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止觀-正說分第六方便013

2021-02-18 天台真如

025

寅三、伎能

三、伎能者:醫方、卜筮、泥木、彩畫、書、咒術等是也。皮文美角,膏煎鐸毀,已自害身!況修出世之道,而當樹林招鳥,腐氣來蠅,豈不摧折汙辱乎?

「伎能者:伎字應從女(妓),謂女藝也。從人者(伎),害也,非今文意。

「醫方卜筮等者:「醫者,療病工也。「方謂方疏。「卜者,除疑也。《周禮》云:「卜以決疑,不疑何卜?」「筮者,決也。泥塑、刻木,填彩、描畫,彈棊、圍棊。「書謂六書。《釋名》云:書,庶也。紀,庶物也。書亦曰「著,著萬物故。《周禮》有六書,謂:指事、像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思之可知。咒詛禁術,以有此用,故致害己。美角折,皮文披,膏有明故煎,鐸有聲故毀。搖之令鳴,以宣教令。文事振木鐸,武事振金鐸。

劉子云:「龜以智自害,翠以羽自殘,丹以含色磨肌,石以抱玉碎質。」《睒經》云:「象為牙死,犀為角亡,翠為羽自殘,麋鹿為皮肉害。」人引《莊子》云:「不用以為全生之大用」,語同意異。我佛法中,藏衒曜,隱厚德,全無生,應法界,方名「大用。故知莊,以燕支離,肩高於頂;頤隱於臍,五管在土。若賜疾者粟,我則有分;若差役者兵,我則無用;是名全生之大用。全此殘疾者生,未知何用?無德可隱,例亦不成。

「而當樹林招鳥等者:經云:譬如大樹眾鳥集之,則有枯折之患。腐,敗肉也。譬如蒼蠅,集於臭肉,反增肉臭。

「豈不下,雙合二譬。摧折合樹林,汙辱合臭肉。如是之人,摧折自行,汙辱三寶。壞枝曰「摧,壞真質曰「折,事理失故。

寅四、學問

四、學問者:讀誦經論,問答勝負等是也。領持記憶,心勞志倦;言論往復,水濁珠昏,何暇更得修止觀耶?此事尚舍,況前三務 云云。

「問答勝負者:負者不克。又負者,問不測答,答不稱問,皆名為「負。又,荷之在背,為他所負,故名為「劣莊子曰:有力者負而趨之,而昧者不覺。昧,暗劣也。以勝負故,因法致失,累世怨讐,所生之處,常相中害。為是義故,勝負過深。

《賢愚經》佛與比丘,向毘舍離,到一河邊。見五百牧牛人,及五百捕魚人,共挽一魚,身有百頭,驢騾類。眾人驚怪!佛至其所,三問云:汝是迦毘棃不?皆答言:是!佛問:教汝者,今在何處?答:阿鼻地獄!阿難白佛:何故問魚,以為迦毘棃?佛言:過去迦葉佛時,有婆羅門,愽達多聞,生於一子,唯不勝沙門。父臨終時囑其子曰:汝慎勿與沙門論議。父歿後,母教言:汝識見高明,有勝汝者不?答:唯不勝沙門。母問:汝何以不勝?答:彼若問我,我不能答。母言:汝作沙門,學得竟還來。便從母語,少時學通三藏。母問:勝不?答:彼若問我,我未與他等。母教言:更論議時,當罵辱之,後時論屈,便罵言:沙門識見,劇於百獸。如是非一,故受魚身,其頭百狀。佛言:賢劫盡,猶故未出。阿難及大眾聞已,皆言:口業不可不慎!爾時,牧牛、捕魚人者,今合掌向佛,聞說善來,得四果者是。常人勝負,招報不輕,況三昧者,彌為妨亂。

「領」者:錄也,理也,亦受也。「持」者:記憶也。「事功」。《呂氏春秋》曰:勞者,精神則散也。今以事倦為,非功勞也。《詩》云:在心為志。「倦者:不力也。「暇」者:閒也,安也。心性如,真理如,緣務如,慮生如,迷理如。慮速迷真,何能閒安修止觀也?

「此事尚舍」等者:舉益況損。學正經論,領持憶記等,助道有益,爾時尚舍,況人事等,而不舍耶?若非修習三昧時,多聞增智慧,多聞是道場。以如說行,起於多聞;廣讀諸異論,則知智者意。聞不習觀,尚得遠為信行乘種;豈有不學,而成三昧?若尋常行人,有引此者,不應爾也。但勝負是非,一向須廢。若外學者,小乘教中,十二時許,為伏外道,一時習外。若大乘中初心菩薩,一向不許。《淨名》云:「若好雜句文餙(飾shì)者,多是新發意菩薩。」此斥不許習外,且令進行;至六根淨位,學應不難。

026

醜二、明觀行四:

寅一、觀生活

觀心生活者:愛是養業之法,如水潤種。因愛有憂,因憂有畏。若能斷愛,名「息生活緣務」也。

寅二、觀人事

人事是業也。業生三界,往來五道。以愛潤業,處處受生;若無業者,愛無所潤。諸業雖有力,不逐不作者;不作故,生死則斷。

「諸業雖有力」等者:借彼業文,以成理觀。《大論》第五釋業中云:「生死輪載人,諸煩惱結使;大力自在轉,無能禁止者。諸業雖無量,不逐不作者;如風不入實,水流不仰行」。

寅三、觀伎能

伎術者:未得聖道,不得修通;虛妄之法,障於般若。般若如虛空,無戲論,無文字;若得般若,如得如意珠。但一心修,何遽忽忽用神通為?

「伎術」者:術者,道藝也。理觀則以神通而為道藝。

「未得聖果,不得修通」者:以神通法,於佛法為伎能。今未得道,不許修學,如息伎術也。佛因調達,未得聖道,得通造逆,是故佛制。若實得道,尚自不許無事現通。如《阿含》中,佛告比丘:若現通者,有三過患:一、令不信者,言有瞿曇,乃至梵天,皆能現變。二者、諸不信者,言有幹陀羅咒,能觀他心。三者、教誡「通若使現者,唯我能為。修三昧者,忽發神通,須急棄之,有漏之法,虛妄故也。

「障般若」者:種智般若,自具諸法,能泯諸相。未具以來,但安於理,何須事通?若專於通,是則障理。

寅四、觀學問

習學者:未得無生忍,而修世智辨聰,種種分別,皆是瓦礫草木,非真寶珠。若能停住,水則澄清;下觀瑠璃,安徐取寶。能知世間,生滅法相;種種行類,何物不知?以一切種智知,以佛眼見。欲行大道,不應從彼小徑中學也。

「習學觀中,「瓦礫」亦是《大經》春池喻中,如「前學問」問答中所引習學,即此中意也。乃至不應於彼小徑中學者總斥也。未得無生而集世智者,無益於道;如《僧鏡錄》俗學。《無裡錄》中云:婆爾尼外道,自造聲論教一弟子;其師死後,卻事弟子,學此聲明,終朝受杖而不能得。有阿羅漢,見而笑之:本所造論,而學不得!《大論》曰:「外道典者,如以刀割泥;泥無所成,而刀日損。」又云:「讀外道典者,如視日光,令人眼暗。」是故文中,令至佛眼,一切種智,何法不備?問:前持戒等三,明觀心義,皆約三諦,以顯極理。何故此中生活,但對於愛?人事但對於業?伎能以對是通,學問以對世智耶?答:亦應準前。今寄此四,並但從事者。即此四事,以為能妨;還以三諦,而為所妨。於伎術、習學觀中云:如得如意珠,及一切種智。故知受業,所妨亦同。

壬五、得善知識二:

癸一、明功能

第五、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為化導,令得見佛。阿難說知識,得道半因緣。佛言:不應爾!具足全因緣。

「大因緣等者:《付法藏》文末云:「習近聖法,得至涅盤,由善知識。」又云:「為得道全因緣者,是真善知識。」又如阿難白佛:善知識者,是得道半因緣。佛言:不也!善知識者,是得道全因緣。阿難!當知此閻浮提,除大迦葉、舍利弗,其餘眾生,若不遇我,無解脫期。是故我言,善知識者,能大利益。《增一》云:「莫與惡知識與愚共從事,當與善知識、智者,而交通。若人本無惡,親近於惡人,後必成惡人,惡名遍天下。善知識反此,是故應親近。」《大論》有二因緣得無上道:一者、內自思唯,二者、得善知識。《大經》十八:闍王來至佛所,佛告大眾:「菩提近因,莫過善友。闍王不遇耆婆,當墮阿鼻。」此即通敘須善知識之來意也

癸二、明知識二:

子一、列

知識有三種:一、外護,二、同行,三、教授。

子二、釋中,先事次理。

醜一、事善知識中,初言「外護者:自己身心為內,望他身心為外;為外所護,故名「外護。言「同行」者:己他互同,遞相策發;人異行同,故名「同行。言「教授」者:宣傳聖言,名之為「教;訓誨於我,名之為「授。又,上言被下,名之為「教;教於所受,名之為「授。通言「知識」者:《法華疏》云:「聞名為知,見形為識。」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識

之前的課:

通講01 通講02 通講03 通講04 通講05 通講06 通講07 通講08

序分01 序分02 序分03 序分04 序分05 序分06 序分07 序分08

序分09 序分10 序分11 序分12 序分13 序分14

第一大意發大心001 發大心002 發大心003 發大心004 發大心005

發大心006 發大心007 發大心008 發大心009 發大心010 發大心011 

發大心012 發大心013 發大心014 發大心015 發大心016 發大心017 

第一大意修大行001 修大行002 修大行003 修大行004 修大行005

修大行006 修大行007 修大行008 修大行009 修大行010 修大行011 

修大行012 修大行013 修大行014 修大行015 修大行016 修大行017 

修大行018 修大行019 修大行020 修大行021 

第一大意感裂歸001 感裂歸002

第二釋名001 釋名002 釋名003 釋名004 釋名005 釋名006

第三體相001 體相002 體相003 體相004 體相005 相006 體相007 體相008

體相009 體相010 體相011 體相012 體相013

第四攝法001 攝法002 攝法003 攝法004 攝法005 攝法006

第五偏圓001 偏圓002 偏圓003 偏圓004 偏圓005 偏圓006

第六方便001 方便002 方便003 方便004 方便005 方便006 


如手機播放聲音太小,可用連結在電腦播放。

隨喜及登記操作指引:

一、請先掃以下寺二維碼

二、在「添加備註」中註明款項的用途及捐款人名字資料。

相關焦點

  • 摩訶止觀-正說分第七正修總論觀十境001
    001摩訶止觀輔行傳弘決 (卷第五之一)陳隋 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章安灌頂大師記
  • 《童蒙止觀》四曰小止觀 實大部之梗概 入道之樞機 021 視頻
    【四曰小止觀,即今文。是大師為俗兄陳針出】第四種法本稱為《小止觀》,就是現在這篇文章所說的修法內容。這《小止觀》是智者大師為俗家胞兄陳針所說的修行方法。【實大部之梗概】這句意為這部《童蒙止觀》實在是大部《摩訶止觀》的大略內容。實:是實在之義。大部:指《摩訶止觀》。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緣起
    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結之初門,觀是斷惑之正要;止則愛養心識之善資,觀則策發神解之妙術;止是禪定之勝因,觀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故《法華經》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當知此之二法,如車之雙輪,鳥之兩翼;若偏修習,即墮邪倒。故經云:「若偏修禪定福德,不學智慧,名之曰愚。偏學知慧,不修禪定福德,名之曰狂。」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講記(1-1)
    我們知道理論只是建立正知見,但是正見並不代表就有正念。正見只是說對於修行的理論你知道了,而且還只是粗分的知道。但是,如果沒有透過實修產生正念的話,第一個,你所了解的永遠只是粗分的了解;第二個,你所知道的道理沒有辦法運用在調伏煩惱、安定身心上,對你來說這些道理就只是純理論。所以「佛法貴在親證」,這個親證是很重要。
  • 修正法師:《依天台止觀修學得道如林》,天台與淨土原無二相
    有居士請教我說:聽有些法師說天台止觀修不起來了,只有念佛法門才能付諸實踐。如果這樣那置學天台教觀的學人於何地?修學教觀或其它宗派也就毫無意義?聞言之下不禁感慨良多,都是望文生義之輩,實在是為眾生之慧命憂!
  • 定慧一體止觀雙修?定慧等持止觀雙運?你究竟還要歧途上走多久呢
    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具善,內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六祖慧能大師在此處諄諄教導我們無量的大眾,不要認為「先定發慧」或「先慧發定」此二者之間是有分別的。其實「先定發慧」也好,「先慧發定」也好。只是一種方便說法,落實到實際修行裡,也只是一種方便行法。
  • 止觀與養生
    我們通常止觀主要是調身調息,調身跟我們養生有什麼關係呢?我們人的身體主要是由氣跟血來維持我們的生命。血是我們生命的物質基礎。比如說我們的肉是由血生長出來的,我們的皮膚也是由血生長出來的,乃至血管也是由血生長出來的,乃至身體上的毛髮、指甲,裡面的骨頭、骨髓,乃至牙齒頭髮,還有腦髓、還有我們的五臟六腑、器官,最根本的物質基礎就是血,所以說血生長了我們整個身體。
  • 王路:為什麼福德是菩薩摩訶薩根本?
    古人說,讀書要「於不疑處有疑」,這是儒家的話,對佛教經論也適用。既要「於不疑處有疑」,也要「於疑處有不疑」。於疑處有不疑,是指不疑佛所說——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也傾向認為,既然經上這麼寫,必然有它的道理。「於不疑處有疑」,是說不要隨隨便便看過去,覺得怎麼說都行,好像正著說也通,反著說也通。
  • 黃寶生:我做夢都在翻譯《摩訶婆羅多》(組圖)
    《摩訶婆羅多》的內容篇幅相當於《羅摩衍那》的四倍。全書共分十八篇,核心故事是以列國紛爭時代的印度社會為背景,敘述了婆羅多族兩支後裔俱盧族和般度族爭奪王位繼承權的鬥爭故事。這部被稱為百科全書式的史詩規模宏大、內容龐雜,迄今世界上僅有印度梵文學者歷時半個世紀完成的《摩訶婆羅多》精校本和此前的不完整的英譯本,而法國、美國等學者的譯本皆中途夭折。
  • 心經第二:摩訶,般若,波羅蜜,心——四個詞說盡全經奧妙
    心經其實只是我們習慣的簡稱,這部經的全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了方便只取了最後兩個字而已。01摩訶,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摩訶是梵語,翻譯過來就是大。佛經中雲,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也就是說和四方虛空一樣廣大,也正因如此,才能包容一切眾生,永遠的不悲不喜,清淨平和,慈悲圓滿,絕不受外界的任何影響。而這,就是摩訶的寓意。
  • 禪修—首屆版納各寺院南傳長老比庫止觀禪修營開營
    佛教在線雲南訊 2009年8月11日,在雲南省佛教協會南傳工作委員會眾長老的倡導下,首屆西雙版納地區各寺院南傳長老比庫止觀禪修營安居期在曼聽佛塔寺正式開營。本次止觀禪修活動得到西雙版納境內各寺院住持長老的積極響應,紛紛欲將該寺的比庫送往曼聽佛塔寺止觀禪修林,進行止觀系列禪法的系統性實修。
  • 2020年溫州天護講寺國慶節止觀禪修活動報名啦!
    (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溫州天護講寺)喧囂的都市,忙碌的工作節奏和生活,牽著你過去的記憶和傷痛,打碎你的心,攪亂你的情緒… …你也許正需要一個放鬆心靈的去處。這裡有悠久的天台宗法脈傳承智者大師親撰的《法華三昧寶懺》——如來禪系統的止觀修法,它會告訴我們正確對待妄念的方法和觀察自我的聆聽途徑。溫州天護講寺開展止觀禪活動,教授系統的止觀禪修法,聆聽能傑大和尚親授《妙觀初機》,感受止觀禪修的殊勝,一窺天台宗之精髓要旨。
  • 農曆四月十三 鳩摩羅什開始翻譯《摩訶般若經》
    鳩摩羅什草場譯經(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2015年5月30日,農曆四月十三,鳩摩羅什在這一天開始翻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二十七卷(或分三十卷、四十卷),共九十品,又稱《大品經》《新大品經》《大品般若經》《摩訶般若經》。本經相當於六百卷《大般若經》之第二分(卷四○一~四七八),旨在闡明般若波羅蜜之法,是大乘佛教初期闡說般若空觀之基礎典籍。本經同本異譯有《光贊般若經》十卷(西晉竺法護譯)、《放光般若經》二十卷(西晉無叉羅譯)。
  • 正修苦諦
    此說一切散亂善行,其果微少。又《修信大乘經》云:「善男子,由此異門,說諸菩薩,隨其所有信解大乘,大乘出生,當知一切皆是由其不散亂心,正思法義之所出生。」此中不散亂心者,謂除善所緣,不向餘散。法及義者,謂文及義。正思惟者,謂以觀慧觀察思擇。由此顯示隨修一切功德之法,皆須此二。故說引發三乘一切功德皆須二事:一、除善所緣心不餘散,專一而住真奢摩他或其隨順。
  • 止觀,是真正看見自我,解構自我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法門
    一次是在群裡分享的,另一次好像是回答德芬姐的問題。我大概記得,那兩次的分享也還是基本不錯的,但這次我想應該會更為簡潔清晰。前幾天群裡在蘇州聚會,10號晚上,最後幾個朋友聚在我在酒店的房間,我大概說了說止觀,因為前段時間正好覺得這個法門在我腦中越來越清晰。後來我去了景德鎮,住在一位朋友家。晚上喝了黃酒,聊得很興起。主人家有位姑娘在泡茶,聽我們神侃,默不作聲。
  • 農曆六月十九,恭迎觀世音菩薩(正法明如來)成道吉祥日!
    《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舉出四面大悲觀音、除八難仙觀音、播拏目佉觀音、大梵身相觀音、根本蓮華頂觀音、廣大明王央具舍觀音等,《摩訶止觀》有六觀音,《諸尊真言句義抄》揭示十五觀音,又有二十五觀音、三十三觀音。觀音信仰始自印度、西域,後傳至中國內地、西藏、南海及日本等地,有關觀世音之記載很多。
  • 喬力讀書佛學《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哲學分析:摩訶是什麼意思
    喬力讀書佛學《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哲學分析:摩訶是什麼意思1《心經》: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喬力辨析:顯然,當我們要了解一本書的時候,我們最起碼是要明白書名的意思,就像你交了一個新朋友,新朋友的名字叫張三
  • 觀照覺性觀自在而生其心,一念善護摩訶般若波羅蜜
    我讀很多的經書,但常念的就是心經、金剛經和普門品中的14個字:觀自在而生其心,摩訶般若波羅蜜。觀照覺性,一念善護。善護念的其實就是其中的一個「心」字,也就是一個「覺」字,聞的也就是一個「道」字。說心覺道,即非心覺道,是名心覺道。觀自在而生其心,摩訶般若波羅蜜。我每天都要參一參,直達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