心含萬像,是功德法身。知心無心,是法性法身。隨根應說,是應化法身。知心無形不可得,是虛空法身。
  • 《需》:人生飲食之道的形象化圖解
    《繫辭》曰:「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周易》思維是一種意象思維,稱名取類,曲盡幽隱,依文解義,僅得皮相,言外之意,須以象參。《序卦》說:「需者,飲食之道也。」「道」者,人路也。卦辭曰「有孚」曰「貞」,其道之總則。
  • 摩訶止觀-正說分第七正修總論觀十境001
    更以權實,四章互顯,圓解稍利;復以此解,導於方便。事理融即,乃名妙解;依此妙解,以立正行。當知未見融通之意,故須善曉前諸大章,鉤鎖(勾通連結)冠帶(禮儀教化),收攝文旨,攬入一心;仍須十法,和合成乘,一一調停,境境研核。借使未悟,可為妙因。如諸聲聞,位登極果;「方等」彈斥,「般若」被加。
  • 入道之始——三歸
    我們還講說大道無言,「行不言之教」呢,那如果從字面來看,道人們就都是啞巴了,那樣道法在世間就斷了傳承。語言和文字,只是一個媒介,是一個承載,南華真人在《南華經》當中,就已經說得很明白了。祖師留下的教言、我們現在看的視頻,都是相對的,即說,即沒說,都是有為法,但我們最終都要去到無為的境界。
  • 【大學之道】《康誥》曰:「克明德.」
    【寫在前面】馮大榮老師每周五會在中心給同學們講解《大學》。老師結合自己的修心體驗,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向我們娓娓道來這修身之學。我們將老師的話記錄下來,彙編成「大學之道」這一板塊推送給大家,希望「大學之道」能真正根植在你我的心中。《康誥》曰:「克明德。」《太甲》曰:「顧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俊德。」皆自明也。「克」是能的意思,「峻」是大的意思,「顧」是常常看著,「明」是光明的意思。
  • 春秋時期之「德」與「道」
    吾聞之:國將興,聽於民;將亡,聽於神。神,聰明正直而一者也,依人而行。虢多涼德,其何土之能得!」《左傳·莊公十二年》內史過、史所發揮的亦是西周初年的這一思想。   僖公五年,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物。』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 道樞卷之十二
    天未嘗崩也,地未嘗陷也,而人之死者林林其多,何也?人者,其靈壽共四萬三千二百餘日,其神三萬六千元陽,真氣其重三百八才有四銖,內應乎乾,而皆不知棵,使之散焉,所以中道而人關也。乾者,六陽具而未之動作施洩也。如是能修行焉,真仙之道也。
  • 讀詩——詩詞入「技之門」易,入「道之門」難
    不恰當的原因是詩詞(我這裡討論的是詩詞,其實不僅限於詩詞)不單單是個「技」的問題,還關乎「道」,而且「道」的佔比還很大。所謂「技」,就是詩詞的一些規矩:平仄、對仗、押韻、粘對、拗救等格律問題;而「道」,狹義指鍊字、謀篇、用典這些「小學(所謂「小學」指的是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分別研究字形、字音與字義。)」方面的積澱。廣義則涵蓋一個人的品德、個性與修為。
  • 摩訶止觀-正說分第六方便013
    如是之人,摧折自行,汙辱三寶。壞枝曰「摧」,壞真質曰「折」,事理失故。寅四、學問四、學問者:讀誦經論,問答勝負等是也。026醜二、明觀行四:寅一、觀生活觀心生活者:愛是養業之法,如水潤種。因愛有憂,因憂有畏。若能斷愛,名「息生活緣務」也。寅二、觀人事人事是業也。業生三界,往來五道。
  • 仁義之道
    他在談到「尚志」途徑時說:「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離婁上》)二是將仁義由個人生活推廓至政治領域。梁惠王詢問何以有利於國家,孟子回答說:「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梁惠王上》)他還論證說:「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離婁上》)三是從性善論的角度論證「人皆可以為堯舜」。四是從人禽之別的高度論證必須「由仁義行」,他說:「仁也者,人也。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講記(1-1)
    但是,如果沒有透過實修產生正念的話,第一個,你所了解的永遠只是粗分的了解;第二個,你所知道的道理沒有辦法運用在調伏煩惱、安定身心上,對你來說這些道理就只是純理論。所以「佛法貴在親證」,這個親證是很重要。親證我們過去所學的藏通別圓這些教觀的法門,因此之故,我們在學完《教觀綱宗》之後,接著要來學《小止觀》,這個就是引導我們如何親證我們所學的方法。
  • 歷史小知識:王安石進士及第和初入仕途之初是什麼樣子的呢?
    歷史小知識:王安石進士及第和初入仕途之初是什麼樣子的呢?文/石頭講事王安石於慶曆二年從江寧府到首都開封去參加進士的考試。楊察,晏婿也,時自知制誥避親勾當三班院,察之弟寘時就試畢,負魁天下望。未放栲間,將先宣示兩府上十人卷子。寘因以小賦求察問晏公己之高下焉.晏公明日入對,見置之賦已考定第四人。出以語察,察密以報寘。而寘試罷與酒徒飲酒肆,聞之,以手擊案,嘆曰:「不知那個衛子奪吾狀元矣。」不久,唱名再三,考定第一人卷子進御,賦中有「孺子其朋」之言,(上)不懌,曰:「此語忌,不可魁天下。」即王荊公卷子。
  • 【覓理記】石介:孔子之道,治人之道也(上)
    「宋初三先生」被視之為理學先驅,《宋元學案》中,黃百家引用了黃震《黃氏日鈔》上的說法如下:先文潔公曰:宋興八十年,安定胡先生、泰山孫先生、徂徠石先生始以師道明正學,繼而濂、洛興矣。故本朝理學雖至伊洛而精,實自三先生而始,故晦庵有『伊川不敢忘三先生』之語。
  • 道家中的四御是指哪四位尊神?
    領北極四聖節制三界群魔。為萬象之宗師、萬星之教主。勾陳上宮天皇大帝:職責是輔佐玉皇權衡南北兩極和天、地、人三才。協助中天北極並主持人間兵革皇權之事。后土皇地祗:又稱后土娘娘,其職責是掌管山嶽土地變化及諸山神、地祇和三山五嶽大帝等大神,並節制劫運之事。南極長生大帝:可說是元始天尊之元神分身,並不是壽星南極老人。協助玉皇執掌和四時氣候之神。
  • 朱燕中 | 虛邪、實邪、賊邪、微邪、正邪,何以別之
    岐伯對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帝曰:虛實何如?岐伯曰:氣虛者肺虛也,氣逆者足寒也,非其時則生,當其時則死。餘藏皆如此。帝曰:何謂重實?岐伯曰:所謂重實者,言大熱病,氣熱脈滿,是謂重實。」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不失四時;知十二節之理者,聖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動之變,五勝更立;能達虛實之數者,獨出獨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在天化氣,在地成形。氣分寒暑,形有虛實。天之氣就是四時之氣,寒熱溫涼四季,有寒熱的不同,沒有虛實的不同,天之寒暑是由於太陽與地球的距離和角度形成的,只有寒熱不同沒有虛實之分。地屬陰有形,虛實是指形的虛實,只有陰形的存在才有虛實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