鳩摩羅什草場譯經(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2015年5月30日,農曆四月十三,鳩摩羅什在這一天開始翻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二十七卷(或分三十卷、四十卷),共九十品,又稱《大品經》《新大品經》《大品般若經》《摩訶般若經》。本經相當於六百卷《大般若經》之第二分(卷四○一~四七八),旨在闡明般若波羅蜜之法,是大乘佛教初期闡說般若空觀之基礎典籍。本經同本異譯有《光贊般若經》十卷(西晉竺法護譯)、《放光般若經》二十卷(西晉無叉羅譯)。梵文二萬五千頌般若與本經相當,分為八品,印度稱《中般若》,龍樹菩薩《大智度論》為本經之釋論。經錄記載,鳩摩羅什法師於姚秦弘始元年四月十三日開始翻譯此經,直到六年四月二十二日譯畢。
鳩摩羅什(350~413),中國佛教史上四大翻譯家之一,具名鳩摩羅什婆,意譯童壽。羅什父原為天竺人,出家至龜茲國,婚於國王之妹,生什。什年七歲,隨母出家,遍遊西域,總貫群籍,善於大乘。時在龜茲,秦主苻堅建元十九年使呂光伐龜茲,獲什而還。至涼州,聞苻堅敗,呂光自立。其後,後秦姚興伐涼,羅什始入長安。姚興待以國師之禮,使入西明閣及逍遙園,譯出眾經,前後譯出三百八十餘卷,弘始十一年示寂於長安,時為東晉熙寧五年。羅什大師臨終有言:「吾所傳無謬,則梵身之後,舌不焦爛。」在逍遙園依外國之法火化之,薪滅形碎,唯舌不灰。